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源栖息于太平洋西北部的红大马哈鱼的生命史足以代表其他溯河产卵的物种——那些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海洋,但需返回淡水流域产卵并最终在淡水中死去的鱼类物种。红大马哈鱼比其他鲑鱼洄游的距离远得多,其迁徙距离能达1600千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从春季直至夏末,大量红大马哈鱼成群逆流而上,历尽千辛万苦返回其最初被孵化出来的地方。它们沿阿拉斯加(卡希洛夫、肯奈、俄罗斯)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弗雷泽、斯基纳、纳斯和努特卡)境内的河流而上,途中遇到无数障碍物和诸如急流及瀑布这类的险境。它们出众的“归乡”能力主要依赖其记忆力和嗅觉,鲑鱼出生流域周遭的石块、土壤、植物和其他因素所产生的综合化学物质能被鲑鱼成鱼记住,它们正是据此洄游而上的。在自然环境中,鱼类的洄游方向偶尔也会有些偏差,一旦它们发现更适宜栖息的地点时,其分布范围便得以扩展了。
    图为冬末孵化出来的初孵仔鱼,它们小小的身体上附着着大的卵黄囊,初孵仔鱼就是从卵黄囊中获取营养物质的。橙色的卵黄囊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物质之间的配比十分均衡。
    在洄游时,雄性一般先行,而产卵场则由雌性选,雄性在产卵场向雌性展开热烈的求偶攻势。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红大马哈鱼体内的荷尔蒙变化剧烈,使其体色也有所改变(头部变为绿色,背部变为深红色),雄性的颌变长,形如钩状,被称为钩颌。(大马哈鱼属的全部7个太平洋鲑鱼物种和红大马哈鱼都具有明显的钩颌,即“带钩的颌”。)
    许多鲑鱼都在逆流洄游的行程中因精力耗竭、敌人捕食或环境的污染而死去。当它们遇到阻拦其洄游的水电站大坝时,便会筑成“鱼梯”以便使整个鱼群到达孵化场。
    红大马哈鱼秋季所产的卵,其孵化会持续整个冬季。它们被保护在沙砾之下,上面通常还覆盖着厚厚的雪和冰。在被排出约1个月之后,卵中就开始发育出眼睛了。这些鱼类在从卵至仔鱼的阶段尤其脆弱。
    雌性积极地摆动自己的尾巴,在产卵场中的合适基质上挖出一个长达3米、深30厘米的巢或产卵所。雌性红大马哈鱼能产卵2500~7500个,具体数量依据成鱼的体型不同而异。一对成鱼横靠在一起产卵时,它们的身体剧烈抖动,颌张开。雄性红大马哈鱼往卵上喷射出包含了精子的乳状液体(精液),使其受精,雌性随即用沙砾覆盖在受精卵上,对其进行保护,直至受精卵被孵化出来。它们的每次产卵约持续5分钟,整个产卵周期约为2周,其间成鱼会在河床的深洞中稍作休息。每次产卵期后,它们的产卵所会被填满,需要挖掘出新的产卵所。由于红大马哈鱼在洄游的旅途上耗尽气力,又为掘巢和护卵殚精竭虑,因此在其产卵完成约1周后它们就会死去。
    在孵化后,新生的红大马哈鱼在其出生的淡水或邻近湖泊中经过1年左右的发育成为仔鱼,然后便顺流而下回到海洋中,成为幼鲑或幼鱼。它们一旦进入太平洋便迅速分布至海中央及阿留申群岛南部,在那里它们经过2~4年的时间发育成熟,此时其肉质呈特有的橘红色,深受太平洋西北部沿岸渔民的青睐。在其生命的第四年夏天,这些成鱼又会游向内陆的大河河口,重复其生命循环。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亚当斯河的理想产卵环境中,每年都有迁徙回来的大片红大马哈鱼群,它们头呈绿色,身体呈红色,十分醒目。奇数年的洄游群比偶数年的洄游群要大得多。
    红大马哈鱼是所有太平洋物种中最具经济价值的一种,原住民及其他渔民多用围网和刺网捕捉红大马哈鱼。它们脂肪含量高(这些脂肪是存储起来以备长途迁徙之用的),因此肉质特别丰润,口感上佳。

章节目录

鱼:全世界300种鱼的彩色图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朱立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立春并收藏鱼:全世界300种鱼的彩色图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