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哈尔西所料,罗斯福在看到哈尔西发来的电报后,马上就回电:“马上全力组织救援!”
罗斯福还兴奋的对欧内斯特说:“如果能打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我愿意赔上一个航空队,如果能救出土伦舰队,我也愿意赔上一个航空队,如果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愿意赔上整个美国空军!”
当然,罗斯福这话说的有些夸张,但由此也可知打败隆美尔稳定非洲及救出土伦舰队的重要性。
前者,不但可以使德军元气大伤,还可以为进攻欧洲大陆乃至打到德国提供一个绝好的跳板,同时也解决了石油有可能受到限制的问题。
后者,则是使盟军在地中海平添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法国海军在当时位列世界第四。
有了总统的授权,哈尔西马上就在奥大利亚组织起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主要是由一艘主力航母(黄蜂号)、三艘护航航母组成。
这样的编队是不适合作战的,因为它只有一艘主力航母。
哈尔西会这么做的原因,一是因为在奥大利亚海军基地美军就只有这么黄蜂号,其它的都还在太平洋与协同麦克阿瑟的菲律宾战场上的作战。
另一个,则是这些航母本来就不是去作战的。
地中海是个内海,其南北的宽度不过1800公里,而且中间岛屿基地众多,意大利的国土甚至像个勾子似的横亘在地中海中央,这使德、意军的轰炸机几乎可以轻松的覆盖整个地中海。
在这样狭窄的海域里,航母要是进去的话就只有等着被炸的份。
所以,这次的任务其实就是输送战机。
黄蜂号搭载60架战机,每架护航航母搭载30架战机,总数150架……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批,哈尔西认为至少战机的数量要与德军两个航空队也就是六百架相当才能取得制空权。
后来发现这其实有些高估德军的战斗力了。
这主要是因为德军在苏德战场轰炸英国时损失了大批的优秀的飞行员,此时在北非的这些飞行员虽说也有战斗经验,但与英、美飞行员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尤其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后期日本飞机几乎就是给美国飞行员练手的,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日本自身损兵折将不说,还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的飞行员,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为担心进入苏伊士运河后会遭到德军的轰炸,所以“黄蜂”号与三艘护航航母只进入阿拉伯海,之后一直等到黑夜才分批飞向埃及几个军用机场。
第二批150架战机就不用这样费力让航母往返运输了,“黄蜂”号就在阿拉伯海附近做为中转站,然后美军战机就一批批的飞至“黄蜂”号加油,接着再飞往埃及,他们中的一批甚至还偷偷的进入了马耳他岛。
除此之外,一支由六艘驱逐舰一艘补给舰组成的舰队也偷偷的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海域……这六艘驱逐舰要么装有对海雷达要么装有对空雷达,这些雷达可以精确的掌握德国海空军的动向为美军战机作战服务。
所有的这一切布署,仅仅只用了一周的时间。
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美军惊人的远洋投送能力和作战能力。
而此时的希特勒还没反应过来,他依旧把目光紧紧盯着非洲和突尼斯,还想着在非洲战场上取得胜利。
其实这也不怪希特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这么布局还是有道理的。
原因是德国在英国及苏联方向的计划都遭到了挫败。
希特勒本以为封锁和轰炸英国会让英国崩溃最终投降,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不仅不是这样,英国的形势还在不断好转,而德国的潜艇和战机的战损却在不断攀升。
苏联方向就不用说了,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苏联红军就像潮水般的从东面涌来。
所以,德国在非洲才不能输。
因为非洲如果也输了,那么德国就会盟军从英国、苏联和非洲三个方向包围在中间,就像被一个铁三角围住一样。
如果出现这个局面,那么德国的失败就不可避免。
这时希特勒就有些后悔了,之前为什么一直把非洲战场当作次要战场……他会这么想的原因,有很大一部队份是因为对英军的蔑视,以为只需要随便几万德军就可以将英军击溃。
但现在他却为自己的轻敌后悔莫及。
“不!”希特勒一拳砸在地图上,说道:“我们不能失去非洲,而要保证非洲的安全,就必须将法国牢牢的控制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不能将命运交给那些背信弃义的法国人手里!”
这一刻,希特勒终于要对法国动手了。
法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在德国的旁边,如果法国像阿尔及利亚那样一夜之间就投降盟军,那么非洲即便胜利了也毫无意义,德国还是会被盟军从三面包围。
希特勒的做法有些含蓄,他先是打了个电话向维希法国提出提供军援,用以试探维希政府的反应,维希政府对此避而不答。
实际上维希政府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同意德国方面所谓的“军事援助”吧,那就意味着德军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开进维希法国。
不同意吧,又证明维希法国不信任希特勒或者有异心。
所以维希政府是左右为难,一群政客讨论了几天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维希法国总理赖伐尔还紧急赶往柏林希特勒商谈。
但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希特勒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占领法国了。
果然,第二天晚上,三个德国机械化师自北而下占领法国南部,同时六个意大利师从东面长驱直入……
法国的城市和土地对希特勒来说没有多大的困扰,因为它们怎么也跑不掉,希特勒担心的是在土伦港的法国舰队。
所以,三个德国机械化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攻占土伦并解除法国海军的武装。
罗斯福还兴奋的对欧内斯特说:“如果能打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我愿意赔上一个航空队,如果能救出土伦舰队,我也愿意赔上一个航空队,如果是两者兼而有之,我愿意赔上整个美国空军!”
当然,罗斯福这话说的有些夸张,但由此也可知打败隆美尔稳定非洲及救出土伦舰队的重要性。
前者,不但可以使德军元气大伤,还可以为进攻欧洲大陆乃至打到德国提供一个绝好的跳板,同时也解决了石油有可能受到限制的问题。
后者,则是使盟军在地中海平添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法国海军在当时位列世界第四。
有了总统的授权,哈尔西马上就在奥大利亚组织起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主要是由一艘主力航母(黄蜂号)、三艘护航航母组成。
这样的编队是不适合作战的,因为它只有一艘主力航母。
哈尔西会这么做的原因,一是因为在奥大利亚海军基地美军就只有这么黄蜂号,其它的都还在太平洋与协同麦克阿瑟的菲律宾战场上的作战。
另一个,则是这些航母本来就不是去作战的。
地中海是个内海,其南北的宽度不过1800公里,而且中间岛屿基地众多,意大利的国土甚至像个勾子似的横亘在地中海中央,这使德、意军的轰炸机几乎可以轻松的覆盖整个地中海。
在这样狭窄的海域里,航母要是进去的话就只有等着被炸的份。
所以,这次的任务其实就是输送战机。
黄蜂号搭载60架战机,每架护航航母搭载30架战机,总数150架……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批,哈尔西认为至少战机的数量要与德军两个航空队也就是六百架相当才能取得制空权。
后来发现这其实有些高估德军的战斗力了。
这主要是因为德军在苏德战场轰炸英国时损失了大批的优秀的飞行员,此时在北非的这些飞行员虽说也有战斗经验,但与英、美飞行员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尤其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中后期日本飞机几乎就是给美国飞行员练手的,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日本自身损兵折将不说,还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的飞行员,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为担心进入苏伊士运河后会遭到德军的轰炸,所以“黄蜂”号与三艘护航航母只进入阿拉伯海,之后一直等到黑夜才分批飞向埃及几个军用机场。
第二批150架战机就不用这样费力让航母往返运输了,“黄蜂”号就在阿拉伯海附近做为中转站,然后美军战机就一批批的飞至“黄蜂”号加油,接着再飞往埃及,他们中的一批甚至还偷偷的进入了马耳他岛。
除此之外,一支由六艘驱逐舰一艘补给舰组成的舰队也偷偷的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海域……这六艘驱逐舰要么装有对海雷达要么装有对空雷达,这些雷达可以精确的掌握德国海空军的动向为美军战机作战服务。
所有的这一切布署,仅仅只用了一周的时间。
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美军惊人的远洋投送能力和作战能力。
而此时的希特勒还没反应过来,他依旧把目光紧紧盯着非洲和突尼斯,还想着在非洲战场上取得胜利。
其实这也不怪希特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这么布局还是有道理的。
原因是德国在英国及苏联方向的计划都遭到了挫败。
希特勒本以为封锁和轰炸英国会让英国崩溃最终投降,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不仅不是这样,英国的形势还在不断好转,而德国的潜艇和战机的战损却在不断攀升。
苏联方向就不用说了,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苏联红军就像潮水般的从东面涌来。
所以,德国在非洲才不能输。
因为非洲如果也输了,那么德国就会盟军从英国、苏联和非洲三个方向包围在中间,就像被一个铁三角围住一样。
如果出现这个局面,那么德国的失败就不可避免。
这时希特勒就有些后悔了,之前为什么一直把非洲战场当作次要战场……他会这么想的原因,有很大一部队份是因为对英军的蔑视,以为只需要随便几万德军就可以将英军击溃。
但现在他却为自己的轻敌后悔莫及。
“不!”希特勒一拳砸在地图上,说道:“我们不能失去非洲,而要保证非洲的安全,就必须将法国牢牢的控制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不能将命运交给那些背信弃义的法国人手里!”
这一刻,希特勒终于要对法国动手了。
法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在德国的旁边,如果法国像阿尔及利亚那样一夜之间就投降盟军,那么非洲即便胜利了也毫无意义,德国还是会被盟军从三面包围。
希特勒的做法有些含蓄,他先是打了个电话向维希法国提出提供军援,用以试探维希政府的反应,维希政府对此避而不答。
实际上维希政府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
同意德国方面所谓的“军事援助”吧,那就意味着德军就可以明目张胆的开进维希法国。
不同意吧,又证明维希法国不信任希特勒或者有异心。
所以维希政府是左右为难,一群政客讨论了几天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维希法国总理赖伐尔还紧急赶往柏林希特勒商谈。
但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希特勒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占领法国了。
果然,第二天晚上,三个德国机械化师自北而下占领法国南部,同时六个意大利师从东面长驱直入……
法国的城市和土地对希特勒来说没有多大的困扰,因为它们怎么也跑不掉,希特勒担心的是在土伦港的法国舰队。
所以,三个德国机械化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攻占土伦并解除法国海军的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