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外之鱼地球上人类的存在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自3.5亿年前的泥盆纪开始,就有部分古代鱼类脱离水,逐渐适应陆地环境,经过不断进化……其结果之一就是产生了人。如今,部分硬骨鱼也能脱离水生活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尽管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变化的最终结果必然如其先祖的进化结果那么惊人。
    需要指出的是,鱼类所具有的能呼吸空气的能力并不等同于能脱离水生活的能力,关于肺鱼的特性我们将在本书的其他地方另述,这里,仅讨论能主动离开水生活的鱼类。一般说来,鱼类离开水活动的能力也可划分为不同程度:从能暂时掠过水面以躲避敌人追捕的小鱼,到能离开水生活十分钟的太平洋海鳗,乃至其他能在陆地上生活更长时间的鱼类。
    离开水的鱼类会面临怎样的问题呢?一般说来有如下几个,包括:呼吸、温度控制、视像、干燥和运动(排序不分先后)。
    离开水的鱼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它们精细的鳃丝由于没有水中浮力的支持,不再彼此分开而是合于一体,因此其呼吸面积也随之减小,有时还会发生鳃的干涸。因此,它们必然具有其他呼吸方式,或有能保护鳃不会干涸的方法。通常,这些鱼类具有能将吸入的空气存贮起来的囊,这种囊或腔有潮湿的内层,并布满了丰富的血管(血管分布)。也有一些特例,例如智利鲇鱼生命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在水外度过,它们的吸盘前端有一层由腹鳍形成的、布有血管的皮肤,当它们需要氧气时,身体前端就会离开岩石,使这块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包括攀鲈在内的迷鳃鱼亚目的迷鳃鱼或斗鱼,以及与之毫无关联的包括胡鲇在内的胡鲇科物种所采用的呼吸方式则更为“正统”:它们的鳃室上还有小囊,囊内层的皮肤旋绕延伸,使表面积增大。电鳗能在陆地上度过一小段时间,它们会用自己的鳃呼吸空气;而能在陆地上度过大部分生命时间的弹涂鱼(弹涂鱼物种)则可用皮肤呼吸。
    成熟的欧洲鳗鱼在迁徙回海洋的过程中,如果有必要就会从潮湿的陆地上穿过。
    陆地上的鱼类还要面临如何保持身体凉爽的问题,许多“半陆生”的鱼类都栖息在热带地区,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严峻。智利鲇鱼虽然生活在寒冷的气候中,但它们仍然具有保持身体的清凉的方法:其肌肉运动不会产生热量。正如人们所描述的那样,此物种在离开水后,能保持休眠状态,以至于很难确定它们是不是已经死亡。它们也能栖息在海滨,因为那里的海浪会不时溅到它们身上。
    智利鲇鱼在陆地上能待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状况。多云时,它们能在陆地上生活约2天,体内水分仅流失10%;而人工养殖的数据显示,流失约25%的水分才会致其死亡。在野外死亡的智利鲇鱼体内的水分几乎很少流失,但太阳的照射会使其身体的温度高达约24c,这对它们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智利鲇鱼成鱼不会通过吸盘前布满血管的皮肤连续呼吸,而是将空气存储在嘴和咽内,通过它们潮湿的内层与之交换气体。
    弹涂鱼用“拐杖”来移动——它们将胸鳍转向前,用腹鳍支持身体的重量,然后用胸鳍向下、向后挤压,从而使自己的身体向上、向前运动。
    鱼类到了陆地上必须具备能视物的能力,而在没有产生任何适应性变化之前它们都是近视的。为了适应陆地上的视物需要,它们可能产生两种物理反应:改变晶状体的形状,或虽保持晶状体呈球形,但同时改变角膜的形状。弹涂鱼同时具有上述适应性改变,因此它们视力极佳,甚至能捕捉到飞行中的昆虫。
    眼睛是十分脆弱精细的器官,因此陆地上的鱼类必须悉心保护自己的眼睛。弹涂鱼用一层清澈的厚皮肤来保护眼睛不会受到物理伤害。为保持眼睛的润滑(鱼类没有泪腺),它们还不断使眼球在潮湿的眼眶中旋转。胡鲇(胡鲇物种)在陆地上无法看见2米开外的物体,它们用一层位于其身体外部轮廓之内的清澈的厚皮肤来保护眼睛,也就是指,这层皮肤不会从头部的一侧凸出去。由于陆地上的环境比水中更明亮,为了使视网膜适应这种多余的强光,部分鱼类(特别是那些鳚鱼物种)能产生一层有色层,等同于鱼类的太阳镜。
    鳗鱼及鳗形鱼在陆地上的运动就如同游泳一般,例如,胡鲇物种以胸鳍刺为支撑,依靠身体的扭动或游泳般的波动在陆地上移动。非洲的尖齿胡子鲇或北美鲇鱼在干涸的池中掘穴,并在夜间从洞穴中出来觅食。关于它们的迁徙记录曾有1000多个,人们推测它们可能是用触须(腮须)来彼此联系的。胡鲇原产自东南亚,被引入佛罗里达并在那里繁衍开来。不足为奇的是,当这些时常迁徙的胡鲇在道路上“行走”偶尔被路人看见时,定会在当地引起许多骚动和不安。
    如果保持南亚攀鲈的辅助呼吸机制——“迷鳃”器官潮湿,那么它们就可在水外存活数天乃至数周。

章节目录

鱼:全世界300种鱼的彩色图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朱立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立春并收藏鱼:全世界300种鱼的彩色图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