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里在海战不利时拒绝了副官提出的撤退建议,选择了作战到底,最终被炮击身亡。而纳尔逊在这一役中只是被子弹打伤了左臂,并没有如历史上一样中弹身亡。
法国海军的精华在此战中大都覆亡了,至此除了当初跟随远征舰队前往新大陆的法国海军军官之外,法国本土有经验和资历的海军军官已经寥寥无几了。
特拉法尔加失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的时候,正好拿破仑率军攻占了乌尔姆要塞的胜利消息也抵达了巴黎,后者的胜利掩盖了前者带给巴黎人民的不安和惶恐。
拿破仑在8月底放弃了征服英国的计划之后,就立刻对着自己的总务官达律冷峻的说道:“既然15天后我不能在伦敦,那么11月中旬,我一定要出现在维也纳。”
在1810年-1811准备对英作战期间,拿破仑并非什么都没有做,他指挥驻意大利的法军并吞了意大利南部的一些地区,并把莱茵右岸的德意志各公国纳入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奥地利君主把莱茵右岸的德意志地区视为抵抗法军的缓冲地区,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拿破仑发动对奥地利的反击时,莱茵右岸的各德意志小公国已经倒向了法国,而不是德意志传统上的盟主奥地利。
在收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失利的几个小时之内,拿破仑已经把原本用于出征英国的准备,调整为了向维也纳进军的计划。经过了近两年的军事整编,及参照贝尔蒂埃为路易.查理组建的军事参谋制度,法军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短短几天内,布伦军营内的庞大军队,就从英吉利海峡出发,经过整个法国,开往了巴伐利亚地区。
巴伐利亚、符腾堡及巴登是这些德意志公国中势力较大的国家,也是欧洲传统上所认为的二等国家。从这些公国在前三次反法同盟的表现中就能看出,这些公国的中立地位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德意志公国非常容易向强权屈服,不管这个强权是反法同盟还是法兰西。
1810年英、俄、奥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时,巴伐利亚选侯在强大的反法同盟的威胁下,秘密和反法同盟缔结了同盟协定。然而1811年6月,拿破仑为了解除出征英国的后顾之忧,也派人对巴伐利亚选侯进行了威胁,要求结成同盟关系。
茨魏布吕肯公爵,茨魏布吕肯-比肯费尔德行宫伯爵,巴伐利亚选侯和行宫选侯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是巴伐利亚公国的执掌者,也是一位同情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派贵族。
这位巴伐利亚选侯最信任的大臣是马克西米利安·冯·蒙特哲拉伯爵,也是一位温和的雅各宾分子。这位伯爵大人,认为巴伐利亚的封建贵族制度是愚昧而落后的,巴伐利亚应该向法国学习,以路易.查理法典为蓝本改革巴伐利亚的封建法律,废除封建特权、宗教特权,实施义务教育。总而言之,这位伯爵大人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把巴伐利亚法国化。
虽然巴伐利亚选侯约瑟夫从内心上来说是支持这位亲信大臣的,但是他身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族长和巴伐利亚选侯,深知在巴伐利亚和德意志诸公国中,封建贵族的势力基础还是非常雄厚的,如果他公然支持蒙特哲拉伯爵的政治改革,那么唯一的结局就是,他和伯爵两人都将会被放逐出巴伐利亚。
因此一直以来,约瑟夫选侯都选择了在政治上处于中立姿态,以此安抚国内的矛盾不至于过度激化。
当英、俄、奥反法同盟勾结巴伐利亚地区的贵族大臣向他施压,要求巴伐利亚成为反法同盟的一员,并承诺在战争中协助同盟作战,并顺理成章的要求,惩治在巴伐利亚力主改革的蒙特哲拉伯爵时,在这种强大的外部势力的威胁下,巴伐利亚选侯约瑟夫选择了屈服。他把伯爵从自己的宫廷内驱逐了出去,让其成为了一名地方官员。
但是当拿破仑派出使者,要求巴伐利亚同法国结盟的时候,约瑟夫再次召回了蒙特哲拉伯爵。虽然蒙特哲拉伯爵一直努力劝说着选侯和法国结盟,但是约瑟夫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因为法国现在的战略目标是英国,和法国结盟意味着,巴伐利亚要成为法国抵抗反法同盟的桥头堡。可以预见的是,在拿破仑征服英国之前,巴伐利亚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来抵抗强大的反法同盟军队。
约瑟夫考虑的是,“为了法国人,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还有就是,拿破仑作为一个陆军指挥的天才将领,但不意味着他也能征服英国的皇家海军,如果拿破仑在征服英国的作战中失利了,那么巴伐利亚公国做出的牺牲,不仅得不到补偿,还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正是因为巴伐利亚选侯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法国和巴伐利亚之间迟迟没有签订同盟协定。这也让出使的法国特使非常的不满,如果不是在蒙特哲拉伯爵的极力周旋之下,法国特使早就已经宣布谈判破裂返回国内去了。
拿破仑9月2日离开了布伦军营返回了巴黎,又在9月24日从巴黎动身,在9月26日抵达了斯特斯拉堡。而此时布伦军营的18万7千人组成的7个大军团,已经顺利的抵达了莱茵河。
一直犹豫不决的巴伐利亚选侯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就放弃了他对反法同盟的承诺,带着家人和大臣们逃往了维尔次堡。一天之后,贝尔纳多特就带着军队进入了维尔次堡,自此巴伐利亚正式倒向了法国。
而巴伐利亚不过是德意志诸公国中倒下的第一块积木,马上符腾堡公国及巴登公国也对法军敞开了大门。自此反法同盟期待的,联合德意志诸邦国共同进攻法国的战略破产了。
第四次反法同盟虽然在1810年秋已经确立了,但是俄国出兵前往奥地利,准备和奥地利军队会合,却是在1811年的秋天。虽然同盟对外的一致宣传口径,是为了把战争准备的更好一些,以最大保证此次反法战争的胜利。
但是事实上是,俄国人还没忘记前几次战争中,被反法同盟愚弄的下场。因此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一面指示俄军缓慢的集结军队,一面要求英国和奥地利对俄国在战后的利益作出书面的承诺,并为了改变同盟内部俄国处于孤立的地位,沙皇积极的拉拢普鲁士王国进入第四次反法同盟。
在这种勾心斗角之下,虽然奥地利将军马克,早就带着装备精良的一个奥地利师团开进了巴伐利亚,占据了乌尔姆要塞,但是后续的联军兵力却迟迟没有跟上来。
一方面就是同盟内部正在争夺战后对法国利益的瓜分,另一方面同盟的首领认为,拿破仑即便是放弃了征服英国的计划,也不会立即调动布伦军营中的大军;即便是调动了布伦军营中的军队,也不会动用其全部的兵力;就算是拿破仑真的动用了布伦军营内全部的力量,也不能很快的开往和集中到目的地。
天真的同盟首领们以自己国家的军队表现来衡量法国军队,造成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导致了横跨整个法国的法军抵达了乌尔姆要塞之外时,同盟才收到乌尔姆要塞被法军包围的不利消息。
当反法同盟的首领们意识到局势不妙,放下了争执,开始动员集结军队,准备增援马克将军时。正如他们所说的,俄奥的军队并不能很快的开往和集中到目的地。
当反法同盟好不容易把军队集结起来,由库图佐夫带领去解救马克师团的时候,乌尔姆要塞沦陷的消息传来了。再围绕着乌尔姆要塞为中心的一系列战役中,同盟损失了将近9万兵力,光光被法军俘虏的人员就高达6万1千人。
乌尔姆战役的失利,顿时把已经赶到了布劳瑙的俄军陷入了困境。库图佐夫明智的判断出,只要他稍稍犹豫一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已经腾出手的法国人就会顺势把他的军队包围起来,上演第二个乌尔姆战役。
库图佐夫在接到乌尔姆要塞沦陷、马克将军投降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决定了从布劳瑙撤退到波希米亚地区的行军。库图佐夫无视了沙皇安排在俄军中特使的请求,向维也纳的沙皇请示撤退的命令,或是带领军队向维也纳撤退,以保护沙皇可以顺利安全的离开维也纳。
但是很显然这两个请求都是非常不实际的,前者是在浪费时间,而后者则是在向已经处于优势兵力的法国人宣告,自己的撤退方向和路线。库图佐夫拒绝了沙皇特使的请求,以保存俄军有生力量为第一考量,制定了一个撤退计划。
这场撤退中,俄军在阿姆施泰滕战败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战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创造了一次机动作战的典范,也是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同盟方不多的亮点之一。
在乌尔姆要塞沦陷之前,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赶到了柏林,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进行交涉,希望他能加入到反法同盟中,和俄国结成对抗英奥的小团体。
腓特烈·威廉三世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优柔寡断,他既害怕俄国人,也害怕法国人,因此显得战战兢兢,犹豫不决。但是当亚历山大一世以威胁的口吻暗示,俄军将要强行通过普鲁士的领土的时候,威廉三世却又表示出了一个爱国者的强硬态度,和表示反抗俄军的勇气。
法国海军的精华在此战中大都覆亡了,至此除了当初跟随远征舰队前往新大陆的法国海军军官之外,法国本土有经验和资历的海军军官已经寥寥无几了。
特拉法尔加失败的消息传到巴黎的时候,正好拿破仑率军攻占了乌尔姆要塞的胜利消息也抵达了巴黎,后者的胜利掩盖了前者带给巴黎人民的不安和惶恐。
拿破仑在8月底放弃了征服英国的计划之后,就立刻对着自己的总务官达律冷峻的说道:“既然15天后我不能在伦敦,那么11月中旬,我一定要出现在维也纳。”
在1810年-1811准备对英作战期间,拿破仑并非什么都没有做,他指挥驻意大利的法军并吞了意大利南部的一些地区,并把莱茵右岸的德意志各公国纳入了法国的势力范围。
也就是说奥地利君主把莱茵右岸的德意志地区视为抵抗法军的缓冲地区,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在拿破仑发动对奥地利的反击时,莱茵右岸的各德意志小公国已经倒向了法国,而不是德意志传统上的盟主奥地利。
在收到了特拉法尔加海战失利的几个小时之内,拿破仑已经把原本用于出征英国的准备,调整为了向维也纳进军的计划。经过了近两年的军事整编,及参照贝尔蒂埃为路易.查理组建的军事参谋制度,法军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短短几天内,布伦军营内的庞大军队,就从英吉利海峡出发,经过整个法国,开往了巴伐利亚地区。
巴伐利亚、符腾堡及巴登是这些德意志公国中势力较大的国家,也是欧洲传统上所认为的二等国家。从这些公国在前三次反法同盟的表现中就能看出,这些公国的中立地位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德意志公国非常容易向强权屈服,不管这个强权是反法同盟还是法兰西。
1810年英、俄、奥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时,巴伐利亚选侯在强大的反法同盟的威胁下,秘密和反法同盟缔结了同盟协定。然而1811年6月,拿破仑为了解除出征英国的后顾之忧,也派人对巴伐利亚选侯进行了威胁,要求结成同盟关系。
茨魏布吕肯公爵,茨魏布吕肯-比肯费尔德行宫伯爵,巴伐利亚选侯和行宫选侯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是巴伐利亚公国的执掌者,也是一位同情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派贵族。
这位巴伐利亚选侯最信任的大臣是马克西米利安·冯·蒙特哲拉伯爵,也是一位温和的雅各宾分子。这位伯爵大人,认为巴伐利亚的封建贵族制度是愚昧而落后的,巴伐利亚应该向法国学习,以路易.查理法典为蓝本改革巴伐利亚的封建法律,废除封建特权、宗教特权,实施义务教育。总而言之,这位伯爵大人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把巴伐利亚法国化。
虽然巴伐利亚选侯约瑟夫从内心上来说是支持这位亲信大臣的,但是他身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族长和巴伐利亚选侯,深知在巴伐利亚和德意志诸公国中,封建贵族的势力基础还是非常雄厚的,如果他公然支持蒙特哲拉伯爵的政治改革,那么唯一的结局就是,他和伯爵两人都将会被放逐出巴伐利亚。
因此一直以来,约瑟夫选侯都选择了在政治上处于中立姿态,以此安抚国内的矛盾不至于过度激化。
当英、俄、奥反法同盟勾结巴伐利亚地区的贵族大臣向他施压,要求巴伐利亚成为反法同盟的一员,并承诺在战争中协助同盟作战,并顺理成章的要求,惩治在巴伐利亚力主改革的蒙特哲拉伯爵时,在这种强大的外部势力的威胁下,巴伐利亚选侯约瑟夫选择了屈服。他把伯爵从自己的宫廷内驱逐了出去,让其成为了一名地方官员。
但是当拿破仑派出使者,要求巴伐利亚同法国结盟的时候,约瑟夫再次召回了蒙特哲拉伯爵。虽然蒙特哲拉伯爵一直努力劝说着选侯和法国结盟,但是约瑟夫却始终下不了决心。
因为法国现在的战略目标是英国,和法国结盟意味着,巴伐利亚要成为法国抵抗反法同盟的桥头堡。可以预见的是,在拿破仑征服英国之前,巴伐利亚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来抵抗强大的反法同盟军队。
约瑟夫考虑的是,“为了法国人,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还有就是,拿破仑作为一个陆军指挥的天才将领,但不意味着他也能征服英国的皇家海军,如果拿破仑在征服英国的作战中失利了,那么巴伐利亚公国做出的牺牲,不仅得不到补偿,还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正是因为巴伐利亚选侯的犹豫不决,导致了法国和巴伐利亚之间迟迟没有签订同盟协定。这也让出使的法国特使非常的不满,如果不是在蒙特哲拉伯爵的极力周旋之下,法国特使早就已经宣布谈判破裂返回国内去了。
拿破仑9月2日离开了布伦军营返回了巴黎,又在9月24日从巴黎动身,在9月26日抵达了斯特斯拉堡。而此时布伦军营的18万7千人组成的7个大军团,已经顺利的抵达了莱茵河。
一直犹豫不决的巴伐利亚选侯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就放弃了他对反法同盟的承诺,带着家人和大臣们逃往了维尔次堡。一天之后,贝尔纳多特就带着军队进入了维尔次堡,自此巴伐利亚正式倒向了法国。
而巴伐利亚不过是德意志诸公国中倒下的第一块积木,马上符腾堡公国及巴登公国也对法军敞开了大门。自此反法同盟期待的,联合德意志诸邦国共同进攻法国的战略破产了。
第四次反法同盟虽然在1810年秋已经确立了,但是俄国出兵前往奥地利,准备和奥地利军队会合,却是在1811年的秋天。虽然同盟对外的一致宣传口径,是为了把战争准备的更好一些,以最大保证此次反法战争的胜利。
但是事实上是,俄国人还没忘记前几次战争中,被反法同盟愚弄的下场。因此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一面指示俄军缓慢的集结军队,一面要求英国和奥地利对俄国在战后的利益作出书面的承诺,并为了改变同盟内部俄国处于孤立的地位,沙皇积极的拉拢普鲁士王国进入第四次反法同盟。
在这种勾心斗角之下,虽然奥地利将军马克,早就带着装备精良的一个奥地利师团开进了巴伐利亚,占据了乌尔姆要塞,但是后续的联军兵力却迟迟没有跟上来。
一方面就是同盟内部正在争夺战后对法国利益的瓜分,另一方面同盟的首领认为,拿破仑即便是放弃了征服英国的计划,也不会立即调动布伦军营中的大军;即便是调动了布伦军营中的军队,也不会动用其全部的兵力;就算是拿破仑真的动用了布伦军营内全部的力量,也不能很快的开往和集中到目的地。
天真的同盟首领们以自己国家的军队表现来衡量法国军队,造成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导致了横跨整个法国的法军抵达了乌尔姆要塞之外时,同盟才收到乌尔姆要塞被法军包围的不利消息。
当反法同盟的首领们意识到局势不妙,放下了争执,开始动员集结军队,准备增援马克将军时。正如他们所说的,俄奥的军队并不能很快的开往和集中到目的地。
当反法同盟好不容易把军队集结起来,由库图佐夫带领去解救马克师团的时候,乌尔姆要塞沦陷的消息传来了。再围绕着乌尔姆要塞为中心的一系列战役中,同盟损失了将近9万兵力,光光被法军俘虏的人员就高达6万1千人。
乌尔姆战役的失利,顿时把已经赶到了布劳瑙的俄军陷入了困境。库图佐夫明智的判断出,只要他稍稍犹豫一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已经腾出手的法国人就会顺势把他的军队包围起来,上演第二个乌尔姆战役。
库图佐夫在接到乌尔姆要塞沦陷、马克将军投降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决定了从布劳瑙撤退到波希米亚地区的行军。库图佐夫无视了沙皇安排在俄军中特使的请求,向维也纳的沙皇请示撤退的命令,或是带领军队向维也纳撤退,以保护沙皇可以顺利安全的离开维也纳。
但是很显然这两个请求都是非常不实际的,前者是在浪费时间,而后者则是在向已经处于优势兵力的法国人宣告,自己的撤退方向和路线。库图佐夫拒绝了沙皇特使的请求,以保存俄军有生力量为第一考量,制定了一个撤退计划。
这场撤退中,俄军在阿姆施泰滕战败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战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创造了一次机动作战的典范,也是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同盟方不多的亮点之一。
在乌尔姆要塞沦陷之前,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就赶到了柏林,向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进行交涉,希望他能加入到反法同盟中,和俄国结成对抗英奥的小团体。
腓特烈·威廉三世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优柔寡断,他既害怕俄国人,也害怕法国人,因此显得战战兢兢,犹豫不决。但是当亚历山大一世以威胁的口吻暗示,俄军将要强行通过普鲁士的领土的时候,威廉三世却又表示出了一个爱国者的强硬态度,和表示反抗俄军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