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戏和故事
书,戏和故事
小孩子都喜欢看图画书、看戏和听故事,我当然也不例外。回想起来,虽然看过的听过的难以计数,但有的印象特别深。当然,半个世纪以前的事,细节不一定准确了。
可爱的小乌鸦
过去,成都有很多乌鸦。早上可以看见数以百计的乌鸦,黑压压一片从天上飞过;黄昏前又看见它们飞回来。乌鸦究竟飞来飞去到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我们是学生,所以认为乌鸦像学生一样。当乌鸦早上飞过的时候,我就和小朋友一起,有节奏地欢呼:“乌鸦,乌鸦,上学!”黄昏的时候,又有节奏地欢呼:“乌鸦,乌鸦,放学!”
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彩色连环画。书名早已记不得了,内容却很清楚。这是一本讲乌鸦的童话书。书中所有的乌鸦都拟人化了。黑色的乌鸦全穿上了白色的外衣,翅膀成了手,形象很可爱。
一开始,乌鸦爸爸和妈妈在树上搭窝,接着生蛋孵蛋。大概有四五个乌鸦蛋吧。乌鸦妈妈耐心地孵蛋,小乌鸦一个个地从蛋壳里钻出来。乌鸦爸爸妈妈不断地飞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又衔着食物,急急忙忙地飞回来喂孩子。小乌鸦饿坏了,一个个伸着脖子、张着大嘴,嗷嗷待哺。小乌鸦长大了,也穿上了白外衣,老乌鸦教他们学飞翔、寻找食物,一家人和和睦睦地,过得可愉快了。
乌鸦爸爸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几个孩子很着急,每天寻找食物来喂爸爸妈妈。不久乌鸦妈妈生病了。小乌鸦们给妈妈熬药,用翅膀拿着扇子生炉子。乌鸦妈妈终于死了。所有孩子围着妈妈痛哭,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因此也最怕看见别人的妈妈死去。每当看到这里,我心里很难受,不知道怎样去安慰那些没有妈妈的小乌鸦。我赶快把书合上,好像这样做,乌鸦妈妈就不会死去。
以后知道,这叫“乌鸦反哺”。大人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前不久,电视剧《咱爸咱妈》里的大哥乔家伟,也用乌鸦反哺来教育女儿要孝顺爷爷。不过,我一直有个疑问:似乎人人都喜欢喜鹊,认为喜鹊叫意味着喜事临门,很吉利;而看见乌鸦却要把它赶走,嫌它的声音不好听,像是报丧。为什么只看乌鸦的衣服和声音,不看它的心好不好呢?大人不是常说“不能以貌取人”么?
最近,我就“乌鸦反哺”这个故事,请教了一位科学家。他说乌鸦这种鸟类很合群,乌鸦老了或病了,如果不能寻食,别的乌鸦就会来帮助喂食,并不一定是子女孝顺父母。
我相信科学家的论证,但我仍然爱着童话故事里那些忙着给妈妈寻食、熬药的小乌鸦。
相依为命的姐姐和弟弟
舅妈,也就是胖舅舅的妻子,除了爱给我们讲《西游记》和《聊斋志异》,还爱带我去看川剧。剧场在布后街,场外挂了许多牌子,写着:天籁、贾培芝、曼丽、苹萍等大演员的名字。舅妈一个个给我介绍他们好在哪儿,但我缺乏兴趣。我主要去看打仗,大花脸,挂着红胡子,背上插四面三角形的旗,用关刀、矛子、铁锤等各种武器交战,一连翻七八个跟头儿,配以紧密的锣鼓声,实在太有劲了!远比现在某些哄闹得一塌糊涂的摇滚乐有趣。
然而,有出戏我不但看懂了,而且被感动了。
那是时装戏,写一位继母不善待子女。子女一个是成年的姐姐,一个是年幼的弟弟。姐姐非常爱她的弟弟,弟弟当然十分依赖姐姐。姐姐毕竟是成人,决心逃离家庭,以后再设法救出弟弟,但又不敢告诉他。弟弟似乎有所察觉,非常注意姐姐的一举一动。姐姐临走那一天晚上,在床边陪着弟弟睡觉;弟弟则用手拉着姐姐的衣角,他以为这样姐姐就无法走掉。姐姐等弟弟睡熟了,流着眼泪,悄悄把衣角扯出来,再把帐子塞进弟弟的手里。
“你快点醒嘛!”我差一点要叫起来。
弟弟听不见我的声音,自然不会醒。姐姐用手绢擦着眼泪,一步一步地退出房门。
戏完了,舅妈牵着我的手离开剧场。平常演完戏,我总要闹着吃零食或买什么小玩意儿。这次一反常态,闷闷不乐。
舅妈问我:“你哪点不舒服?是不是受热了?”还用手背测试我额头是否发烧。
我却问:“那个弟弟怎么不醒嘛?明天他找不到姐姐怎么办?”
“他姐姐出去以后,一定会来救弟弟。”舅妈笑着安慰我说,“五儿,这是戏。”
很长时间内我都为弟弟担心。设身处地,我要是那个弟弟怎么办?不管是戏不是戏,反正它拨乱了我的心弦。但愿姐姐能早些把弟弟救出来。
爱国的波兰少年
这是故事。这类故事舅妈不会讲,是姐姐讲的。我有四个姐姐,单叫姐姐是指大姐。我从小就认为她是大人,平常不与我们一起玩小孩儿的游戏,但她会讲故事。偶然发现她没有事,我就要拉着她讲故事。
“讲什么呢?”她想了一会儿,“讲个波兰少年的故事吧。”
波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处在不少强大国家之间,经常受强国的欺负。有一次,一个强国出兵攻打波兰,打到某个城堡下,但城堡的门早已关上了。怎么办呢?敌人忽然发现有一个少年在城外牧羊,手上还拿着一个喇叭。有个奸细马上向长官报告,说少年每一次回去,都要在城外吹喇叭。城里的人一听见喇叭声,就给少年开门,于是少年就赶着羊群进城。
长官听了奸细的报告,马上强迫少年到城外吹喇叭,好骗取城堡里的人打开城门。
“少年去了没有?”我着急地问。
姐姐反过来问我:“你说呢?”
“当然不能去。”
姐姐又接着讲下去。这个波兰少年当然不愿去。不过他又想,我不怕被敌人打死,但总得要城堡里的人知道敌人来了。不然我死了敌人还会用别的办法攻打他们。他对敌人说:“好,我吹。”敌人押着他走到城堡下,他毅然对着城堡吹喇叭。听到这里,我的心像被一只手捏紧了,气也不敢出。姐姐说,平常这个少年回去吹的都是欢快的曲子,城堡上的人一听见就马上开门。可这一次吹的却是很凄凉的曲调,城堡里的人听了感到奇怪。仔细一看,只有少年一人,没有羊群,而四周埋伏了敌人。波兰士兵赶快做好准备,打开城门,一举把敌人消灭。
我立即问:“波兰少年呢?”
姐姐说:“他被敌人杀害了。不过全城堡的人为了纪念他,在城堡外给他塑了一座铜像:他仍吹着喇叭,向城堡里的同胞报告敌人来了!”
波兰少年的爱国行为打动了我的心。他让我知道除了妈妈、姐姐和朋友,还有同胞和祖国。我上小学以后,抗日战争爆发了,老师带领我们搞宣传、捐寒衣,我仿佛都听见波兰少年的号声。只是我听见的号声没有凄凉,而是激昂。
激昂的号声,让我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同胞!
1999年1月26日
小孩子都喜欢看图画书、看戏和听故事,我当然也不例外。回想起来,虽然看过的听过的难以计数,但有的印象特别深。当然,半个世纪以前的事,细节不一定准确了。
可爱的小乌鸦
过去,成都有很多乌鸦。早上可以看见数以百计的乌鸦,黑压压一片从天上飞过;黄昏前又看见它们飞回来。乌鸦究竟飞来飞去到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我们是学生,所以认为乌鸦像学生一样。当乌鸦早上飞过的时候,我就和小朋友一起,有节奏地欢呼:“乌鸦,乌鸦,上学!”黄昏的时候,又有节奏地欢呼:“乌鸦,乌鸦,放学!”
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彩色连环画。书名早已记不得了,内容却很清楚。这是一本讲乌鸦的童话书。书中所有的乌鸦都拟人化了。黑色的乌鸦全穿上了白色的外衣,翅膀成了手,形象很可爱。
一开始,乌鸦爸爸和妈妈在树上搭窝,接着生蛋孵蛋。大概有四五个乌鸦蛋吧。乌鸦妈妈耐心地孵蛋,小乌鸦一个个地从蛋壳里钻出来。乌鸦爸爸妈妈不断地飞出去寻找食物,然后又衔着食物,急急忙忙地飞回来喂孩子。小乌鸦饿坏了,一个个伸着脖子、张着大嘴,嗷嗷待哺。小乌鸦长大了,也穿上了白外衣,老乌鸦教他们学飞翔、寻找食物,一家人和和睦睦地,过得可愉快了。
乌鸦爸爸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几个孩子很着急,每天寻找食物来喂爸爸妈妈。不久乌鸦妈妈生病了。小乌鸦们给妈妈熬药,用翅膀拿着扇子生炉子。乌鸦妈妈终于死了。所有孩子围着妈妈痛哭,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因此也最怕看见别人的妈妈死去。每当看到这里,我心里很难受,不知道怎样去安慰那些没有妈妈的小乌鸦。我赶快把书合上,好像这样做,乌鸦妈妈就不会死去。
以后知道,这叫“乌鸦反哺”。大人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前不久,电视剧《咱爸咱妈》里的大哥乔家伟,也用乌鸦反哺来教育女儿要孝顺爷爷。不过,我一直有个疑问:似乎人人都喜欢喜鹊,认为喜鹊叫意味着喜事临门,很吉利;而看见乌鸦却要把它赶走,嫌它的声音不好听,像是报丧。为什么只看乌鸦的衣服和声音,不看它的心好不好呢?大人不是常说“不能以貌取人”么?
最近,我就“乌鸦反哺”这个故事,请教了一位科学家。他说乌鸦这种鸟类很合群,乌鸦老了或病了,如果不能寻食,别的乌鸦就会来帮助喂食,并不一定是子女孝顺父母。
我相信科学家的论证,但我仍然爱着童话故事里那些忙着给妈妈寻食、熬药的小乌鸦。
相依为命的姐姐和弟弟
舅妈,也就是胖舅舅的妻子,除了爱给我们讲《西游记》和《聊斋志异》,还爱带我去看川剧。剧场在布后街,场外挂了许多牌子,写着:天籁、贾培芝、曼丽、苹萍等大演员的名字。舅妈一个个给我介绍他们好在哪儿,但我缺乏兴趣。我主要去看打仗,大花脸,挂着红胡子,背上插四面三角形的旗,用关刀、矛子、铁锤等各种武器交战,一连翻七八个跟头儿,配以紧密的锣鼓声,实在太有劲了!远比现在某些哄闹得一塌糊涂的摇滚乐有趣。
然而,有出戏我不但看懂了,而且被感动了。
那是时装戏,写一位继母不善待子女。子女一个是成年的姐姐,一个是年幼的弟弟。姐姐非常爱她的弟弟,弟弟当然十分依赖姐姐。姐姐毕竟是成人,决心逃离家庭,以后再设法救出弟弟,但又不敢告诉他。弟弟似乎有所察觉,非常注意姐姐的一举一动。姐姐临走那一天晚上,在床边陪着弟弟睡觉;弟弟则用手拉着姐姐的衣角,他以为这样姐姐就无法走掉。姐姐等弟弟睡熟了,流着眼泪,悄悄把衣角扯出来,再把帐子塞进弟弟的手里。
“你快点醒嘛!”我差一点要叫起来。
弟弟听不见我的声音,自然不会醒。姐姐用手绢擦着眼泪,一步一步地退出房门。
戏完了,舅妈牵着我的手离开剧场。平常演完戏,我总要闹着吃零食或买什么小玩意儿。这次一反常态,闷闷不乐。
舅妈问我:“你哪点不舒服?是不是受热了?”还用手背测试我额头是否发烧。
我却问:“那个弟弟怎么不醒嘛?明天他找不到姐姐怎么办?”
“他姐姐出去以后,一定会来救弟弟。”舅妈笑着安慰我说,“五儿,这是戏。”
很长时间内我都为弟弟担心。设身处地,我要是那个弟弟怎么办?不管是戏不是戏,反正它拨乱了我的心弦。但愿姐姐能早些把弟弟救出来。
爱国的波兰少年
这是故事。这类故事舅妈不会讲,是姐姐讲的。我有四个姐姐,单叫姐姐是指大姐。我从小就认为她是大人,平常不与我们一起玩小孩儿的游戏,但她会讲故事。偶然发现她没有事,我就要拉着她讲故事。
“讲什么呢?”她想了一会儿,“讲个波兰少年的故事吧。”
波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处在不少强大国家之间,经常受强国的欺负。有一次,一个强国出兵攻打波兰,打到某个城堡下,但城堡的门早已关上了。怎么办呢?敌人忽然发现有一个少年在城外牧羊,手上还拿着一个喇叭。有个奸细马上向长官报告,说少年每一次回去,都要在城外吹喇叭。城里的人一听见喇叭声,就给少年开门,于是少年就赶着羊群进城。
长官听了奸细的报告,马上强迫少年到城外吹喇叭,好骗取城堡里的人打开城门。
“少年去了没有?”我着急地问。
姐姐反过来问我:“你说呢?”
“当然不能去。”
姐姐又接着讲下去。这个波兰少年当然不愿去。不过他又想,我不怕被敌人打死,但总得要城堡里的人知道敌人来了。不然我死了敌人还会用别的办法攻打他们。他对敌人说:“好,我吹。”敌人押着他走到城堡下,他毅然对着城堡吹喇叭。听到这里,我的心像被一只手捏紧了,气也不敢出。姐姐说,平常这个少年回去吹的都是欢快的曲子,城堡上的人一听见就马上开门。可这一次吹的却是很凄凉的曲调,城堡里的人听了感到奇怪。仔细一看,只有少年一人,没有羊群,而四周埋伏了敌人。波兰士兵赶快做好准备,打开城门,一举把敌人消灭。
我立即问:“波兰少年呢?”
姐姐说:“他被敌人杀害了。不过全城堡的人为了纪念他,在城堡外给他塑了一座铜像:他仍吹着喇叭,向城堡里的同胞报告敌人来了!”
波兰少年的爱国行为打动了我的心。他让我知道除了妈妈、姐姐和朋友,还有同胞和祖国。我上小学以后,抗日战争爆发了,老师带领我们搞宣传、捐寒衣,我仿佛都听见波兰少年的号声。只是我听见的号声没有凄凉,而是激昂。
激昂的号声,让我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同胞!
1999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