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杂文(十三则)
    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势很好,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振兴中华的号召,对我的震动很大。当时,我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除了努力多出好书外,我有很多话想说。1981年,因为生病,住进草堂寺疗养院,闲暇期间,我写了一些文章。《我的胖舅舅》《永远不能忘记的四句话》和《带来光和热的人》等文,即我的人生,均写于此时。此外,还写了一些小杂文,刊于《成都晚报》,距今已有四分之一世纪。其中《挂牌子与说真话》和《有感于齐人妻妾》两篇,被选入曾彦修主编的《全国杂文大系》。这些小杂文多涉及文明行为和社会风气,在社会上也有点影响。《看电影的苦恼》被成都的一两家电影院,抄下来贴在门口。还有一家工厂来人找我,说有一女工看了《不要恨恨而死》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出疗养院以后,又写了几篇,免于另立名目,故包含在内,统谓“草堂杂文”。
    2008年1月20日,天空飘着小雪
    挂牌子与说真话
    看见一家饮食店门前,挂着一个“毕”字的牌子,这使我想起1978年底在北京和作家秦牧的一次谈话。秦牧是广东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住过。他很关心四川的情况,不仅了解了这几年的巨大变化,还询问了不少风土人情。他甚至问我:四川的饭馆,饭菜卖完以后,是不是还挂一个牌子,上面写一个“毕”字?答:早就没有这种牌子了。现在挂什么牌子呢?他又问。回答说:一般挂“学习时间”。他感到茫然了。我立即解释:十几年来就这样,饭店只要没有营业,大多是挂一个“学习时间”的牌子。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只要往店内一看,或是打整清洁,或是摆龙门阵,或是关门大吉,很少看见真正在学习。所以,挂个牌子,一概称为“学习时间”,给人一种说假话的感觉。但也无可奈何!“十年动乱”期间,所谓政治学习是可以冲击一切的,谁还敢表示异议呢?然而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笑话:问哪个单位最重视学习,答xx饭店;究其原因,曰:只要不买饭菜,就在店门口挂个牌子,宣布为“学习时间”。
    秦牧听着忍不住笑了。
    我一直没有忘记这一次谈话。以后,我注意到由于形势好转,物资充足,饮食店营业的时间长了。东西卖完以后,挂“学习时间”的牌子逐渐减少,挂“毕”字的开始增多。挂什么牌子这类小事,不也反映社会风气的变化么?我不禁为此感到高兴。
    1981年6月21日
    对“等于是”的异议
    我很喜欢自己家乡的语言——四川话。因为它丰富、朴实、幽默。比如,传统川戏《画梅花》和四川方言剧《抓壮丁》等,就以它特有的语言魅力,赢得了很大的荣誉。《画梅花》中不学无术的黄天监冒充斯文,被弄得丑态百出,最后急得放声大哭——却因此得以脱身时,他破涕为笑,对观众说:“怪不得读书人把眼泪叫‘泪珠’。这东西用得恰到好处,硬是比珍珠还值钱。”这是多么生动的语言啊!
    我曾在外地工作,先后在北京、以及辽宁、河南等省的农村住过,也注意学习当地语言。然而,可能是我偏爱,我仍然最喜欢四川话。十年后我调回四川,一听到家乡话就感到亲切;但出乎意外,到处听到“等于是”的口头禅。开口、闭口说“等于是”的人之多,无法统计。小孩不足怪,大人也如此;学生尚可原谅,教师亦未能例外。我们真像生活在“等于是”的世界上了。
    外地人问路,回答:“等于是往右走。”这究竟往哪儿走呢?问路人茫然不知所云。
    在医院听见一个人打电话,语气是悲伤的。一开口就说:“方厂长,等于是我的妈死了。”究竟是他妈死了,还是他岳母死了,或是养母死了呢?
    有人介绍保姆的情况,说:“等于是她丈夫是司机。”听者吃惊,忙问:“究竟谁是司机?”回答说:“她丈夫。”在旁的人提醒:“丈夫只有一个,万不能等于是丈夫啊!”说者、听者都笑起来。
    我经常对“等于是”提出异议。有人不以为然,说:“这算什么,就像有些人爱说“这个、这个”一样,“等于是”就是“这个”。我说,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首先得讲准确性。“等于是”这三个字有它自身的含义。事物之间,有的可以等于,有的则不能等于。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等于过去、等于过来,这既不准确,又不优美。
    我期望能保持四川话的优点,去掉“等于是”这类不必要的口头禅。
    1981年7月20日
    谈“挣表现”
    近几年来流行一种说法:“挣表现”。分析起来,似乎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乔装打扮,表里不一。例如,有人从不按时上班,突然一下要提前到办公室了。邻居深感奇怪,他却理直气壮地说:“要调工资了,难道不挣点表现么?”又如:孩子想入团,但不愿参加学雷锋的活动。母亲骂他:“你硬是个瓜娃子,要入团却不挣点表现!”于是,孩子只得拿起扫帚,到学校“挣表现”去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是本来面目,完全无需去“挣”。表现而要“挣”者,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乔装打扮也;只要目的一达到(或达不到),很快就会恢复原状。虚假,无论对大人或小孩,都不光彩。怎么能不以为非,反以为常呢?
    第二种是攻击别人进步。有些人看见别人争取入党、入团,努力改正缺点,总觉得不舒服,于是便讽刺说:“又去挣表现了!”真心要求进步,真正改正缺点,这是好事情,不能与第一种情况等同看待。为此发出嘲笑或攻击的人,如果不是认识不清,便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成和自己一样罢了。
    第三种则是含有表扬之意。我有一个朋友,星期天爱去钓鱼。为了减轻他夫人的家务劳动,便提前在星期六下班以后洗衣服,做清洁,买东西。他夫人常愉快地对人说,“我老公又在挣表现了。”这里没有虚假的成份,反而使人感到幸福的生活情趣。
    看来,诚实与虚假,积极与消极,表里如一或不一,是辨别“挣表现”这个说法是什么含义的标准。“十年动乱”期间,林彪、江青一伙一天到晚讲假话,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我认为,不恰当地使用“挣表现”这个说法,如前述两种情况,是与此有关的;尽管说话的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目前,整个社会风气不断发生好的变化。与之相适应,语言上也该有某些调整(当然更重要的是事物的本质)。使用“挣表现”这个说法时,慎重一些不更好么?
    1981年8月20日
    看电影的苦恼
    看电影本来是愉快的事,但有时却很苦恼。
    首先是在开演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得到安宁,总是有不少迟到的人不断从前面走过,以致阻碍视线,让人错过一些重要镜头。如果座位靠近走道,往往会被那些在黑暗中的“探索者”摸到身上来。吃惊之余,还得被迫回答自己坐的是第几排和第几号。
    好不容易观众到齐了,四周又出现了新的干扰:主要是不顾别人的大声讲话。一是场内的“谈心者”。女孩子在讲百货公司在卖什么“的确良”,小伙子则说哪家的啤酒不好喝,好像根本不是来看电影的。二是“天才的先知者”。只要电影中的人物一出现,他就说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一碰到紧张的情节,就说这个人没有死,那个人跑脱了,使人看下去索然无味。三是“低劣的评论家”。看《燕归来》时,他说:“看他们把原配夫人怎么办?”在《刑场上的婚礼》中陈铁军宣布他们结婚时,他甚至说:“怎么结婚都不撒点糖呢?”简直令人不能容忍。此外,还有一些热爱“合唱”的人,影片中的人唱什么,他就跟着唱什么,似乎别人买了票是来听他演唱的。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不仅需要知道故事的最后结局,有时还有很好的音乐要听。但这时往往有不少匆忙的“先驱者”早站起来走动了,使得多数人无法再看下去。如果这些“先驱者”上班工作时能有这样的劲头,倒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早有人对这些现象作过批评,可惜收效不大。鲁迅在《两地书》中对许广平谈到一次演出,他说:“那天的看客,什么也不懂而胡闹的很多,都应该用大批蚊烟,把它们熏出去。”上述提到的一些现象,大多要从提高文化教养来解决,但对那些嘲笑革命者的看客,我真想用蚊烟把他熏出影院去。
    1981年11月15日
    赞“喜鹊姐姐”
    国外报刊对我们午睡的习惯时有非议,这当然可以讨论。我的午睡习惯是解放前在教会学校养成的。几十年来,“江山易改,午睡难移”。从实际效果来看,哪怕只休息十几分钟,打个盹,在下午和晚上都感到精力充沛。
    但这片刻的安宁却很难得到。
    往往躺在床上,刚要入睡,楼上的同志却敲打起东西来。“不要管它吧”,我安慰自己。接着是几个小孩,像雷阵雨似的从楼上跑下来;院子里又有人为省事,不肯上楼,站在下面对着楼上的人喊叫着一些大可不必公诸于世的生活琐事。我不禁暗自叹息了:“这些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想到别人?”几经波折,再入睡已很困难。这时,大街上有一家的录音机打开了。于是,我被迫听那些流行歌曲:“虽然已经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今天中午又是这样。在无可奈何之际,我翻开小外孙丢在床上的《爱唱歌的喜鹊》。这是一本活动画册,描述一只住在树上的喜鹊姐姐,很爱唱歌,大家都喜欢她。有一天她唱得正高兴,忽然下面传来一声:“请别唱了!”喜鹊姐姐赶忙跳下去,从猫头鹰、百灵鸟、啄木鸟、松鼠,一直问到猴子,才发现树下的兔妈妈带着六只小兔在睡觉。于是喜鹊姐姐轻轻地说:“乖乖地睡吧,兔宝宝,等你们长大一点,我再来教你们唱歌。”多么可爱的喜鹊姐姐啊!
    这引起了我一些联想。“十年动乱”造成的恶果之一,是使不少人心里只想到自己,不关心别人,连一些起码的公共道德和文明行为都不知道。这难道不需要补课么?既要补文化科学知识之课,又要补文明礼貌之课。本着这一点,我向那些不懂得在集体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的人建议:请读读这本《爱唱歌的喜鹊》吧。
    1982年2月28日
    有感于齐人妻妾
    坚决打击经济罪犯,大快人心!
    从报纸刊登的材料来看,这些罪犯的家属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不关心自己丈夫或子女,不了解情况;二是支持或包庇,把丈夫或子女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行为,看成是有能耐,甚至感到光荣;三是同伙,原广州市电信局局长及其老婆,就是一个例证。
    我不禁想起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齐人和他的妻、妾住在一起。他每次出外都饱食酒肉而归,并吹嘘和他一起吃喝的都是高贵的人。可是,他妻子从来没有见过达官贵人到家里来,大为怀疑,决心亲自调查一番。一天早起,她悄悄跟在丈夫后面,看他往哪儿走,做什么。她注意到在城里没有一个人与她丈夫交谈。她看到丈夫到城东郊区的坟堆中,向那些祭祀亡者的人乞讨酒食;没有吃饱,又向别的祭祀者乞讨;原来这就是齐人饱食酒肉的办法。妻子回家以后,对齐人的妾说:“丈夫是我们终身所仰望的人,没有想到竟是这个样子!”她们鄙视自己的丈夫,并在中庭相对哭泣。
    孟子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他描述的齐人一妻一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人的妻妾,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对丈夫乞食、说谎感到羞耻。特别是齐人的妻子,她有头脑,不仅敢于怀疑丈夫的行为,还能跟踪外出,作调查研究。对比之下,那些明知自己的丈夫和子女贪污盗窃,还醉心于非法得来的电视机、录音机的人,难道不感到脸红么?恕我直言:我认为这些人远不如齐人的妻妾。至于同伙犯罪,自然是另一个性质的问题了。
    我们的社会有许许多多好的家庭:夫妻之间和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关心帮助,严格要求,共同为实现“四化”而奋斗;如有成员犯罪,或送子归案,或大义灭亲。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远非那两个只是“相对哭泣”的齐人妻妾可比。我们应该向这些社会主义新人学习。
    1982年3月18日
    不要叹息而死
    现在有一种人,无论谈什么,从国家大事、社会生活、,到本单位的工作,总是叹息不已,说一声:“没有希望”!
    鲁迅在1919年,写过一篇名叫《恨恨而死》的杂感,讽刺那些所谓“怀才不遇”的人,对他们一连提了很多问题,以启发其认识“自暴自弃”的行为,并说:“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希望。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我也学鲁迅的办法,向这些终日叹息的人提一些问题:诸公!您认为“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好,还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形势好?您认真学习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的决议没有?您是否把拨乱反正看得过于简单,以为轻而易举就能把问题全部解决?您到农村去看过吗,那儿有什么巨大变化?您和周围的人,心情是否比过去舒畅,生活是否比过去有所改善?您在学校的子女是否可以不学张铁生交白卷,而敢认真读书了?您是否按时上班、积极工作、为实现四化作过努力?您遇到不正之风,是奉行“只栽花、不栽刺”的原则,还是敢于出来斗争?“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难道在您心中不能泛起一点涟漪?……
    他们如果细细地想,慢慢地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认清形势的主流,为之欢欣鼓舞;也要看到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困难作斗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哀莫大于心死。终日叹息,无非是逃避自己的责任并使人泄气而已。这有什么用呢?
    我希望他们逐渐振作起来,不要叹息而死。
    1982年4月5日
    请放轻脚步
    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我不禁想起了脚步声。
    正当集中精力办公或学习的时候,“噔噔噔”的脚步声,使人不得不放下工作或书本来;
    大家聚精会神地在听报告或开大会,“噔噔噔”的脚步声响了,与会者回过头去寻找哪儿发出的声音,讲话人也不得不“暂停”;
    刚好入睡,“噔噔噔”的脚步声把人吵醒了!
    脚步声响起,总是一些穿高跟鞋的姑娘,或是穿硬底皮鞋的小伙子,神气十足地走过来。在公共场所,常常有人用惊奇和遗憾的眼光望着他们,但他们满不在乎,似乎在接受别人的“注目礼”。
    也有人为此提出批评。
    他们推口说楼板上没有地毯,商店里只有硬底皮鞋,而且鞋底质量不好,一穿就磨损,害得一只鞋钉了五颗钉子。……
    难道自己就不可以注意一下么?
    不论做什么事,影响别人工作、学习和休息,总是不好的。在可能影响别人的时候,至少可以踮起脚走路,或者放轻脚步嘛!
    脚步声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1982年2月18日
    集体婚礼与集体结婚
    一字之差,常常会成笑话。
    新年前后,为了移风易俗,不少单位举办了集体婚礼。这本是一件大好事。然而,我却听见不少人把这叫做“集体结婚”。
    集体婚礼和集体结婚完全是两回事。集体婚礼只是一种仪式,集体结婚却是一种婚姻制度。千万要注意这两个词儿的差别。老说集体结婚,难道要把我们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去么?
    没有想到,最近有的报纸和有的电视节目,也把集体婚礼说成集体结婚。为此,我写了这篇小杂感。
    1982年3月11日
    乘车有感
    我爱在公共汽车上观察。
    有几次看见这样的情况:两三个人争着买票,那种热情的友谊,委实令人感动。在你抢我夺之中,常常有一个说:“没关系,我可以报销。”这句话似乎比什么命令还有效,其余的人立即“礼让”起来。
    乘车买票,这是起码的常识和公德。报销车票,只能因公出差,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规定。既然不是因公出差,而要报销车票,甚至替他人报销车票,无非是假公济私、慷国家之慨罢了。
    有人编了一句顺口溜:“一心一意向钱看,联合起来整公家。”给这类人的思想作了概括。
    但愿这种风气能逐步改变。
    1982年3月28日
    使人尴尬的广告
    开展文化活动需要企业支持。企业的某些广告进入文化场所。这已逐渐被人接受。
    但有些问题也得注意。
    前些日子,去听一个大型的音乐会。演出的目的是为了资助某项教育事业。参加演出的是香港著名歌星,有一定水平。场内四周挂满各种广告牌,因为太多无法细看。但我座位对面的广告牌,字体十分醒目:阴茎倍增x。我之所以用了一个x,不用全名,是我不愿为它做广告。
    听音乐是一种艺术享受。面对这个广告牌,我感到很不舒服。我不敢说听众中没有阳萎病患者,更不敢担保没有阴茎短小需要“倍增”的人。但这些患者可以去看医生,或到医疗器械商店去买有关用品。大可不必一边听音乐,一边想倍增。
    我期望音乐会尽快开始。只要场内灯灭,我好忘掉这劳什子广告。可惜我忘了这类音乐会的“特色”。演员出场,与观众聊天得占一定时间。稍有掌声就立即感谢“广大观众的厚爱和鼓励”。刚唱几句就得下台与观众握手。随便拉一个小孩来陪唱几句,以示歌手之歌广为流行。诸如此类,难以列举。身旁一位观众说:“这类水分可能占音乐会三分之一的时间。”我没有答话,我的注意力不在这里。我只注意到场内灯光时暗时明,追光跟着演员转动。只要一有灯光,“阴茎倍增x”几个字特别明显。这种干拢一直到终场。
    这是多么可悲的艺术享受啊!
    也许只是我倒霉——现在时兴讲运气——不该坐在这个什么倍增的广告牌的对面。那些坐得远远的追星族,还在兴高采烈地鼓掌哩。
    但这华竟说服不了自己。
    这类音乐会的组织者,你们在寻求资助时,无论拿回扣或不拿回扣,对文化场所的广告,难道不能有一些选择么?
    1993年6月8日
    乘电梯所遇
    日前到一大机关办事,正遇上班高潮。
    近二十人等在电梯门前。两个电梯:一个运行,一个开着门不动。
    都以为开着门的电梯是在维修。
    “何必在上班高潮时维修。”不少人说。
    一位女工作人员在空电梯前站着。
    我走过去,发现她手里并无工具,颇感奇怪。忍不住问:“维修好了吗?”
    “不是维修,是等候外宾。”她回答。
    这个回答立即引起议论。在改革开放年代,外宾来访是很平常的事。不论什么时候来,如果电梯在运行,外宾亦可稍候一下。完全没有必要空着电梯恭候外宾,不让本机关和外来的中国人进去。
    管理电梯的女同志显然不是决策者,但她不能违背领导的指示。而大家又找不到决策人提意见。
    好不容易等另一电梯上了十五层,又从十五层下来,把人运走了一半。我有幸进了电梯。
    “我出访过十几个国家,从没有遇到外国人采取这种做法等我们。”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同志说。
    也有人批评:“崇洋媚外。”
    我抓紧时间办事。大约十几分钟后,乘电梯回到底层。那边的电梯仍然空着在等待。我想,外事活动应该守时,便问:“你不是说外宾八点半来吗?”
    “还没有到齐!”她回答。
    我把听到的批评和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告诉了她。她没有反对。我只好说:“请把这些意见向你们的领导反映一下。”
    她微笑着,没有表态。
    1997年8月21日
    也谈讲真话
    没想到讲真话居然会引起争论。
    讲真话,无非是诚实的表现,为人必需的道德。人与人之交,绝大多数都愿意听真话。难道有人愿意听假话?当然不能说没有。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的皇帝,就是极为典型的爱听假话的人物。
    作家、杂文家应该讲真话。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第一篇小说,通过《狂人日记》提出,翻开历史一查,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字都写着“吃人”两个字,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鲁迅一生讲真话,直到他停止呼吸。正因为这样,鲁迅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敬和热爱。
    巴金和许多作家,也是讲真话的。早在五十年前,巴金就勉励他的下辈,“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由于历史的曲折和灾难,许多人被迫说违心之言——也就是假话。“十年浩劫”作了反面教员,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巴金在否定“史无前例”的那场“文革”时,极力主张讲真话,并对自己作了认真的剖析。
    巴金说:“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站话欺骗读。我讲的只是自己相信的,我要是发现错误,可以改正。我不坚持错误,骗人骗已。”
    读者理解巴金。他们喜欢巴金的作品,同时尊重巴金的人品。
    真话不等真理。这是持不同看法的主要论点。单就这一句话来说,我举双手赞同。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真理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真话是对事物的认识(或见解)所持的态度。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怎么能划等号呢?
    讲真话是针对讲假话而言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讲真话如果符合客观规律当然最好,如果有错误或有片面性,只要抱着诚恳的态(即实事求是的态度),完全可以修正错误或克服片面性,最终能接近和逐步认识真理。至于持不老实的态度,讲假话,根本没有接近或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这是卖假药,属于“打假”办公室的任务了。
    两面讲到,可能符合实际一些,否则至少带有片面性。
    早在1980年通过的《共产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的第五条,明确规定共产党要讲真话。作为党员作家或评论家,会牢记《准则》的规定。
    1993年5月3日

章节目录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李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致并收藏李致文存:我的人生(第二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