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搏斗中奉献——读张珍健同志的《砚边随笔》
    读完张珍健同志的《砚边随笔》,心潮难平。
    我在1991年认识珍健同志。一天下午,珍健同志第一次到我家里来。当时“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刚在成都举行。为迎接这次盛会,珍健同志为巴老作品的书名刻了56方印章,并由艾芜老人题签。珍健同志说他年轻时就喜读巴老的著作,所以花了半年时间刻成这些印章。我看见印谱上精美的印章,立即产生了共鸣。
    珍健同志的个子不高,但很结实。看见他拄着双拐,我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走路不便,不然我会去看你。”珍健同志却若无其事。后来我送他下楼,他坐上机动车,打开油门,精神抖擞地挥手而去。这时,一种钦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1993年访美回国后,我在《读书人》杂志上看见珍健同志的文章《巴金访问记》。原来珍健同志已在1992年秋到上海看望巴老。他亲手把《巴金书名印谱》送给巴老,表示对巴老的崇敬。巴老既高兴,又谦虚地说:“你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我过去那些书都是乱写的,没有多大意思。”为了表示感谢,巴老送珍健同志一部《激流三部曲》并题辞签名,最后还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口。珍健同志为这次会见十分激动,我也为珍健同志能见到巴老感到高兴。
    后来,珍健同志送了一本《珍健书画》给我。我这才知道珍健同志不仅是篆刻家,同时还是画家和书法家,正如此书“作者介绍”中所说:“张先生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亦精于书法和金石。他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布局开朗,笔墨洗练,形象生动,意境高雅。特别是他画的鱼、虾、鸭、鹰、梅、竹和其它花鸟,既忠实于形象,又富有笔墨情趣,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这个评价十分中肯。我对这本书画爱不释手,凡遇到喜欢书画的朋友,总是主动介绍和推荐。
    我不断从报纸和期刊上读到珍健同志的文章,既有他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围绕他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特长的感受或独特见解。他擅长金石、书画,当然有这方面的内容。他喜欢音乐,弹一手好钢琴。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无数次震撼他的心灵。他不但喜欢集邮,还对这“方寸天地”有不少研究成果。文如其人,集近百篇短文而成的《砚边随笔》,短小精练,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不玩弄词藻,不尚空谈,更不装腔作势,读起来亲切感人。
    珍健同志和我年龄接近,同时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变迁,又在“十年浩劫”中遭受冲击。我们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如40年代都曾在暑袜街教堂听过蔡绍序的独唱会。我们爱好集邮,可惜都遭不幸:大量好邮票被盗窃。甚至还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只是以前不知道。不用说,我读珍健同志的随笔倍感亲切。
    当然,我最尊重的是珍健同志敢于和命运搏斗的毅力和赤诚奉献的精神。人们常互相祝愿“一帆风顺”或“万事如意”。这是良好的愿望。但世上很少有“一帆风顺”,更不会有“万事如意”。在人生的旅途上,困难多得很!不如意的事情多得很!问题是怎样对待这些风浪和困难。珍健同志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他幼时患骨结核双腿致残,一生拄着双拐。如果稍有退缩,说不定一事无成。但他以顽强的意志“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学校他是优秀的学生,走上教育战线又成为优秀的教师和中学校长,退休后又很快成为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尽管在“十年浩劫”中受到猛烈的冲击,但无论在教育战线还是艺术战线,珍健同志总是赤诚地向青少年、向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对珍健同志有进一步认识以后,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那样崇敬巴老。巴老热爱祖国和人民,一生在“激流”中搏斗,重奉献轻索取。珍健同志具有这种品质,当然能接受巴老的作品和人品;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巴老的作品和人品对他的影响。难怪五年前珍健同志去上海看望巴老时,80岁高龄且举步维艰的巴老坚持把珍健同志送到大门外,对他说:“你不远千里专程来访,我送送你是应该的。”
    1996年3月30日

章节目录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李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致并收藏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