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良师益友——怀念汪道涵同志
难忘的良师益友——怀念汪道涵同志
汪道涵同志逝世,心里很不平静。往事在脑海里浮现,难于忘怀。
我和道涵同志有亲戚关系,但这不是主要的;是他的高瞻远瞩,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也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早在胡耀邦同志任中宣部部长时,曾分别邀请在政府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来中宣部介绍情况。道涵同志时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应邀前来作报告,耀邦同志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头脑清晰,不但掌握全面情况,而且分析准确到位,很有水平。这是当时参加会议的同志转述的,也是我对道涵同志的第一印象。
汪道涵(右二)参观巴蜀书社
上世纪80年代初,道涵同志任上海市市长,他对巴金老人十分关心。作为巴老的亲属,礼尚往来,我去看望他,表示感谢。谈话的时间不长,涉及面较宽,彼此都很投入,大有一见如故之感。他问了我的年龄,说他比我大十五岁。以后每次见面,他都要说:“我比你大十五岁。”
不久,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未来军官学校”丛书,在上海举行首发式。川少社邀我出席。没想到上海方面出席的竟是道涵同志。道涵同志赞扬了川版图书,肯定了“未来军官学校”丛书的选题。他邀我去他家聊天。这一次主要是谈书。原来,道涵同志很喜欢读书,阅读范围广范。他了解川版书,对“现代作家丛书”和“走向未来丛书”等,都充分给予肯定。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上海发行部门,会邀请他来出席首发式。这时道涵同志刚退居二线,也有了些时间。若干年后,道涵同志来四川旅游,我专门陪他参观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等几家出版社。
汪道涵致李致的书信
汪道涵为李致的文集《足迹》提写的书名
1992年,我在美国探亲时,认识了一位美籍华人陈达孚先生。他是从大陆到台湾,再去美国的。他曾在老布什政府中任职;曾为共和党的代表大会,起草有关对华政策的纲领。我邀请陈先生来四川旅游。陈先生希望能会见大陆的高层领导,愿意为统一祖国尽些微薄之力。当时,道涵同志已任海协会会长。1993年初,我回国后即与道涵同志联系,他欣然同意会见陈达孚,听取陈先生的意见。
同年秋,我陪陈先生去上海。道涵同志会见了陈先生,认真听取了他对台湾情况的分析和意见。时间久远,我已不记得谈话的全部内容。印象深的,是陈先生明确地指出:李登辉也是搞“台独”的;过去台湾推广“国语”(即普通话),现在李登辉搞所谓的本地方言,也是企图搞“台独”的表现。鉴于台湾很注意拉拢美国某些议员,陈先生建议中国通过各方面来加强对美国国会的工作。陈先生在北京曾向某高级官员提出同样建议,但当场被轻易地否定了。道涵同志态度诚恳,认真与陈先生讨论,陈先生感到非常满意。会见后大家一起吃饭,双方都喜欢喝川酒五粮液。道涵同志特意演示了怎样鉴别酒的真假,他摇动着酒瓶,很是“行家里手”的样子。
通过这次接触,陈先生十分敬佩道涵会长。以后,道涵同志访美,在旧金山约见了陈先生;陈先生再次访华,又在深圳拜望了道涵会长。陈先生为建在大陆的陈家祠堂立碑,特请道涵会长题字;还把题字的原件,裱起来挂在美国住宅的客厅里。
进入21世纪,我连续四年去上海。每此去上海,我都会去看望道涵同志,他也乐意与我会面。因为我的腿不好,总是有人作陪,或是我的女儿女婿,或是文化交流中心的同事。每次去,我都会提出几个问题向他请教。主要是台湾问题、美国问题、以及国内经济转型期间所出现的问题。有意思的是,道涵同志总要反过来先听我的意见,或先听陪我前往的年轻人的意见。无论是谁说话,道涵同志总是凝视着对方,头微偏,双手抱握胸前,专心致志地倾听。他的专注,使人乐于畅所欲言。从这个细节,我感到他很尊重人。正因如此,他能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充实和丰富自己。这使我联想到,过去我与某些领导交谈时,有的心不在焉,有的一心二用,似乎示意“赶快结束”。真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素质。
在谈话中,我感到道涵同志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因为不想多占用他的时间,常常言犹未尽就该告辞了。这时,道涵同志往往要给我介绍几本书,他还给我寄过几本买不到的书籍。
2002年秋,我去上海看望巴老,兼治腿疾,在上海多待了几天。我两次去看望道涵同志,彼比总觉得话没谈完,有所歉然。第一次见面,他主要谈了现在是转型期,问题多而复杂。目前正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工人、农民和多数知识份子说不起话,说得起话的带长的官员和企业家,一个有权一个有钱。靠谁解决问题?主流应是党和知识份子的精英。告辞时,道涵同志约我第二天与他一起散步。我答腿不行,他说找个轮椅给我坐,他推我走,边走边谈。怎么能让这位德高望重、大我十五岁的长者推我散步呢?当然不行,我断然婉拒。但他的提议使我非常感动。两天后再去,他主要讲了除要肯定主流,还得看到问题。他认为一要总结苏共亡党的教训,二要总结东欧的教训,三要研究美国为什么强大,四要总结社会民主党在欧洲的影响,五要总结我们自己的教训。赠我两本书。临别时他说,面对这些问题,“我很郁闷”。……
道涵同志关心我的创作。我说在写自己一生的感受。总题目叫“我的人生”,已出版三册,即《往事》《回顾》《昔日》,下一本将是《足迹》。我知道道涵同志翻过我的书,且仰慕他的书法,趁此请他为我题写《足迹》的书名。道涵同志答应了,并在我离开上海前夕,派人送来两张题字,让我挑选。信上还说如不满意,他可再写。我对两张题字都很满意,立即打电话向他表示感谢。
2003年11月,我去上海,道涵同志在住院。一天晚上,一位同事陪我去医院看望他。他很高兴,表示可以交谈一小时。我们谈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如上学难、看病难、下岗工人生活问题、贪污腐败等,他询问了四川汉源农民群众围占县委事件。问我们看电视刷《中国式离婚》没有,说该片反映出知识分子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可惜护士只同意交谈半小时。尽管我们还有许多话要说,为了道涵同志的健康,不能不告辞。当然,也十分遗憾。
2005年,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逝世,报刊上发表了道涵同志的唁电,文笔极佳,我把它作为学习范本,存入电脑。同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都去医院拜望了汪老,感谢他对两岸和平统一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我在电视上看见道涵同志,似乎身体还可以,由衷感到欣慰。
同年10月15日,因巴老病危,我赶去上海。这时,才得知道涵同志的情况也不好。巴老逝世后,22日早上,我和女婿去医院看道涵同志。他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我说来看望他,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要好好学习巴老的《随想录》。”因为道涵同志的六弟从外地赶来看他,医院又限制时间,我只得离去。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为诀别。……
汪道涵与李致
12月24日,我从网上看见道涵同志在晨七时十二分逝世的消息。失去这位良师益友,我感到痛苦。他那凝视对方,头向左微偏,双手抱握胸前,专心倾听的形象,像一幅油画,定格在眼前。我想对他说:道涵同志,我真愿腿疾消失,我能用轮椅推着您散步,继续交谈那似乎永远谈不完的话题。我更不会忘记您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认真阅读巴老的《随想录》。
2006年7月3日写完
汪道涵同志逝世,心里很不平静。往事在脑海里浮现,难于忘怀。
我和道涵同志有亲戚关系,但这不是主要的;是他的高瞻远瞩,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也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早在胡耀邦同志任中宣部部长时,曾分别邀请在政府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来中宣部介绍情况。道涵同志时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应邀前来作报告,耀邦同志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头脑清晰,不但掌握全面情况,而且分析准确到位,很有水平。这是当时参加会议的同志转述的,也是我对道涵同志的第一印象。
汪道涵(右二)参观巴蜀书社
上世纪80年代初,道涵同志任上海市市长,他对巴金老人十分关心。作为巴老的亲属,礼尚往来,我去看望他,表示感谢。谈话的时间不长,涉及面较宽,彼此都很投入,大有一见如故之感。他问了我的年龄,说他比我大十五岁。以后每次见面,他都要说:“我比你大十五岁。”
不久,四川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未来军官学校”丛书,在上海举行首发式。川少社邀我出席。没想到上海方面出席的竟是道涵同志。道涵同志赞扬了川版图书,肯定了“未来军官学校”丛书的选题。他邀我去他家聊天。这一次主要是谈书。原来,道涵同志很喜欢读书,阅读范围广范。他了解川版书,对“现代作家丛书”和“走向未来丛书”等,都充分给予肯定。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上海发行部门,会邀请他来出席首发式。这时道涵同志刚退居二线,也有了些时间。若干年后,道涵同志来四川旅游,我专门陪他参观了四川人民出版社、巴蜀书社等几家出版社。
汪道涵致李致的书信
汪道涵为李致的文集《足迹》提写的书名
1992年,我在美国探亲时,认识了一位美籍华人陈达孚先生。他是从大陆到台湾,再去美国的。他曾在老布什政府中任职;曾为共和党的代表大会,起草有关对华政策的纲领。我邀请陈先生来四川旅游。陈先生希望能会见大陆的高层领导,愿意为统一祖国尽些微薄之力。当时,道涵同志已任海协会会长。1993年初,我回国后即与道涵同志联系,他欣然同意会见陈达孚,听取陈先生的意见。
同年秋,我陪陈先生去上海。道涵同志会见了陈先生,认真听取了他对台湾情况的分析和意见。时间久远,我已不记得谈话的全部内容。印象深的,是陈先生明确地指出:李登辉也是搞“台独”的;过去台湾推广“国语”(即普通话),现在李登辉搞所谓的本地方言,也是企图搞“台独”的表现。鉴于台湾很注意拉拢美国某些议员,陈先生建议中国通过各方面来加强对美国国会的工作。陈先生在北京曾向某高级官员提出同样建议,但当场被轻易地否定了。道涵同志态度诚恳,认真与陈先生讨论,陈先生感到非常满意。会见后大家一起吃饭,双方都喜欢喝川酒五粮液。道涵同志特意演示了怎样鉴别酒的真假,他摇动着酒瓶,很是“行家里手”的样子。
通过这次接触,陈先生十分敬佩道涵会长。以后,道涵同志访美,在旧金山约见了陈先生;陈先生再次访华,又在深圳拜望了道涵会长。陈先生为建在大陆的陈家祠堂立碑,特请道涵会长题字;还把题字的原件,裱起来挂在美国住宅的客厅里。
进入21世纪,我连续四年去上海。每此去上海,我都会去看望道涵同志,他也乐意与我会面。因为我的腿不好,总是有人作陪,或是我的女儿女婿,或是文化交流中心的同事。每次去,我都会提出几个问题向他请教。主要是台湾问题、美国问题、以及国内经济转型期间所出现的问题。有意思的是,道涵同志总要反过来先听我的意见,或先听陪我前往的年轻人的意见。无论是谁说话,道涵同志总是凝视着对方,头微偏,双手抱握胸前,专心致志地倾听。他的专注,使人乐于畅所欲言。从这个细节,我感到他很尊重人。正因如此,他能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充实和丰富自己。这使我联想到,过去我与某些领导交谈时,有的心不在焉,有的一心二用,似乎示意“赶快结束”。真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素质。
在谈话中,我感到道涵同志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因为不想多占用他的时间,常常言犹未尽就该告辞了。这时,道涵同志往往要给我介绍几本书,他还给我寄过几本买不到的书籍。
2002年秋,我去上海看望巴老,兼治腿疾,在上海多待了几天。我两次去看望道涵同志,彼比总觉得话没谈完,有所歉然。第一次见面,他主要谈了现在是转型期,问题多而复杂。目前正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工人、农民和多数知识份子说不起话,说得起话的带长的官员和企业家,一个有权一个有钱。靠谁解决问题?主流应是党和知识份子的精英。告辞时,道涵同志约我第二天与他一起散步。我答腿不行,他说找个轮椅给我坐,他推我走,边走边谈。怎么能让这位德高望重、大我十五岁的长者推我散步呢?当然不行,我断然婉拒。但他的提议使我非常感动。两天后再去,他主要讲了除要肯定主流,还得看到问题。他认为一要总结苏共亡党的教训,二要总结东欧的教训,三要研究美国为什么强大,四要总结社会民主党在欧洲的影响,五要总结我们自己的教训。赠我两本书。临别时他说,面对这些问题,“我很郁闷”。……
道涵同志关心我的创作。我说在写自己一生的感受。总题目叫“我的人生”,已出版三册,即《往事》《回顾》《昔日》,下一本将是《足迹》。我知道道涵同志翻过我的书,且仰慕他的书法,趁此请他为我题写《足迹》的书名。道涵同志答应了,并在我离开上海前夕,派人送来两张题字,让我挑选。信上还说如不满意,他可再写。我对两张题字都很满意,立即打电话向他表示感谢。
2003年11月,我去上海,道涵同志在住院。一天晚上,一位同事陪我去医院看望他。他很高兴,表示可以交谈一小时。我们谈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如上学难、看病难、下岗工人生活问题、贪污腐败等,他询问了四川汉源农民群众围占县委事件。问我们看电视刷《中国式离婚》没有,说该片反映出知识分子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可惜护士只同意交谈半小时。尽管我们还有许多话要说,为了道涵同志的健康,不能不告辞。当然,也十分遗憾。
2005年,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逝世,报刊上发表了道涵同志的唁电,文笔极佳,我把它作为学习范本,存入电脑。同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都去医院拜望了汪老,感谢他对两岸和平统一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我在电视上看见道涵同志,似乎身体还可以,由衷感到欣慰。
同年10月15日,因巴老病危,我赶去上海。这时,才得知道涵同志的情况也不好。巴老逝世后,22日早上,我和女婿去医院看道涵同志。他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我说来看望他,他对我说了一句话;“要好好学习巴老的《随想录》。”因为道涵同志的六弟从外地赶来看他,医院又限制时间,我只得离去。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为诀别。……
汪道涵与李致
12月24日,我从网上看见道涵同志在晨七时十二分逝世的消息。失去这位良师益友,我感到痛苦。他那凝视对方,头向左微偏,双手抱握胸前,专心倾听的形象,像一幅油画,定格在眼前。我想对他说:道涵同志,我真愿腿疾消失,我能用轮椅推着您散步,继续交谈那似乎永远谈不完的话题。我更不会忘记您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认真阅读巴老的《随想录》。
2006年7月3日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