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日,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卢象升向兵部、户部求援催粮未果,随即派军中赞画杨廷麟带书信赴京申诉。
    十一日,宣大总兵杨国柱带领五千将士强行离开宣府,还有粮草、军械若干。
    十二日,巨鹿、清河、正定、新河、宁晋五县遭天雄军强行借粮和军用物资等。
    十三日,秦浩明带领五千天雄军铁骑离开赵县,不知去向。
    十四日,鞑虏前锋一万铁骑在贝勒阿巴泰带领下抵达赵县,安营扎寨。
    距离清河三十余里处,临近山东夏津,有宋代残余关隘。
    关上有三块石碑,一是宋代砌路碑记,一为天雨庵塔石,上镌“天雨庵和尚之塔”。
    一块“东南锁钥”残碑。东北半山腰处,尚存宋建筑天雨庵附屋四间。
    关岭半腰及顶巅,各建一别致小亭。关岭两旁竹林蔽日,古木参天。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浩明请留步,这段时日受益匪浅,不枉此生!”
    卢欣荣穿着青色直裰,头戴瓜皮帽,一副商人装扮。
    “此战过后我便会折返临浦,这是我闲暇之余对海贸的一些看法,里面说的未必全对,伯玉权当参考即可。”
    秦浩明掏出最近写的一些对大海和商贸的了解,林林总总十几万字,装订成册的小本子交给卢欣荣。
    “家里的事情敬请放心,伯玉绝不辜负信任。”
    卢欣荣郑重的把册子纳入怀里,对秦浩明翻云覆雨的本事,他现在是佩服的紧。
    “愿意跟我们走的就带走,不愿意的也别强求。再说现阶段,我们粮食也紧张。
    到了太平地方便让他们留下。来日让他们肠子都悔青,岂不更好?”
    望着山脚依据行军队伍前行的八百多人,秦浩明劝慰卢欣荣。
    概因为了留住这批人,卢欣荣可是施展了诸多手段,特别是受秦浩明影响,对技术人才格外上心。
    “这是第一批,全部都是心甘情愿想跟我们过好生活。
    有些犹豫的目前留在新河,一则让他们再考虑考虑。二则人太多扎眼。
    到了济南府,沿着运河到江浙,速度快,再让熟悉线路的人过来接应。”
    卢欣荣明显早做计较,侃侃而谈。
    秦浩明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保重!走好!”
    卢欣荣点点头,双手作长辑到腰间,“保重!”
    秦浩明站在山岗,望着八百人的队伍分成三列,渐行渐远……
    紫禁城,乾清宫,亥时。
    崇祯穿着略显破旧的龙袍,背负双手在案几旁走来走去,眼角望着案上的一份书信长吁短叹,愁眉不展。
    这是宣大总督卢象升以密奏的方式上传,并没有经过兵部之手。
    抛开华丽辞藻修饰的言语,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弹劾杨嗣昌未拨付天雄军粮草。二,禀报下阶段军事行动步骤。三,举荐人才。
    同时案头上也有杨嗣昌弹劾卢象升有不臣之事,同样有三点;
    一,不尊军令,停滞与赵县。私自召集部属,二,图谋不轨。三,劫掠巨鹿、清河、正定、新河、宁晋五县粮草军械。
    说实话,对于卢象升和杨嗣昌两人,崇祯皇帝都是及其信任并且欣赏。
    这次之所以打压卢象升,还是从大的战略考虑,挪开他只不过是为了和鞑虏更好的议和而已。
    可惜二人不能相互配合,相互攻讦。
    此乃大忌,于国事无益。
    “王伴当,你说他们怎么就不能以国事为重,相忍为国呢?”
    崇祯心情有些烦躁,原本他偏向主和,可是前几日卢象升一次性歼灭鞑虏一千五人,让他的心又活络起来。
    特别是案头上,卢象升的书信中以性命担保,保证此次军事计划天衣无缝,必定可以让鞑虏付出惨重代价。
    相比大明其他将领,对于卢象升的战绩,崇祯是信服的。
    可这也正是他难为的地方,毕竟原先对杨嗣昌早已承诺。
    一时之间,他有些拿不定注意,不知如何抉择。
    伺立旁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干笑两声,“军国大事,老奴可不敢妄自评议,此事尚需陛下圣心独断才是。”
    他是个本分人,崇祯的性格他一清二楚,说变就变,如何敢趟这趟浑水。
    况且二者都是朝廷重臣,向来为崇祯皇帝所倚重。
    “难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虽说都是为了大明社稷好,可就怕一步错,步步错,悔之晚矣!”
    在从小的伴读仆人旁,崇祯卸去帝王面孔,仿佛普通百姓大发感慨。
    王承恩有点同情的望着眼前这位勤奋节俭的皇帝,大明历史上哪里有半夜还没有就寝,穿着破旧的龙袍夙夜未眠忧心国事。
    可就是这样,大明朝局却没有半点起色,反而越来越败坏,现如今更沦落到不可收拾的局面。
    堂堂泱泱大国竟然被蛮夷寇边侵犯,无力驱逐鞑虏。
    “不过老奴觉得,不管使用那种手段,鞑虏都因该退出京畿才好。”
    王承恩看了崇祯皇帝一眼,小心翼翼的说道。
    崇祯转过身来,盯着王承恩若有所思,紧蹙的眉间稍微舒缓,“没错,王伴当言之有理。
    京畿长久被围,有损大明国威,不利百姓修养。卢爱卿竟然有此决心和魄力,打一仗也是好的。”
    王承恩躬身,“陛下宅心仁厚,爱民如子,老奴感佩!”
    “着旨,命户部立即把粮草押至赵县,兵部定出有功将士的升赏章程,杨爱卿和高监军相机行事,配合卢爱卿。”
    崇祯微微沉吟,开口吩咐王承恩拟旨。
    “是,老奴立即下旨。”王承恩躬身行礼,退到外间案几,摸磨拟旨。
    崇祯望着跳跃的火烛,憧憬着卢象升和杨嗣昌、高起潜相互配合,把鞑虏赶出关外,以震国威。
    至于说杨嗣昌弹劾卢象升不臣,崇祯压根就不相信。
    当然,卢象升弹劾杨嗣昌之事也不了了之。
    冬日宁静的夜晚,让赵县鞑虏营房周围显得如此静谧。
    白日里,卢象升便亲自莅临高地,目睹鞑虏安营扎寨的整个过程。
    敌酋阿巴泰老于行伍,把一个营房布置得水泄不通。
    可是这一切却令卢象升更加佩服秦秀才,因为都在他的算计中。

章节目录

铁血铸新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故土难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故土难离并收藏铁血铸新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