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战国军事史上的诸多奇迹——白起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对于白起的身世只有简单介绍:“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襄王。”郿人即今陕西眉县东北人。从地理位置上看,白起应该是秦国本地人或是祖上迁至秦国。司马迁的这段讲述也提到了白起善用兵,为秦昭王时期大将的事实。
    白起于16岁投入秦军,经过十年的磨炼,立下赫赫战功,于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获取了“左庶长”的爵位,成为秦军领导层最年轻的将领。当时秦国实际掌权者为宣太后的兄弟、秦昭襄王嬴稷的舅父——魏冉,魏冉手握重兵,欲稳固自己的势力,开始着手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于是一眼看中了果决狠辣、骁勇善战的白起。白起也在魏冉的势力帮助下平步青云。
    公元前294年,秦国将自己的战略眼光看向了新城。新城即今河南省的伊川县,位于韩楚交界之处。只要秦军控制了这里,韩楚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切断。白起奉命攻打新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了不足一万的兵力将新城这个战略要地攻下,白起本人亦一夜成名。
    白起此次制胜的关键所在是:首先,白起在战前便给将士许以加官晋爵的重利,借机提升秦军的士气;同时,白起还在战前给了新城敌军一个下马威,让新城的守城将士们知晓,秦军各个杀人无数,敌人死后必定会被割了头颅去领取军功。这让一向以文明自居的中原守将,心中胆寒不已,怯弱之心一起,战力便很快下降。
    其次,白起还仔细地分析了战国的局势,向新城军民散播谣言,说及白起大军将至,到时韩国将面临齐国、魏国、赵国的多面夹击,新城将士闻讯,军心自然大乱。白起领兵打仗,能够从一个小小的新城一战中,分析出新城所面临的局势,很好地见证了孙武所言的:“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
    这一战令魏冉将白起引荐给宣太后,后者心怀大畅,立刻给白起加官晋爵,使之迁为“左更”。
    公元前293年,韩国为了挽回颓势,遂联合一向摇摆不定的魏国,一起攻打秦军,妄图夺回秦军占领的宜阳、新城等地。魏国也知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道理,秦军据守新城,不但切断了韩国和楚国的联系,也直接威胁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为了解除秦军的威胁,魏国同意与韩国联合,兵锋所向,直指秦军所驻守的新城等地。白起再一次接到了出兵的命令,踏上征程。
    战前,白起将双方各方面作了系统的对比,魏、韩两国占据兵力、地理方面的优势,而秦军内部老将对白起不服,无论地利还是人和,白起皆不占有,所以他只能采取“各个击破”之法。他施计离间魏、韩,先诱韩将暴鸢以为魏国背叛,遂令暴鸢抛开魏军提前出手,双方于韩国要塞阙与交手。白起不费吹灰之力即将韩、魏的盟约打破,将敌人逐个击破,顺利取其5座城池。
    阙与之战,白起威震八方,秦王特将其封为“国尉”。自此,白起实际上已经成为秦军的最高统帅。此后数月,他渡过黄河,攻取了安邑(山西夏县)以东的大片韩魏土地,又败赵、魏两国于华阳,再攻入楚都,致使楚国迁都,面临亡国境地。秦王喜不自胜,金口一开,封他为“武安君”,取“以武安民”之意。
    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终于踏着无数人的尸体,走上了人生的巅峰。通过阙与之战、华阳之战、攻灭楚国等战役,白起的战略战术已经表现得很明显:
    第一,白起作战坚持的是打歼灭战的思想,所以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攻城夺地,而是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白起作战的突出特点是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和后来的飞将军李广、大唐李靖、西汉卫青等历史名将的作战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善于打歼灭战的白起,将围歼战术运用得很出色。
    第二,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白起更加强调追击战,对兵书中所言“穷寇莫追”根本不屑一顾。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即使敌人有伏击,他也能够将计就计。所以每次作战后,白起还会对敌人穷追猛打,与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的战略思想大相径庭。
    第三,白起非常重视筑垒工事对野战的辅助性。
    第四,白起对兵法非常熟悉,并且勤于研究军事与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关系。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论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国内局势如何,白起都在战前对其进行精确的料算。
    由此可见白起军事造诣的不凡之处。当然,让白起之名永远为后世所记的便是秦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逃往赵国,此时赵军驻兵长平(今山西高平市),以便安抚上党的百姓。当年的四月,王龁攻赵,赵国派廉颇抵挡。双方发生激烈冲突,秦国攻破了赵军的阵地,夺下两堡,俘虏了赵国四个尉官。赵国见势不妙,派老将廉颇上阵。廉颇战争经验丰富,本已想到制敌之策,但赵王却误信流言蜚语,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阵前易将,让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纸上谈兵有余,实际功夫不足。而此时秦国的大将白起已经奔赴战场。当时的小小长平竟然集结了两大军事强国100多万的兵力。
    白起一到军营,接收兵权之后,便着手进行了消息封锁,并准备以“快”为主要战略战术。而另外一边,满怀冲天豪情的赵括给赵军下了一道命令:如果遇到敌军来犯,各部人马都要奋勇争先,全力攻击,只要取得胜利,就一定要乘胜追击。
    双方对峙了数天之后,赵括终于发现:虽然赵军东西被夹,南北却还有些漏洞,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白起就会满盘皆输。于是赵括便命令人马日夜不停地突围,而白起则日夜不停地修筑营垒。双方你冲我堵,你争我夺,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八月,赵括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白起命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却将兵马一分为二,从两翼扑向赵军,将赵军一切为三。白起此举迅速令赵军粮草之路被切断。秦王听说赵军粮道已断,立刻亲临河内督战,御驾亲征。
    被围困的赵军断水断粮40余天。赵括悔不当初,但只有重新集结兵马突围,却在此役中被射杀身亡。白起对群龙无首的赵军声称,只要缴械投降,秦军可保全其性命。40万赵军不疑有它,纷纷投降,却被秦军坑杀于山谷之下。汉代杨雄就长平之战的秦军坑杀40万赵军事件,发出如此感慨:“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原野猒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
    白起一世枭雄,战场上留下赫赫威名,震烁古今,本应意气风发老死疆场,却没想到死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因由。当时秦国一将一相辅佐,将为白起,相即为范雎。因为二人意见相左,白起为人又颇为自负,二人遂起了仇怨。后来范雎劝秦王对白起采用打压政策,逐渐剥夺白起的兵权,且密谋欲诛杀之。白起旧部听闻此消息,立刻报告给白起。
    惊闻这一消息,白起心中一片惨淡,不禁感叹:“吾常谓秦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大王不能信我,起伏诛便是。”不久便自刎了,一代战神就此尘归尘、土归土。他一生戎马,留下了无数的战争神话,亦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予以后人。

章节目录

军事知识和常识百科全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朱立春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立春并收藏军事知识和常识百科全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