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华西出院后,在城里待过了小心翼翼的一段时期。一等能够外出,便立即回到老家乡下,告诉父母准备在家里住上一阵子。
70多岁的老母亲高兴坏啦,专门给我腾出一间寝室,又是洒扫清洁,又是更换纱窗,又是添置台灯。见有邻居在门外探头探脑,妈妈难掩兴奋,对邻居正话反说:好烦哦,我老大要回来住,把他老娘累死算了。
晚间回家,被妈妈带到那间收整一新的寝室。一进门,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满屋温馨。即使在墙角,也散发着妈妈打扫时留下的气息。
此后,我日常的起居饮食也悉由老母亲照料。
自我们兄妹各自成家以后,老家就只剩父亲和母亲两人,儿女们虽也常回家,但每次回去,一个个如同大盗一样,先一顿大吃大喝,临走还得打包带捆,把母亲亲手种植在房前屋后的蔬菜瓜果来一番洗劫。
我母亲信神医,服中医,鄙西医。我回家以后,母亲背着我造访当地神仙,隔三岔五为我熬制八方采集的草药汤。那段时间,我的母亲精神抖擞,把家里料理得风生水起。
母亲一生辛劳,做农活,干家务,照料儿女,样样周到,到老了也如此。今番回家小住,发现妈妈统揽全局的才华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仿佛又看到她年轻时候把整个家挑在肩膀上的英姿。
在她的统治下,我和老爸的生活几乎完全被她所掌控。我乐得当一回扫把倒了也不扶一下的资深少爷。老爸寡言,但每顿饭只要有二两酒喝,便赛似神仙了。
妈妈,尽管我也老了,但我受你恩惠的时间还很不够。我还想长久地承欢在你膝下,同时永被你照料,被你呵斥,被你溺爱,被你娇惯。只要你永不老,我甚至愿意背负啃老族、不孝子的恶名。
妈妈,就这么说定了。只要你永不老,我们同意你不交权,不放权,同意你在家里实行封建专制,同意你永远为你的子孙操持不辍……
二
转眼又是秋天了。
昨夜终于睡了一个踏实觉。今早醒来,一看手机,7点半啦。窗外仍是蛐声一片,料想昨夜也是唱了一夜。
家里饭菜的味道自不必说,妈妈做的菜,不止抓住你的口、舌和胃,恐怕你的魂魄也被那色香味给俘获了。
住也实在逍遥,两层小楼,楼上楼下都可居。我喜欢住在二楼妈妈的房间,开窗便是村民进出的通道。窗外声息传来,仍是旧时乡音。连一条狗经过,邻里都识得是谁家阿黄。狗也识人,在秋阳下懒洋洋地溜达,人和狗打着招呼,根本没有隔阂。
要读书的话,楼上客厅最佳,推窗可观云天,开卷可走神思。虽无书房,但茶香是有的,宁静是有的。一边读书一边闻听屋外狗儿、鸡儿、鸭儿的争鸣和大婶们的放肆谈笑。越吵闹,读书越入神,这是我打小起就养成的阅读习惯。
读书久了,起身下楼到后院踱步。院虽小,也有广阔在。两间平房,一间是鸡舍,一间是狗舍,靠围墙处种了桂树、银杏、柑子树,此外还有十几盆大小和品种不一的盆栽。桂树开始飘香,银杏叶已变黄,唯柑子树上硕果压弯了枝,妈妈用木棍撑住,方才不致折断。在小院,想变哲人,想变诗人,想变神仙,只需站在树下,借一缕幽然的香,一片落着的叶,一枚金黄的果望一望云天,便成啦。
狗舍的后墙开有一道小门,门后便是妈妈开辟的一溜菜地。这里原是一片废置的空地,妈妈给种上了四季蔬菜,现在呈现的,是茄子、海椒、青豆、豇豆、冬瓜,块状的、条状的、粒状的,红红绿绿,挂满人的眼睛。一家人轮换着吃,总也吃不完。我常常钻到蔬菜地里,蹲下身子听瓜菜生长的声音,听泥土松动的声音。秋来以后,我听得更多的是蛐蛐的声音,那蛐蛐在菜地里的鸣唱,与在城里窗外吵我失眠的鸣唱,完全不在一个频段。
听到妈妈在前院招呼人,原来是赵鸡子来看我了。儿时伙伴相见,既亲热又客气,但隔膜与生分却是真实地存在于空气里。在后院的院坝中间,我们各自坐在小马扎上闲聊。他问你身体咋样嘛?你娃儿读书还听话嘛?你婆娘还在当老师嘛?最初的谈话里,绝看不出两人是儿时一同打土巴仗,一同割猪草,一同光钩子梭秧田的费头子。聊着聊着,赵鸡子摘下耳朵上夹着的云烟,自己先点一根,又递给我一根,随即一口痰响亮地吐在树丛下面。在烟雾缭绕里,话便热起来啦。不经意间,我随口冒了一句,挨球哦……赵鸡子脸上的皱纹立即舒展成春风,两个人一下子就找到通往旧时的感觉。
三
在老家静养的日子,每于晨昏之际,出门向西北,步入新民乡绿道。沿徐堰河上溯五六公里处,河岸边有一农家小院。小院占地约三亩,中庭耸立一幢两层小楼,小楼坡屋面盖顶,白色的墙,蓝色的瓦,屋前屋后,几棵麻柳,数丛青竹,其绿荫随太阳和微风摇动,欲掩难遮,小楼静默。楼房把小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直接连到花田里,花田通向看不见头的大地,远望去,有河湾,有坡道,有庄稼,有院落,有树林,有远远的涛声,有迢迢的狗吠,有一掠而过的鸟鸣。后院是u形小楼的簸箕口,空处直达河岸,岸边用绿色铁丝网打了围,中开一道小门,沿着保坎有台阶通向河里。
这里位于先锋乡、新民乡、安德乡三乡交界处,成片的绿林,成片的庄稼地,不通公路,不见车辆,不闻市声,少有人烟。即使用高德和百度导航,外人也极少能够准确地找来这里,因为此间路径,都是纵横交错的田间道、独木桥、断头路。
我偶然从新民乡绿道钻进这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儿的宁静与安然。从空间距离来说,这里距离最近的乡场不过数公里,距离县城不过20多公里,距离省城不过50多公里,但它距离尘世的喧嚣,距离人间的纷扰,应该足有一万公里啊。
小院的主人在外地上班,住在这里看家的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妈妈。与老妈妈相熟后,这里便成为我行足徐堰河的驿站。
有时来到这里,泡一杯青山绿水茶,在树荫下,在河岸边,在微风里,在远近的鸟鸣里,在空气氤氲着的清香里,观水,听涛,赏花,摘菜,看书,拍照,写作,或者什么也不做,躺在软软的藤椅上,闭目静思,既可晾晒心事,也可风干忧郁。
常常在冥思中睁开眼睛,蓝天蓝得没有边际,白云闲得来去无声。刹那间竟有迷失之感,不知身居何处也。
四
这周回城里居住。黎明时分,远处传来狗的叫声:汪、汪,汪……
狗的叫声,幻化为一对翅膀,驮着我,飞过高高的楼宇,穿越横七竖八的街道,突破清晨的迷雾,径直飞返故园。
徐堰河解冻的涛声,竹林盘次第升起的炊烟,小伙伴外出捡牛粪的吆喝,田野里耀眼的油菜花和闪着青光的春小麦,田埂上扛着锄头的老农……狗的叫声,在这个春天的清晨,奏出一支美妙无比的乡间晨曲。
我躺在城里的清晨,悲哀地想:自己本是乡下父母养儿防老留在身边看家守院的一只狗,却偏要学鸟儿飞翔着离开家园,飞到城里夹着尾巴做人。离开故乡的狗,注定是一条没人待见的野狗。城里几十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渐渐便失去了乡间的野性、雄性、血性。
我披衣起身,站在城市的窗前,朝着家乡的方向,好想汪汪狂吠一通,却只能发出低低的呜咽。
业已消失的故园,显然已经听不到这声声呼唤了。
五
晨起,至鱼缸前,向水世界的三尾鲤鱼问好。
鱼缸里,依照海底的样子,建造了假山、海草、岩石,以及海龟、海螺、珊瑚等海洋生物模型。三尾鲤鱼,两红一黑。红的出双入对,黑的独来独往。在温暖的海洋里,三尾鲤鱼沉浮、奔跑、躲藏、静息,自由自在,毫不受外界的影响。
鱼缸安放在我家里阳台的东墙角,已经十来年了吧。我却从来没有像今天早上一样,专注地瞧一瞧这缸里世界。
红的两条鲤鱼,此刻双双悬浮在水里,静停在鱼缸的玻璃壁,头朝向我,眼睛注视着我,尾部无声地摆动,它们的呼吸和我的鼻息,在玻璃上哈成一个花瓣的图案。黑的那一条,站在稍远处的草丛里,仿佛在警惕地静听来自外星的讯息。
缸里缸外,两个完全陌生的星球,你关注我,我关注你,就建构起了一种和谐的动态平衡。
任何种族、世界、星球之间的和平,莫不如是。
六
在客厅踱步。没来由忆起早年读过的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这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案头清供”这样的简单,不过一段树干,在水的滋润下,生出翠绿新鲜的叶子,面对它,炎热的心境清凉了,纷扰中似乎真的可以寻出“一些娴静”来。
之所以想起这一段文字,是因为近几日来,我的心境也慢慢转“闲静”了。心一静下来,奇怪的是,蛰伏的许多触觉慢慢复活了,记忆力也似有好转,身边忽略了许久的景象又渐渐清晰起来。
客厅里面,除了摆设着家具家电,还有生活在鱼缸里的红黑鲤,窗台及墙角有盆栽的兰草、多肉、绿萝、仙人掌……墙上悬挂着一幅蜀绣作品:秋天的银杏林,飘飘落叶撒满林间小道和旁边的湖面上。书房里,除了满架的书,桌边还有几样从江河里捡回来的奇石,有从废旧市场淘回来的黄灿灿的扁舟木雕……多了去了,它们先前,竟然一直在我的无视中存在,并以极其卑微的形象,默默地给我的家增添着生气。
说来惭愧。这些年来,一直跟随在我身边却被我忽视的美好,还有好多啊。楼下草木的荣枯,家乡田地的荒芜,一棵少年时期栽下的树,一处早该去朝圣的地方,一个眼神的解读,一次推心置腹的沟通……先前总认为工作忙,无视这些细细小小的“水横枝”。现在想来,其实工作从来无所谓忙或不忙,忙的只是自己的心力。心力不够,自然心累。心若累,视野就狭小了,境界就局促了。
现在好了,心能静下来,自然会生风发意。我得以重拾心情,去找寻那些早先来不及欣赏的“水横枝”。
七
春分前后,川西平原的气温有所回升,但还没有恒定下来,阴一天晴一天,乍暖还寒。
转眼又到周末,正逢晴好天气,天空高远,阳光明媚。可惜我家房间的朝向不够好,卧室、书房和客厅面朝空中的位置几乎都处于背阳的方向,加之小区里高楼林立,一年到头,很难享受到阳光的沐浴。尤其在冬春季节,本来阳光就稀疏,好不容易等它出来了,我站在窗前,却看得着,摸不着。
早间起来,我拉开所有的窗帘,打开每扇窗户,用足够大的空间迎接阳光。给花草浇水,给金鱼喂食,擦拭玻璃,打扫房间,想让久违的阳光激发满屋子生机。
早饭以后,把电脑、手机、椅子、凳子、茶水、一本书搬到客厅阳台,抵近窗户,依阳光设座,把自己交给像空气一样真实的闲适。
在距离阳光最近的位置,喝茶、看书、接听手机,静静期待阳光的照耀。偶尔偏头望向窗外,发现阳光早已在窗外沸腾,楼下的玉兰花洁白如雪,温婉地显出优雅。飞鸟的影子倏地掠过,空气里久久散不尽它的鸣声。
窗户对面有两幢楼宇,之间空出一条通道,通道略显狭窄,仅够我的视线穿越过去,抵达这个小区外面的世界。那里是一个红绿灯交叉路口,主干道直接连接到成都市区,与之垂直的是一条过街支道,一端通往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一端通往新区的金融中心。
红灯停,绿灯行。在这个十字路口,出租车、汽车、老年三轮、摩托车、行人在我的眼睛里来来去去,或快或慢,或驻或行,我在楼上就能捕捉到各色人等的表情,真是活色生香,尽态极妍。
白面锅盔,椒盐锅盔,上糖锅盔……不知哪里传来长声调的市井吆喝,反反复复,在小区大院里久久不息。
行人、车辆通过路口,各奔东西南北,很快不见踪影。从一扇窗户便能看尽繁华世界,望知众生忙碌,而我,端坐在客厅阳台一角,似乎在参悟些什么。
临近中午,阳光终于照进窗户,我坐在阳光里沉思,心情犹如滤过一样清澈。
八
连续多日的风和雨,调和着天气,改变着物候,推动着时令,浸润着世界……处暑才过,转眼就是白露了。
早上总是醒得很早,躺在床上,把身体的姿势调整到与秋日的清晨和谐共存的频率,睁大眼睛等待着,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这个时刻,我打开手机,在博客空间或胡诌小诗一首,或记录枕上遐思,或摘取窗外声息,如同花朵开放在晨雾里,蛐蛐鸣唱在草丛下,鸟儿倏忽蹿向云间。清新的空气弥漫开来,黑夜的衣裳轻轻滑落,黎明温柔地排开云层……我是躺在秋天里啊,我是风景中的一个点。
白露临近,折磨和困扰我们很久的酷热已然消去,天气变得温和而多情,是一年中人体舒适感最佳的时期。
这个时期,晴朗的日子接连降临,这种晴朗,是天高云淡的晴朗,是光芒照耀的晴朗,是天地清明的晴朗,是惠风和畅的晴朗,是视野开阔的晴朗。
这样美好的季节,却总是伴随着丝丝缕缕的伤感,像秋风走过竹林时留下的沙沙声。
所有的情殇都是秋天引发的。一边是硕果累累的喜悦,一边是无边落木的悲凉,眼睛里交错的风景,全都沾上了秋日的思绪。
蓝天的高和远,再也没有心力抵达和超越了;白云悠悠的样子,只是一场梦想而已,并非秋天的真实。
我的手机终于迎来了它的平静岁月。不再有烦恼的、愤然的、责难的、紧迫的、无聊的、凶险的、可恶的、虚假的、矫情的、夸张的纷扰从听筒里蹿出来。我的耳朵,看似寂寞,却分外灵异,听觉不经意地已向河流的源头,向大地的尽头,向爱的深处延伸。
我和秋天和光同尘,即使寒冬不远矣,但我要抵达的世界,却是白雪飘飘、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从华西出院后,在城里待过了小心翼翼的一段时期。一等能够外出,便立即回到老家乡下,告诉父母准备在家里住上一阵子。
70多岁的老母亲高兴坏啦,专门给我腾出一间寝室,又是洒扫清洁,又是更换纱窗,又是添置台灯。见有邻居在门外探头探脑,妈妈难掩兴奋,对邻居正话反说:好烦哦,我老大要回来住,把他老娘累死算了。
晚间回家,被妈妈带到那间收整一新的寝室。一进门,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满屋温馨。即使在墙角,也散发着妈妈打扫时留下的气息。
此后,我日常的起居饮食也悉由老母亲照料。
自我们兄妹各自成家以后,老家就只剩父亲和母亲两人,儿女们虽也常回家,但每次回去,一个个如同大盗一样,先一顿大吃大喝,临走还得打包带捆,把母亲亲手种植在房前屋后的蔬菜瓜果来一番洗劫。
我母亲信神医,服中医,鄙西医。我回家以后,母亲背着我造访当地神仙,隔三岔五为我熬制八方采集的草药汤。那段时间,我的母亲精神抖擞,把家里料理得风生水起。
母亲一生辛劳,做农活,干家务,照料儿女,样样周到,到老了也如此。今番回家小住,发现妈妈统揽全局的才华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仿佛又看到她年轻时候把整个家挑在肩膀上的英姿。
在她的统治下,我和老爸的生活几乎完全被她所掌控。我乐得当一回扫把倒了也不扶一下的资深少爷。老爸寡言,但每顿饭只要有二两酒喝,便赛似神仙了。
妈妈,尽管我也老了,但我受你恩惠的时间还很不够。我还想长久地承欢在你膝下,同时永被你照料,被你呵斥,被你溺爱,被你娇惯。只要你永不老,我甚至愿意背负啃老族、不孝子的恶名。
妈妈,就这么说定了。只要你永不老,我们同意你不交权,不放权,同意你在家里实行封建专制,同意你永远为你的子孙操持不辍……
二
转眼又是秋天了。
昨夜终于睡了一个踏实觉。今早醒来,一看手机,7点半啦。窗外仍是蛐声一片,料想昨夜也是唱了一夜。
家里饭菜的味道自不必说,妈妈做的菜,不止抓住你的口、舌和胃,恐怕你的魂魄也被那色香味给俘获了。
住也实在逍遥,两层小楼,楼上楼下都可居。我喜欢住在二楼妈妈的房间,开窗便是村民进出的通道。窗外声息传来,仍是旧时乡音。连一条狗经过,邻里都识得是谁家阿黄。狗也识人,在秋阳下懒洋洋地溜达,人和狗打着招呼,根本没有隔阂。
要读书的话,楼上客厅最佳,推窗可观云天,开卷可走神思。虽无书房,但茶香是有的,宁静是有的。一边读书一边闻听屋外狗儿、鸡儿、鸭儿的争鸣和大婶们的放肆谈笑。越吵闹,读书越入神,这是我打小起就养成的阅读习惯。
读书久了,起身下楼到后院踱步。院虽小,也有广阔在。两间平房,一间是鸡舍,一间是狗舍,靠围墙处种了桂树、银杏、柑子树,此外还有十几盆大小和品种不一的盆栽。桂树开始飘香,银杏叶已变黄,唯柑子树上硕果压弯了枝,妈妈用木棍撑住,方才不致折断。在小院,想变哲人,想变诗人,想变神仙,只需站在树下,借一缕幽然的香,一片落着的叶,一枚金黄的果望一望云天,便成啦。
狗舍的后墙开有一道小门,门后便是妈妈开辟的一溜菜地。这里原是一片废置的空地,妈妈给种上了四季蔬菜,现在呈现的,是茄子、海椒、青豆、豇豆、冬瓜,块状的、条状的、粒状的,红红绿绿,挂满人的眼睛。一家人轮换着吃,总也吃不完。我常常钻到蔬菜地里,蹲下身子听瓜菜生长的声音,听泥土松动的声音。秋来以后,我听得更多的是蛐蛐的声音,那蛐蛐在菜地里的鸣唱,与在城里窗外吵我失眠的鸣唱,完全不在一个频段。
听到妈妈在前院招呼人,原来是赵鸡子来看我了。儿时伙伴相见,既亲热又客气,但隔膜与生分却是真实地存在于空气里。在后院的院坝中间,我们各自坐在小马扎上闲聊。他问你身体咋样嘛?你娃儿读书还听话嘛?你婆娘还在当老师嘛?最初的谈话里,绝看不出两人是儿时一同打土巴仗,一同割猪草,一同光钩子梭秧田的费头子。聊着聊着,赵鸡子摘下耳朵上夹着的云烟,自己先点一根,又递给我一根,随即一口痰响亮地吐在树丛下面。在烟雾缭绕里,话便热起来啦。不经意间,我随口冒了一句,挨球哦……赵鸡子脸上的皱纹立即舒展成春风,两个人一下子就找到通往旧时的感觉。
三
在老家静养的日子,每于晨昏之际,出门向西北,步入新民乡绿道。沿徐堰河上溯五六公里处,河岸边有一农家小院。小院占地约三亩,中庭耸立一幢两层小楼,小楼坡屋面盖顶,白色的墙,蓝色的瓦,屋前屋后,几棵麻柳,数丛青竹,其绿荫随太阳和微风摇动,欲掩难遮,小楼静默。楼房把小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直接连到花田里,花田通向看不见头的大地,远望去,有河湾,有坡道,有庄稼,有院落,有树林,有远远的涛声,有迢迢的狗吠,有一掠而过的鸟鸣。后院是u形小楼的簸箕口,空处直达河岸,岸边用绿色铁丝网打了围,中开一道小门,沿着保坎有台阶通向河里。
这里位于先锋乡、新民乡、安德乡三乡交界处,成片的绿林,成片的庄稼地,不通公路,不见车辆,不闻市声,少有人烟。即使用高德和百度导航,外人也极少能够准确地找来这里,因为此间路径,都是纵横交错的田间道、独木桥、断头路。
我偶然从新民乡绿道钻进这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儿的宁静与安然。从空间距离来说,这里距离最近的乡场不过数公里,距离县城不过20多公里,距离省城不过50多公里,但它距离尘世的喧嚣,距离人间的纷扰,应该足有一万公里啊。
小院的主人在外地上班,住在这里看家的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妈妈。与老妈妈相熟后,这里便成为我行足徐堰河的驿站。
有时来到这里,泡一杯青山绿水茶,在树荫下,在河岸边,在微风里,在远近的鸟鸣里,在空气氤氲着的清香里,观水,听涛,赏花,摘菜,看书,拍照,写作,或者什么也不做,躺在软软的藤椅上,闭目静思,既可晾晒心事,也可风干忧郁。
常常在冥思中睁开眼睛,蓝天蓝得没有边际,白云闲得来去无声。刹那间竟有迷失之感,不知身居何处也。
四
这周回城里居住。黎明时分,远处传来狗的叫声:汪、汪,汪……
狗的叫声,幻化为一对翅膀,驮着我,飞过高高的楼宇,穿越横七竖八的街道,突破清晨的迷雾,径直飞返故园。
徐堰河解冻的涛声,竹林盘次第升起的炊烟,小伙伴外出捡牛粪的吆喝,田野里耀眼的油菜花和闪着青光的春小麦,田埂上扛着锄头的老农……狗的叫声,在这个春天的清晨,奏出一支美妙无比的乡间晨曲。
我躺在城里的清晨,悲哀地想:自己本是乡下父母养儿防老留在身边看家守院的一只狗,却偏要学鸟儿飞翔着离开家园,飞到城里夹着尾巴做人。离开故乡的狗,注定是一条没人待见的野狗。城里几十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渐渐便失去了乡间的野性、雄性、血性。
我披衣起身,站在城市的窗前,朝着家乡的方向,好想汪汪狂吠一通,却只能发出低低的呜咽。
业已消失的故园,显然已经听不到这声声呼唤了。
五
晨起,至鱼缸前,向水世界的三尾鲤鱼问好。
鱼缸里,依照海底的样子,建造了假山、海草、岩石,以及海龟、海螺、珊瑚等海洋生物模型。三尾鲤鱼,两红一黑。红的出双入对,黑的独来独往。在温暖的海洋里,三尾鲤鱼沉浮、奔跑、躲藏、静息,自由自在,毫不受外界的影响。
鱼缸安放在我家里阳台的东墙角,已经十来年了吧。我却从来没有像今天早上一样,专注地瞧一瞧这缸里世界。
红的两条鲤鱼,此刻双双悬浮在水里,静停在鱼缸的玻璃壁,头朝向我,眼睛注视着我,尾部无声地摆动,它们的呼吸和我的鼻息,在玻璃上哈成一个花瓣的图案。黑的那一条,站在稍远处的草丛里,仿佛在警惕地静听来自外星的讯息。
缸里缸外,两个完全陌生的星球,你关注我,我关注你,就建构起了一种和谐的动态平衡。
任何种族、世界、星球之间的和平,莫不如是。
六
在客厅踱步。没来由忆起早年读过的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里的一段文字,大意是: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这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案头清供”这样的简单,不过一段树干,在水的滋润下,生出翠绿新鲜的叶子,面对它,炎热的心境清凉了,纷扰中似乎真的可以寻出“一些娴静”来。
之所以想起这一段文字,是因为近几日来,我的心境也慢慢转“闲静”了。心一静下来,奇怪的是,蛰伏的许多触觉慢慢复活了,记忆力也似有好转,身边忽略了许久的景象又渐渐清晰起来。
客厅里面,除了摆设着家具家电,还有生活在鱼缸里的红黑鲤,窗台及墙角有盆栽的兰草、多肉、绿萝、仙人掌……墙上悬挂着一幅蜀绣作品:秋天的银杏林,飘飘落叶撒满林间小道和旁边的湖面上。书房里,除了满架的书,桌边还有几样从江河里捡回来的奇石,有从废旧市场淘回来的黄灿灿的扁舟木雕……多了去了,它们先前,竟然一直在我的无视中存在,并以极其卑微的形象,默默地给我的家增添着生气。
说来惭愧。这些年来,一直跟随在我身边却被我忽视的美好,还有好多啊。楼下草木的荣枯,家乡田地的荒芜,一棵少年时期栽下的树,一处早该去朝圣的地方,一个眼神的解读,一次推心置腹的沟通……先前总认为工作忙,无视这些细细小小的“水横枝”。现在想来,其实工作从来无所谓忙或不忙,忙的只是自己的心力。心力不够,自然心累。心若累,视野就狭小了,境界就局促了。
现在好了,心能静下来,自然会生风发意。我得以重拾心情,去找寻那些早先来不及欣赏的“水横枝”。
七
春分前后,川西平原的气温有所回升,但还没有恒定下来,阴一天晴一天,乍暖还寒。
转眼又到周末,正逢晴好天气,天空高远,阳光明媚。可惜我家房间的朝向不够好,卧室、书房和客厅面朝空中的位置几乎都处于背阳的方向,加之小区里高楼林立,一年到头,很难享受到阳光的沐浴。尤其在冬春季节,本来阳光就稀疏,好不容易等它出来了,我站在窗前,却看得着,摸不着。
早间起来,我拉开所有的窗帘,打开每扇窗户,用足够大的空间迎接阳光。给花草浇水,给金鱼喂食,擦拭玻璃,打扫房间,想让久违的阳光激发满屋子生机。
早饭以后,把电脑、手机、椅子、凳子、茶水、一本书搬到客厅阳台,抵近窗户,依阳光设座,把自己交给像空气一样真实的闲适。
在距离阳光最近的位置,喝茶、看书、接听手机,静静期待阳光的照耀。偶尔偏头望向窗外,发现阳光早已在窗外沸腾,楼下的玉兰花洁白如雪,温婉地显出优雅。飞鸟的影子倏地掠过,空气里久久散不尽它的鸣声。
窗户对面有两幢楼宇,之间空出一条通道,通道略显狭窄,仅够我的视线穿越过去,抵达这个小区外面的世界。那里是一个红绿灯交叉路口,主干道直接连接到成都市区,与之垂直的是一条过街支道,一端通往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一端通往新区的金融中心。
红灯停,绿灯行。在这个十字路口,出租车、汽车、老年三轮、摩托车、行人在我的眼睛里来来去去,或快或慢,或驻或行,我在楼上就能捕捉到各色人等的表情,真是活色生香,尽态极妍。
白面锅盔,椒盐锅盔,上糖锅盔……不知哪里传来长声调的市井吆喝,反反复复,在小区大院里久久不息。
行人、车辆通过路口,各奔东西南北,很快不见踪影。从一扇窗户便能看尽繁华世界,望知众生忙碌,而我,端坐在客厅阳台一角,似乎在参悟些什么。
临近中午,阳光终于照进窗户,我坐在阳光里沉思,心情犹如滤过一样清澈。
八
连续多日的风和雨,调和着天气,改变着物候,推动着时令,浸润着世界……处暑才过,转眼就是白露了。
早上总是醒得很早,躺在床上,把身体的姿势调整到与秋日的清晨和谐共存的频率,睁大眼睛等待着,等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这个时刻,我打开手机,在博客空间或胡诌小诗一首,或记录枕上遐思,或摘取窗外声息,如同花朵开放在晨雾里,蛐蛐鸣唱在草丛下,鸟儿倏忽蹿向云间。清新的空气弥漫开来,黑夜的衣裳轻轻滑落,黎明温柔地排开云层……我是躺在秋天里啊,我是风景中的一个点。
白露临近,折磨和困扰我们很久的酷热已然消去,天气变得温和而多情,是一年中人体舒适感最佳的时期。
这个时期,晴朗的日子接连降临,这种晴朗,是天高云淡的晴朗,是光芒照耀的晴朗,是天地清明的晴朗,是惠风和畅的晴朗,是视野开阔的晴朗。
这样美好的季节,却总是伴随着丝丝缕缕的伤感,像秋风走过竹林时留下的沙沙声。
所有的情殇都是秋天引发的。一边是硕果累累的喜悦,一边是无边落木的悲凉,眼睛里交错的风景,全都沾上了秋日的思绪。
蓝天的高和远,再也没有心力抵达和超越了;白云悠悠的样子,只是一场梦想而已,并非秋天的真实。
我的手机终于迎来了它的平静岁月。不再有烦恼的、愤然的、责难的、紧迫的、无聊的、凶险的、可恶的、虚假的、矫情的、夸张的纷扰从听筒里蹿出来。我的耳朵,看似寂寞,却分外灵异,听觉不经意地已向河流的源头,向大地的尽头,向爱的深处延伸。
我和秋天和光同尘,即使寒冬不远矣,但我要抵达的世界,却是白雪飘飘、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