幽灵之地旅行指南
幽灵之地旅行指南
迈克尔·夏邦/著 高晓明/译
本文是迈克尔·夏邦创作《犹太警察工会》的缘起,发表于1997年的7—8月刊的civilization杂志与10月刊的harper's杂志。
也许,我的藏书中最为忧伤的一本书是《开口说意第绪语》(say it in yiddish),由尤里埃尔·瓦恩里希与比阿特丽斯·瓦恩里希编写。1993年,我买了一本新版,而实际上,这本书首版于1958年。根据封底介绍,这本书属于“开口说”系列(say it series)。我从来没看到过《开口说斯瓦希里语》(say it in swahili)、《开口说印地语》(say it in hindi)、《开口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ay it in serbo-croatian),也不见得去这些国家这些书派得上用场。带着《开口说意第绪语》去哪个国家呢,我想不出,同样,我想没有一个人去过说意第绪语的国家。
第一次看到《开口说意第绪语》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的一家大型连锁书店里,当时我很难相信那本书是真实存在的。书架上只有一本,埋在语言类图书的深处。这好像是一本出现在博尔赫斯小说里的书:独一无二,无法言说,仿佛是一场恶作剧。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它有点自相矛盾,平淡无奇,同时又是典型自吹自擂的营销语。封底写着:“最全实用旅行用语图书。”号称收录了“超过1600条最新实用词句”(最新!),注有“简明的音标”,而且“装订坚固——永不掉页”。
瓦恩里希夫妇当年是怎么想的?1958年的初版不过是更早、貌似更可信的一版?瓦恩里希夫妇所指的地方,存在于哪一段历史时期?在那里,不仅医生、服务员、电车售票员说意第绪语,飞机场、旅行社、赌场都用意第绪语。在那里,你可以向一个说意第绪语的房主租一栋避暑别墅,去看一部意第绪语电影,请一名说意第绪语的牙医补好牙桥。如果,这本书第一次在1958年——以色列建国十周年——看到了可能的曙光;然而,以色列却一度禁止使用意第绪语,意第绪语在20世纪本就日渐消亡。
自此之后,这个“玩笑”的悲剧程度愈加沉重,也让瓦恩里希夫妇的编辑意图更加难以言喻。编写《开口说意第绪语》似乎完全是无用功,一种痛苦的希望,一种终将作别的白日梦,一种残酷与讽刺的乌托邦。
瓦恩里希夫妇已然通过上千个标着序号的词条展现出这个世界的概貌,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你必须知道怎么用意第绪语说:
250.航班号是什么?
1372.我需要止血带。
1379.这是我的身份证明文件。
254.我能坐船/轮渡去_________吗?
最后一句里不可能填上的空格,很吊我的胃口。我能坐着热心的尤里埃尔与比阿特丽斯·瓦恩里希公司的船/轮渡到哪里去,又能从哪个港口出发呢?
我想到两个可能的目的地。第一个,是一个与以色列非常类似的现代独立国家,可以称之为“意第绪语以色列”:后战争时代的犹太家园,在某个紧张时期建立,可能但也不一定位于巴勒斯坦。也许,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支持将意第绪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少数派,能够战胜支持希伯来语的大多数。在官方货币上有意第绪语,其基本单位是赫茨尔(herzl),或者美元,或者甚至是兹罗提(zloty)。
足球比赛有意第绪语解说,提款机有意第绪语界面,狗项圈上有用意第绪语写的标签。
我不禁想象,这样一个国家——说着一种本质上源自欧洲的语言——会在中东发展成比如今的以色列与周边的国家更加格格不入。然而,地中海“意第绪语以色列”犹太人是否会由于对以色列人的“刻板印象”——典型的土生土长以色列人的个性:粗鲁、务实、谨慎、进取,而遭到或对或错的责难与崇拜?是生活在近乎永久战争的状态中,还是希伯来语,让以色列人的幽默那么尖酸刻薄、那么愤世嫉俗、那么不可转译?
我还能够想象另一种“意第绪语以色列”,一个位于北美大陆的新兴国家,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身是美国阿拉斯加接收欧洲犹太人的移民区。(我之前读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曾一度赞成这一计划。)也许,战争结束后,在这个“意第绪语以色列”,数百万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立陶宛、奥地利、捷克和德国的犹太移民,举行了一次公投,选择成为独立国家,而不是美国的一个州。于是,这里,成为了一个冰冷、满是皮毛、红辣椒、茶饮、仅有一天明媚夏日的北国。在这样一个地方,说散发着甘松和杏仁味道的希伯来语会显得很荒谬。
瓦恩里希的这两个国度,存在于忧伤的迷你戏台上,微型布景安好又撤去,不断转换,所有的悲伤全都隐在亚麻幕布后、藏在阁楼上、锁在地板门里。可是,哀伤在瓦恩里希夫妇所指向的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上徘徊不去。明信片都抹上了哀伤的色彩,护照都盖上了悲伤的印章,美食都淋上了酸涩,行李都塞满了悲叹,老旅馆里的管道每个晚上都吟唱着挽歌。瓦恩里希夫妇把我们带到“意第绪语以色列”,实际上,是把我们带回家,带回“故国”。带到一个可能存在的欧罗巴。
在这个欧洲,数百万不曾失去生命的犹太人在这儿繁衍生息,子子孙孙,血脉相承。在乡村,还保留着许多意第绪语区;在城市,厨房和客厅里传出意第绪语,戏剧、诗歌、学术讨论也都是意第绪语。这些人居然有相当一部分都和我有亲戚关系。我可以去拜访他们,就像爱尔兰裔美国人经常去爱尔兰戈尔韦郡或科克郡拜访远房表亲一样,睡在陌生的床上,吃陌生的食物,对着一张张与自己相似的脸庞。我想象着,也许我的一个堂兄会带我去看我奶奶出生的房子,或者去我爷爷的爷爷在维尔纽斯上的学校。尽管我的亲戚们会说英语,但我会在某些时候有意说几句意第绪语,重建我们之间的微弱联系,这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世界,意第绪语不是一对丢失了一个传声筒的无用装置,但在我们的世界,另一端的传声筒早已不见,意第绪语不再会有回应。
如果这个欧洲有2500万犹太人,乃至3000万或3500万犹太人,将会怎样?他们会被其他欧洲人接受、鄙视,还是忽视?还是说,他们与其他欧洲人之间根本不存在差异?如果没有创造一个以色列国——亚非大陆铰链上的一颗砂砾——的必要,世界将会怎样?如果要同这些数百万从未存在过的同族幽灵对话,我需要学会哪些词句?我拿这本书又该怎么办?
迈克尔·夏邦/著 高晓明/译
本文是迈克尔·夏邦创作《犹太警察工会》的缘起,发表于1997年的7—8月刊的civilization杂志与10月刊的harper's杂志。
也许,我的藏书中最为忧伤的一本书是《开口说意第绪语》(say it in yiddish),由尤里埃尔·瓦恩里希与比阿特丽斯·瓦恩里希编写。1993年,我买了一本新版,而实际上,这本书首版于1958年。根据封底介绍,这本书属于“开口说”系列(say it series)。我从来没看到过《开口说斯瓦希里语》(say it in swahili)、《开口说印地语》(say it in hindi)、《开口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ay it in serbo-croatian),也不见得去这些国家这些书派得上用场。带着《开口说意第绪语》去哪个国家呢,我想不出,同样,我想没有一个人去过说意第绪语的国家。
第一次看到《开口说意第绪语》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的一家大型连锁书店里,当时我很难相信那本书是真实存在的。书架上只有一本,埋在语言类图书的深处。这好像是一本出现在博尔赫斯小说里的书:独一无二,无法言说,仿佛是一场恶作剧。第一眼吸引我的是,它有点自相矛盾,平淡无奇,同时又是典型自吹自擂的营销语。封底写着:“最全实用旅行用语图书。”号称收录了“超过1600条最新实用词句”(最新!),注有“简明的音标”,而且“装订坚固——永不掉页”。
瓦恩里希夫妇当年是怎么想的?1958年的初版不过是更早、貌似更可信的一版?瓦恩里希夫妇所指的地方,存在于哪一段历史时期?在那里,不仅医生、服务员、电车售票员说意第绪语,飞机场、旅行社、赌场都用意第绪语。在那里,你可以向一个说意第绪语的房主租一栋避暑别墅,去看一部意第绪语电影,请一名说意第绪语的牙医补好牙桥。如果,这本书第一次在1958年——以色列建国十周年——看到了可能的曙光;然而,以色列却一度禁止使用意第绪语,意第绪语在20世纪本就日渐消亡。
自此之后,这个“玩笑”的悲剧程度愈加沉重,也让瓦恩里希夫妇的编辑意图更加难以言喻。编写《开口说意第绪语》似乎完全是无用功,一种痛苦的希望,一种终将作别的白日梦,一种残酷与讽刺的乌托邦。
瓦恩里希夫妇已然通过上千个标着序号的词条展现出这个世界的概貌,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你必须知道怎么用意第绪语说:
250.航班号是什么?
1372.我需要止血带。
1379.这是我的身份证明文件。
254.我能坐船/轮渡去_________吗?
最后一句里不可能填上的空格,很吊我的胃口。我能坐着热心的尤里埃尔与比阿特丽斯·瓦恩里希公司的船/轮渡到哪里去,又能从哪个港口出发呢?
我想到两个可能的目的地。第一个,是一个与以色列非常类似的现代独立国家,可以称之为“意第绪语以色列”:后战争时代的犹太家园,在某个紧张时期建立,可能但也不一定位于巴勒斯坦。也许,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支持将意第绪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少数派,能够战胜支持希伯来语的大多数。在官方货币上有意第绪语,其基本单位是赫茨尔(herzl),或者美元,或者甚至是兹罗提(zloty)。
足球比赛有意第绪语解说,提款机有意第绪语界面,狗项圈上有用意第绪语写的标签。
我不禁想象,这样一个国家——说着一种本质上源自欧洲的语言——会在中东发展成比如今的以色列与周边的国家更加格格不入。然而,地中海“意第绪语以色列”犹太人是否会由于对以色列人的“刻板印象”——典型的土生土长以色列人的个性:粗鲁、务实、谨慎、进取,而遭到或对或错的责难与崇拜?是生活在近乎永久战争的状态中,还是希伯来语,让以色列人的幽默那么尖酸刻薄、那么愤世嫉俗、那么不可转译?
我还能够想象另一种“意第绪语以色列”,一个位于北美大陆的新兴国家,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身是美国阿拉斯加接收欧洲犹太人的移民区。(我之前读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曾一度赞成这一计划。)也许,战争结束后,在这个“意第绪语以色列”,数百万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立陶宛、奥地利、捷克和德国的犹太移民,举行了一次公投,选择成为独立国家,而不是美国的一个州。于是,这里,成为了一个冰冷、满是皮毛、红辣椒、茶饮、仅有一天明媚夏日的北国。在这样一个地方,说散发着甘松和杏仁味道的希伯来语会显得很荒谬。
瓦恩里希的这两个国度,存在于忧伤的迷你戏台上,微型布景安好又撤去,不断转换,所有的悲伤全都隐在亚麻幕布后、藏在阁楼上、锁在地板门里。可是,哀伤在瓦恩里希夫妇所指向的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上徘徊不去。明信片都抹上了哀伤的色彩,护照都盖上了悲伤的印章,美食都淋上了酸涩,行李都塞满了悲叹,老旅馆里的管道每个晚上都吟唱着挽歌。瓦恩里希夫妇把我们带到“意第绪语以色列”,实际上,是把我们带回家,带回“故国”。带到一个可能存在的欧罗巴。
在这个欧洲,数百万不曾失去生命的犹太人在这儿繁衍生息,子子孙孙,血脉相承。在乡村,还保留着许多意第绪语区;在城市,厨房和客厅里传出意第绪语,戏剧、诗歌、学术讨论也都是意第绪语。这些人居然有相当一部分都和我有亲戚关系。我可以去拜访他们,就像爱尔兰裔美国人经常去爱尔兰戈尔韦郡或科克郡拜访远房表亲一样,睡在陌生的床上,吃陌生的食物,对着一张张与自己相似的脸庞。我想象着,也许我的一个堂兄会带我去看我奶奶出生的房子,或者去我爷爷的爷爷在维尔纽斯上的学校。尽管我的亲戚们会说英语,但我会在某些时候有意说几句意第绪语,重建我们之间的微弱联系,这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个世界,意第绪语不是一对丢失了一个传声筒的无用装置,但在我们的世界,另一端的传声筒早已不见,意第绪语不再会有回应。
如果这个欧洲有2500万犹太人,乃至3000万或3500万犹太人,将会怎样?他们会被其他欧洲人接受、鄙视,还是忽视?还是说,他们与其他欧洲人之间根本不存在差异?如果没有创造一个以色列国——亚非大陆铰链上的一颗砂砾——的必要,世界将会怎样?如果要同这些数百万从未存在过的同族幽灵对话,我需要学会哪些词句?我拿这本书又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