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西北风吹过,长安城的气温骤然下降。
    楚王府别院外面的银杏树,早就只剩下光溜溜的树枝。
    “嘚嘚嘚!”
    “咴咴!”
    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尉迟环和房遗爱出现在了楚王府别院门口。
    这两个家伙都曾经是楚王府的常客,门房自然是认得他们的。
    哪怕他们已经被晒的黑不溜秋,也是一眼就被认出来了。
    “快去通报王爷,尉迟三郎和房二郎回来了。”
    门子一声吩咐之后,立马上前迎接两位大佬。
    ……
    楚王府别院的菜地里头,李宽正带着小玉米观看下人们收割今年的菘菜。
    虽然长安城也有不少人跟风开始种植菘菜,但是楚王府的规模仍然是最大的。
    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王府自身在冬日里有蔬菜吃,另外一方面也算是以身作则的让还在观望的人们坚定信心。
    “阿耶,菘菜,小玉米抱抱。”
    一岁多的小丫头,已经能够跟李宽简单的进行交流了。
    这让李宽和程静雯都很是惊喜。
    虽然比她更早会说话的小孩也有不少,但是一岁多一些就能达到使用连词进行简单交流,还是比常人要快不少。
    有些慢的小孩,过了两岁也还不怎么愿意说话呢。
    “这个菘菜太重了,阿耶来帮你抱。”
    菜地里也没什么危险,李宽倒也放心让小玉米在菜地里玩耍。
    而程静雯在旁边看着这一幕,也很是开心。
    自己一直担心生的是女儿,李宽会不喜欢。
    现在看来,当初李宽说的喜欢女儿,还真是没有说谎。
    “王爷,今年种了这么多的菘菜,听说好多勋贵世家也种了,估计大家对长安城的冬天应该没有那么讨厌了。”
    程静雯亲眼见证了菘菜给大唐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自己夫君带来的,心里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还是太少了,只有一种菘菜,大家吃多了会觉得腻。得让暖棚种植的成本降下来才行。”
    要不要大规模的推广玻璃制作技术,李宽一直还没有想好。
    要让更多的建筑都用上玻璃窗,让更多的暖棚得以建设,那么玻璃的推广就是必须的。
    可是,一旦玻璃的技术扩散开来了,玻璃镜子也好,各种所谓的水晶工艺品也好,价格肯定要大幅下跌。
    虽然把玻璃变成镜子也是有门槛的,但是一旦解决了玻璃这个最大的问题,总有其他家能够做出镜子来。
    “王爷!王爷!”
    没等李宽想太多,远处就有下人飞奔而来。
    “东海渔业下南洋的船队回来了,尉迟三郎和房二郎已经到了王府了。”
    “船队回来了?”
    李宽问讯,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
    除了香料带来的财富之外,他更期待从南洋而来的稻谷。
    “静雯,走,我们先回去。”
    菘菜的收割,李宽也没心情理会了,赶紧抱起小玉米坐上了旁边上路上的马车。
    有句话叫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李宽还没到大堂门口,就远远的听到尉迟环和房遗爱高谈阔论的声音,中间间或掺杂着王玄策的询问之声。
    “哈哈,尉迟兄,遗爱,你们回来啦!”
    李宽也不顾那么多礼仪,上前给他们两人一个拥抱。
    这年代的出海,那是真的在拿生命冒险。
    哪怕是有飞剪船,有指南针,有海图,风险一样远远高于后世。
    不客气的说,每一次出海,特别是下南洋,都是去鬼门关走了一遭。
    “王爷,幸不辱命!”
    尉迟环难得的文绉绉的来了一句。
    “王爷,这一次我们船队大获而归,不仅有胡椒、桂皮和肉蔻,还比上次多了不少大茴香。”
    房遗爱像是小孩子向家长邀功一样的述说着此行的收货。
    “大茴香?”
    李宽眼前一亮,这也是个好东西啊。
    各种卤肉,特别是卤鸭腿、卤鸭脚之类的,要是没有大茴香,怎么都缺点感觉。
    最关键的是,和桂皮和肉蔻是主要起到去处腥味的作用不同,大茴香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遮掩或者去处肉类的不新鲜感。
    说白了,就是这个时代由于没有冰箱,很多肉类有的时候并没有那么新鲜,如果添加了大茴香一起煮,就不容易吃出不新鲜感。
    当然,健康不健康的,就另当别论了。
    至少,在大唐也好,在草原也好,大茴香应该是很有市场的。
    “没错,王爷,那个香料岛还真是座宝岛。上次我们没有找到茴香,因为没有赶上好季节,树上没有大茴香,而我们又不认识大茴香树。这一会,我们直接带上了几名熟悉香料树木的向导,一下就发现香料岛上还有好多惊喜。”
    尉迟环在一旁看着房遗爱唾沫横飞的介绍着,仿佛重新认识了房遗爱。
    这个家伙,之前怎么没有发现他那么能说呢?
    “我后来跟你们说的稻谷,你们有带回来不?”
    听房遗爱说了半天都是香料岛的事情,李宽不由得有点担心,他们不会是觉得稻谷价值太低,都把船上的空间用来装香料了吧?
    “有,当然有。”
    说到稻谷,房遗爱脸上就露出一副遗憾的表情,“王爷,我们用了一半的船只来装载林邑、占城、真腊等地的稻谷,实在是好可惜呢。”
    “是啊,王爷。我们也吃了一些南洋的米做成的米饭,还没有倭国的精米好吃呢,口感很是粗糙,又比较硬。我就不懂你为什么让我们尽可能多运输稻谷回来了。”
    好不容易有机会抱怨,尉迟环自然也是跟李宽大吐苦水。
    “你们运回来的是稻谷,不是稻米吧?”
    李宽赶紧再确认了一下。
    这帮吃货,整天就知道吃吃吃。
    要是他们以为自己也是想吃南洋的大米,运回来的都是去除了谷皮的大米的话,那自己可就真的要欲哭无泪了。
    自己要的可是稻种呢。
    “王爷你放心,你都说了是稻谷,我们自然买的都是稻谷了。只是一路运输过来,船只比较潮湿,有没有坏掉一些就不好说了。”
    看到李宽似乎很紧张的样子,尉迟环感受到了一股不一样的氛围。
    “王爷,莫非这些稻谷有什么不一般?”
    尉迟环仔细的回想了一下船舱里的稻谷,想不出和自己在长安城中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当然不一般,你们两立大功了!”
    李宽心情一松,脸上露出了和熙的笑容。
    ……
    贞观年间,北方种植最多的就是粟米,其次是小麦,然后是高粱。但是在江南地区,水稻的种植已经较为普遍,可以说是当地最主要的粮食。
    这个结构,已经和后世有点相近。
    最主要的不同就是粟米此时仍然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而到了后世,基本上已经边缘化了。
    在后世,除了小麦和水稻,其他的都被称为杂粮,充分体现出了这两种粮食的重要性。
    可是李宽发现,整个长安城周边,几乎就没有人种植水稻。
    就连南方种植的也都是一年一季,产量很低的水稻。
    所以当东海渔业再次下南洋的时候,李宽立马就要去带回大量的稻谷回来。
    “王爷,这些稻谷,我没有看出有什么不一般的呀?它不一般在哪里了?”
    房遗爱困惑的看着李宽。
    在他看来,不管是哪里产的稻谷,不都是差不多的吗?
    “你们在南洋这么久,就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水稻有什么不一样吗?”
    尉迟环和房遗爱对视了一眼,然后很有默契的摇了摇头。
    “那你有没有发现,南洋的米价是不是比大唐要便宜很多?”
    “王爷,这个我们倒是知道。并且,在林邑的时候,我们就发现,那里的人虽然普遍又矮又小,但是却是听说很少有人饿死的。”
    尉迟环想了想自己在林邑集市里面收购稻谷的时候的场景,那些林邑人要乐坏了,从来没有看到有人这么大量购买稻谷的,几乎就是把整条街所有库存的稻谷都买光了。
    “那你们有想过是为什么吗?总不可能是林邑人比我们大唐百姓还要勤劳吧?”
    “怎么可能,那些人懒得跟猴子一样,整天游手好闲的模样。”
    房遗爱觉得南洋的那帮人,很多都是无所事事的在到处晃悠,反而是地里面不时的能够看到一些农妇在耕作。
    “那些人那么懒,偏偏还很少饿死的。而我们大唐的百姓很勤劳,可是一旦遭遇到灾荒的时候,却是没有几个能够轻松渡过,你们就没有想过为什么吗?”
    被李宽这么一问,尉迟环和房遗爱总算是察觉到自己似乎遗漏了什么。
    莫非是跟这些稻谷有关?
    大堂之中一时陷入了寂静。
    “王爷,林邑国的水稻,莫非产量比我们要大很多?”
    一旁的王玄策试探着问道。
    “对啊,是不是林邑的水稻产量比较大啊?”
    尉迟环也觉得王玄策的这个猜测似乎能够解释李宽的问题。
    在大唐,普通的农田,一亩地的产量也就只有一石左右,很好的良田才有可能解决两石。
    这一石,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二十斤。
    而到了后世,水稻的最高亩产已经超过了两千斤。
    当然,这种特殊的试验田出产的水稻产量,意义不大。
    可哪怕是普通农民种植的杂交水稻,亩产突破一千斤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么一对比,大家就知道大唐的时候,粮食亩产到底有多低了。
    也难怪王玄策这么快就往水稻产量方面想了。
    “玄策你说对了一小半。林邑也好,占城也好,他们的水稻产量着实比我们的要高一些,但是顶多也就高了几成。”
    “王爷,几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王玄策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不,这不是最了不起的,南洋的水稻,它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是一年三熟,这才是最关键的。”
    “一……一年三熟?”
    王玄策不可置信的看着李宽。
    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什么粮食是一年三熟的。
    粟米也好,小麦也好,水稻也好,不是都是一年一熟的吗?
    这个时候,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也感受到自己带回来的水稻似乎很不简单了。
    “没错,人家的水稻就可以做到两熟或者三熟,所以那里的人不容易饿肚子。”
    李宽想到南洋周边那些国家,要说地理位置,还真是不错。
    一年四季都没有严寒,随便种一些水果粮食,产量都很不错。
    但凡是勤劳一点,想饿死都不容易。
    “那要是我们大唐全部都改种水稻,岂不是粮食产量可以翻几番?”
    王玄策两眼放光,激动的手都有点发抖了。
    就连尉迟环和房遗爱,内心也是一片激动。
    真要是这样,自己就要青史留名了吧?
    把这么重要的种子从南洋带回长安城。
    “怎么可能,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李宽的话像是一盆凉水,直接泼到了众人头上。
    不过,片刻之后,他们又都露出了困惑的表情。
    说南洋水稻产量高的是你,说人家水稻可以二熟甚至三熟的也是你。
    可是偏偏你又说大唐的粮食不可能翻几番,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也是学过算学的啊。
    “南洋的气候得天独厚,一年四季都很暖和,所以水稻才有可能三熟。但是放在大唐的话,除了崖州附近的区域可以三熟,其他江南地区就只能两熟。放到关中地区,如果品种选的好,也可以一年两熟。而河北道和河南道等地,大部分都只能一熟。”
    李宽这么一解释,王玄策他们倒是理解了。
    “王爷,即使如此,也完全值得大力推广啊。”
    “当然,要不然我怎么会专门浪费宝贵的运力来装载稻谷呢?”
    李宽可不想跟推广菘菜一样,在暖棚里育种个好几年。
    对于这个时候的大唐来说,直接种植个几万亩水稻,看看那一类型的种子产量最高,就按照哪个来推广就行。
    反正横竖都是比大唐此时的水稻要好的。
    至于林邑的水稻,占城的水稻和真腊的水稻,到底哪个更加适合大唐,以后慢慢辨别就是了。
    反正现在运输回来的稻谷,哪个地方的都有,真要去辨别,一时半刻也没人区分的开来。
    所以李宽准备干脆先在楚王府的地里面全部改种水稻吧。
    等明年水稻的产量出来了,再去谈水稻的推广才有意义。
    毕竟,在这个有饭吃就是压到一切的年代,哪怕是李世民也不敢随意下旨大规模的推广一种粮食。
    这要是出了什么意外,那些农夫是真的会揭竿而起的。
    人一旦没有饭吃,那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的。

章节目录

大唐孽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南山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南山堂并收藏大唐孽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