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朱慈烺说要搞大新闻,大家一下子表情郑重了起来。
朱慈烺继续道:“此前远征公司远渡重洋,先期去了日本,重启了贸易大门。日本幕府将军表达了对中华的渴望。朕想了想,打算开展外事访问。第一站访问朝鲜,第二站看情况,当然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会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朱慈烺说罢,大家大眼对小眼,都沉默了。
也许是被朱慈烺的突袭袭击弄了很多回,大家眼下都已经有了免疫力。
至少,没有弄一个什么全场哗然,惊讶得纷纷反对。
朱慈烺从来不是个开玩笑的人。既然朱慈烺已经有这个打算,并且严密的计划了下来,那么……
绝大多数时候,作为人臣,他们只有乖乖执行的份儿。更何况,皇帝陛下眼下威望隆重,要做一个国事访问,不管是为了帝国还是自己贪玩,他们似乎都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更何况,看朱慈烺的模样,大家甚至反而有些期待皇帝陛下接下来的话语会让他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明白这一场国事访问有多大的好处。
要知道,往往着急着反对皇帝陛下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是恍然大悟明白朱慈烺的厉害。
最终还是李邦华打破了沉默,作为首相,他也许是唯一一个有本事可以阻拦的人。
他沉吟了稍许,心中悄然有了定计:“陛下,外事固然是国务之中重要一环。然则,以小邦之名,应是外邦先来我大明中华之地朝拜参礼才是。岂有我天朝上邦一国之君轻易外出的道理。这般隆恩,以朝鲜日本国之福缘,恐怕还承担不起呀。”
众人一听,顿时纷纷颔首。
李邦华这话在后世看来是自大自傲,可只要稍稍想一想大明帝国的强盛与威名,就能理解这一点。
况且,对比大明与日本、朝鲜的关系也可以换个比喻。就仿佛后世的美帝与小弟菲律宾、澳大利亚这种国家,名曰盟国,实际上还是有远近亲疏,孰轻孰重之问题的。就仿佛美国总统川普救治,肯定是他国元首主动恭贺,亦或者谋求国事访问获得支持。而不是反过来,澳大利亚上下还未反应,川普反而就跑去了澳洲国事访问。
哪怕是有再重要的事情,也肯定是得人家正儿八经恭恭敬敬地邀请皇帝陛下对自己的宗藩国进行国事访问,然后朱慈烺再体面地过去。
李邦华的理由很是让人信服,朱慈烺笑了笑,也觉得是妥帖。
但紧接着,李邦华便话锋一转,道:“更何况,眼下国中政务繁忙。还是请陛下待两国君主先行朝贡恭请陛下访问以后,再来谈论此事吧。”
如果说,前者还是将大明捧着,将朱慈烺往好里说,后者,便是切切实实无法绕开的问题。朱慈烺心中感慨了一下姜还是老的辣,一个拖字诀,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国务繁忙可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交代清楚的,朱慈烺远在辽东,已经让朝中政务处理不得不暂缓。要是朱慈烺再跑到海外去,那可真是音讯全无。一个奏章若是要等上一年半载,这帝国的发展就得停摆了。
对于这一点,朝臣们的体会可就比还未怎么接触过的外事工作理解深刻许多。
能出现在这里的官员,自然都是高级官员,手中许多事情唯一的审批权就只在朱慈烺的手中。
皇帝陛下不批准,他们的事情就无法干。
尽管,朱慈烺已经下放了一定的审批权限,李邦华作为帝国首相,亦是可以对大多数的事情进行决断。但涉及重大事情,没有朱慈烺点头,依旧无法办理。
甚至,有一些百年大计,若是没有朱慈烺亲力关注,就连实际承办的大臣们心中也没有底。
比如这教育总署就极其关切这一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事情,非十年之功见不得效果。至于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一个部门迎来第三任长官了。那个时候,功劳是别人的,中间做事的过程里有什么过程是自己的。若是没有皇帝陛下知晓,明白功过,力挺一切,朱之瑜等人也是不免心中惴惴。
说起这一点,朝臣们尽皆显得感慨深处,议论纷纷。
“辽东大胜,这是极喜庆的事情。到时候盛典礼部、太常寺这几天都忙得头晕眼花呢。再加上一个国务访问,礼部上下人手可就要够不上了。”
“战后论功行赏,枢密院也是忙得一头包呢。”
“还有辽东战后恢复建制的问题,一省官员人事调配,州县划分,具是忙碌的时候。从巡抚到知县,这具是要陛下过问首肯才行呀……”
……
眼见大家叫屈,朱慈烺虽然知道没人说埋怨怪罪他,可话里话外,显然也就是那意思。大家眼巴巴看着朱慈烺,还真是生怕朱慈烺跑了一样。
朱慈烺无奈地拍拍手,让大家冷静下来,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道:“这一点,朕也的确深思过,故而,这一回,便是要来解决这一点问题。”
说罢,朱慈烺拿出了一本白皮笔记本。
白皮笔记本之上,赫然写着四个硕大的字:“明定国是”
是国是,而不是国事。工于文字的朝臣们迅速理会了这一点的含义。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也就是说,朱慈烺眼下要打算将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务的指导方针等等一切基础性根基确定清楚。
换句话说,对于眼下大明帝国的政务运行,朱慈烺其实是颇为有些瞧不上眼的。
虽然平心而论,眼下大明的治政已经比起过往强出了许多。但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朱慈烺可不是什么没见识的小朋友。
这位皇帝陛下来自后世,眼光自然超乎寻常。
别看各部官员对于本职工作都是尽心尽力,教育总署与礼部用心学校建设,工部发展科技,各部各司其职,亦是都有一番雄心试图做出一番事业。
但在朱慈烺看来,这里却有一个惨不忍睹的地方。
那就是……太乱了。
李邦华为一国首相,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调停各方发展计划的冲突。也就是说,帝国的发展大计是很有些随意,没有统一规划,科学调研的。
再细致一点,各部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出了新的项目,比如增设学校,比如兴修道路,这些都是可喜可贺之事。然则,提出了方案还只是第一步,继续执行下去还得调配人力物力,以及最关键的财力。
前文提及过,大明的户部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个总会计部门,只能算账。朱慈烺登基以后,情况大大改善。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仍然显得欠缺。
比如,这个年代可没有预算的。
“定国是、立预算……”朱慈烺轻轻地将这两个词念出来,顿时就如同两颗深水炸弹落入海洋之中,将在里头的鱼儿们被炸的晕头转向。
无论是哪一个,这都是新鲜的东西。
但同样,无论是哪一点,显然都有助于解决皇帝陛下离京远处的问题。
尽管李邦华心中还有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没有提出来,但朝臣们已然被朱慈烺这两个关键词给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一时间,大家纷纷围到朱慈烺身前,叽叽喳喳说了起来。
“请奏陛下,这明定国是为何物?可是往后大政要务,先明定公告?”
“这般公告,又当是谁来首肯?”
“还有这预算之事为何物?可是预先计算往后费用?”
……
两个新鲜的东西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朱慈烺眯着眼睛看着大家看过来,缓缓颔首:“没错,便是这么一个事情。”
李邦华渐渐听出了意思,也跟着凑过去,众人一问一答,讨论热切,很快就明白了朱慈烺所言的明定国是是何物。
所谓明定国是,并不意味着朱慈烺要搞一个什么变法。
改革,其实每天都有。一个拥有着远超旁人数百年目光的皇帝陛下,如何会容忍帝国沉闷迂腐的现状?自然是大刀阔斧,不惧艰难险阻。
不管是在河南,亦或者面对宗室,甚至面对天下士绅,朱慈烺都有能力。
在朱慈烺这儿,明定国是,其实通俗易懂一些,是朱慈烺打算搞一个五年计划。而今大明官员多数任期是三年左右。内阁大学士因为一开始只是五品的侍从文学之职,故而实际上成了一个不定期的长寿职务。能当多久,实际上取决于自己的权柄有多稳固。
在政治上,任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任期太长,就要多想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若是任期太短,那又要担心官员急功近利,不考虑长远。
朱慈烺取舍良久,最终决定以五年为一个任期。
这个任期里,也不能每天大臣们临时想一个计划,然后各方调配。亦或者朱慈烺主动出击,试图改革。
于朱慈烺而言,李邦华与杨文岳都是老城可靠之人。尤其李邦华,当年在京营时便是雷厉风行,手段强硬,执行能力强。
但这样的人往往不是一个有点子的人,李邦华虽然有意推动革新,却难免让朱慈烺有些瞧不上那些敲边鼓的东西。
故而,朱慈烺便决定明定国是,置顶一个五年任期内的“国是”。
如此一来,帝国的发展战略便可以明定清晰。到时候,一来不需要频繁地请示皇帝陛下,从而让朱慈烺不厌其烦。二来,一开始就制定规划,也不用到时候重新调配资源,极大减少内耗。
如此种种好处,大家只是一想就不由拍着大腿赞叹皇帝陛下之英明。
这一点,倒是真的让大家发自肺腑。
朱慈烺笑着受用了众人的夸赞,心中也不由有些自得:“懒人真是社会进步的源头呀……”
微微吐槽了一句,傅淑训便赶紧绕开众人,找了计划赶忙将自己的疑问都给讲了出来:“请奏陛下,这预算制为何物?有何意义?眼下户部缺人旧矣,若是再开新制,亦是需要众多人手呐。还有此番斩获,户部清点亦是人手极度紧张。还有这预算制,谁来批准?”
朱慈烺没有着急回答问题,而是待身边的中书舍人将傅淑训的对话记录下来以后,朱慈烺这才拿着草稿细细地看了起来。
对于臣子而言,皇帝发问,要么直接认怂说需要回去查阅,要么就得立刻当场回复。
但对于皇帝而言,臣子的问题,却是可以从容回复。要是不爽,一个先搁着就可以不顾。当然,朱慈烺是不会那么不负责任的。
虽如此,作为皇帝,朱慈烺还是有很多优势。
比如,随时在一旁观察着皇帝言行的史官,他们会写起居注。而朱慈烺,一样可以让身边人将大臣们的对话一个个记录在案。比如眼下,朱慈烺就不用一个个记住,立刻就回复,而是可以慢慢地看,慢慢地想。
经过这么一个缓冲,对于傅淑训的问题,朱慈烺心中答案已经有了轮廓。
所谓预算制度,说到底是一个工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先进的工具,是治国理政之中很好用,效果出众的工具。
当然,就其产生之初而言,这并非是因为治国理政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这是一个斗争而产生的工具。
预算制度权力制衡之下产生的结果。如果要算历史,作为最早建立宪政体系的英国,其宪政政体的产生很多时候就是以税收作为中心而产生的财政权力的争夺。
预算制度的出现,便是始于资产阶级、贵族以及国王的权力博弈。通过不断对财政的约束与监督,英国建立了预算制度。依次,反过来规范制衡政府。最终完成了宪政体制。
对于朱慈烺而言,情况其实有些反过来。
而今的朱慈烺并不担心被贵族与大臣们争斗而限制皇帝的权力。
在这方面上,朱慈烺反而是有一种无欲则刚的心情。简单说,为何皇帝要扩张自己的权力?不外乎是有欲望,而大多数的欲望,便是始于要用钱。
建立宫室、攻灭一国、醉心万物、痴迷美色。这些都要用钱。
但朱慈烺显然不一样。
朱慈烺继续道:“此前远征公司远渡重洋,先期去了日本,重启了贸易大门。日本幕府将军表达了对中华的渴望。朕想了想,打算开展外事访问。第一站访问朝鲜,第二站看情况,当然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会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朱慈烺说罢,大家大眼对小眼,都沉默了。
也许是被朱慈烺的突袭袭击弄了很多回,大家眼下都已经有了免疫力。
至少,没有弄一个什么全场哗然,惊讶得纷纷反对。
朱慈烺从来不是个开玩笑的人。既然朱慈烺已经有这个打算,并且严密的计划了下来,那么……
绝大多数时候,作为人臣,他们只有乖乖执行的份儿。更何况,皇帝陛下眼下威望隆重,要做一个国事访问,不管是为了帝国还是自己贪玩,他们似乎都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更何况,看朱慈烺的模样,大家甚至反而有些期待皇帝陛下接下来的话语会让他们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明白这一场国事访问有多大的好处。
要知道,往往着急着反对皇帝陛下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是恍然大悟明白朱慈烺的厉害。
最终还是李邦华打破了沉默,作为首相,他也许是唯一一个有本事可以阻拦的人。
他沉吟了稍许,心中悄然有了定计:“陛下,外事固然是国务之中重要一环。然则,以小邦之名,应是外邦先来我大明中华之地朝拜参礼才是。岂有我天朝上邦一国之君轻易外出的道理。这般隆恩,以朝鲜日本国之福缘,恐怕还承担不起呀。”
众人一听,顿时纷纷颔首。
李邦华这话在后世看来是自大自傲,可只要稍稍想一想大明帝国的强盛与威名,就能理解这一点。
况且,对比大明与日本、朝鲜的关系也可以换个比喻。就仿佛后世的美帝与小弟菲律宾、澳大利亚这种国家,名曰盟国,实际上还是有远近亲疏,孰轻孰重之问题的。就仿佛美国总统川普救治,肯定是他国元首主动恭贺,亦或者谋求国事访问获得支持。而不是反过来,澳大利亚上下还未反应,川普反而就跑去了澳洲国事访问。
哪怕是有再重要的事情,也肯定是得人家正儿八经恭恭敬敬地邀请皇帝陛下对自己的宗藩国进行国事访问,然后朱慈烺再体面地过去。
李邦华的理由很是让人信服,朱慈烺笑了笑,也觉得是妥帖。
但紧接着,李邦华便话锋一转,道:“更何况,眼下国中政务繁忙。还是请陛下待两国君主先行朝贡恭请陛下访问以后,再来谈论此事吧。”
如果说,前者还是将大明捧着,将朱慈烺往好里说,后者,便是切切实实无法绕开的问题。朱慈烺心中感慨了一下姜还是老的辣,一个拖字诀,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国务繁忙可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交代清楚的,朱慈烺远在辽东,已经让朝中政务处理不得不暂缓。要是朱慈烺再跑到海外去,那可真是音讯全无。一个奏章若是要等上一年半载,这帝国的发展就得停摆了。
对于这一点,朝臣们的体会可就比还未怎么接触过的外事工作理解深刻许多。
能出现在这里的官员,自然都是高级官员,手中许多事情唯一的审批权就只在朱慈烺的手中。
皇帝陛下不批准,他们的事情就无法干。
尽管,朱慈烺已经下放了一定的审批权限,李邦华作为帝国首相,亦是可以对大多数的事情进行决断。但涉及重大事情,没有朱慈烺点头,依旧无法办理。
甚至,有一些百年大计,若是没有朱慈烺亲力关注,就连实际承办的大臣们心中也没有底。
比如这教育总署就极其关切这一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事情,非十年之功见不得效果。至于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一个部门迎来第三任长官了。那个时候,功劳是别人的,中间做事的过程里有什么过程是自己的。若是没有皇帝陛下知晓,明白功过,力挺一切,朱之瑜等人也是不免心中惴惴。
说起这一点,朝臣们尽皆显得感慨深处,议论纷纷。
“辽东大胜,这是极喜庆的事情。到时候盛典礼部、太常寺这几天都忙得头晕眼花呢。再加上一个国务访问,礼部上下人手可就要够不上了。”
“战后论功行赏,枢密院也是忙得一头包呢。”
“还有辽东战后恢复建制的问题,一省官员人事调配,州县划分,具是忙碌的时候。从巡抚到知县,这具是要陛下过问首肯才行呀……”
……
眼见大家叫屈,朱慈烺虽然知道没人说埋怨怪罪他,可话里话外,显然也就是那意思。大家眼巴巴看着朱慈烺,还真是生怕朱慈烺跑了一样。
朱慈烺无奈地拍拍手,让大家冷静下来,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道:“这一点,朕也的确深思过,故而,这一回,便是要来解决这一点问题。”
说罢,朱慈烺拿出了一本白皮笔记本。
白皮笔记本之上,赫然写着四个硕大的字:“明定国是”
是国是,而不是国事。工于文字的朝臣们迅速理会了这一点的含义。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也就是说,朱慈烺眼下要打算将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国务的指导方针等等一切基础性根基确定清楚。
换句话说,对于眼下大明帝国的政务运行,朱慈烺其实是颇为有些瞧不上眼的。
虽然平心而论,眼下大明的治政已经比起过往强出了许多。但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朱慈烺可不是什么没见识的小朋友。
这位皇帝陛下来自后世,眼光自然超乎寻常。
别看各部官员对于本职工作都是尽心尽力,教育总署与礼部用心学校建设,工部发展科技,各部各司其职,亦是都有一番雄心试图做出一番事业。
但在朱慈烺看来,这里却有一个惨不忍睹的地方。
那就是……太乱了。
李邦华为一国首相,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调停各方发展计划的冲突。也就是说,帝国的发展大计是很有些随意,没有统一规划,科学调研的。
再细致一点,各部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提出了新的项目,比如增设学校,比如兴修道路,这些都是可喜可贺之事。然则,提出了方案还只是第一步,继续执行下去还得调配人力物力,以及最关键的财力。
前文提及过,大明的户部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个总会计部门,只能算账。朱慈烺登基以后,情况大大改善。但是,帝国的财政支出仍然显得欠缺。
比如,这个年代可没有预算的。
“定国是、立预算……”朱慈烺轻轻地将这两个词念出来,顿时就如同两颗深水炸弹落入海洋之中,将在里头的鱼儿们被炸的晕头转向。
无论是哪一个,这都是新鲜的东西。
但同样,无论是哪一点,显然都有助于解决皇帝陛下离京远处的问题。
尽管李邦华心中还有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没有提出来,但朝臣们已然被朱慈烺这两个关键词给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一时间,大家纷纷围到朱慈烺身前,叽叽喳喳说了起来。
“请奏陛下,这明定国是为何物?可是往后大政要务,先明定公告?”
“这般公告,又当是谁来首肯?”
“还有这预算之事为何物?可是预先计算往后费用?”
……
两个新鲜的东西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朱慈烺眯着眼睛看着大家看过来,缓缓颔首:“没错,便是这么一个事情。”
李邦华渐渐听出了意思,也跟着凑过去,众人一问一答,讨论热切,很快就明白了朱慈烺所言的明定国是是何物。
所谓明定国是,并不意味着朱慈烺要搞一个什么变法。
改革,其实每天都有。一个拥有着远超旁人数百年目光的皇帝陛下,如何会容忍帝国沉闷迂腐的现状?自然是大刀阔斧,不惧艰难险阻。
不管是在河南,亦或者面对宗室,甚至面对天下士绅,朱慈烺都有能力。
在朱慈烺这儿,明定国是,其实通俗易懂一些,是朱慈烺打算搞一个五年计划。而今大明官员多数任期是三年左右。内阁大学士因为一开始只是五品的侍从文学之职,故而实际上成了一个不定期的长寿职务。能当多久,实际上取决于自己的权柄有多稳固。
在政治上,任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任期太长,就要多想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若是任期太短,那又要担心官员急功近利,不考虑长远。
朱慈烺取舍良久,最终决定以五年为一个任期。
这个任期里,也不能每天大臣们临时想一个计划,然后各方调配。亦或者朱慈烺主动出击,试图改革。
于朱慈烺而言,李邦华与杨文岳都是老城可靠之人。尤其李邦华,当年在京营时便是雷厉风行,手段强硬,执行能力强。
但这样的人往往不是一个有点子的人,李邦华虽然有意推动革新,却难免让朱慈烺有些瞧不上那些敲边鼓的东西。
故而,朱慈烺便决定明定国是,置顶一个五年任期内的“国是”。
如此一来,帝国的发展战略便可以明定清晰。到时候,一来不需要频繁地请示皇帝陛下,从而让朱慈烺不厌其烦。二来,一开始就制定规划,也不用到时候重新调配资源,极大减少内耗。
如此种种好处,大家只是一想就不由拍着大腿赞叹皇帝陛下之英明。
这一点,倒是真的让大家发自肺腑。
朱慈烺笑着受用了众人的夸赞,心中也不由有些自得:“懒人真是社会进步的源头呀……”
微微吐槽了一句,傅淑训便赶紧绕开众人,找了计划赶忙将自己的疑问都给讲了出来:“请奏陛下,这预算制为何物?有何意义?眼下户部缺人旧矣,若是再开新制,亦是需要众多人手呐。还有此番斩获,户部清点亦是人手极度紧张。还有这预算制,谁来批准?”
朱慈烺没有着急回答问题,而是待身边的中书舍人将傅淑训的对话记录下来以后,朱慈烺这才拿着草稿细细地看了起来。
对于臣子而言,皇帝发问,要么直接认怂说需要回去查阅,要么就得立刻当场回复。
但对于皇帝而言,臣子的问题,却是可以从容回复。要是不爽,一个先搁着就可以不顾。当然,朱慈烺是不会那么不负责任的。
虽如此,作为皇帝,朱慈烺还是有很多优势。
比如,随时在一旁观察着皇帝言行的史官,他们会写起居注。而朱慈烺,一样可以让身边人将大臣们的对话一个个记录在案。比如眼下,朱慈烺就不用一个个记住,立刻就回复,而是可以慢慢地看,慢慢地想。
经过这么一个缓冲,对于傅淑训的问题,朱慈烺心中答案已经有了轮廓。
所谓预算制度,说到底是一个工具。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先进的工具,是治国理政之中很好用,效果出众的工具。
当然,就其产生之初而言,这并非是因为治国理政的需要而产生的工具。这是一个斗争而产生的工具。
预算制度权力制衡之下产生的结果。如果要算历史,作为最早建立宪政体系的英国,其宪政政体的产生很多时候就是以税收作为中心而产生的财政权力的争夺。
预算制度的出现,便是始于资产阶级、贵族以及国王的权力博弈。通过不断对财政的约束与监督,英国建立了预算制度。依次,反过来规范制衡政府。最终完成了宪政体制。
对于朱慈烺而言,情况其实有些反过来。
而今的朱慈烺并不担心被贵族与大臣们争斗而限制皇帝的权力。
在这方面上,朱慈烺反而是有一种无欲则刚的心情。简单说,为何皇帝要扩张自己的权力?不外乎是有欲望,而大多数的欲望,便是始于要用钱。
建立宫室、攻灭一国、醉心万物、痴迷美色。这些都要用钱。
但朱慈烺显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