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誓要再次杀死约翰。天马为了观察状况而上街去,但等他回来时妮娜已经不见了。
妮娜第二度与天马遭遇是在法兰克福。她听闻极右派大人物「宝宝」知道约翰的所在之处,便试图接近对方。这时的妮娜已经有了惊人的成长。虽然不知道她是在哪里学会用枪的,但有人主张她这时已经具备了职业级的枪法。
当被监禁在郊外的屋子内时,妮娜与格德和兹教授见面,得知有个四人组织想把约翰教育成第二个希特勒,以及那群人烧毁土耳其街的计划。妮娜为了阻止他们的行动而试图逃脱,却发现全屋子的人包括格德利兹在内,都被约翰灭口了。她威胁「宝宝」,问出纵火计划的全貌后,才急忙赶往土耳其街。就是在这里妮娜与天马再度见面。
然而在法兰克福却找不到关于约翰的线索。妮娜追踪杀害她养父母弗多拿夫妇的凶手米勒,来到了南法的尼斯。米勒这时已经离开警界,与美丽的妻子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但因为良心的谴责,他每天都感觉自己好像看见了亡魂。对约翰来说,米勒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人物,所以才会安排罗伯特在米勒身边充当保镖。大胆靠近米勒的妮娜被罗伯特逮着了,他还胁迫米勒如果珍惜家人的性命就一辈子对此事保持缄默。
米勒最后身为前刑警的良心能清醒,是在这冷酷无情的约翰事件中,笔者认为少数几个还有救的人。认为罗伯特将杀害妮娜的米勒,独自潜入敌方的巢穴,帮助妮娜脱困,但自己却送命了。约翰的忠狗罗伯特为何想杀害妮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但应该能多少推测,这不是约翰而是罗伯特自己的主意。这位有能力的部下知道妮娜是约翰的最大弱点,或许是希望帮助主人早点处理掉她。
这之后妮娜又现身于慕尼黑,看来罗伯特不小心将约翰的所在地点说溜嘴了。
妮娜在慕尼黑的行动因为前面提过,所以这里就省略。从再度看到《没有名字的怪物》那一刻起,这对双胞胎的命运便确实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童话王国……三只青蛙……为了探求这两个词汇的真相,妮娜来到布拉格。她一边为街上的人称呼她安娜感到不可思议,一边来到了自己与约翰曾经躲藏、那栋有「三只青蛙」招牌的建筑,这里就位于离齐朵克桥很近的米卡鲁斯卡地区。妮娜打开门走了进去。她爬上阶梯,推开房间的门……根据吉兰医师表示,她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手持绘本、面露笑容,对自己说出「欢迎回来」。妮娜的记忆顿时苏醒了,包括当时约翰被拖下楼梯的身影……
她搭上计程车,在布拉格的市街上来回绕了几趟。她想找出约翰所书,当年约翰跟母亲被强行带往的那栋「红玫瑰屋」。然而,这段萦绕心头的记忆……车辆助手席一名对自己回头的眼镜男……「绝对不可以对他有所隐瞒喔!」……另一个男人的声音:「人类啊,可以变成任何东西喔!」……笑着说「欢迎回来」的儿时的自己……解答依旧陷入五里雾中。
妮娜终于来到右边有风向鸡、左边有救堂尖塔的那座小高丘。她发现「红玫瑰屋」的位置,便立刻进入屋内。在推开位于毁损墙壁另一侧的门时,她看见了一大群人倒在地板上吐血身亡的幻觉。因此昏倒的妮娜被刚好来「红玫瑰屋」的利普斯基先生所救。
她接受利普斯基的照料,渐渐恢复了气力。利普斯基以前也是朗读会的学生,还保存了许多当时的绘本。妮娜得知此事后翻开了所有的绘本,并在阅读其中一册《和平之神》时再度连结上自己的记忆。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
每天都吹着喇叭,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和平之神的喇叭会让大家幸福。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
每天都泼着神秘的水,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神秘的水会让山儿变得翠绿,让田地丰收,让花儿盛开。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
每天都帮大家取名字,忙得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你的名字是奥图。你的名字是汉斯。你的名字是汤玛斯。你的名字是约翰。
约翰把自己的帽子送给和平之神当作谢礼。
和平之神非常高兴。
祂很想看看自己戴起帽子是什么样子,于是第一次站在镜子面前。
但是,镜子里面照出来的,却是恶魔。
镜子里的恶魔说了——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怎么办!只要有这个恶魔,大家就不能和平地过日子。怎么办?怎么办?
烦恼的和平之神……
妮娜回忆起八六年的那一天。她开枪射击约翰的那天,「开枪打我吧!」约翰指着自己的眉心要求妮娜瞄准好的那天……
当晚,妮娜(安娜)蓦然惊醒,顺着枪声的位置来到客厅。她发现中弹身亡的李贝特夫妻,以及持枪站立的约翰。她终于领悟了一切。在此之前对自己好的夫妻们,全都是死于约翰之手。读过《和平之神》后的妮娜,又有新的记忆苏醒了。
约翰把枪交给她,并这么说:「因为今天……怪物来了。怪物是来把我们带走的。开枪打我吧!射了之后就逃走……则让怪物抓到。不要怕,就算我死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妮娜新苏醒的记忆产生了一个谜。事件当晚,拜访李贝特家的怪物究竟是谁……
离开利普斯基家的妮娜并没有返回慕尼黑,而是每天在…一只青蛙」的建筑物与「红玫瑰屋」往返。这里是我们以前住的地方……母亲跟我,还有约翰……我们平静地生活着。但却有谁在追踪我们……是母亲吗?还是我们?某天约翰被人拖下楼梯带走了。约翰搭乘的车驶向那栋屋子。眼镜男回过头说「绝对不可以对他有所隐瞒喔」……聚集于屋子里的孩童们正在进行「朗读会」。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优秀的学生」。妮娜自言自语地说着,并进入屋内。
在大房间妮娜看见了好多人倒下的光景。逃跑了……当时约翰逃跑了。穿越茂密的玫瑰花丛……妮娜被乾枯的玫瑰花棘刺伤手指,这才回过神。疼痛也是苏醒的记忆一部分。
怎么可能……?
妮娜再度返回三一只青蛙」的建筑物……她边看《没有名字的怪物》边等待。人类可以成为任何东西喔,男子低声说着……法兰兹·波纳帕达的记忆……等待约翰回来的她。说笑着对回来的约翰说「欢迎回来」……「欢迎回来」……「欢迎回来」……她想起来了就算说了欢迎回来,门也不会打开。
返回慕尼黑的妮娜,决心借助吉兰医师之力想起一切。被催眠术催眠的她开始诉说着。母亲是位声音甜美的女性……父亲是军人……父亲被杀了,母亲成为反政府运动者……眼镜男终于找到他们藏身的家……母亲与哥哥被带走了……在「红玫瑰屋」死了好多人……她逃跑了……想起玫瑰花刺带来的疼痛,妮娜一瞬间唤醒了可怕的记忆。
她边喃喃说着「欢迎回来」,边勒住吉兰医师的脖子。
妮娜清醒后,终于取回了全部的记忆。她前往躲藏在法兰克福的天马那里,为的是将所有回想起来的记忆告诉天马。
妮娜在法兰克福偶然得到了线索。她看到电视新闻播出世界贸易中心的恐怖事件,出现在画面中的男子……彼得·查培克。他就是那个眼镜男!
妮娜等待着,等待「宝宝」再度派人来抓自己。果然,他的手下来了。只不过,「宝宝」这时也死了。妮娜被带往查培克的山庄,结果查培克也陷入了精神错乱。他的计划已经完全崩毁了。妮娜知道,在自己来到山庄前,约翰已经跟查培克交谈过。
妮娜跟着查培克一起到约翰那儿。途中,查培克对妮娜透漏了恐怖的事……包括波纳帕达所参加的优秀基因创造计划……另一半被杀的母亲对波纳帕达诅咒:「我绝不放过你。就算我死了,现在在我肚子里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也一定会找你报仇!」……以及波纳帕达并没有为双胞胎取名……
妮娜因此觉得波纳帕达还活着。
距离法兰克福数十公里外的废屋,妮娜终于与约翰见面了。约翰表示,从她廿岁的生日以后就一直很想见她。当年约翰从「红玫瑰屋」回来时,是妮娜迎接他的。所以现在换约翰对妮娜说,欢迎回来……约翰对妮娜如此说明着。
然而手举着枪的妮娜却回答:「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真正的恐怖。」杀戮的场面一一在她脑海浮现,此外还有她遇到的人,包括天马……接着当说了「欢迎回来」并打开门后,那位面露笑容的少女又出现了。妮娜做好射杀约翰且自己也要死的觉悟后,准备对约翰公开这一切。
结果发言权却被约翰抢走了。他开始回顾——那些恐怖的经历。他被关在「红玫瑰屋」一个没有墙壁、一片漆黑的房间。那里分不清楚上下左右,也没有任何声音。不过偶尔可以听到类似惨叫的声响。约翰一直数着食物送进来的次数。等他已经搞不清楚自己吃过几餐时,门突然打开了。波纳帕达就站在那里。他说……人类可以成为任何东西喔!约翰步过走廊,来到一个正在举办派对的大房间。大人们看到他,纷纷夸赞实验的成果。为约翰乾杯的大人们,一口气喝下了杯子里的红酒……接着他们便一个个吐血、呻吟,倒地了。四十二个人都死了,只有约翰跟波纳帕达活着。
约翰奔跑着,穿过玫瑰花刺,连看也不看后头一眼,努力跑着。当他返回有…一只青蛙」招牌的建筑物后,他将自己的体验告诉妹妹。他不停地说、不地停说……花了好多天描违他所体验到的恐怖。
约翰的回忆到此为止。
妮娜等约翰说完以后才开口。起初她音量很大,接着才逐渐冷静下来。她说:「说『欢迎回来』的人不是我。我说的是『我回来了』。在那里迎接我的,是打扮成女孩子的你……母亲为了欺骗世人,才把你装扮成女孩子……所以,是你搞错了。你只是听我转述而已。被带到『红玫瑰屋』的人,其实是我!」
包括从「三只青蛙」的建筑物被拖下楼梯,带到没有墙壁、一片漆黑的房间,数着自己用餐的次数,以及看到一大堆人死在大房间里,这全都是她的体验。她从「红玫瑰屋」活着回来后,对约翰描迤自己体验到的恐怖,一连说了好多天……
约翰听了妮娜的话以后,露出看起来像笑……又像是在哭一样的表情。妮娜并没有开枪打他,只是任凭约翰默默离开废屋。她本来想饮弹自尽,幸好天马及时出面阻止——你要活下来!
住进医院的妮娜对天马说,她知道约翰接下来想做什么。约翰想进行的,是一种完全的自杀……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有许多人会跟着陪葬。
妮娜后来被交给慕尼黑的莱希瓦医师照料。几天后,她又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我在卢恩海姆等你。妮娜于是决定与吉兰医师一同前往那座小镇。她事先警告莱希瓦医师,包括卡尔、露帝、艾娃、休伯特、迪特以及莱希瓦医师……所有知道约翰的人都必须躲起来。因为约翰想要的是消除所有的记忆。
前往卢恩海姆的那一天,妮娜做出决定——跟约翰不一样,我不要消除自己的记忆。包括迪特、莱希瓦医师、卡尔与露帝、弗多拿夫妇……此外还有天马医师,我不想失去关于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记忆,当然包括约翰也是一样。
在滂沱大雨中,妮娜与吉兰抵达了那座小镇,并与法舒铁克旅馆仅存的生还者会合。妮娜听说在山丘上那栋令人不快的空屋——镇民都称之为「吸血鬼之家」——有许多与妮娜及约翰非常神似的双胞胎素描肖像。她来到那问空屋后,果然发现了自己婴儿时代、幼童时代以及少女时代的素描。从画风看很明显是出自法兰兹·波纳帕达之手。他似乎有一段时间住在这里,并持续创作了好一阵子。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波纳帕达怎么能画出杜塞尔多夫时代的妮娜呢?到这里,妮娜的记忆终于全部串起来了。
当晚——李贝特夫妇被约翰杀害的那一晚,来拜访家里的怪物——就是波纳帕达。
妮娜认为约翰之前一定在这间空屋里哭了很久。后来才为了结束这一切走到山脚下的小镇。
于是妮娜与吉兰医师急忙赶到小镇上。
她想起波纳帕达要自己逃离「红玫瑰屋」时的场景。
「逃到很远的地方去,能跑多远就跑多远……」波纳帕达对妮娜说。「人类能成为任何东西。」他一边以手触碰妮娜的脸颊。
「你们是美丽的宝石,所以不可以变成怪物。」
那个人这么说。因此我……妮娜才会拚命地跑着。
妮娜跳到正持枪对峙的约翰与天马面前。她大喊着:约翰,我原谅你,即使全世界只剩下我们俩,我也原谅你。
然而悲剧最后还是没能避免。不,应该说是理所当然会发生才对。
约翰中弹倒地,当时能救回他一命的人只有天马医师而已。妮娜对天马这么说——
「你没有错。那时候没错……接下来要做的事也没错……」
以上是根据笔者想像所完成的妮娜·弗多拿灵魂的轨迹。
笔者现在有堆积如山的问题想要问她。其中最想知道的就是关于她母亲。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在她的记忆中,死于「红玫瑰屋」的一共是四十二人……但实际上尸体却有四十六具。笔者认为这四人的误差是查培克与波纳帕达为了欺骗当局而进行的隐蔽工作。假使有三具尸体是用来冒充波纳帕达、妮娜以及约翰,那剩下一具铁定是妮娜与约翰的母亲了。
他们的母亲究竟上哪去了?波纳帕达死亡后,笔者认为只有妮娜或天马才能解决这个疑惑。
第27章《超人苏坦纳》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瓦莱塔
对约翰事件的采访工作也所剩无几了。笔者为了整理写书用的资料,暂时返回位于维也纳的事务所。将诸多到手的情报转告前警部伦克,并与吉兰医师确认过一些疑点,还偶尔尝试打电话给依然悬而未决的赫曼·弗尔(当然还是没人接),就这样忙了好多天。终于,当初与博德曼律师约好,要替葛利马调查的美国卡通《超人苏坦纳》原作者之一——罗宾·安德鲁斯先生,在这时同意笔者的采访了。
没想到的是,那位作者目前正在地中海马尔他共和国的瓦莱塔渡假。虽说他跟约翰事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依然具备解开葛利马之谜的价值。所以笔者只好推掉原先的一些预定行程,前往当地与对方碰面。
安德鲁斯先生现年七十一岁,目前还是纽约老牌漫画出版社bg漫画的董事长。笔者来到以前是要塞的都市瓦莱塔后,直接前往对方临海的美丽别墅。发现这位受访者还非常硬朗后,笔者不禁松了口气,接下来就展开采访。
——这次的采访理由虽然很复杂、诡异,但还是要感谢您同意。
「我也在报章杂志上读过德国的那起连续杀人事件。虽然觉得很有意思,但总认为跟自己没什么关联。因此,当我得知我的作品《超人史坦纳》(对方由于是美国人,所以发音成『史坦纳』。)也牵扯进去时,我还真是吓了一跳。」
——当初葛利马先生看的是电视卡通,不过还是先请您说明一下漫画原作吧!
「好的。《超人史坦纳》是我跟我的一位童年玩伴——史提夫·克拉曼在一九四六年创造的角色。我们把原稿拿给纽约的富兰克林出版社,标题则订为《the amazing steiner》,立刻就被该社采用了,还一口气卖了五十万本。」
——五十万本?真是了不起!
「哪里哪里。漫画虽然是当时的次文化,但实际上却是一门很好赚的生意。再说,《amazing steiner》的销量还不到《超人》的一半呢!」
——《超人》系列这么受欢迎吗?
「是啊,一切起源都是从《超人》开始的……我是指美国的漫画文化。三八年六月,《超人》刚问世时,我才八岁。每天我跟史提夫都猛翻那本漫画,直到母亲被没收为止。十年后,我跟史提夫打算创作一本可以超越《超人》的作品。结果没多久我们便完成了,后来被改编成广播节目,甚至还有广告。」
——然后又变成在电视上播出的卡通吗?
「不,一开始的《amazing steiner》大概连载了三年就结束了。那部的设定与故事都跟后来的第二部不同。起初的主角是位科学家,能将愤怒的能量转变为药剂,并注入自己的肌肉与精神中,成为勇猛的战士。不过如果敌人假惺惺地对他好,他就没办法利用生气来变身,听起来还满搞笑的设定吧?现在回想起来,还真不知为何会受欢迎。」
——然而,只连载了三年吗?
「是啊。拥有《魔道师克罗诺斯》版权的《flash adventure》杂志……更正确地说,是阿尔罕布拉出版社控告我们。说我们的漫画是抄克里夫兰的两名作家于四二年创作的英雄漫画。我当然猛力反驳罗,结果史提夫却说,当初确实是有一小部分参考了那些人初期的故事。我们的出版社大为紧张。史提夫也因此把《amazing steiner》的版权全部让给我,他自己则退出漫坛。」
——对不起,您与朋友当初是怎么分担创作的工作?
「我负责画,史提夫负责想故事。不过不像现在的漫画还会分剧本、草稿、上墨线、上色、写状声字之类的。我们的分工很单纯,他就是剧本,而后面四项工作由我一手包办。」
——那么《超人苏坦纳》后来又是怎么复活的?
「我离开富兰克林出版社,当时有一位我很熟的编辑——丹尼·卢恩,他自己跳出来开公司,并发行一本叫《black comics》的杂志。那阵子我原本想找一个还不错的剧本家一起创作类似《black gun》或《pecos bill》的西部英雄漫画。结果某天有一个很想投入漫画剧本创作的《black gun》迷就跳出来,那个叫威廉·巴格德的人建议我……要不要创造出一个比之前更受欢迎的新史坦纳?」
——那跟第一部的设定有什么不同?
「或许你会觉得很意外,但美国漫画的超级英雄如果没有任何精神创伤是不可能畅销的。五二年,巴格德帮我设定的主角灰暗到极点,我一看就觉得这会大卖。」
——那之前的官司已经解决了吗?
「是啊。我运气好,不管是《flash adventure》杂志、《魔道师克罗诺斯》、阿尔罕布拉出版社,还是我以前待过的富兰克林出版社,全部都倒光了。新杂志《magnificence》创刊,我也开始连载《the magnificient steiner》……这一部的设定就很好。主角是某个新兴宗教团体的领袖之子,本来过着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那个教派的特征就是绝不能显露出情绪,尤其生气更是最大的禁忌。身为主角之父的教派领袖说,只要一直累积压抑的情绪就能创造出近乎神的超能力……主角从小就接受严苛的修行,从来不曾动怒。然而某一天,主角所属的教派遭人袭击,除了小孩以外的成员都被杀了。刚好去远方城镇买东西的主角虽然逃过一劫,却看见自己父亲被处刑的场面,一瞬间,他累积了廿年的怒气全部化成能量,这使他的肉体发生改变,获得大幅增强,超人史坦纳也因此诞生了。」
——所以父亲被杀就是主角的心灵创伤?
「不,设定比那还要复杂。主角变成超人史坦纳,将杀害父亲的一伙人全部消灭,但后来才发现,自己与其他残存的孩童,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派绑架;而派人袭击教派的幕后主使者,才是他们的真正亲人。甚至,主角原本非常信赖的父亲,还是一名想以恐怖活动破坏美国的**残党……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叫苏坦纳(德国式的名字)……为了发掘教派的真相,主角便展开了旅程……嗯,这应该算是一种自我发现之旅吧,但他还是在沿途被卷入了许多事件……附带一提,他对自己变身为超人史坦纳时所做的事毫无印象。只知道自己清醒后敌人都死光了。」
——第二部作品很受欢迎吗?
「是的,简直是狂卖。五八年,我那经营出版社的伙伴卢恩和有名的动画制作师杰考布斯兄弟合组了动画制作公司……因此,《magnificient steiner》改编电视卡通的事就有谱了。由于我自己也身为那家动画公司的股东之一,希望能与其他漫画改编的动画有所不同,导致卡通版的风格非常特殊。」
——出现在电视上的苏坦纳一样受欢迎吗?
「是的,一切都很顺利。一集半小时的长度,采用了一种我们称之为synchro box的新手法。那就是把角色的嘴巴部分独立使用别的赛璐璐片,并将真人演员的嘴巴动作合成上去。以现在的眼光看或许会觉得这样很恶心,不过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创新手法。」
——卡通有在国外的电视台播出吗?
「嗯,我记得法国跟西德都有。美国本土则是在五九年开播,持续了两年……法国跟西德我印象中应该是六一年开始播的。在欧洲那边的标题就改叫《超人苏坦纳》了……写剧本的巴格德因为是德国移民,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
——那位剧本家是德国移民吗?
「是的。他好像是五一年从东德来的。」
——能说明一下电视卡通版的最后一集剧情吗?
「提起这个就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最后的结局有两个版本。」
——两个版本?
「我自己规划的版本是这样……在倒数第三集发现自己是怪物的主角感到非常烦恼。即便那些家伙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理所当然地杀了那么多人。然后在倒数第二集,主角真正的母亲——她是个科学家——登场了,还要求她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变身,即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也一样……紧接着进入最后一集,原本在第一集就被处刑的教派领袖竟然现身了。原来他的超能力就是让心跳停止,进入假死的状态。而且他现在还得到了比主角更强的超能力,试图杀害主角的母亲。一边是主角依然敬爱的养父,一边则是他的亲生母亲……主角在最后还是变身为超人与教派领袖对决了,但终究没有杀死被他打倒的对手。主角终于成功与第二种人格融合起来……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
——那为什么最后一集还会有另一个版本?况且,您是漫画家而不是剧本家,为什么会交由您写最后的结局呢?
「托了电视动画播出的福,漫画版的《magnificient steiner》销售量比之前还好。然而当时的家庭主妇却很不喜欢这部作品。而且我跟卢恩、巴格德那阵子也为了这个闹得很不愉快……刚好在这时候,第一部史坦纳的剧本家克拉曼来找我,他对我说……他一直很在意,新的《magnificient steiner》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邪恶感,叫我最好不要再画下去了……我听了他的忠告,刚好当时我自己也渐浙无心工作,就觉得干脆结束算了……但就在同时,动画版反而比我更先宣布结束。电视台似乎很担心那些小朋友的母亲抵制这部动画……可是动画版结束的决定并没有跟我商量过,是卢恩跟电视台擅作主张,我在消息公布前可是完全不知情。」
——也就是说漫画还持续了一阵子,卡通反而先完结了吗……
「没错。动画版用的结局是巴格德写的……卢恩没知会我就要求他完成这项工作。那两人似乎也为此大吵一架……由于动画的结局实在太那个了,后来反而变成卢恩跑来找我哭诉。顺道一提,我直到这时才知道动画要完结了。」
——巴格德写的最后一集有什么问题吗?
「那集的剧情看完后,有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快感。最后的敌人是主角的养父……也就是第一集诈死的教派领袖,这点跟漫画版是一样。但他所学会的却是能操纵任何人的超强催眠术。他利用这招对所有美国人洗脑,最后成立了**美国。主角只好带着还正常的人躲到沙漠避难。教派领袖率领美军攻了过来,主角只好使出最后的王牌——变身为超人苏坦纳歼灭以教派领袖为首的所有敌军,甚至连其他被洗脑的美国人民都被消灭了……等主角回过神,才发现美国只剩下他自己以及追随他的少数人,主角发现自己竟然做了跟养父类似的事……怎么样?听完以后很不是滋味吧?」
——可是您还是写了另一个版本的结局。所以最后动画版可以使用您的版本啊?
「不,更正确地说,两个版本都没上映。巴格德按照正常的速度完成剧本,因此影片胶卷也是在正常的进度下制作完成的。我与卢恩对电视台实话实说,并一起看了制作完毕的片子。电视台的人也觉得这种最后一集是背叛支持的儿童,因此同意让我们重新制作……我拚命把剧本赶完,现场工作人员也努力加紧赶工,但最后还是赶不上播出日期。电视台只好临时改播别的节目。也就是说,美国本土的《magnificient steiner》只播到倒数第二集就断尾了。」
——这么说,根本没有真正的完结篇罗?
「法国与西德播出的『超人苏坦纳』还是有的。在和杰考布斯兄弟、卢恩及全体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后,决定把我们后来重做的最后一集送去欧洲。」
——也就是说,主角与自己体内的另一个人格和解了……亦即您所撰写的最后一集罗?
「是的。」
——那位巴格德后来怎么了?
「我们把他炒鱿鱼了。为了感念他多年的辛劳,还给了他一笔可观的遣散费……漫画版的《magnificient steiner》后来又持续一段时间,剧本家也恢复一开始我那位童年玩伴克拉曼……我俩一直努力到六五年,但受欢迎程度远不如巴格德写剧本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
——您认为那是段很不愉快的往事吗?
「也没那么糟啦,只是想起来有点闷。至少最后我还是跟巴格德笑着握手说再见……况且跟克拉曼也能重启合作,中途差点拆伙的卢恩后来也没事了,到现在我们还是好朋友。」
——那位巴格德先生后来做什么工作?
「听说他好像在六四年返回东德。fbi还特地来我的公司对我说这件事。冒险从东德逃亡到西德的人很多,但几乎没有相反的例子。那可是在冷战时期啊!东德搞不好会把他当成罪犯,直接送入监狱也说不定。所以fbi才怀疑巴格德是间谍。我虽然对fbi保证他不是间谍,只是个单纯的剧本家……fbi还是在这件事上调查了很久。」
安德鲁斯董事长对自己的作品《超人苏坦纳》是如何影响葛和马先生也相当在意。笔者把所能掌握的资讯都告诉对方,此外还提到了与约翰事件相关的一系列绘本,他听了忍不住叹息道:「我那位伙伴史提夫·克拉曼曾对我说,所谓的剧本,是以自己脑内现有的材料制造出来的。如果哪一天材料用光,便很难振笔疾书,会觉得这根本是天下第一等的苦差事,到最后就什么也挤不出来了……遇到这种瓶颈时只有三种下场,一是休养一段时间再试试,二是干脆直接引退,三则是像他在某段时间一样苟延残喘。实际上如果有恶魔出现在剧本家面前,问你愿不愿意拿灵魂交换失去的创造力,大部分人都会答应吧……只不过那之后的作品就不是代表自己的想法,而是为恶魔代言了。」
对方直直地盯着笔者继续说:「克拉曼是九五年去世的,但他到死前都一直相信,故事之神与故事恶魔确实存在。」
第28章安娜之二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布尔诺
笔者返回维也纳后,便关在自己的事务所内,专心为本书动笔。外头正是白雪纷飞的时节。虽说最后的工作只剩下去捷克补充采访,但这部分如果没搞好本书也不算成功。因此,笔者只好派遣之前在布拉格直接面试过并雇用的工作同仁帮忙跑腿,然而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认识双胞胎父亲、母亲,以及克劳斯,帕佩的人,事实上也没那么容易。
过了十二月中旬以后,笔者才接到好消息。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先向读者报告。在准备出发采访时,笔者还是照之前的习惯,拨电话给赫曼·弗尔。没想到在某天,原本一直没人接的电话却突然听见有人拿起话筒的声音。笔者吓得差点就挂电话了,幸好冷静下来并深呼吸后,才以刻意装出的平淡语调问道:
「请问是赫曼·弗尔先生府上吗?」
笔者可以感觉到话筒的另一头犹豫了几秒钟,但最后对方还是挂断电话了。
笔者之后又打了好几次,结果都没人接。
为了寻找约翰母亲的真实身分,笔者来到过去曾是摩拉维亚王国首都,目前为捷克第二大都市的布尔诺。这时已进入十二月下旬的耶诞节气氛,街角与广场四处可见耶诞节的特卖活动,家家户户也挂起了五彩缤纷的灯饰,整座城市显得热闹非凡。
笔者在此地采访的四人——是照着以前访问过的豪瑟洛伐女士所建议的方法,利用报纸的徵人版打广告,再加上刊登出波纳帕达为那位女性怀孕时所画的素描,才能得到如此的结果。共计有二十多人与笔者聘用的同仁联络,但实际上有采访价值的只有其中四人。
笔者在布尔诺国际饭店订了一个房间,依序与那四人碰面。首先接受采访的,是名为玛莉叶,卡瓦诺伐的六十八岁女性。她专门将房间出租给布尔诺大学的女学生。
——您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房东的?
「已经超过三十年以上啦。因为我老公生病,我为了养家活口只好这么做。虽然家里多住了不熟的人感觉很奇怪,但至少我家还算大。」
——有长相类似这张素描的女性来租过吗?
「有啊,我想一定就是她不会错。她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我只记得她大概住到七四年吧。现在应该也五十岁了。」
——她的全名是?
「关于这个,不知为何我就是想不起来。安娜……安娜什么的……因为来我家住过的房客实在太多了,除非有过信件往来,不然我根本记不住。」
——她是个怎么样的女性?
「长得非常漂亮。成绩似乎也很优异,所以她考虑要不要留在学校任教。看起来是个很认真的人,花在念书的时间上也很多。」
——她的故乡是?
「我忘了,应该是摩拉维亚地方的乡下小孩吧。我之所以会想起她,也是因为刚好保留了这张照片,另外加上你说的那个事件之前也非常轰动。」
(受访者取出照片。)
「这张照片是我老公拍的。我老公虽然生病,但唯一的嗜好——摄影还是没放弃。这位女同学是我开始当房东以来第一个人住的美女,我老公可是乐歪了。虽然后来那位女同学还没毕业我老公就去世了,不过男人这种蠢东西,只要看到美女,就算是重病也会努力爬起来。也多亏了他,现在这张照片才能派上用场。」
——所以,您的意思是?
「快毕业时,那位女同学因为烦恼自己的出路,就跑出去旅行。她说她要从布拉格开始环绕波希米亚。结果过了两个月她还没回来,我只好跑去问她念的大学。你相信吗?那间大学竟然说,我们没这个学生。真是太扯了。我记得自己也有试着联络她的家属,不过却怎么样也联络不上。最后,只好把事情交给警察处理。」
——警察怎么说?
「警方一下就派人来了。有个刑警迅速在她房间进行搜索,然后还对我说,是大学搞错了,那位女性确实是他们的学生。刑警问我有没有她的照片,我把我老公拍的全部、包括底片都交出去了。之所以会留下我现在手上这张,是因为我觉得拍得很好……附带一提,那些照片后来都没归还。不过,那刑警人还不错就是了。他每天都跑来我家,为了打听更多关于那个女生的事,我们很快就混熟了。我因为有失眠的毛病,他还送给我一种天然素材制成的药方,只要掺入红茶一起饮用就能睡得很香……某天,那位刑警说已经找到她了,她现在跟布拉格的一位男性交往,日子过得很幸福。我知道这件事以后,就逐渐没把那个学生放在心上了。所以到现在才会连名字也想不起来。」
——那位刑警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耶。只记得鼻子满大的,戴了副眼镜。」
卡瓦诺伐女士将那张古老的照片借笔者看。里头有一位蓝色眸子、一头耀眼金发,表情充满了希望的年轻女性。确实很美。跟波纳帕达的素描简直一模一样。
第二位受访者是雅娜·克威尔戈瓦,现年五十岁,职业则是在俱乐部驻唱的歌手。
——请谈谈你是怎么认识她的。
「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过程啦!那已经是廿五年前的事了,我在一间夜总会——那是党高层经常会去的娱乐场所——担任歌手。她虽然才年仅二十,看起来就像个学生,但却拥有我这个职业歌手都会讶异的美妙嗓子。她在那个地方做着类似打工的事,每次排在我们前面出场的都是她。」
——她的名字是?
「我都叫她安娜,姓什么就不清楚了。在那种地方没人会多问的。」
——她的歌声真的那么悦耳吗?
「应该说很有特色吧,歌唱技巧也不赖。除此之外,她还能模仿任何一位女性的声音。捷克与东欧的所有知名歌手就不必说了,连美国的黛安娜·罗斯与桃莉·巴顿、加拿大的琼尼·米歇尔,还有木匠兄妹里的那个妹妹凯伦·卡本特,她都能学得维妙维肖……我还因此被她救了一命。多亏她有那种特技我才能活到现在。」
——您被她救了一命?
「老实说,我的地下身分是个反政府运动者。都是因为当时的政府禁止美国与西方的唱片发售,我才会对他们火大。我有一次偷偷溜出俱乐部,负责协助某位反抗者从这座城市逃出。但我却不小心被盯上了。警察立刻跑到我的休息室搜查。当时在场的安娜就模仿我的声音,说我正在换衣服,并隔着更衣室的门回答警察的问题。这么一来刚好帮我制造不在场证明,也救了我的小命。」
——安娜也是地下反抗组织的人吗?
「不是喔!她曾经笑着说,她还是小女孩时很想看看自由的国家长什么样,就跟朋友离家出走,想冒险越过国境。不过也只有这一次而已。以思想而言,她并没有特别的立场。只不过后来有一次她来找我,我却发现她的模样很不自然,就好像有人在追捕她似的。」
——有人在追捕她?
「嗯。那是发生在她说大学很忙,没办法再来打工的两年或三年后吧。她跑来我的休息室,希望我能介绍地下组织的人,最好是高阶干部之类的给她。我看她似乎惹上了大麻烦,就打算把她带回我家,详细问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她却回答,不久后就要把婴儿托给别人照顾并离开这里了。我想起以前欠她的人情,就帮她引见组织里的人。」
——她有没有细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没有。我觉得最奇怪的就是,当我称她安娜时,她却说那是她为了打工不被发现才取的假名,她真名叫玛修卡……很明显地,她那时候在发抖,感觉非常不信任我。明明是她主动来找我帮忙啊,为何还要用另一个假名。」
最后笔者把从卡瓦诺伐女士那借来的照片给受访者指认。克威尔戈瓦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最后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会错了」。
第三位男性受访者强烈坚持要匿名,笔者姑且以安东尼·柯霍特这个假名称之。他是略显肥胖的中年人,在布尔诺大学已经任职超过三十年了。
——那位想请教您的女性很明显曾在布尔诺大学就读,但该校的窗口为何就是坚持没那名学生?这当中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那又不是我的问题。我不是已经出面接受你的采访了吗?那个女的二十多年前的确在本校就读。主修生物学……应该是跟遗传有关吧。孟德尔住过的修道院也在那附近,所以这个科系在我们这里很热门。她在学生里面算是成绩顶尖的,指导教授一直说服她留在学校研究。根据指导教授说,她的天赋是一般人的两倍,此外努力程度也是一般人的两倍……但结果她根本没毕业。」
——没毕业?
「是啊。其实几乎只剩下参加毕业典礼这道手续了,但她依然没毕业。在毕业典礼之前,上头指示把她的资料完全销毁,名字也要从学生名册里删除。」
——也就是被退学的意思吧?她做了什么不名誉的事吗?
「比起你说的那种情况,更有可能的是她被国家某个机密研究室延揽了,所以为了保密才要销毁她的经历。毕竟她是个天才学生嘛……搞不好她会来念大学也是经过党与政府的同意。这种感觉就好像她被国家研究机构内定了一样。或许几十年后她退休了,大学的毕业名册又会莫名其妙多出她的名字。她有好几个学年都是第一名,当年政府会这么搞也算家常便饭吧!」
——类似像她那样的优秀学生,到现在还会因为这种经历而刻意躲起来吗?
「唔——共产党时代对这种人经常会抹除全部的纪录。因为那是一个不能让人随便想起的过往世界。记忆这种东西只要少去想,时间久了就会消失了。渐渐地,人们便会根本忘了有那件事的存在。只不过,假使去问现在布尔诺还记得她的人,而那些人又不肯去谈论她的话,事情就没那么单纯了。」
——好比说呢?
「例如人道的考量啦,不想出卖当年的朋友啦之类的。媒体都对她绝口不提一定也有他们的理由吧!」
——原来如此。那请问您记得她的全名吗?
「这个喔……我想不起来。虽然长相我还记得,因为她非常漂亮。就跟你登出来的素描一样。」
第四位受访者可能是当年跟安娜最接近的一位。一九七四年曾短暂停留在布拉格的哈娜·阿尔涅多瓦,现年四十九岁,曾经有一阵子与安娜同住过。
——请谈谈你认识她的经过。
「我们两个都是到布拉格旅游的。我当年梦想能成为明星,她则是大学生。我的故乡就是这里——布尔诺,而她正在就读布尔诺大学。我们刚好找到一间有很多学生租的便宜房子,彼此又意气相投,所以就决定一起在布拉格多待一阵子了。既然要这样,两个人一起租屋也比较省钱。」
——所以你们就是室友了?
「没错。跟她同住很轻松愉快,完全没有被打扰的感觉。她说她父亲是学校的老师,家教很严,在大学虽然待在都是男生的研究室里,反而没交到什么男朋友。像这么漂亮的人会没男友还真少见啊!」
——她说她没有男朋友吗?
「关于这点,当我们同住过了一个月左右,她就遇到了真命天子……她说那个人现在在休假,这么一来她就更不想离开布拉格了。」
——她还有提过关于那个男友的什么事吗?
「好像是个德裔捷克人,故乡则是在波希米亚。她自己也是捷克与德国的混血。我猜她应该想嫁给对方吧,看她爱得死去活来的。」
——你知道他们后来有结婚吗?
「呃,她跟她男友一个半月以后就离开布拉格了……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看过他们。」
——你知道她离开布拉格的理由吗?
「我没问耶,不过我猜是私奔吧!」
——除此之外她都没提过任何关于她个人的事吗?
「不,我听她讲了很多。薇菈还说她有心理创伤。」
——薇菈?
「是啊。她的名字叫薇菈·切尔纳。难道我记错了?你在报上登的素描绝对是她没错。」
——抱歉,请你继续说下去。薇菈的心理创伤是指什么?
「薇菈原本应该有个双胞胎妹妹。但医师当初告诉她母亲,肚子里的双胞胎只能保存一个人。最后被生下来的是薇菈,她妹妹则死了。因此薇菈从来没看过那个妹妹。不,根据她的说法,至少在母亲的肚子里有见过面……她母亲生下她以后,因为双胞胎死了其中一个而非常伤心,总是拿她跟没能出世的妹妹比较。薇菈也真是的,久而久之她竟然怀疑是不是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杀了妹妹,所以母亲才讨厌自己,她就这样度过了相当不安的少女时代。薇菈的口头禅是,我要连妹妹的份一起努力,连妹妹的份一起幸福才行。也就是因为如此,她才会过着比一般人努力两倍的人生吧。」
——你有亲眼见过那位男朋友吗?
「只有一次……他来我们住的地方。他是个很英俊的人。我开玩笑地要求他一定要让薇菈幸福时,他却以很严肃的表情说,就算舍命也要办到。因此我的印象很深刻。我觉得他们俩应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吧。」
——你觉得他有没有可能是军人?
「军人?不清楚耶,因为他穿便服……我不擅长猜人的职业。」
——关于她那位夭折的双胞胎妹妹,还有其他资讯吗?
「呃,我这么说一定会让别人以为薇菈是个怪胎,但她绝对不是喔……薇菈说她有时候会有种错觉,自己妹妹可能在别的地方活得好好的。因为母亲也有帮那个死掉的妹妹取名……安娜——这就是那个无缘出世的妹妹之名。」
笔者无意对本章出现的访谈内容妄下定论。毕竟他们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所认知的真相。
然而,在柯霍特先生的谈话中,笔者另外发现了某项线索。敢出面表明自己认识双胞胎母亲的人之所以那么少,该不会不是为了隐藏过去的秘密,而是现在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吧?
第29章克劳斯·帕佩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尼萨河畔亚布洛内茨
翌日,笔者为了搭乘开往亚布洛内茨的长途巴士,再度从布尔诺返回布拉格。这当中趁着空档,笔者又去了位于布雷诺夫地区的「红玫瑰屋」遗址一趟。好几位捷克的记者跟我抱怨,这个国家尽管已经民主化,政府对新闻自由的限制还是太多了,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这栋「红玫瑰屋」。
笔者不得不同意他们的部分看法。毕竟不管是第一次来「红玫瑰屋」,或是这次的访问,笔者都被体型壮硕的警官给挡住,还严格禁止对遗址摄影,半点通融的余地都没有。总之,任何媒体都休想靠近那里一步。无计可施的笔者,只好躲在车上对遗址拍照。有关当局到底在隐瞒什么?或者是他们目前仍试图挖掘埋在土里的不可告人秘密吗?
住在布拉格的那一晚,笔者意外地接到了卡尔·休伯特的来电。因为事发实在太过突然,笔者无法判断这是不是巧合。
读者还记得卡尔曾允诺笔者,要趁老休伯特先生心情好的时候去问他一个问题吗——那就是在所有打工学生当中表现出类拔萃的约翰,究竟最喜欢休伯特先生书架上的哪本书。
卡尔在电话里报告道:「我已经知道是哪一本了,没想到约翰会喜欢那个……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那本书是奥地利的作家写的,非常通俗的大众小说,内容应该算是悬疑恐怖类……」
他继续说着:「约翰最爱的那本书叫《合之多伦》……作者则是菲利兹·温德勒。」
笔者采访的目的之一,是找出除了约翰以外的另一个怪物。但笔者万万没想到,约翰与「斧头杀人魔」古斯塔夫·科特曼的连结竟然是这个!科特曼最爱的书籍跟约翰是同一本…,
翌日早上,笔者便致电《闇之多伦》的出版商——位于奥地利的克朗出版社,刚好是去年被我采访过的责任编辑接起电话。笔者想问对方关于菲利兹·温德勒的事,尤其是关于他的死因。
「我也搞不懂那是怎么回事啊!」责任编辑以困惑的口气说道。「因为真的太突然了!我为了拿原稿而跑去他住的公寓,结果发现房间里有几个貌似他朋友的人,告诉我菲和兹昨天死了。我讶异地追问下去,原来他是被驶过他家门口的车子给撞到,当场丧命……我后来不明就里地被拉去墓地参加他的葬礼。我总觉得他应该是自杀的。」
「他……温德勒是个怎么样的人?」笔者问。
「满怪的家伙。他讨厌照相所以一张照片也没留下,关于私生活方面也不肯对我漏出口风。他也不喜欢与人接触,除了我以外的编辑他都不愿见面。虽说他的外表还满有魅力的……年纪大概四十出头吧,个子高、肌肉又发达,长相虽英俊但脸上总是缺乏表情,我几乎没看见他笑过。」
「在葬礼上有机会瞻仰他的遗体吗?」笔者又问。
「没有。」
笔者认为这事必有玄机,但答案揭晓之前还得再多等待一会儿。
笔者从弗罗伦兹巴士总站搭乘十二点廿分出发的车,花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抵达波希米亚的尼萨河畔亚布洛内茨。穿越雪原以及由巨大冷杉和雪松组成的森林后,亚布洛内茨那仿佛童话王国般的成排新艺术运动式建筑物便映入眼帘。这是一座有许多坡道的美丽城镇。
笔者聘雇的同仁在这里找到一名从四〇年代至七〇年代担任亚布洛内茨地区共党干部的老者,他也是唯一一个知道帝尔那·帕佩的人。他名叫米罗修,普罗哈斯卡,现年八十一岁。他就住在穿越一条小商店街后的公园旁边,那是一栋古老而又典雅的淡绿色建筑物。
普罗哈斯卡戴着恐怕是度数很深的眼镜,脸上的表情显得非常顽固。他招呼笔者进入客厅,并大吼一声驱散在走廊上吵闹的曾孙,这个动作足以证明他依然强硬地掌握着自己的人生。
「孙子好不容易长大,知道要乖乖听话了,现在又轮到曾孙。我真是拿这种小鬼一点办法也没有。那个年纪的孩子听不懂人话,但也不能出手打他,最后就只能用吼的。结果我反而开始讨厌起自己了。」
——不过,感觉您过得很幸福。
「是啊,平淡的人生最好了。所谓过犹不及,以后我还要多学习拿捏分寸。到今天为止,我依然是共产党的支持者,只不过党的矛盾也太频繁出现了。根据解读主义的人不同,作法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不过不管是党极端保守,或党极端开放的时候,我都努力不走偏锋,以保护好这个城镇的居民为荣。」
——首先可以谈谈您成为共党干部的经过吗?听说您是当年这个地区最年轻的干部?
「那些事都过去了……四五年五月,祖国终于从野蛮的**手中解放,当时我才廿五岁。我在战时从事地下反抗运动。虽然我本人没什么感觉,但等到战后大家却把我当成英雄。会当上地区的共党干部,也是被大家捧出来的结果。其实我本来应该跟老爸一样,当一位玻璃工匠才对。」
——二战后捷克的共党势力就很强了吗?
「一般都认为是从四八年一党专政开始。不过其实不然。战后那年十月举行的临时国民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分别在捷克与斯洛伐克两地登记参选,很轻易就拿到了双倍的席次。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有莫斯科当智囊团,所以一起步实力就很惊人,取得政权也是迟早的事。」
——您的故乡是?
「就是这里啊!不过不是这栋房子就是了。我老爸当年在德国人经营的玻璃工厂做事。」
——所以当希特勒并吞苏台德区时,您就被赶出去了?
「没错。明明是捷克领土的这里却只能住德国人。那时大概有廿万人被赶走吧。」
——解放以后立场就逆转了吧?
「波茨坦会议后,这里的德国人通通被强制驱离,原本就住在这里的捷克人、与此地无关联但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斯洛伐克人,甚至还有吉卜赛人也来了。工厂与公司都被国有化,地主的土地则被无偿没收,分配给原本的佃农。」
——所有的苏台德人都走了吗?
「基本上是这样。他们应该有两百五十万人吧。不过也有廿万人自愿留下来。」
——那当中就包含了帝尔那·帕佩这号人物吧?
「他从一开始就是捷克共党的核心人物。明明是生于这座城镇的苏台德人,却非常讨厌希特勒,并且支持捷克的独立。对我们这些反抗运动者来说,他就像是英雄一样。当时他大概四十五岁……年轻时的我看到他只能唯唯诺诺。像他那种人当然不会被赶出去。」
——他在战后的立场如何?
「如果他不是德国人而是捷克人,我想他早就当上总统或首相了。他是个令人畏惧的理论家与阴谋家,在煽动能力方面可说是天才。我猜他应该可以跟莫斯科或捷克共党的最高层直接联系吧。不管是安排工会的武装叛乱、威胁要发动恐怖行动,以及军队的中立化等……四八年哥德瓦尔德首相所发起的共产党政变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帝尔那·帕佩在背后插手的影子。这之后他也没站到幕前,甚至没搬到首都布拉格,而是留在这里度过余生。起初我们想要做什么事,都得先向他报告才行。在战后,这座城镇最有实力的人,竟然是一个德国人啊!」
——可以描违一下帝尔那·帕佩的外表吗?
「他的眼神很锐利……是个高眺削瘦的人。此外他的仪态与举止都很优雅,不喝酒,平常表现出来的身段则很柔软。然而只要是认识他的人,在一看到他的时候都会瞬间冒出冷汗。所以大家都说,不管他问什么,也没人敢对他撒谎。」
——他的权力宝座有巩固到最后吗?
「没有。战争结束后六到七年,他就干脆地宣布引退。这位天才的想法总是让人猜不透啊……」
——他真的退休了吗?
「是啊,真的……有人说他生了病,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爱上年轻姑娘而抛妻弃子,高高兴兴地溜走了。不过就我看来,他只是厌倦了权力而已。」
——可以谈一下关于他生病的事?
「好。帝尔那·帕佩五十岁以后就关在自己家里,几乎很少在人前出现,所以便开始有人谣传说他住了院,也有人说看到他出现在疗养院。不过实际上,他真的是在六十五岁左右病逝于这里的医院。他晚年的处境不太好。真没想到像他那种枭雄到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精神错乱得很严重。」
——还有一说是他爱上一个年轻姑娘,这个传书的真伪是?
「那是流传在街坊邻居之间的谣言,我自己也有听说过。他爱上了一个年纪可以当他女儿的小姑娘,甚至还让对方怀孕了。至于谣言中的女方则是一位德国与捷克的混血,就住在这座城镇。那女孩非常漂亮,当时仅仅十八、九岁而已……街上的每个年轻男生都喜欢她,所以真伪难分的谣言一下就传开了。最后那女孩迅速嫁给了隔壁城镇的男子,谣言才不了了之。」
——耶帝尔那·帕佩是不是把发妻抛弃了?
「我想应该没那回事。他是因为整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不管事,老婆才受不了离开的吧。所以大概是离婚吧。」
——帝尔那·帕佩生的是儿子吧?
「我没看过本人,不过是儿子没错。对了对了,刚才那个跟帝尔那·帕佩传过谣言的女孩好像是他的同学还是朋友什么的。当初爱上她的人应该是儿子、而不是帝尔那·帕佩才对,结果那个儿子输给了隔壁城镇的男人:心仪的女生就这样被抢走……这种争风吃醋的事在年轻人当中应该算不了什么吧,结果众口铄金之下,故事的男主角竟然变成了帝尔那·帕佩……毕竟这个地方很小,谣言会乱传一气也是没办法的。」
——有没有其他人记得帝尔那的儿子?
「除了我以外应该没有吧。那家伙连老爸的葬礼都没参加……大概是从一九五〇年左右,那小子就离开这座小镇了。」
——谣传跟帝尔那过从甚密的那位女性……也就是他儿子爱上的女人,知道后来嫁到哪里吗?
「我记得就是隔壁城镇。」
——隔壁的城镇是指?
「利贝雷茨。」
笔者瞬间脑中浮现了博德曼律师所提供的内容。假使博德曼先生之父的故乡就在亚布洛内茨隔壁,而嫁到他父亲友人家的大美女——也是捷克跟德国的混血,那不就跟普罗哈斯卡先生所提的年轻姑娘完全一致了?
但博德曼律师的父亲故乡是在莱希贝尔克……所以应该是一场误会吧。
但笔者仍不死心,又试着向普罗哈斯卡先生问道:
「你知道有个叫莱希贝尔克的地方吗?」
「莱希贝尔克就是利贝雷茨啦!」老人笑了。「抱歉抱歉,我的说明不够清楚。在二次大战以前,波希米亚的所有城镇都是以德文命名,就好比亚布洛内茨以前叫加布隆斯……但战后,我们捷克人全部把它们改成捷克式的地名了。所以以前的莱希贝尔克,就是现在的利贝雷茨。」
……拼图完成了。虽说还缺乏直接证据,但笔者认为,波纳帕达与博德曼之间的确有一条隐密的线。
第30章法兰兹·波纳帕达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尼萨河畔亚布洛内茨
以下故事完全出自笔者的可怕想像,并没有任何根据。
身为苏台德人却站在同情捷克人的立场、并促使共产党政变成功的某位天才,他有个儿子爱上了一位捷克与德国混血的美丽姑娘,但那位姑娘却爱上了父亲。当这段注定是悲剧的爱情告终后,女子便嫁给了隔壁城镇的德裔捷克人。儿子对舍弃自己与母亲的父亲感到非常憎恨,于是便决定将夺走他人名字、破坏他人人格的方法拿到父亲身上实验。父亲的余生便在错乱与恐惧中结束了。
儿子的天才远超过父亲以上。他完成划时代的洗脑及人格改造理论,被党、军方、秘密警察延揽,并在国家的核心得到了自由行动的权力。
这时,他过去曾深爱的那位女子与他联络,表示希望能让自己的儿子成为职业军人。因为她丈夫是德裔,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这种人的孩子是很难进军校的。没想到他却爽外地答应了女子的请求。他见过那位女性的儿子后心想,等这位少年长大后,有个想做的实验刚好用在他身上。毕竟这位少年身上可是带着优异的基因啊……
他一直等待少年长大成人并加入军校。另一方面,他也在收集全捷克斯洛伐克拥有优秀基因的少女资料。其中他最欣赏的一个,就是原本在母亲肚子里时应该是双胞胎之一的那名少女。他试着让这位少女与邻近城镇的那位少年邂逅。这下子他终于可以试验让人与人相恋的方法了。正如他的计划,这两人结合在一起。只不过他的计划还是出现了瑕疵。虽说那不是无法预料,但所谓的小瑕疵就是指这两人彼此吐露真相,决定逃离这个实验。他毫不犹豫就把那个邻近城镇的少年处理掉了。之后他便对少女腹中的双胞胎产生了兴趣。
然而,还有另一个更大的实验瑕疵他没有发觉。他自己竟然爱上了这个可以当他女儿的实验对象,就像他父亲当年一样……
这就是笔者想像出来的恐怖故事。加上那个捷克与德国混血姑娘怀了父亲孩子的谣言如果是真的,这个想像的故事就更恐怖了。那位当初立志从军的少年,到底是谁的儿子呢……
事件变得剪不断理还乱……
妮娜第二度与天马遭遇是在法兰克福。她听闻极右派大人物「宝宝」知道约翰的所在之处,便试图接近对方。这时的妮娜已经有了惊人的成长。虽然不知道她是在哪里学会用枪的,但有人主张她这时已经具备了职业级的枪法。
当被监禁在郊外的屋子内时,妮娜与格德和兹教授见面,得知有个四人组织想把约翰教育成第二个希特勒,以及那群人烧毁土耳其街的计划。妮娜为了阻止他们的行动而试图逃脱,却发现全屋子的人包括格德利兹在内,都被约翰灭口了。她威胁「宝宝」,问出纵火计划的全貌后,才急忙赶往土耳其街。就是在这里妮娜与天马再度见面。
然而在法兰克福却找不到关于约翰的线索。妮娜追踪杀害她养父母弗多拿夫妇的凶手米勒,来到了南法的尼斯。米勒这时已经离开警界,与美丽的妻子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但因为良心的谴责,他每天都感觉自己好像看见了亡魂。对约翰来说,米勒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人物,所以才会安排罗伯特在米勒身边充当保镖。大胆靠近米勒的妮娜被罗伯特逮着了,他还胁迫米勒如果珍惜家人的性命就一辈子对此事保持缄默。
米勒最后身为前刑警的良心能清醒,是在这冷酷无情的约翰事件中,笔者认为少数几个还有救的人。认为罗伯特将杀害妮娜的米勒,独自潜入敌方的巢穴,帮助妮娜脱困,但自己却送命了。约翰的忠狗罗伯特为何想杀害妮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但应该能多少推测,这不是约翰而是罗伯特自己的主意。这位有能力的部下知道妮娜是约翰的最大弱点,或许是希望帮助主人早点处理掉她。
这之后妮娜又现身于慕尼黑,看来罗伯特不小心将约翰的所在地点说溜嘴了。
妮娜在慕尼黑的行动因为前面提过,所以这里就省略。从再度看到《没有名字的怪物》那一刻起,这对双胞胎的命运便确实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童话王国……三只青蛙……为了探求这两个词汇的真相,妮娜来到布拉格。她一边为街上的人称呼她安娜感到不可思议,一边来到了自己与约翰曾经躲藏、那栋有「三只青蛙」招牌的建筑,这里就位于离齐朵克桥很近的米卡鲁斯卡地区。妮娜打开门走了进去。她爬上阶梯,推开房间的门……根据吉兰医师表示,她看到了儿时的自己手持绘本、面露笑容,对自己说出「欢迎回来」。妮娜的记忆顿时苏醒了,包括当时约翰被拖下楼梯的身影……
她搭上计程车,在布拉格的市街上来回绕了几趟。她想找出约翰所书,当年约翰跟母亲被强行带往的那栋「红玫瑰屋」。然而,这段萦绕心头的记忆……车辆助手席一名对自己回头的眼镜男……「绝对不可以对他有所隐瞒喔!」……另一个男人的声音:「人类啊,可以变成任何东西喔!」……笑着说「欢迎回来」的儿时的自己……解答依旧陷入五里雾中。
妮娜终于来到右边有风向鸡、左边有救堂尖塔的那座小高丘。她发现「红玫瑰屋」的位置,便立刻进入屋内。在推开位于毁损墙壁另一侧的门时,她看见了一大群人倒在地板上吐血身亡的幻觉。因此昏倒的妮娜被刚好来「红玫瑰屋」的利普斯基先生所救。
她接受利普斯基的照料,渐渐恢复了气力。利普斯基以前也是朗读会的学生,还保存了许多当时的绘本。妮娜得知此事后翻开了所有的绘本,并在阅读其中一册《和平之神》时再度连结上自己的记忆。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
每天都吹着喇叭,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和平之神的喇叭会让大家幸福。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
每天都泼着神秘的水,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神秘的水会让山儿变得翠绿,让田地丰收,让花儿盛开。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
每天都帮大家取名字,忙得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你的名字是奥图。你的名字是汉斯。你的名字是汤玛斯。你的名字是约翰。
约翰把自己的帽子送给和平之神当作谢礼。
和平之神非常高兴。
祂很想看看自己戴起帽子是什么样子,于是第一次站在镜子面前。
但是,镜子里面照出来的,却是恶魔。
镜子里的恶魔说了——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怎么办!只要有这个恶魔,大家就不能和平地过日子。怎么办?怎么办?
烦恼的和平之神……
妮娜回忆起八六年的那一天。她开枪射击约翰的那天,「开枪打我吧!」约翰指着自己的眉心要求妮娜瞄准好的那天……
当晚,妮娜(安娜)蓦然惊醒,顺着枪声的位置来到客厅。她发现中弹身亡的李贝特夫妻,以及持枪站立的约翰。她终于领悟了一切。在此之前对自己好的夫妻们,全都是死于约翰之手。读过《和平之神》后的妮娜,又有新的记忆苏醒了。
约翰把枪交给她,并这么说:「因为今天……怪物来了。怪物是来把我们带走的。开枪打我吧!射了之后就逃走……则让怪物抓到。不要怕,就算我死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妮娜新苏醒的记忆产生了一个谜。事件当晚,拜访李贝特家的怪物究竟是谁……
离开利普斯基家的妮娜并没有返回慕尼黑,而是每天在…一只青蛙」的建筑物与「红玫瑰屋」往返。这里是我们以前住的地方……母亲跟我,还有约翰……我们平静地生活着。但却有谁在追踪我们……是母亲吗?还是我们?某天约翰被人拖下楼梯带走了。约翰搭乘的车驶向那栋屋子。眼镜男回过头说「绝对不可以对他有所隐瞒喔」……聚集于屋子里的孩童们正在进行「朗读会」。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优秀的学生」。妮娜自言自语地说着,并进入屋内。
在大房间妮娜看见了好多人倒下的光景。逃跑了……当时约翰逃跑了。穿越茂密的玫瑰花丛……妮娜被乾枯的玫瑰花棘刺伤手指,这才回过神。疼痛也是苏醒的记忆一部分。
怎么可能……?
妮娜再度返回三一只青蛙」的建筑物……她边看《没有名字的怪物》边等待。人类可以成为任何东西喔,男子低声说着……法兰兹·波纳帕达的记忆……等待约翰回来的她。说笑着对回来的约翰说「欢迎回来」……「欢迎回来」……「欢迎回来」……她想起来了就算说了欢迎回来,门也不会打开。
返回慕尼黑的妮娜,决心借助吉兰医师之力想起一切。被催眠术催眠的她开始诉说着。母亲是位声音甜美的女性……父亲是军人……父亲被杀了,母亲成为反政府运动者……眼镜男终于找到他们藏身的家……母亲与哥哥被带走了……在「红玫瑰屋」死了好多人……她逃跑了……想起玫瑰花刺带来的疼痛,妮娜一瞬间唤醒了可怕的记忆。
她边喃喃说着「欢迎回来」,边勒住吉兰医师的脖子。
妮娜清醒后,终于取回了全部的记忆。她前往躲藏在法兰克福的天马那里,为的是将所有回想起来的记忆告诉天马。
妮娜在法兰克福偶然得到了线索。她看到电视新闻播出世界贸易中心的恐怖事件,出现在画面中的男子……彼得·查培克。他就是那个眼镜男!
妮娜等待着,等待「宝宝」再度派人来抓自己。果然,他的手下来了。只不过,「宝宝」这时也死了。妮娜被带往查培克的山庄,结果查培克也陷入了精神错乱。他的计划已经完全崩毁了。妮娜知道,在自己来到山庄前,约翰已经跟查培克交谈过。
妮娜跟着查培克一起到约翰那儿。途中,查培克对妮娜透漏了恐怖的事……包括波纳帕达所参加的优秀基因创造计划……另一半被杀的母亲对波纳帕达诅咒:「我绝不放过你。就算我死了,现在在我肚子里渐渐长大的孩子们,也一定会找你报仇!」……以及波纳帕达并没有为双胞胎取名……
妮娜因此觉得波纳帕达还活着。
距离法兰克福数十公里外的废屋,妮娜终于与约翰见面了。约翰表示,从她廿岁的生日以后就一直很想见她。当年约翰从「红玫瑰屋」回来时,是妮娜迎接他的。所以现在换约翰对妮娜说,欢迎回来……约翰对妮娜如此说明着。
然而手举着枪的妮娜却回答:「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真正的恐怖。」杀戮的场面一一在她脑海浮现,此外还有她遇到的人,包括天马……接着当说了「欢迎回来」并打开门后,那位面露笑容的少女又出现了。妮娜做好射杀约翰且自己也要死的觉悟后,准备对约翰公开这一切。
结果发言权却被约翰抢走了。他开始回顾——那些恐怖的经历。他被关在「红玫瑰屋」一个没有墙壁、一片漆黑的房间。那里分不清楚上下左右,也没有任何声音。不过偶尔可以听到类似惨叫的声响。约翰一直数着食物送进来的次数。等他已经搞不清楚自己吃过几餐时,门突然打开了。波纳帕达就站在那里。他说……人类可以成为任何东西喔!约翰步过走廊,来到一个正在举办派对的大房间。大人们看到他,纷纷夸赞实验的成果。为约翰乾杯的大人们,一口气喝下了杯子里的红酒……接着他们便一个个吐血、呻吟,倒地了。四十二个人都死了,只有约翰跟波纳帕达活着。
约翰奔跑着,穿过玫瑰花刺,连看也不看后头一眼,努力跑着。当他返回有…一只青蛙」招牌的建筑物后,他将自己的体验告诉妹妹。他不停地说、不地停说……花了好多天描违他所体验到的恐怖。
约翰的回忆到此为止。
妮娜等约翰说完以后才开口。起初她音量很大,接着才逐渐冷静下来。她说:「说『欢迎回来』的人不是我。我说的是『我回来了』。在那里迎接我的,是打扮成女孩子的你……母亲为了欺骗世人,才把你装扮成女孩子……所以,是你搞错了。你只是听我转述而已。被带到『红玫瑰屋』的人,其实是我!」
包括从「三只青蛙」的建筑物被拖下楼梯,带到没有墙壁、一片漆黑的房间,数着自己用餐的次数,以及看到一大堆人死在大房间里,这全都是她的体验。她从「红玫瑰屋」活着回来后,对约翰描迤自己体验到的恐怖,一连说了好多天……
约翰听了妮娜的话以后,露出看起来像笑……又像是在哭一样的表情。妮娜并没有开枪打他,只是任凭约翰默默离开废屋。她本来想饮弹自尽,幸好天马及时出面阻止——你要活下来!
住进医院的妮娜对天马说,她知道约翰接下来想做什么。约翰想进行的,是一种完全的自杀……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有许多人会跟着陪葬。
妮娜后来被交给慕尼黑的莱希瓦医师照料。几天后,她又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我在卢恩海姆等你。妮娜于是决定与吉兰医师一同前往那座小镇。她事先警告莱希瓦医师,包括卡尔、露帝、艾娃、休伯特、迪特以及莱希瓦医师……所有知道约翰的人都必须躲起来。因为约翰想要的是消除所有的记忆。
前往卢恩海姆的那一天,妮娜做出决定——跟约翰不一样,我不要消除自己的记忆。包括迪特、莱希瓦医师、卡尔与露帝、弗多拿夫妇……此外还有天马医师,我不想失去关于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记忆,当然包括约翰也是一样。
在滂沱大雨中,妮娜与吉兰抵达了那座小镇,并与法舒铁克旅馆仅存的生还者会合。妮娜听说在山丘上那栋令人不快的空屋——镇民都称之为「吸血鬼之家」——有许多与妮娜及约翰非常神似的双胞胎素描肖像。她来到那问空屋后,果然发现了自己婴儿时代、幼童时代以及少女时代的素描。从画风看很明显是出自法兰兹·波纳帕达之手。他似乎有一段时间住在这里,并持续创作了好一阵子。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波纳帕达怎么能画出杜塞尔多夫时代的妮娜呢?到这里,妮娜的记忆终于全部串起来了。
当晚——李贝特夫妇被约翰杀害的那一晚,来拜访家里的怪物——就是波纳帕达。
妮娜认为约翰之前一定在这间空屋里哭了很久。后来才为了结束这一切走到山脚下的小镇。
于是妮娜与吉兰医师急忙赶到小镇上。
她想起波纳帕达要自己逃离「红玫瑰屋」时的场景。
「逃到很远的地方去,能跑多远就跑多远……」波纳帕达对妮娜说。「人类能成为任何东西。」他一边以手触碰妮娜的脸颊。
「你们是美丽的宝石,所以不可以变成怪物。」
那个人这么说。因此我……妮娜才会拚命地跑着。
妮娜跳到正持枪对峙的约翰与天马面前。她大喊着:约翰,我原谅你,即使全世界只剩下我们俩,我也原谅你。
然而悲剧最后还是没能避免。不,应该说是理所当然会发生才对。
约翰中弹倒地,当时能救回他一命的人只有天马医师而已。妮娜对天马这么说——
「你没有错。那时候没错……接下来要做的事也没错……」
以上是根据笔者想像所完成的妮娜·弗多拿灵魂的轨迹。
笔者现在有堆积如山的问题想要问她。其中最想知道的就是关于她母亲。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在她的记忆中,死于「红玫瑰屋」的一共是四十二人……但实际上尸体却有四十六具。笔者认为这四人的误差是查培克与波纳帕达为了欺骗当局而进行的隐蔽工作。假使有三具尸体是用来冒充波纳帕达、妮娜以及约翰,那剩下一具铁定是妮娜与约翰的母亲了。
他们的母亲究竟上哪去了?波纳帕达死亡后,笔者认为只有妮娜或天马才能解决这个疑惑。
第27章《超人苏坦纳》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瓦莱塔
对约翰事件的采访工作也所剩无几了。笔者为了整理写书用的资料,暂时返回位于维也纳的事务所。将诸多到手的情报转告前警部伦克,并与吉兰医师确认过一些疑点,还偶尔尝试打电话给依然悬而未决的赫曼·弗尔(当然还是没人接),就这样忙了好多天。终于,当初与博德曼律师约好,要替葛利马调查的美国卡通《超人苏坦纳》原作者之一——罗宾·安德鲁斯先生,在这时同意笔者的采访了。
没想到的是,那位作者目前正在地中海马尔他共和国的瓦莱塔渡假。虽说他跟约翰事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依然具备解开葛利马之谜的价值。所以笔者只好推掉原先的一些预定行程,前往当地与对方碰面。
安德鲁斯先生现年七十一岁,目前还是纽约老牌漫画出版社bg漫画的董事长。笔者来到以前是要塞的都市瓦莱塔后,直接前往对方临海的美丽别墅。发现这位受访者还非常硬朗后,笔者不禁松了口气,接下来就展开采访。
——这次的采访理由虽然很复杂、诡异,但还是要感谢您同意。
「我也在报章杂志上读过德国的那起连续杀人事件。虽然觉得很有意思,但总认为跟自己没什么关联。因此,当我得知我的作品《超人史坦纳》(对方由于是美国人,所以发音成『史坦纳』。)也牵扯进去时,我还真是吓了一跳。」
——当初葛利马先生看的是电视卡通,不过还是先请您说明一下漫画原作吧!
「好的。《超人史坦纳》是我跟我的一位童年玩伴——史提夫·克拉曼在一九四六年创造的角色。我们把原稿拿给纽约的富兰克林出版社,标题则订为《the amazing steiner》,立刻就被该社采用了,还一口气卖了五十万本。」
——五十万本?真是了不起!
「哪里哪里。漫画虽然是当时的次文化,但实际上却是一门很好赚的生意。再说,《amazing steiner》的销量还不到《超人》的一半呢!」
——《超人》系列这么受欢迎吗?
「是啊,一切起源都是从《超人》开始的……我是指美国的漫画文化。三八年六月,《超人》刚问世时,我才八岁。每天我跟史提夫都猛翻那本漫画,直到母亲被没收为止。十年后,我跟史提夫打算创作一本可以超越《超人》的作品。结果没多久我们便完成了,后来被改编成广播节目,甚至还有广告。」
——然后又变成在电视上播出的卡通吗?
「不,一开始的《amazing steiner》大概连载了三年就结束了。那部的设定与故事都跟后来的第二部不同。起初的主角是位科学家,能将愤怒的能量转变为药剂,并注入自己的肌肉与精神中,成为勇猛的战士。不过如果敌人假惺惺地对他好,他就没办法利用生气来变身,听起来还满搞笑的设定吧?现在回想起来,还真不知为何会受欢迎。」
——然而,只连载了三年吗?
「是啊。拥有《魔道师克罗诺斯》版权的《flash adventure》杂志……更正确地说,是阿尔罕布拉出版社控告我们。说我们的漫画是抄克里夫兰的两名作家于四二年创作的英雄漫画。我当然猛力反驳罗,结果史提夫却说,当初确实是有一小部分参考了那些人初期的故事。我们的出版社大为紧张。史提夫也因此把《amazing steiner》的版权全部让给我,他自己则退出漫坛。」
——对不起,您与朋友当初是怎么分担创作的工作?
「我负责画,史提夫负责想故事。不过不像现在的漫画还会分剧本、草稿、上墨线、上色、写状声字之类的。我们的分工很单纯,他就是剧本,而后面四项工作由我一手包办。」
——那么《超人苏坦纳》后来又是怎么复活的?
「我离开富兰克林出版社,当时有一位我很熟的编辑——丹尼·卢恩,他自己跳出来开公司,并发行一本叫《black comics》的杂志。那阵子我原本想找一个还不错的剧本家一起创作类似《black gun》或《pecos bill》的西部英雄漫画。结果某天有一个很想投入漫画剧本创作的《black gun》迷就跳出来,那个叫威廉·巴格德的人建议我……要不要创造出一个比之前更受欢迎的新史坦纳?」
——那跟第一部的设定有什么不同?
「或许你会觉得很意外,但美国漫画的超级英雄如果没有任何精神创伤是不可能畅销的。五二年,巴格德帮我设定的主角灰暗到极点,我一看就觉得这会大卖。」
——那之前的官司已经解决了吗?
「是啊。我运气好,不管是《flash adventure》杂志、《魔道师克罗诺斯》、阿尔罕布拉出版社,还是我以前待过的富兰克林出版社,全部都倒光了。新杂志《magnificence》创刊,我也开始连载《the magnificient steiner》……这一部的设定就很好。主角是某个新兴宗教团体的领袖之子,本来过着与世隔绝的平静生活。那个教派的特征就是绝不能显露出情绪,尤其生气更是最大的禁忌。身为主角之父的教派领袖说,只要一直累积压抑的情绪就能创造出近乎神的超能力……主角从小就接受严苛的修行,从来不曾动怒。然而某一天,主角所属的教派遭人袭击,除了小孩以外的成员都被杀了。刚好去远方城镇买东西的主角虽然逃过一劫,却看见自己父亲被处刑的场面,一瞬间,他累积了廿年的怒气全部化成能量,这使他的肉体发生改变,获得大幅增强,超人史坦纳也因此诞生了。」
——所以父亲被杀就是主角的心灵创伤?
「不,设定比那还要复杂。主角变成超人史坦纳,将杀害父亲的一伙人全部消灭,但后来才发现,自己与其他残存的孩童,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派绑架;而派人袭击教派的幕后主使者,才是他们的真正亲人。甚至,主角原本非常信赖的父亲,还是一名想以恐怖活动破坏美国的**残党……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叫苏坦纳(德国式的名字)……为了发掘教派的真相,主角便展开了旅程……嗯,这应该算是一种自我发现之旅吧,但他还是在沿途被卷入了许多事件……附带一提,他对自己变身为超人史坦纳时所做的事毫无印象。只知道自己清醒后敌人都死光了。」
——第二部作品很受欢迎吗?
「是的,简直是狂卖。五八年,我那经营出版社的伙伴卢恩和有名的动画制作师杰考布斯兄弟合组了动画制作公司……因此,《magnificient steiner》改编电视卡通的事就有谱了。由于我自己也身为那家动画公司的股东之一,希望能与其他漫画改编的动画有所不同,导致卡通版的风格非常特殊。」
——出现在电视上的苏坦纳一样受欢迎吗?
「是的,一切都很顺利。一集半小时的长度,采用了一种我们称之为synchro box的新手法。那就是把角色的嘴巴部分独立使用别的赛璐璐片,并将真人演员的嘴巴动作合成上去。以现在的眼光看或许会觉得这样很恶心,不过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创新手法。」
——卡通有在国外的电视台播出吗?
「嗯,我记得法国跟西德都有。美国本土则是在五九年开播,持续了两年……法国跟西德我印象中应该是六一年开始播的。在欧洲那边的标题就改叫《超人苏坦纳》了……写剧本的巴格德因为是德国移民,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高兴。」
——那位剧本家是德国移民吗?
「是的。他好像是五一年从东德来的。」
——能说明一下电视卡通版的最后一集剧情吗?
「提起这个就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最后的结局有两个版本。」
——两个版本?
「我自己规划的版本是这样……在倒数第三集发现自己是怪物的主角感到非常烦恼。即便那些家伙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理所当然地杀了那么多人。然后在倒数第二集,主角真正的母亲——她是个科学家——登场了,还要求她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变身,即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也一样……紧接着进入最后一集,原本在第一集就被处刑的教派领袖竟然现身了。原来他的超能力就是让心跳停止,进入假死的状态。而且他现在还得到了比主角更强的超能力,试图杀害主角的母亲。一边是主角依然敬爱的养父,一边则是他的亲生母亲……主角在最后还是变身为超人与教派领袖对决了,但终究没有杀死被他打倒的对手。主角终于成功与第二种人格融合起来……故事情节大概就是这样。」
——那为什么最后一集还会有另一个版本?况且,您是漫画家而不是剧本家,为什么会交由您写最后的结局呢?
「托了电视动画播出的福,漫画版的《magnificient steiner》销售量比之前还好。然而当时的家庭主妇却很不喜欢这部作品。而且我跟卢恩、巴格德那阵子也为了这个闹得很不愉快……刚好在这时候,第一部史坦纳的剧本家克拉曼来找我,他对我说……他一直很在意,新的《magnificient steiner》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邪恶感,叫我最好不要再画下去了……我听了他的忠告,刚好当时我自己也渐浙无心工作,就觉得干脆结束算了……但就在同时,动画版反而比我更先宣布结束。电视台似乎很担心那些小朋友的母亲抵制这部动画……可是动画版结束的决定并没有跟我商量过,是卢恩跟电视台擅作主张,我在消息公布前可是完全不知情。」
——也就是说漫画还持续了一阵子,卡通反而先完结了吗……
「没错。动画版用的结局是巴格德写的……卢恩没知会我就要求他完成这项工作。那两人似乎也为此大吵一架……由于动画的结局实在太那个了,后来反而变成卢恩跑来找我哭诉。顺道一提,我直到这时才知道动画要完结了。」
——巴格德写的最后一集有什么问题吗?
「那集的剧情看完后,有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快感。最后的敌人是主角的养父……也就是第一集诈死的教派领袖,这点跟漫画版是一样。但他所学会的却是能操纵任何人的超强催眠术。他利用这招对所有美国人洗脑,最后成立了**美国。主角只好带着还正常的人躲到沙漠避难。教派领袖率领美军攻了过来,主角只好使出最后的王牌——变身为超人苏坦纳歼灭以教派领袖为首的所有敌军,甚至连其他被洗脑的美国人民都被消灭了……等主角回过神,才发现美国只剩下他自己以及追随他的少数人,主角发现自己竟然做了跟养父类似的事……怎么样?听完以后很不是滋味吧?」
——可是您还是写了另一个版本的结局。所以最后动画版可以使用您的版本啊?
「不,更正确地说,两个版本都没上映。巴格德按照正常的速度完成剧本,因此影片胶卷也是在正常的进度下制作完成的。我与卢恩对电视台实话实说,并一起看了制作完毕的片子。电视台的人也觉得这种最后一集是背叛支持的儿童,因此同意让我们重新制作……我拚命把剧本赶完,现场工作人员也努力加紧赶工,但最后还是赶不上播出日期。电视台只好临时改播别的节目。也就是说,美国本土的《magnificient steiner》只播到倒数第二集就断尾了。」
——这么说,根本没有真正的完结篇罗?
「法国与西德播出的『超人苏坦纳』还是有的。在和杰考布斯兄弟、卢恩及全体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后,决定把我们后来重做的最后一集送去欧洲。」
——也就是说,主角与自己体内的另一个人格和解了……亦即您所撰写的最后一集罗?
「是的。」
——那位巴格德后来怎么了?
「我们把他炒鱿鱼了。为了感念他多年的辛劳,还给了他一笔可观的遣散费……漫画版的《magnificient steiner》后来又持续一段时间,剧本家也恢复一开始我那位童年玩伴克拉曼……我俩一直努力到六五年,但受欢迎程度远不如巴格德写剧本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
——您认为那是段很不愉快的往事吗?
「也没那么糟啦,只是想起来有点闷。至少最后我还是跟巴格德笑着握手说再见……况且跟克拉曼也能重启合作,中途差点拆伙的卢恩后来也没事了,到现在我们还是好朋友。」
——那位巴格德先生后来做什么工作?
「听说他好像在六四年返回东德。fbi还特地来我的公司对我说这件事。冒险从东德逃亡到西德的人很多,但几乎没有相反的例子。那可是在冷战时期啊!东德搞不好会把他当成罪犯,直接送入监狱也说不定。所以fbi才怀疑巴格德是间谍。我虽然对fbi保证他不是间谍,只是个单纯的剧本家……fbi还是在这件事上调查了很久。」
安德鲁斯董事长对自己的作品《超人苏坦纳》是如何影响葛和马先生也相当在意。笔者把所能掌握的资讯都告诉对方,此外还提到了与约翰事件相关的一系列绘本,他听了忍不住叹息道:「我那位伙伴史提夫·克拉曼曾对我说,所谓的剧本,是以自己脑内现有的材料制造出来的。如果哪一天材料用光,便很难振笔疾书,会觉得这根本是天下第一等的苦差事,到最后就什么也挤不出来了……遇到这种瓶颈时只有三种下场,一是休养一段时间再试试,二是干脆直接引退,三则是像他在某段时间一样苟延残喘。实际上如果有恶魔出现在剧本家面前,问你愿不愿意拿灵魂交换失去的创造力,大部分人都会答应吧……只不过那之后的作品就不是代表自己的想法,而是为恶魔代言了。」
对方直直地盯着笔者继续说:「克拉曼是九五年去世的,但他到死前都一直相信,故事之神与故事恶魔确实存在。」
第28章安娜之二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布尔诺
笔者返回维也纳后,便关在自己的事务所内,专心为本书动笔。外头正是白雪纷飞的时节。虽说最后的工作只剩下去捷克补充采访,但这部分如果没搞好本书也不算成功。因此,笔者只好派遣之前在布拉格直接面试过并雇用的工作同仁帮忙跑腿,然而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认识双胞胎父亲、母亲,以及克劳斯,帕佩的人,事实上也没那么容易。
过了十二月中旬以后,笔者才接到好消息。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先向读者报告。在准备出发采访时,笔者还是照之前的习惯,拨电话给赫曼·弗尔。没想到在某天,原本一直没人接的电话却突然听见有人拿起话筒的声音。笔者吓得差点就挂电话了,幸好冷静下来并深呼吸后,才以刻意装出的平淡语调问道:
「请问是赫曼·弗尔先生府上吗?」
笔者可以感觉到话筒的另一头犹豫了几秒钟,但最后对方还是挂断电话了。
笔者之后又打了好几次,结果都没人接。
为了寻找约翰母亲的真实身分,笔者来到过去曾是摩拉维亚王国首都,目前为捷克第二大都市的布尔诺。这时已进入十二月下旬的耶诞节气氛,街角与广场四处可见耶诞节的特卖活动,家家户户也挂起了五彩缤纷的灯饰,整座城市显得热闹非凡。
笔者在此地采访的四人——是照着以前访问过的豪瑟洛伐女士所建议的方法,利用报纸的徵人版打广告,再加上刊登出波纳帕达为那位女性怀孕时所画的素描,才能得到如此的结果。共计有二十多人与笔者聘用的同仁联络,但实际上有采访价值的只有其中四人。
笔者在布尔诺国际饭店订了一个房间,依序与那四人碰面。首先接受采访的,是名为玛莉叶,卡瓦诺伐的六十八岁女性。她专门将房间出租给布尔诺大学的女学生。
——您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当房东的?
「已经超过三十年以上啦。因为我老公生病,我为了养家活口只好这么做。虽然家里多住了不熟的人感觉很奇怪,但至少我家还算大。」
——有长相类似这张素描的女性来租过吗?
「有啊,我想一定就是她不会错。她是什么时候搬进来的……我只记得她大概住到七四年吧。现在应该也五十岁了。」
——她的全名是?
「关于这个,不知为何我就是想不起来。安娜……安娜什么的……因为来我家住过的房客实在太多了,除非有过信件往来,不然我根本记不住。」
——她是个怎么样的女性?
「长得非常漂亮。成绩似乎也很优异,所以她考虑要不要留在学校任教。看起来是个很认真的人,花在念书的时间上也很多。」
——她的故乡是?
「我忘了,应该是摩拉维亚地方的乡下小孩吧。我之所以会想起她,也是因为刚好保留了这张照片,另外加上你说的那个事件之前也非常轰动。」
(受访者取出照片。)
「这张照片是我老公拍的。我老公虽然生病,但唯一的嗜好——摄影还是没放弃。这位女同学是我开始当房东以来第一个人住的美女,我老公可是乐歪了。虽然后来那位女同学还没毕业我老公就去世了,不过男人这种蠢东西,只要看到美女,就算是重病也会努力爬起来。也多亏了他,现在这张照片才能派上用场。」
——所以,您的意思是?
「快毕业时,那位女同学因为烦恼自己的出路,就跑出去旅行。她说她要从布拉格开始环绕波希米亚。结果过了两个月她还没回来,我只好跑去问她念的大学。你相信吗?那间大学竟然说,我们没这个学生。真是太扯了。我记得自己也有试着联络她的家属,不过却怎么样也联络不上。最后,只好把事情交给警察处理。」
——警察怎么说?
「警方一下就派人来了。有个刑警迅速在她房间进行搜索,然后还对我说,是大学搞错了,那位女性确实是他们的学生。刑警问我有没有她的照片,我把我老公拍的全部、包括底片都交出去了。之所以会留下我现在手上这张,是因为我觉得拍得很好……附带一提,那些照片后来都没归还。不过,那刑警人还不错就是了。他每天都跑来我家,为了打听更多关于那个女生的事,我们很快就混熟了。我因为有失眠的毛病,他还送给我一种天然素材制成的药方,只要掺入红茶一起饮用就能睡得很香……某天,那位刑警说已经找到她了,她现在跟布拉格的一位男性交往,日子过得很幸福。我知道这件事以后,就逐渐没把那个学生放在心上了。所以到现在才会连名字也想不起来。」
——那位刑警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耶。只记得鼻子满大的,戴了副眼镜。」
卡瓦诺伐女士将那张古老的照片借笔者看。里头有一位蓝色眸子、一头耀眼金发,表情充满了希望的年轻女性。确实很美。跟波纳帕达的素描简直一模一样。
第二位受访者是雅娜·克威尔戈瓦,现年五十岁,职业则是在俱乐部驻唱的歌手。
——请谈谈你是怎么认识她的。
「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过程啦!那已经是廿五年前的事了,我在一间夜总会——那是党高层经常会去的娱乐场所——担任歌手。她虽然才年仅二十,看起来就像个学生,但却拥有我这个职业歌手都会讶异的美妙嗓子。她在那个地方做着类似打工的事,每次排在我们前面出场的都是她。」
——她的名字是?
「我都叫她安娜,姓什么就不清楚了。在那种地方没人会多问的。」
——她的歌声真的那么悦耳吗?
「应该说很有特色吧,歌唱技巧也不赖。除此之外,她还能模仿任何一位女性的声音。捷克与东欧的所有知名歌手就不必说了,连美国的黛安娜·罗斯与桃莉·巴顿、加拿大的琼尼·米歇尔,还有木匠兄妹里的那个妹妹凯伦·卡本特,她都能学得维妙维肖……我还因此被她救了一命。多亏她有那种特技我才能活到现在。」
——您被她救了一命?
「老实说,我的地下身分是个反政府运动者。都是因为当时的政府禁止美国与西方的唱片发售,我才会对他们火大。我有一次偷偷溜出俱乐部,负责协助某位反抗者从这座城市逃出。但我却不小心被盯上了。警察立刻跑到我的休息室搜查。当时在场的安娜就模仿我的声音,说我正在换衣服,并隔着更衣室的门回答警察的问题。这么一来刚好帮我制造不在场证明,也救了我的小命。」
——安娜也是地下反抗组织的人吗?
「不是喔!她曾经笑着说,她还是小女孩时很想看看自由的国家长什么样,就跟朋友离家出走,想冒险越过国境。不过也只有这一次而已。以思想而言,她并没有特别的立场。只不过后来有一次她来找我,我却发现她的模样很不自然,就好像有人在追捕她似的。」
——有人在追捕她?
「嗯。那是发生在她说大学很忙,没办法再来打工的两年或三年后吧。她跑来我的休息室,希望我能介绍地下组织的人,最好是高阶干部之类的给她。我看她似乎惹上了大麻烦,就打算把她带回我家,详细问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她却回答,不久后就要把婴儿托给别人照顾并离开这里了。我想起以前欠她的人情,就帮她引见组织里的人。」
——她有没有细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没有。我觉得最奇怪的就是,当我称她安娜时,她却说那是她为了打工不被发现才取的假名,她真名叫玛修卡……很明显地,她那时候在发抖,感觉非常不信任我。明明是她主动来找我帮忙啊,为何还要用另一个假名。」
最后笔者把从卡瓦诺伐女士那借来的照片给受访者指认。克威尔戈瓦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最后斩钉截铁地说「绝对不会错了」。
第三位男性受访者强烈坚持要匿名,笔者姑且以安东尼·柯霍特这个假名称之。他是略显肥胖的中年人,在布尔诺大学已经任职超过三十年了。
——那位想请教您的女性很明显曾在布尔诺大学就读,但该校的窗口为何就是坚持没那名学生?这当中是不是有什么内幕?
「那又不是我的问题。我不是已经出面接受你的采访了吗?那个女的二十多年前的确在本校就读。主修生物学……应该是跟遗传有关吧。孟德尔住过的修道院也在那附近,所以这个科系在我们这里很热门。她在学生里面算是成绩顶尖的,指导教授一直说服她留在学校研究。根据指导教授说,她的天赋是一般人的两倍,此外努力程度也是一般人的两倍……但结果她根本没毕业。」
——没毕业?
「是啊。其实几乎只剩下参加毕业典礼这道手续了,但她依然没毕业。在毕业典礼之前,上头指示把她的资料完全销毁,名字也要从学生名册里删除。」
——也就是被退学的意思吧?她做了什么不名誉的事吗?
「比起你说的那种情况,更有可能的是她被国家某个机密研究室延揽了,所以为了保密才要销毁她的经历。毕竟她是个天才学生嘛……搞不好她会来念大学也是经过党与政府的同意。这种感觉就好像她被国家研究机构内定了一样。或许几十年后她退休了,大学的毕业名册又会莫名其妙多出她的名字。她有好几个学年都是第一名,当年政府会这么搞也算家常便饭吧!」
——类似像她那样的优秀学生,到现在还会因为这种经历而刻意躲起来吗?
「唔——共产党时代对这种人经常会抹除全部的纪录。因为那是一个不能让人随便想起的过往世界。记忆这种东西只要少去想,时间久了就会消失了。渐渐地,人们便会根本忘了有那件事的存在。只不过,假使去问现在布尔诺还记得她的人,而那些人又不肯去谈论她的话,事情就没那么单纯了。」
——好比说呢?
「例如人道的考量啦,不想出卖当年的朋友啦之类的。媒体都对她绝口不提一定也有他们的理由吧!」
——原来如此。那请问您记得她的全名吗?
「这个喔……我想不起来。虽然长相我还记得,因为她非常漂亮。就跟你登出来的素描一样。」
第四位受访者可能是当年跟安娜最接近的一位。一九七四年曾短暂停留在布拉格的哈娜·阿尔涅多瓦,现年四十九岁,曾经有一阵子与安娜同住过。
——请谈谈你认识她的经过。
「我们两个都是到布拉格旅游的。我当年梦想能成为明星,她则是大学生。我的故乡就是这里——布尔诺,而她正在就读布尔诺大学。我们刚好找到一间有很多学生租的便宜房子,彼此又意气相投,所以就决定一起在布拉格多待一阵子了。既然要这样,两个人一起租屋也比较省钱。」
——所以你们就是室友了?
「没错。跟她同住很轻松愉快,完全没有被打扰的感觉。她说她父亲是学校的老师,家教很严,在大学虽然待在都是男生的研究室里,反而没交到什么男朋友。像这么漂亮的人会没男友还真少见啊!」
——她说她没有男朋友吗?
「关于这点,当我们同住过了一个月左右,她就遇到了真命天子……她说那个人现在在休假,这么一来她就更不想离开布拉格了。」
——她还有提过关于那个男友的什么事吗?
「好像是个德裔捷克人,故乡则是在波希米亚。她自己也是捷克与德国的混血。我猜她应该想嫁给对方吧,看她爱得死去活来的。」
——你知道他们后来有结婚吗?
「呃,她跟她男友一个半月以后就离开布拉格了……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看过他们。」
——你知道她离开布拉格的理由吗?
「我没问耶,不过我猜是私奔吧!」
——除此之外她都没提过任何关于她个人的事吗?
「不,我听她讲了很多。薇菈还说她有心理创伤。」
——薇菈?
「是啊。她的名字叫薇菈·切尔纳。难道我记错了?你在报上登的素描绝对是她没错。」
——抱歉,请你继续说下去。薇菈的心理创伤是指什么?
「薇菈原本应该有个双胞胎妹妹。但医师当初告诉她母亲,肚子里的双胞胎只能保存一个人。最后被生下来的是薇菈,她妹妹则死了。因此薇菈从来没看过那个妹妹。不,根据她的说法,至少在母亲的肚子里有见过面……她母亲生下她以后,因为双胞胎死了其中一个而非常伤心,总是拿她跟没能出世的妹妹比较。薇菈也真是的,久而久之她竟然怀疑是不是自己在妈妈肚子里杀了妹妹,所以母亲才讨厌自己,她就这样度过了相当不安的少女时代。薇菈的口头禅是,我要连妹妹的份一起努力,连妹妹的份一起幸福才行。也就是因为如此,她才会过着比一般人努力两倍的人生吧。」
——你有亲眼见过那位男朋友吗?
「只有一次……他来我们住的地方。他是个很英俊的人。我开玩笑地要求他一定要让薇菈幸福时,他却以很严肃的表情说,就算舍命也要办到。因此我的印象很深刻。我觉得他们俩应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吧。」
——你觉得他有没有可能是军人?
「军人?不清楚耶,因为他穿便服……我不擅长猜人的职业。」
——关于她那位夭折的双胞胎妹妹,还有其他资讯吗?
「呃,我这么说一定会让别人以为薇菈是个怪胎,但她绝对不是喔……薇菈说她有时候会有种错觉,自己妹妹可能在别的地方活得好好的。因为母亲也有帮那个死掉的妹妹取名……安娜——这就是那个无缘出世的妹妹之名。」
笔者无意对本章出现的访谈内容妄下定论。毕竟他们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所认知的真相。
然而,在柯霍特先生的谈话中,笔者另外发现了某项线索。敢出面表明自己认识双胞胎母亲的人之所以那么少,该不会不是为了隐藏过去的秘密,而是现在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吧?
第29章克劳斯·帕佩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尼萨河畔亚布洛内茨
翌日,笔者为了搭乘开往亚布洛内茨的长途巴士,再度从布尔诺返回布拉格。这当中趁着空档,笔者又去了位于布雷诺夫地区的「红玫瑰屋」遗址一趟。好几位捷克的记者跟我抱怨,这个国家尽管已经民主化,政府对新闻自由的限制还是太多了,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关于这栋「红玫瑰屋」。
笔者不得不同意他们的部分看法。毕竟不管是第一次来「红玫瑰屋」,或是这次的访问,笔者都被体型壮硕的警官给挡住,还严格禁止对遗址摄影,半点通融的余地都没有。总之,任何媒体都休想靠近那里一步。无计可施的笔者,只好躲在车上对遗址拍照。有关当局到底在隐瞒什么?或者是他们目前仍试图挖掘埋在土里的不可告人秘密吗?
住在布拉格的那一晚,笔者意外地接到了卡尔·休伯特的来电。因为事发实在太过突然,笔者无法判断这是不是巧合。
读者还记得卡尔曾允诺笔者,要趁老休伯特先生心情好的时候去问他一个问题吗——那就是在所有打工学生当中表现出类拔萃的约翰,究竟最喜欢休伯特先生书架上的哪本书。
卡尔在电话里报告道:「我已经知道是哪一本了,没想到约翰会喜欢那个……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啊!那本书是奥地利的作家写的,非常通俗的大众小说,内容应该算是悬疑恐怖类……」
他继续说着:「约翰最爱的那本书叫《合之多伦》……作者则是菲利兹·温德勒。」
笔者采访的目的之一,是找出除了约翰以外的另一个怪物。但笔者万万没想到,约翰与「斧头杀人魔」古斯塔夫·科特曼的连结竟然是这个!科特曼最爱的书籍跟约翰是同一本…,
翌日早上,笔者便致电《闇之多伦》的出版商——位于奥地利的克朗出版社,刚好是去年被我采访过的责任编辑接起电话。笔者想问对方关于菲利兹·温德勒的事,尤其是关于他的死因。
「我也搞不懂那是怎么回事啊!」责任编辑以困惑的口气说道。「因为真的太突然了!我为了拿原稿而跑去他住的公寓,结果发现房间里有几个貌似他朋友的人,告诉我菲和兹昨天死了。我讶异地追问下去,原来他是被驶过他家门口的车子给撞到,当场丧命……我后来不明就里地被拉去墓地参加他的葬礼。我总觉得他应该是自杀的。」
「他……温德勒是个怎么样的人?」笔者问。
「满怪的家伙。他讨厌照相所以一张照片也没留下,关于私生活方面也不肯对我漏出口风。他也不喜欢与人接触,除了我以外的编辑他都不愿见面。虽说他的外表还满有魅力的……年纪大概四十出头吧,个子高、肌肉又发达,长相虽英俊但脸上总是缺乏表情,我几乎没看见他笑过。」
「在葬礼上有机会瞻仰他的遗体吗?」笔者又问。
「没有。」
笔者认为这事必有玄机,但答案揭晓之前还得再多等待一会儿。
笔者从弗罗伦兹巴士总站搭乘十二点廿分出发的车,花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抵达波希米亚的尼萨河畔亚布洛内茨。穿越雪原以及由巨大冷杉和雪松组成的森林后,亚布洛内茨那仿佛童话王国般的成排新艺术运动式建筑物便映入眼帘。这是一座有许多坡道的美丽城镇。
笔者聘雇的同仁在这里找到一名从四〇年代至七〇年代担任亚布洛内茨地区共党干部的老者,他也是唯一一个知道帝尔那·帕佩的人。他名叫米罗修,普罗哈斯卡,现年八十一岁。他就住在穿越一条小商店街后的公园旁边,那是一栋古老而又典雅的淡绿色建筑物。
普罗哈斯卡戴着恐怕是度数很深的眼镜,脸上的表情显得非常顽固。他招呼笔者进入客厅,并大吼一声驱散在走廊上吵闹的曾孙,这个动作足以证明他依然强硬地掌握着自己的人生。
「孙子好不容易长大,知道要乖乖听话了,现在又轮到曾孙。我真是拿这种小鬼一点办法也没有。那个年纪的孩子听不懂人话,但也不能出手打他,最后就只能用吼的。结果我反而开始讨厌起自己了。」
——不过,感觉您过得很幸福。
「是啊,平淡的人生最好了。所谓过犹不及,以后我还要多学习拿捏分寸。到今天为止,我依然是共产党的支持者,只不过党的矛盾也太频繁出现了。根据解读主义的人不同,作法会产生相当大的差异。不过不管是党极端保守,或党极端开放的时候,我都努力不走偏锋,以保护好这个城镇的居民为荣。」
——首先可以谈谈您成为共党干部的经过吗?听说您是当年这个地区最年轻的干部?
「那些事都过去了……四五年五月,祖国终于从野蛮的**手中解放,当时我才廿五岁。我在战时从事地下反抗运动。虽然我本人没什么感觉,但等到战后大家却把我当成英雄。会当上地区的共党干部,也是被大家捧出来的结果。其实我本来应该跟老爸一样,当一位玻璃工匠才对。」
——二战后捷克的共党势力就很强了吗?
「一般都认为是从四八年一党专政开始。不过其实不然。战后那年十月举行的临时国民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分别在捷克与斯洛伐克两地登记参选,很轻易就拿到了双倍的席次。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有莫斯科当智囊团,所以一起步实力就很惊人,取得政权也是迟早的事。」
——您的故乡是?
「就是这里啊!不过不是这栋房子就是了。我老爸当年在德国人经营的玻璃工厂做事。」
——所以当希特勒并吞苏台德区时,您就被赶出去了?
「没错。明明是捷克领土的这里却只能住德国人。那时大概有廿万人被赶走吧。」
——解放以后立场就逆转了吧?
「波茨坦会议后,这里的德国人通通被强制驱离,原本就住在这里的捷克人、与此地无关联但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斯洛伐克人,甚至还有吉卜赛人也来了。工厂与公司都被国有化,地主的土地则被无偿没收,分配给原本的佃农。」
——所有的苏台德人都走了吗?
「基本上是这样。他们应该有两百五十万人吧。不过也有廿万人自愿留下来。」
——那当中就包含了帝尔那·帕佩这号人物吧?
「他从一开始就是捷克共党的核心人物。明明是生于这座城镇的苏台德人,却非常讨厌希特勒,并且支持捷克的独立。对我们这些反抗运动者来说,他就像是英雄一样。当时他大概四十五岁……年轻时的我看到他只能唯唯诺诺。像他那种人当然不会被赶出去。」
——他在战后的立场如何?
「如果他不是德国人而是捷克人,我想他早就当上总统或首相了。他是个令人畏惧的理论家与阴谋家,在煽动能力方面可说是天才。我猜他应该可以跟莫斯科或捷克共党的最高层直接联系吧。不管是安排工会的武装叛乱、威胁要发动恐怖行动,以及军队的中立化等……四八年哥德瓦尔德首相所发起的共产党政变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帝尔那·帕佩在背后插手的影子。这之后他也没站到幕前,甚至没搬到首都布拉格,而是留在这里度过余生。起初我们想要做什么事,都得先向他报告才行。在战后,这座城镇最有实力的人,竟然是一个德国人啊!」
——可以描违一下帝尔那·帕佩的外表吗?
「他的眼神很锐利……是个高眺削瘦的人。此外他的仪态与举止都很优雅,不喝酒,平常表现出来的身段则很柔软。然而只要是认识他的人,在一看到他的时候都会瞬间冒出冷汗。所以大家都说,不管他问什么,也没人敢对他撒谎。」
——他的权力宝座有巩固到最后吗?
「没有。战争结束后六到七年,他就干脆地宣布引退。这位天才的想法总是让人猜不透啊……」
——他真的退休了吗?
「是啊,真的……有人说他生了病,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爱上年轻姑娘而抛妻弃子,高高兴兴地溜走了。不过就我看来,他只是厌倦了权力而已。」
——可以谈一下关于他生病的事?
「好。帝尔那·帕佩五十岁以后就关在自己家里,几乎很少在人前出现,所以便开始有人谣传说他住了院,也有人说看到他出现在疗养院。不过实际上,他真的是在六十五岁左右病逝于这里的医院。他晚年的处境不太好。真没想到像他那种枭雄到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精神错乱得很严重。」
——还有一说是他爱上一个年轻姑娘,这个传书的真伪是?
「那是流传在街坊邻居之间的谣言,我自己也有听说过。他爱上了一个年纪可以当他女儿的小姑娘,甚至还让对方怀孕了。至于谣言中的女方则是一位德国与捷克的混血,就住在这座城镇。那女孩非常漂亮,当时仅仅十八、九岁而已……街上的每个年轻男生都喜欢她,所以真伪难分的谣言一下就传开了。最后那女孩迅速嫁给了隔壁城镇的男子,谣言才不了了之。」
——耶帝尔那·帕佩是不是把发妻抛弃了?
「我想应该没那回事。他是因为整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不管事,老婆才受不了离开的吧。所以大概是离婚吧。」
——帝尔那·帕佩生的是儿子吧?
「我没看过本人,不过是儿子没错。对了对了,刚才那个跟帝尔那·帕佩传过谣言的女孩好像是他的同学还是朋友什么的。当初爱上她的人应该是儿子、而不是帝尔那·帕佩才对,结果那个儿子输给了隔壁城镇的男人:心仪的女生就这样被抢走……这种争风吃醋的事在年轻人当中应该算不了什么吧,结果众口铄金之下,故事的男主角竟然变成了帝尔那·帕佩……毕竟这个地方很小,谣言会乱传一气也是没办法的。」
——有没有其他人记得帝尔那的儿子?
「除了我以外应该没有吧。那家伙连老爸的葬礼都没参加……大概是从一九五〇年左右,那小子就离开这座小镇了。」
——谣传跟帝尔那过从甚密的那位女性……也就是他儿子爱上的女人,知道后来嫁到哪里吗?
「我记得就是隔壁城镇。」
——隔壁的城镇是指?
「利贝雷茨。」
笔者瞬间脑中浮现了博德曼律师所提供的内容。假使博德曼先生之父的故乡就在亚布洛内茨隔壁,而嫁到他父亲友人家的大美女——也是捷克跟德国的混血,那不就跟普罗哈斯卡先生所提的年轻姑娘完全一致了?
但博德曼律师的父亲故乡是在莱希贝尔克……所以应该是一场误会吧。
但笔者仍不死心,又试着向普罗哈斯卡先生问道:
「你知道有个叫莱希贝尔克的地方吗?」
「莱希贝尔克就是利贝雷茨啦!」老人笑了。「抱歉抱歉,我的说明不够清楚。在二次大战以前,波希米亚的所有城镇都是以德文命名,就好比亚布洛内茨以前叫加布隆斯……但战后,我们捷克人全部把它们改成捷克式的地名了。所以以前的莱希贝尔克,就是现在的利贝雷茨。」
……拼图完成了。虽说还缺乏直接证据,但笔者认为,波纳帕达与博德曼之间的确有一条隐密的线。
第30章法兰兹·波纳帕达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尼萨河畔亚布洛内茨
以下故事完全出自笔者的可怕想像,并没有任何根据。
身为苏台德人却站在同情捷克人的立场、并促使共产党政变成功的某位天才,他有个儿子爱上了一位捷克与德国混血的美丽姑娘,但那位姑娘却爱上了父亲。当这段注定是悲剧的爱情告终后,女子便嫁给了隔壁城镇的德裔捷克人。儿子对舍弃自己与母亲的父亲感到非常憎恨,于是便决定将夺走他人名字、破坏他人人格的方法拿到父亲身上实验。父亲的余生便在错乱与恐惧中结束了。
儿子的天才远超过父亲以上。他完成划时代的洗脑及人格改造理论,被党、军方、秘密警察延揽,并在国家的核心得到了自由行动的权力。
这时,他过去曾深爱的那位女子与他联络,表示希望能让自己的儿子成为职业军人。因为她丈夫是德裔,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这种人的孩子是很难进军校的。没想到他却爽外地答应了女子的请求。他见过那位女性的儿子后心想,等这位少年长大后,有个想做的实验刚好用在他身上。毕竟这位少年身上可是带着优异的基因啊……
他一直等待少年长大成人并加入军校。另一方面,他也在收集全捷克斯洛伐克拥有优秀基因的少女资料。其中他最欣赏的一个,就是原本在母亲肚子里时应该是双胞胎之一的那名少女。他试着让这位少女与邻近城镇的那位少年邂逅。这下子他终于可以试验让人与人相恋的方法了。正如他的计划,这两人结合在一起。只不过他的计划还是出现了瑕疵。虽说那不是无法预料,但所谓的小瑕疵就是指这两人彼此吐露真相,决定逃离这个实验。他毫不犹豫就把那个邻近城镇的少年处理掉了。之后他便对少女腹中的双胞胎产生了兴趣。
然而,还有另一个更大的实验瑕疵他没有发觉。他自己竟然爱上了这个可以当他女儿的实验对象,就像他父亲当年一样……
这就是笔者想像出来的恐怖故事。加上那个捷克与德国混血姑娘怀了父亲孩子的谣言如果是真的,这个想像的故事就更恐怖了。那位当初立志从军的少年,到底是谁的儿子呢……
事件变得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