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死后,张仪长长的出了口气:“这回我可以放开手大干啦!”原来此前还算留面子!
他说的“大干”就是加速推行“连横”,让“合纵”彻底解体。
“连横”是指南北各国由东往西,各自与秦建立联系,名为“友好”,实为臣属,是同“合纵”相对立的外交政策。实现“连横”后,各国就像被套上绳子的马,拉着秦国这辆大车,接受秦王的驾驭,对秦当然有利,但在初期由于战略上的原因,张仪的工作进行的缓慢。现在几个弱国都已转向,局面打开了,他就要向纵深发展,解决较强的齐、楚。
齐、楚是仅次于秦的强国,正如张仪所分析的那样,他们也是“缓则相图,急则相援”。秦最近几次出击,让楚、赵受到教训,因为魏、韩之路已通,齐也面临威胁,三晋和燕都不听吆喝了,这两个国家又结成联盟,“齐楚联盟”虽没有“合纵”势大,但凝结的更加结实。不把他们纳入“连横”体系,别说“吃掉它”的最终目标不能实现,对其他各国也有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引起“合纵”死灰复燃!但要让他们“听话”就必须打破齐楚联盟!
对这样的国家,一般的威胁利诱不起作用,在强大实力的保护下,你也很难砸开它。
政治家选择的突破口,是人在心灵上的弱点,抓住这些弱点再撕大口子,堡垒就攻破了!
一般年轻而又当大国之君者,都特别喜欢听顺耳的话、爱戴高帽子,气浮而意骄,总想占大便宜以出人一头。楚怀王是其中尤其突出的人物,他更贪,也就更容易上钩。当然要钓“大鱼”须用“大钩、大饵”。
秦王忽然以“过于劳累、应该休养”的理由,免去张仪的一切职务,无官一身轻,他又可以悠闲地周游列国,慢慢飘到楚。
楚怀王手下有位“幸臣”名叫靳尚,最善于见风使舵、溜须拍马。这种人一般在古今中外都吃得开,当然也就能成为怀王身边言听计从的心腹亲信。张仪到楚后,先去拜访他,喝着茶时,又送上一份“厚礼”“请多关照”。靳尚百分之九十九的家产都是因“请多关照”而积累增值,当然要做成这笔生意,点头、微笑、心照不宣,第二天便把他介绍给楚怀王。
虽没见过面,却也闻其名,尽管在函谷关下有点儿过节,但“大人大量”总不能让人在你家中拜访时受到报复。而且,虽然秦国已经免去官职,终已是名人了,也不可轻视。所以一见面怀王便哈哈大笑:“张丞相吗?不在咸阳运筹帷幄而荣临鄙邦,有何以教寡人?”
张仪一笑:“闲散之人,游山玩水而已,到楚只想了却两件心愿。”
“什么心愿?”
“大王乃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世圣明,所以想请王为臣洗白当年‘盗璧之冤’,然后凭吊一位古人。”
因“盗璧之冤”张仪受尽凌辱,几乎被打死,对昭阳和楚国都怀着铭心刻骨的仇恨,以前没机会,今日故地重游,他不能不翻旧账!
怀王略似惊讶:“盗璧之案?寡人年少,所闻甚少,然以先生之德,安能为财所动?绝对是冤枉,无须辩白也明于世。”
张仪摇摇头:“在大王这种明白人面前无须辩,但在世俗社会里,人不论贫贱富贵,都必须把是非曲直分辨清楚。张仪做了秦相,就是德高望重、绝非盗璧之人;而屈为昭阳食客时,就要首先怀疑我,贵国是以地位之高低来衡定人品?当年贫贱,不许臣辩白;今贵为秦相,还不能与昭阳一论曲直吗?”
人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个明白人,怀王也只得顺势当一回“青天大老爷”,叹口气:“好,那您就说说经过。”
张仪边说边比划:“参加宴会的有四十多人,臣因贫贱居于末位。当大鱼跃出时,宝璧才传阅四、五人,离臣尚远,而且臣靠亭栏最近,闻呼声即转身观看,这时昭阳也正扑到臣的身边,他完全知道臣所处的位置与宝璧相隔甚远,根本没有盗窃的机会,所以,诬臣者,只因失璧而难追,故鞭贫贱者以泄其愤耳!”
怀王点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只可惜时过境迁,不能重做验证。”
张仪撇着嘴:“断案只凭证据,昭阳如拿得出证据,不论臣曾有什么职位,都敢认罪!”
别说怀王现在,就是昭阳当时百般拷问、搜遍全身也没找到一点儿证据。怀王只得叹气:“先生之言,条理分明,就是不身临其境,寡人也听得明白,是昭阳误听门下的诬赖才让您蒙受不白之冤,可惜昭阳已经故去,去了,万事皆了,就由寡人代他赔罪吧。”
张仪兀自泪流不止:“皇天后土,上下明鉴。张仪绝非欺昭阳已死才跑到楚国来翻案!臣当时虽贫贱,然堂堂大丈夫也!不愁日后无富贵,岂能忍耻为盗贼?”
连怀王都奇怪:以张仪的身份,大老远跑到楚国来,就是为了这点儿个人恩怨,想洗刷几十年前的清白而喋喋不休吗?却怎知张仪是要以此来冲淡自己入楚的政治目的。
怀王见张仪动了真情,不愿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就把话岔开:“您还要凭吊谁呢?”
张仪的脸上,忽换上一丝笑容:“当年伍子胥率吴军攻入郢都报仇,淫遍楚宫女,鞭打平王尸。楚国之危,已如累卵,有一位申包胥七日七夜,泪尽继血,做秦庭之哭,秦君受到感动做《无衣》之歌来表扬他,发兵击吴,终复楚之社稷。楚昭王因此立誓:世世代代,北面事秦。对这位大贤人,臣钦佩之至,所以要到楚国来凭吊他。”
在楚国的历史上,虽还记录着申包胥的这段功劳,但事过百余年后,还往哪儿找申包胥的踪迹?只怕连埋葬他的那一堆黄土,也都被风雨消蚀尽了。但怀王却不能对古代文物、功臣遗迹保护不力,连连点头:“那是,那是!对他的复国之功,楚国人民千秋万代也不会忘记,不过您要去焚纸烧香,还得容我们准备。”
张仪更加笑容可掬:“臣以为对前人的悼念,不必拘泥于形式,而更应注重实际,‘秦庭之哭’的结果,是秦、楚一家,抗强吴而霸天下,为什么今天秦、楚就不能弃仇怨而建新好呢?缅怀申包胥,不就应继承先辈的遗愿吗?”
怀王叹道:“寡人岂不愿与秦结好?只因秦征战四邻,如虎狼之吞并,让人不敢与秦亲近啊!”
张仪道:“秦王所以四面树敌,也是形式所迫。当今各国,惟楚、齐、秦为最强,而楚、齐交通于中原,欲令秦被闭塞在关西,贱视为戎狄,不得参与中华。试问放在您身上,能忍受吗?秦之所以出函谷关角逐中原,不过为争一席之地而已。
当今的形势是:秦与齐合,则齐之势强;秦与楚合,则楚之势强。但秦王倾向于楚而讨厌齐,张仪来吊申包胥,其实是秦王要同楚恢复友好关系。”
怀王还不傻:“齐、楚都与秦为敌,秦王如何独爱寡人?”
张仪笑笑:“俗话说,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与浑人说句话。齐王哪能同您并论?您聪明仁厚、慷慨仗义、目光深远,是个办大事的人;齐王愚鲁猥琐、扭捏小气、又狂妄自大,贪利无义,不足与共事,秦王所以弃之。”
他说的“大干”就是加速推行“连横”,让“合纵”彻底解体。
“连横”是指南北各国由东往西,各自与秦建立联系,名为“友好”,实为臣属,是同“合纵”相对立的外交政策。实现“连横”后,各国就像被套上绳子的马,拉着秦国这辆大车,接受秦王的驾驭,对秦当然有利,但在初期由于战略上的原因,张仪的工作进行的缓慢。现在几个弱国都已转向,局面打开了,他就要向纵深发展,解决较强的齐、楚。
齐、楚是仅次于秦的强国,正如张仪所分析的那样,他们也是“缓则相图,急则相援”。秦最近几次出击,让楚、赵受到教训,因为魏、韩之路已通,齐也面临威胁,三晋和燕都不听吆喝了,这两个国家又结成联盟,“齐楚联盟”虽没有“合纵”势大,但凝结的更加结实。不把他们纳入“连横”体系,别说“吃掉它”的最终目标不能实现,对其他各国也有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引起“合纵”死灰复燃!但要让他们“听话”就必须打破齐楚联盟!
对这样的国家,一般的威胁利诱不起作用,在强大实力的保护下,你也很难砸开它。
政治家选择的突破口,是人在心灵上的弱点,抓住这些弱点再撕大口子,堡垒就攻破了!
一般年轻而又当大国之君者,都特别喜欢听顺耳的话、爱戴高帽子,气浮而意骄,总想占大便宜以出人一头。楚怀王是其中尤其突出的人物,他更贪,也就更容易上钩。当然要钓“大鱼”须用“大钩、大饵”。
秦王忽然以“过于劳累、应该休养”的理由,免去张仪的一切职务,无官一身轻,他又可以悠闲地周游列国,慢慢飘到楚。
楚怀王手下有位“幸臣”名叫靳尚,最善于见风使舵、溜须拍马。这种人一般在古今中外都吃得开,当然也就能成为怀王身边言听计从的心腹亲信。张仪到楚后,先去拜访他,喝着茶时,又送上一份“厚礼”“请多关照”。靳尚百分之九十九的家产都是因“请多关照”而积累增值,当然要做成这笔生意,点头、微笑、心照不宣,第二天便把他介绍给楚怀王。
虽没见过面,却也闻其名,尽管在函谷关下有点儿过节,但“大人大量”总不能让人在你家中拜访时受到报复。而且,虽然秦国已经免去官职,终已是名人了,也不可轻视。所以一见面怀王便哈哈大笑:“张丞相吗?不在咸阳运筹帷幄而荣临鄙邦,有何以教寡人?”
张仪一笑:“闲散之人,游山玩水而已,到楚只想了却两件心愿。”
“什么心愿?”
“大王乃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世圣明,所以想请王为臣洗白当年‘盗璧之冤’,然后凭吊一位古人。”
因“盗璧之冤”张仪受尽凌辱,几乎被打死,对昭阳和楚国都怀着铭心刻骨的仇恨,以前没机会,今日故地重游,他不能不翻旧账!
怀王略似惊讶:“盗璧之案?寡人年少,所闻甚少,然以先生之德,安能为财所动?绝对是冤枉,无须辩白也明于世。”
张仪摇摇头:“在大王这种明白人面前无须辩,但在世俗社会里,人不论贫贱富贵,都必须把是非曲直分辨清楚。张仪做了秦相,就是德高望重、绝非盗璧之人;而屈为昭阳食客时,就要首先怀疑我,贵国是以地位之高低来衡定人品?当年贫贱,不许臣辩白;今贵为秦相,还不能与昭阳一论曲直吗?”
人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个明白人,怀王也只得顺势当一回“青天大老爷”,叹口气:“好,那您就说说经过。”
张仪边说边比划:“参加宴会的有四十多人,臣因贫贱居于末位。当大鱼跃出时,宝璧才传阅四、五人,离臣尚远,而且臣靠亭栏最近,闻呼声即转身观看,这时昭阳也正扑到臣的身边,他完全知道臣所处的位置与宝璧相隔甚远,根本没有盗窃的机会,所以,诬臣者,只因失璧而难追,故鞭贫贱者以泄其愤耳!”
怀王点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只可惜时过境迁,不能重做验证。”
张仪撇着嘴:“断案只凭证据,昭阳如拿得出证据,不论臣曾有什么职位,都敢认罪!”
别说怀王现在,就是昭阳当时百般拷问、搜遍全身也没找到一点儿证据。怀王只得叹气:“先生之言,条理分明,就是不身临其境,寡人也听得明白,是昭阳误听门下的诬赖才让您蒙受不白之冤,可惜昭阳已经故去,去了,万事皆了,就由寡人代他赔罪吧。”
张仪兀自泪流不止:“皇天后土,上下明鉴。张仪绝非欺昭阳已死才跑到楚国来翻案!臣当时虽贫贱,然堂堂大丈夫也!不愁日后无富贵,岂能忍耻为盗贼?”
连怀王都奇怪:以张仪的身份,大老远跑到楚国来,就是为了这点儿个人恩怨,想洗刷几十年前的清白而喋喋不休吗?却怎知张仪是要以此来冲淡自己入楚的政治目的。
怀王见张仪动了真情,不愿在这件事情上继续纠缠,就把话岔开:“您还要凭吊谁呢?”
张仪的脸上,忽换上一丝笑容:“当年伍子胥率吴军攻入郢都报仇,淫遍楚宫女,鞭打平王尸。楚国之危,已如累卵,有一位申包胥七日七夜,泪尽继血,做秦庭之哭,秦君受到感动做《无衣》之歌来表扬他,发兵击吴,终复楚之社稷。楚昭王因此立誓:世世代代,北面事秦。对这位大贤人,臣钦佩之至,所以要到楚国来凭吊他。”
在楚国的历史上,虽还记录着申包胥的这段功劳,但事过百余年后,还往哪儿找申包胥的踪迹?只怕连埋葬他的那一堆黄土,也都被风雨消蚀尽了。但怀王却不能对古代文物、功臣遗迹保护不力,连连点头:“那是,那是!对他的复国之功,楚国人民千秋万代也不会忘记,不过您要去焚纸烧香,还得容我们准备。”
张仪更加笑容可掬:“臣以为对前人的悼念,不必拘泥于形式,而更应注重实际,‘秦庭之哭’的结果,是秦、楚一家,抗强吴而霸天下,为什么今天秦、楚就不能弃仇怨而建新好呢?缅怀申包胥,不就应继承先辈的遗愿吗?”
怀王叹道:“寡人岂不愿与秦结好?只因秦征战四邻,如虎狼之吞并,让人不敢与秦亲近啊!”
张仪道:“秦王所以四面树敌,也是形式所迫。当今各国,惟楚、齐、秦为最强,而楚、齐交通于中原,欲令秦被闭塞在关西,贱视为戎狄,不得参与中华。试问放在您身上,能忍受吗?秦之所以出函谷关角逐中原,不过为争一席之地而已。
当今的形势是:秦与齐合,则齐之势强;秦与楚合,则楚之势强。但秦王倾向于楚而讨厌齐,张仪来吊申包胥,其实是秦王要同楚恢复友好关系。”
怀王还不傻:“齐、楚都与秦为敌,秦王如何独爱寡人?”
张仪笑笑:“俗话说,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与浑人说句话。齐王哪能同您并论?您聪明仁厚、慷慨仗义、目光深远,是个办大事的人;齐王愚鲁猥琐、扭捏小气、又狂妄自大,贪利无义,不足与共事,秦王所以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