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收藏者
热爱自然田园的人,大都希望像黄瓜或者胡萝卜一样生活。这有点像我爱好收藏粮票,而不是收藏袁大头。都说世界是多种多样的,人也一样。有个官员说他一生最大的嗜好是杀羊。听懂了吗?是杀羊!哪儿有羊供他杀?这个不用愁,他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下面的头头会备好肥羊供他一试身手。显然,有这种嗜好的人,肯定不会长成黄瓜或者胡萝卜。
但日子总是要过的。昨夜秋风刮响了满城树叶,早晨起床一看,一半在地上,一半仍在空中。然而,飞得最高的仍是十几层上撒落的红色塑料袋。其实,收藏票据在我几乎算不上爱好———它们在抽屉中是被时代“缓存”的。那些来不及用掉的票据,诸如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渐渐成了藏品。当我有一天发现,那些逝去的发黄时光在帮助我成为收藏者时,不禁哑然失笑。事实上,在这些票据当中,要数粮票为大,民以食为天嘛。中国人日常串门或见面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并不表明问候者多么关心别人的肚子,因为每个人的口粮都是定量的,予人半斤就意味着自己少吃八两。
那时候没粮票寸步难行,买个烧饼没粮票都不行(须两分钱加一两粮票)。母亲怕定量的米不够吃,总是把生米先炒一遍再下锅,这样煮饭更“涨锅”。邻家有个小伙伴经常从米缸里偷生米吃,嚼得满嘴白沫,为此没少挨父母罚跪。更心酸的是,一个同学弄丢了一个月的粮票,竟为此投水自尽!
要命的粮票!狗日的粮票!我的收藏簿上最多的是“伍市斤”粮票。它们大都发行于六七十年代,图案各不相同。比如,七十年代的“伍市斤”上,有一架巨大的收割机从稻浪滚滚中驶过来。尽管这些粮票所悬置的粮食已不存在,它显现的一切关系取决于狗日的粮油关系也不存在;或者说,这种要命的粮油关系如同逝友与亡友之间的一场通信,字迹仍在,收发两端却人影杳然。但它的存在仍在暗示:当年我的饥饿被它“绑架”了。
有时候去古董一条街转转。一个熟人原在粮站工作,在多次转行后也玩起收藏,倒腾古董。当然,他收藏的各地粮票远比我多———在一块竖立的大面板上印着数百张粮票,竟成了那个饥饿但熠熠生辉的时代的奇特面孔。他谈起在粮站工作的情形仍眉飞色舞。那是他埋藏在这些汉唐宋元明清之碎片下面的幸福生活。那个年代固然没被他遗忘,却变得更像狼外婆了。如此看来,那个投水自尽的同学,倒疑似被粮票上那架从稻浪滚滚中驶来的巨型收割机碾死的。
然而有一天,在小区看到一个捡馒头的驼背老头,彼此有些面熟。老头肤色黧黑,脸上的皱纹像蛛网密布,但衣着不算寒伧,只是走路有些歪斜。老头一边捡,一边向一个大妈絮叨:从过年到现在,从四个垃圾箱捡出来的馒头少说有三百斤。说着他解开塑料袋,里面全是馒头或面包。喏,瞧瞧这三个大面包,超市卖八块多一个,一口没动,一个姑娘就把它扔了,对不住天地“粮”心哪……
这之后,我经常看到他在小区广场的边沿晾晒捡来的粮食:白馒头、花卷、干硬的面包、葱油饼……一字排开。他手中拿一把扇子,驱赶着飞来飞去的苍蝇。少拾点吧,垃圾箱里的东西不卫生!广场上好多邻居这样劝他。老伴也反对他每天捡馒头,说他得过脑血栓。但日子一久,也没人再过问。他大约被街坊视为脑子有毛病。有一次我终于问他:这些粮食晒干了怎么办?老头叹了口气:送到乡下,喂猪喂鸡也是好的。说完又叹了口气。我说我拿粮票换你这些粮食怎样?老头一听瞪大了眼睛望着我,然后苦笑起来,你这人有点意思,粮票可以换,饿死的人能换回来么?我兄弟三人,饿死两个,只剩我一个。荒年没的吃,男人腿脚浮肿不能走,妇女饿得子宫下垂。哪有大米、白面馒头呵,糠粑、黄荆槎粉、棕树籽、野麻叶、蕨根粉,要不就是捋榆叶、挖野菜、抓麻雀,哪样没吃过呵……那时候到医院看浮肿,医生开的药竟是一小包“糠麸饼”。
狗日的粮食!要命的粮食!老头将干干的馒头摊晒在地上,与摆地摊的粮票藏家倒有某种相似处。然而,没有人停下来打量他的“藏品”。究其实,谁真正看清了他的“藏品”?谁看清了这“藏品”正是那世间可怕而且扭曲着的无形之物———“饥饿”?点破了这一层,你的脑海也许会马上浮现菜色的面孔,攫取食物的空洞眼窝,摇晃在那青葱的亦禾亦草的田畈深处的弯曲身影,乃至报纸一样薄的胃,蠕动如蚯蚓的细肠子……
在这个世界上,谁见过掏集“饥饿”的收藏家?
我见过。我还听见被一个奢靡的年代迅速忘却的狗日的“饥饿”,在那些慢慢干硬的馒头上所发出的狼嗥似的尖啸!然而老头绝非“饥饿艺术家”,况且“饥饿”从来就不是艺术!老头不过是一个幸存者,一个从高烧的天空下挣扎过来的幸存者。在这些散发丰收气息的粮票中,你可能会找到他那劳作的身影,但你不可能看见隐在其后的无名的饿殍。
当然,这并不影响那个驾手开着收割机从稻浪中向我驶来。在这当口,我看到一条性命快速地完成了与它的兑换。不错,我收藏它好多年了。我收藏了他的艳阳天、幸福的收割机,以及饥肠辘辘。毋庸置疑,他收割的稻子曾经喂养了我。然而,他作为符号又是谁喂养的呢?是光辉灿烂的饥饿的无尽岁月,还是把天上的雪霰当作炒粉的非凡想象?坦率地讲,这个驾手的表情相当暧昧,看不清是喜乐还是哀怨。我恍惚觉得,他说不定正是捡馒头的老头被饿死的兄弟之一。这个念头让我震惊。
至于那个投水自杀的同学,他的生命怎么会像“伍市斤”粮票一样轻?在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之间,谁知道有多少卑微如蝼蚁的鲜活生命被无情的“青黄”所蔑视所摧残?农人最忌惮的是“青黄”,那意味着旧粮吃光、新稻未熟的饥馑空档。倘遭逢亩产“放卫星”和一点天灾,这饥馑致人于死地便成了必然。
饥馑固然几千年来被无数次地演绎着,但狗日的粮票却魔术般地将饥民掩饰得有些光辉灿烂了。我想问的是,这种不可承受之轻是怎样变成可承受的、可遗忘的,以及如何转化成收藏这些粮票所发出的幸福微笑?
我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倘若他没死的话,说不定此刻正在网上遨游呢;也说不定当了官,成了土豪,每日欢宴不断,狂饮五粮液、洋河系列梦6梦9,吃熊掌、刀鱼和河豚,抽真龙、九五之尊呢。他的亡灵可能就是我们的真身,他的真身可能就是我们的见证。然而老头的举动还是引起街委的不安,文明委要求他们立即整改。有一天保安不再允许他晾晒这些狗日的粮食了。还是海勒给出的答案值得玩味:做好黄瓜会被切成片做色拉,做坏黄瓜将被用来做好黄瓜的肥料。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热爱自然田园的人,大都希望像黄瓜或者胡萝卜一样生活。这有点像我爱好收藏粮票,而不是收藏袁大头。都说世界是多种多样的,人也一样。有个官员说他一生最大的嗜好是杀羊。听懂了吗?是杀羊!哪儿有羊供他杀?这个不用愁,他到基层检查指导工作时,下面的头头会备好肥羊供他一试身手。显然,有这种嗜好的人,肯定不会长成黄瓜或者胡萝卜。
但日子总是要过的。昨夜秋风刮响了满城树叶,早晨起床一看,一半在地上,一半仍在空中。然而,飞得最高的仍是十几层上撒落的红色塑料袋。其实,收藏票据在我几乎算不上爱好———它们在抽屉中是被时代“缓存”的。那些来不及用掉的票据,诸如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渐渐成了藏品。当我有一天发现,那些逝去的发黄时光在帮助我成为收藏者时,不禁哑然失笑。事实上,在这些票据当中,要数粮票为大,民以食为天嘛。中国人日常串门或见面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并不表明问候者多么关心别人的肚子,因为每个人的口粮都是定量的,予人半斤就意味着自己少吃八两。
那时候没粮票寸步难行,买个烧饼没粮票都不行(须两分钱加一两粮票)。母亲怕定量的米不够吃,总是把生米先炒一遍再下锅,这样煮饭更“涨锅”。邻家有个小伙伴经常从米缸里偷生米吃,嚼得满嘴白沫,为此没少挨父母罚跪。更心酸的是,一个同学弄丢了一个月的粮票,竟为此投水自尽!
要命的粮票!狗日的粮票!我的收藏簿上最多的是“伍市斤”粮票。它们大都发行于六七十年代,图案各不相同。比如,七十年代的“伍市斤”上,有一架巨大的收割机从稻浪滚滚中驶过来。尽管这些粮票所悬置的粮食已不存在,它显现的一切关系取决于狗日的粮油关系也不存在;或者说,这种要命的粮油关系如同逝友与亡友之间的一场通信,字迹仍在,收发两端却人影杳然。但它的存在仍在暗示:当年我的饥饿被它“绑架”了。
有时候去古董一条街转转。一个熟人原在粮站工作,在多次转行后也玩起收藏,倒腾古董。当然,他收藏的各地粮票远比我多———在一块竖立的大面板上印着数百张粮票,竟成了那个饥饿但熠熠生辉的时代的奇特面孔。他谈起在粮站工作的情形仍眉飞色舞。那是他埋藏在这些汉唐宋元明清之碎片下面的幸福生活。那个年代固然没被他遗忘,却变得更像狼外婆了。如此看来,那个投水自尽的同学,倒疑似被粮票上那架从稻浪滚滚中驶来的巨型收割机碾死的。
然而有一天,在小区看到一个捡馒头的驼背老头,彼此有些面熟。老头肤色黧黑,脸上的皱纹像蛛网密布,但衣着不算寒伧,只是走路有些歪斜。老头一边捡,一边向一个大妈絮叨:从过年到现在,从四个垃圾箱捡出来的馒头少说有三百斤。说着他解开塑料袋,里面全是馒头或面包。喏,瞧瞧这三个大面包,超市卖八块多一个,一口没动,一个姑娘就把它扔了,对不住天地“粮”心哪……
这之后,我经常看到他在小区广场的边沿晾晒捡来的粮食:白馒头、花卷、干硬的面包、葱油饼……一字排开。他手中拿一把扇子,驱赶着飞来飞去的苍蝇。少拾点吧,垃圾箱里的东西不卫生!广场上好多邻居这样劝他。老伴也反对他每天捡馒头,说他得过脑血栓。但日子一久,也没人再过问。他大约被街坊视为脑子有毛病。有一次我终于问他:这些粮食晒干了怎么办?老头叹了口气:送到乡下,喂猪喂鸡也是好的。说完又叹了口气。我说我拿粮票换你这些粮食怎样?老头一听瞪大了眼睛望着我,然后苦笑起来,你这人有点意思,粮票可以换,饿死的人能换回来么?我兄弟三人,饿死两个,只剩我一个。荒年没的吃,男人腿脚浮肿不能走,妇女饿得子宫下垂。哪有大米、白面馒头呵,糠粑、黄荆槎粉、棕树籽、野麻叶、蕨根粉,要不就是捋榆叶、挖野菜、抓麻雀,哪样没吃过呵……那时候到医院看浮肿,医生开的药竟是一小包“糠麸饼”。
狗日的粮食!要命的粮食!老头将干干的馒头摊晒在地上,与摆地摊的粮票藏家倒有某种相似处。然而,没有人停下来打量他的“藏品”。究其实,谁真正看清了他的“藏品”?谁看清了这“藏品”正是那世间可怕而且扭曲着的无形之物———“饥饿”?点破了这一层,你的脑海也许会马上浮现菜色的面孔,攫取食物的空洞眼窝,摇晃在那青葱的亦禾亦草的田畈深处的弯曲身影,乃至报纸一样薄的胃,蠕动如蚯蚓的细肠子……
在这个世界上,谁见过掏集“饥饿”的收藏家?
我见过。我还听见被一个奢靡的年代迅速忘却的狗日的“饥饿”,在那些慢慢干硬的馒头上所发出的狼嗥似的尖啸!然而老头绝非“饥饿艺术家”,况且“饥饿”从来就不是艺术!老头不过是一个幸存者,一个从高烧的天空下挣扎过来的幸存者。在这些散发丰收气息的粮票中,你可能会找到他那劳作的身影,但你不可能看见隐在其后的无名的饿殍。
当然,这并不影响那个驾手开着收割机从稻浪中向我驶来。在这当口,我看到一条性命快速地完成了与它的兑换。不错,我收藏它好多年了。我收藏了他的艳阳天、幸福的收割机,以及饥肠辘辘。毋庸置疑,他收割的稻子曾经喂养了我。然而,他作为符号又是谁喂养的呢?是光辉灿烂的饥饿的无尽岁月,还是把天上的雪霰当作炒粉的非凡想象?坦率地讲,这个驾手的表情相当暧昧,看不清是喜乐还是哀怨。我恍惚觉得,他说不定正是捡馒头的老头被饿死的兄弟之一。这个念头让我震惊。
至于那个投水自杀的同学,他的生命怎么会像“伍市斤”粮票一样轻?在轻于鸿毛和重于泰山之间,谁知道有多少卑微如蝼蚁的鲜活生命被无情的“青黄”所蔑视所摧残?农人最忌惮的是“青黄”,那意味着旧粮吃光、新稻未熟的饥馑空档。倘遭逢亩产“放卫星”和一点天灾,这饥馑致人于死地便成了必然。
饥馑固然几千年来被无数次地演绎着,但狗日的粮票却魔术般地将饥民掩饰得有些光辉灿烂了。我想问的是,这种不可承受之轻是怎样变成可承受的、可遗忘的,以及如何转化成收藏这些粮票所发出的幸福微笑?
我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倘若他没死的话,说不定此刻正在网上遨游呢;也说不定当了官,成了土豪,每日欢宴不断,狂饮五粮液、洋河系列梦6梦9,吃熊掌、刀鱼和河豚,抽真龙、九五之尊呢。他的亡灵可能就是我们的真身,他的真身可能就是我们的见证。然而老头的举动还是引起街委的不安,文明委要求他们立即整改。有一天保安不再允许他晾晒这些狗日的粮食了。还是海勒给出的答案值得玩味:做好黄瓜会被切成片做色拉,做坏黄瓜将被用来做好黄瓜的肥料。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