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森林”见闻
“黑森林”见闻
我儿子住在美国大都会波特兰的卫星城奥斯维哥湖市。波特兰市约有五十万人,是俄勒冈州的主要城市。
美国大陆有三个州在太平洋海岸线上。中为俄勒冈州,北为华盛顿州,南为加尼福利亚洲。俄勒冈州是公认的居家胜地。
我在这儿住了八个多月。
一
我们住在“黑森林”村,离波特兰市中区十二英里,汽车二十分钟可到。初听“黑森林”,似乎有点恐怖,好像有孙二娘卖人肉包子。其实,这是一个新建住宅区,住着十四家人,每家一幢两层的楼房,车库可放两辆汽车。屋前屋后有草坪,种有鲜花。有三个公共区域,共有三十多棵高大的松树,既壮观又遮阳。
美国人喜欢养狗、养猫,称为宠物。狗一般关在家里,猫可以自由出入。邻居的猫只要招呼一下,它就在地上打滚。这两种动物已经“异化”,狗不看门,猫不抓老鼠。经常能看见的还有松鼠,在树枝上跑来跑去,或者停下来,摆动着毛茸茸的尾巴,十分可爱。
人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假日又多出去旅游,所以很难看见闲人。当然,看得见成人开车上下班,看得见小孩骑自行车或滑旱冰玩。邻居家的一个一岁多的男孩,自己掌握方向盘,开一种简易的电动车。看起来不免提心吊胆,但他却很自如。
二
美国这类住宅,一般没有院墙,只用木板拦住与邻居交界的地方,以示区分。大门面临人行道,后门是落地玻璃门,但没有一家装防盗门。有些家庭常打开车库门晒太阳,车库里大多摆有工具,没有听说丢失什么东西。
有两三次,我和老伴出去散步,途中想起没有锁大门,急忙赶回。所幸安然无恙。
村里有一个信箱,分为十几个专柜。一个专柜是寄信用的,十分方便。一家有一个专柜,用钥匙打开取信件。但这个专柜体积不大,只能装一般信件和少量报刊。大一点的东西(如包裹),邮递员就把它送到住宅大门前。我朋友寄来的盒装饼干、几十张彩色大照片,都是我打开门发现放在地上的。当时,我总想:“丢了怎么办?”
我常看见一家私营的包裹公司(即ups)开车送包裹。一般是按一下门铃,把包裹放在门前就走。
让人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
三
在美国,人们尽可能减少家务劳动的时间。
厨房的设备齐全。一个大冰箱,可容一周的食品。电炉有四个炉盘,可以同时使用。微波炉既可以加热食品,又可以做菜。大烤箱,可以烤鸭、烤鸡、烤蛋糕。吃米饭用电饭煲,炖鸡鸭用sowpot。有一个洗碗机,一次可洗很多碗和盘子。
除了洗衣机外,还有烘干机。一般一两天换一次衣服,一周洗一次。洗和烘干大约一小时,但主妇同时可以做别的事。由于可以烘干,室内室外都看不见挂晒衣服的“万国旗”。
由于环境污染少,室内灰尘很少,用不着每天擦桌椅。地板铺地毯,一周用吸尘器吸一次即可。
草坪一般用定时浇水器,到时即自动浇水。割草用割草机,前后草坪半小时就可割完。
以上所有机器使用方便,一学即会。
四
一般家里自己有一个垃圾桶。桶里铺一个大塑袋。收垃圾的车一周来一次或两次。在垃圾车来的早上,各家各户把垃圾桶推到马路边。如有报纸、酒瓶之类可以回收的东西,则需捆好或装在废纸箱里,一并收去。运垃圾要收费:一个容量二十加仑的垃圾桶,每月收十三点五美元;超过容量要加收费用。这对中国人来讲,也许不理解,但它保证了马路的清洁,并养成了不乱丢东西的习惯。
五
散步是我们坚持的一项运动。只要天气好,就每天散步一小时。附近能走到的地方,大多去过。
路上行人不多。偶尔可碰见老年夫妇散步,中年人跑步或遛狗。美国人喜欢弄庭园,散步时可以看到男人在割草或剪枝。只要相遇,不论是否相识,都会互相微笑问好,说声:“hi(嗨)!”
这里虽是郊区,但汽车不少,没有交通警察。重要路口有红绿灯。一般路口仅有一个写着stop(停)的圆牌。任何汽车到这里一定停住,看清有没有障碍再继续前进。如果对面也有车停住,往往彼此谦让。要是前面、两旁都没有车,是否也要停呢?我观察了很多次,没有发现一辆车违反规定。
我常和儿媳一起去银行或邮局。
银行和邮局办公的地方不大,去的人也不多,但秩序井然。一般在离柜台一米远的地方开始排队。一定要等前面的人办完事,后一个人才上去。有几次,银行里没有人站队,我儿媳仍站在一米远处排队的地方。当然,她立即受到办事员的邀请。
秩序建立在人们的自觉上。
六
我多次去奥斯维哥湖市图书馆。
我们常在机关、学校下班的时候去,但这正是图书馆服务的时间——一般在晚九时才闭馆。图书馆的面积比中国的县图书馆大,分图书、音像和儿童读物三个部分。一眼可见,没有营业性的录像室、台球、舞厅或小吃店。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正正经经地在搞文化事业。
凡居住在这个市的人,均可申请办借书证。图书馆实行电脑管理,借阅图书(或音像)的手续极为简单。用不着填表,只需把所借图书和音像抱到办手续的柜台,拿出磁卡借书证。工作人员用一个类似小电筒大小的激光扫描器在借书证上一晃,记下借书人的姓名,再在图书或录像带的背脊上一晃,记下图书或录像带的名称。一两分钟即可办好。
借书不限量,借录像带每次不超过三盒。时间都不超过两周。到时如果没有人借阅,可打电话续借。逾期不还,每本书每天罚三十美分。还书的手续也很简便:开馆的时候把书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闭馆的时候把书丢进馆外的一个专用的还书箱。
七
邻居之间乐于互相帮助。
我儿子刚搬去的时候,不会割草——过去住在学校公寓,邻居曾帮助他们割草。
有一天下大雪,恰巧儿子没有自己开车,公共汽车停开,受阻在城里。到晚上附近的电线被风吹断,家里一片漆黑,连蜡烛也找不到。儿媳打电话给邻居gail,几分钟后gail带着蜡烛和火柴来,我们才有了光明。稍后,他又主动表示愿意陪我儿媳开车到附近一个小镇(公共汽车已可通到小镇)把我儿子接回来。
圣诞前几天,村里各家都布置得很漂亮。除夕,bill和cindy邀请我们和gail一家聚会。餐桌上摆了一些酒和自做的点心,由客人自取。客厅的沙发不多,有的便随意坐在地毯上,堆一种很有趣的积木。其余的人聊天,开玩笑。我拍了一些照片作纪念。室内有暖气,放着声音很小的交响乐,使人感到友情的温馨。
附记
“黑森林”及奥斯维哥湖市的大多数居民,经济状况属中产阶层以上。市财政的税收较高,所以教育、治安和公共设施较好。美国很大,千奇百怪的事(暴力、枪杀、强奸、吸毒)都有,不能以点代面,以为全美国都如此。但我在“黑森林”的见闻,是真实的。
1993年3月2日
我儿子住在美国大都会波特兰的卫星城奥斯维哥湖市。波特兰市约有五十万人,是俄勒冈州的主要城市。
美国大陆有三个州在太平洋海岸线上。中为俄勒冈州,北为华盛顿州,南为加尼福利亚洲。俄勒冈州是公认的居家胜地。
我在这儿住了八个多月。
一
我们住在“黑森林”村,离波特兰市中区十二英里,汽车二十分钟可到。初听“黑森林”,似乎有点恐怖,好像有孙二娘卖人肉包子。其实,这是一个新建住宅区,住着十四家人,每家一幢两层的楼房,车库可放两辆汽车。屋前屋后有草坪,种有鲜花。有三个公共区域,共有三十多棵高大的松树,既壮观又遮阳。
美国人喜欢养狗、养猫,称为宠物。狗一般关在家里,猫可以自由出入。邻居的猫只要招呼一下,它就在地上打滚。这两种动物已经“异化”,狗不看门,猫不抓老鼠。经常能看见的还有松鼠,在树枝上跑来跑去,或者停下来,摆动着毛茸茸的尾巴,十分可爱。
人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假日又多出去旅游,所以很难看见闲人。当然,看得见成人开车上下班,看得见小孩骑自行车或滑旱冰玩。邻居家的一个一岁多的男孩,自己掌握方向盘,开一种简易的电动车。看起来不免提心吊胆,但他却很自如。
二
美国这类住宅,一般没有院墙,只用木板拦住与邻居交界的地方,以示区分。大门面临人行道,后门是落地玻璃门,但没有一家装防盗门。有些家庭常打开车库门晒太阳,车库里大多摆有工具,没有听说丢失什么东西。
有两三次,我和老伴出去散步,途中想起没有锁大门,急忙赶回。所幸安然无恙。
村里有一个信箱,分为十几个专柜。一个专柜是寄信用的,十分方便。一家有一个专柜,用钥匙打开取信件。但这个专柜体积不大,只能装一般信件和少量报刊。大一点的东西(如包裹),邮递员就把它送到住宅大门前。我朋友寄来的盒装饼干、几十张彩色大照片,都是我打开门发现放在地上的。当时,我总想:“丢了怎么办?”
我常看见一家私营的包裹公司(即ups)开车送包裹。一般是按一下门铃,把包裹放在门前就走。
让人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感觉。
三
在美国,人们尽可能减少家务劳动的时间。
厨房的设备齐全。一个大冰箱,可容一周的食品。电炉有四个炉盘,可以同时使用。微波炉既可以加热食品,又可以做菜。大烤箱,可以烤鸭、烤鸡、烤蛋糕。吃米饭用电饭煲,炖鸡鸭用sowpot。有一个洗碗机,一次可洗很多碗和盘子。
除了洗衣机外,还有烘干机。一般一两天换一次衣服,一周洗一次。洗和烘干大约一小时,但主妇同时可以做别的事。由于可以烘干,室内室外都看不见挂晒衣服的“万国旗”。
由于环境污染少,室内灰尘很少,用不着每天擦桌椅。地板铺地毯,一周用吸尘器吸一次即可。
草坪一般用定时浇水器,到时即自动浇水。割草用割草机,前后草坪半小时就可割完。
以上所有机器使用方便,一学即会。
四
一般家里自己有一个垃圾桶。桶里铺一个大塑袋。收垃圾的车一周来一次或两次。在垃圾车来的早上,各家各户把垃圾桶推到马路边。如有报纸、酒瓶之类可以回收的东西,则需捆好或装在废纸箱里,一并收去。运垃圾要收费:一个容量二十加仑的垃圾桶,每月收十三点五美元;超过容量要加收费用。这对中国人来讲,也许不理解,但它保证了马路的清洁,并养成了不乱丢东西的习惯。
五
散步是我们坚持的一项运动。只要天气好,就每天散步一小时。附近能走到的地方,大多去过。
路上行人不多。偶尔可碰见老年夫妇散步,中年人跑步或遛狗。美国人喜欢弄庭园,散步时可以看到男人在割草或剪枝。只要相遇,不论是否相识,都会互相微笑问好,说声:“hi(嗨)!”
这里虽是郊区,但汽车不少,没有交通警察。重要路口有红绿灯。一般路口仅有一个写着stop(停)的圆牌。任何汽车到这里一定停住,看清有没有障碍再继续前进。如果对面也有车停住,往往彼此谦让。要是前面、两旁都没有车,是否也要停呢?我观察了很多次,没有发现一辆车违反规定。
我常和儿媳一起去银行或邮局。
银行和邮局办公的地方不大,去的人也不多,但秩序井然。一般在离柜台一米远的地方开始排队。一定要等前面的人办完事,后一个人才上去。有几次,银行里没有人站队,我儿媳仍站在一米远处排队的地方。当然,她立即受到办事员的邀请。
秩序建立在人们的自觉上。
六
我多次去奥斯维哥湖市图书馆。
我们常在机关、学校下班的时候去,但这正是图书馆服务的时间——一般在晚九时才闭馆。图书馆的面积比中国的县图书馆大,分图书、音像和儿童读物三个部分。一眼可见,没有营业性的录像室、台球、舞厅或小吃店。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正正经经地在搞文化事业。
凡居住在这个市的人,均可申请办借书证。图书馆实行电脑管理,借阅图书(或音像)的手续极为简单。用不着填表,只需把所借图书和音像抱到办手续的柜台,拿出磁卡借书证。工作人员用一个类似小电筒大小的激光扫描器在借书证上一晃,记下借书人的姓名,再在图书或录像带的背脊上一晃,记下图书或录像带的名称。一两分钟即可办好。
借书不限量,借录像带每次不超过三盒。时间都不超过两周。到时如果没有人借阅,可打电话续借。逾期不还,每本书每天罚三十美分。还书的手续也很简便:开馆的时候把书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闭馆的时候把书丢进馆外的一个专用的还书箱。
七
邻居之间乐于互相帮助。
我儿子刚搬去的时候,不会割草——过去住在学校公寓,邻居曾帮助他们割草。
有一天下大雪,恰巧儿子没有自己开车,公共汽车停开,受阻在城里。到晚上附近的电线被风吹断,家里一片漆黑,连蜡烛也找不到。儿媳打电话给邻居gail,几分钟后gail带着蜡烛和火柴来,我们才有了光明。稍后,他又主动表示愿意陪我儿媳开车到附近一个小镇(公共汽车已可通到小镇)把我儿子接回来。
圣诞前几天,村里各家都布置得很漂亮。除夕,bill和cindy邀请我们和gail一家聚会。餐桌上摆了一些酒和自做的点心,由客人自取。客厅的沙发不多,有的便随意坐在地毯上,堆一种很有趣的积木。其余的人聊天,开玩笑。我拍了一些照片作纪念。室内有暖气,放着声音很小的交响乐,使人感到友情的温馨。
附记
“黑森林”及奥斯维哥湖市的大多数居民,经济状况属中产阶层以上。市财政的税收较高,所以教育、治安和公共设施较好。美国很大,千奇百怪的事(暴力、枪杀、强奸、吸毒)都有,不能以点代面,以为全美国都如此。但我在“黑森林”的见闻,是真实的。
1993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