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三,杨潮收复淮安,二十四李五六攻陷守卫空虚的宿迁,二十五攻陷邳州。
至此,杨潮收复整个淮安府,徐州以南,在没有清军立足之地。
十余万大军,最后损失不足两千,可谓完胜清军,只是多铎又一次跑了,起码杨潮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他到不在乎,一个连续被自己击败了两次的对手,不值得注意。
让李五六继续北进,率领两个方阵,携胡全炮兵,赵康带着骑兵,下一步目标新安!
同时给朝廷报捷。
中左门,刘泽清正在问御!
大明王朝有皇帝与朝臣奏对的传统,有时候是在某个城门,有时候是在某个大殿,召的朝臣一般都是御史言官和辅臣,也会召某些相关的臣子,这次小皇帝就召了刘宗周和兵科给事中等人,还有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马士英,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内阁辅臣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人。
刘泽清得到了皇帝的原谅,尽管杨潮极力反对,但是此时朝局大有一种杨潮说什么,就偏不做什么的趋势,杨潮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展成这种情况,一步一步他都是极为克制,从来没有像江北四镇那样跋扈过,但也没有完全向文臣恭顺过而已,却不想处处被人提防。
这算是给杨潮上了一课,有时候你的处境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能做什么。
手握重兵,且不受人挟制,自给自足,这就是罪过。
当然朝廷也没有激怒杨潮,他们的每一步都有理由,比如拒绝杨潮的扩军,他们说天下被兵,百姓久困,应该休养生息,因此不能抽调过甚。
当然这是胡说,睁着眼不见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不见没有土地没有工作的闲散青壮,硬说要给百姓休养生息,但即便如此也算给杨潮了一个交代。
至于杨潮其他奏疏,则都以祖制为由否定了,比如杨潮请求废除匠户制度,废除乐籍,废除贱籍,废除军户制度等等。
几乎除了开海一事之外,朝廷否定了杨潮之后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这也是杨潮为什么突然离开朝堂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发现,他在朝堂上一无是处,凡是他提出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接受,一开始他还感觉是因为这些文臣们的迂腐和顽固,以及世界观的局限,后来才发现似乎这些人有些以反对而反对。
这时候才知道,党争已经不知不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所以杨潮反对宽恕刘泽清,而刘泽清偏偏被赦免了。
甚至连爵位都没有剥夺,依然可以站在朝堂上奏疏。
“罪臣启奏陛下,江北诚意伯跋扈自雄,不顾朝廷体恤百姓之心,扩军五万,此例万不可开。臣请陛下下旨,罢免诚意伯总兵之职,调回南京听用!”
刘泽清不但顺利回到了南京,进入了朝堂,然后还公然弹劾杨潮。
也许正是因为他会弹劾杨潮,所以才能回到南京,才能进入朝堂。
果然他刚刚说完,很多人都纷纷借机弹劾。
“老臣刘宗周劾诚意伯罪三:其一不服朝命;其二无人臣体;其三心怀不轨!”
“不服朝命擅自招兵,在泰州、通州多地招纳土寇、乱匪为军;视朝廷督师于无物,独断军机,无人臣体;纳二十余万左逆、伪清降兵,置于新江口京师重地卧榻之侧,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刘宗周说的是杨潮擅自扩军一事,说的是刘孔昭到了扬州后,杨潮根本就没有搭理他,说的是杨潮将左良玉和在扬州俘虏的二十余万叛军放在新江口劳作一事。
“臣请陛下穷治其罪,以正朝纲!”
刘宗周说完,又有几个兵部给事中出面弹劾,一个比一个严厉,一个比一个狠戾,似乎杨潮要是在跟前,都很不能吃杨潮的肉,喝杨潮的血,似乎杨潮是一个十恶不赦,大奸大恶乱臣贼子一般。
甚至提出该诛三族,请朝廷立刻派人将杨家上下下狱,请大理寺三司会审。
小皇帝极力扮演一个明君,三天两头的召朝臣问御,算得上勤政,听了言官的弹劾,他不置可否,反而问起了马士英。
“马辅,汝意如何?”
马士英察言观色许久,心中不由叫苦,今天这场奏对,怕是小皇帝使得小心眼,治杨潮的罪那是不可能的,逼反了杨潮,大家都得玩玩,但是敲打敲打杨潮还是要得的,恐怕这也是小皇帝的想法。
想到这里,马士英奏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忠义伯于大礼不缺,于小节有亏。请陛下下旨斥责,但兵凶战危,伪清妄据神器,忠义伯统兵在前,不可临阵换将。臣请皇上斥责,但治罪之说,似有偏颇了。”
听到这里,小皇帝不由流露出一丝满意,显然马士英的说法很合他的心意,不得不说马士英这种奸臣,人情通达方面,是刘宗周这种自诩重臣的货色永远也比不了的,马士英能够在福王监国倒台后,依然一步一步爬上首辅之位,绝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
“王辅,汝意如何?”
小皇帝又问他的老师王铎。
王铎忙道:“陛下不可,忠义伯想来做事谨慎,绝无二心。扩军一事,罔顾督师一事,收纳叛军一事,都有情由,切不可一味苛责。臣请陛下下旨问询,且不可一味斥责。”
王铎觉得这简直就是胡闹,刘宗周向来自诩忠直,还得到一大堆人的恭捧,先帝在时屡屡惹恼先帝,博取了一个直臣之名,可如今依然好名如命,丝毫不顾大体,四镇强则劾四镇,杨潮强则劾杨潮,又遇到这么一个施政经验浅薄的小皇帝,当真会闹出事情来的。
所以他苦劝皇帝。
但是皇帝却微微露出不悦之色。
“启禀陛下,罪臣有三策,可制杨潮跋扈!”
小皇帝点点头。
见皇帝没有阻止,刘泽清立刻接着道:“策一,曰以小制大;策二,曰核兵授饷;策三,曰自操兵权。”
“臣闻,忠义伯帐下大将王璞,因小故为忠义伯所恶,当众责打,遣回新江口。陛下,臣久闻此人知兵,乃忠义伯帐下第一勇将,只因勇将只因私怨弃之不用,臣特为朝廷惜才,请拔擢王璞为总兵,令其兵进江北镇守,此为策一。”
“忠义伯之兵饷自筹,此于祖制有大违,忠义伯之权,市舶之权为首,兵权尚为其次,臣请陛下收市舶之权为朝廷所用,则市舶之利为朝廷所享,核忠义伯之兵额,以兵授饷,则忠义伯万不敢以朝廷为轻,此为策二。”
“忠义伯收左逆、伪清叛军于新江口劳作,实乃出于私怨,臣窃不以为意,左逆倡乱其部兵马不辜,伪清降兵也仅是刘良佐、高杰余部,或为局势所迫,不得已假意诈降,其部兵马多有心存忠义心向朝廷者,且此部兵马多位精兵悍卒,臣请陛下择其忠良重组一军,择忠贞之士统之,则军权不假于他人矣,亦不须招自百姓,可谓一举数得,此为策三。”
刘泽清说完,不少朝臣心中立刻就对他刮目相看,以前以为刘泽清是一个粗人,并没有放在眼里,没想到他出此三策,策策都刺中杨潮要害,狠辣之至。
提拔杨潮手下有怨隙的军官,肯定会让杨潮部内部不和。收了杨潮操控市舶司的大权,等于断了杨潮的军饷,再核实他的兵力,以后按照兵额发饷,等于又回到了以前文臣控制武将的时代。将新江口那些杨潮收拢的降兵找人统领起来,这些降兵确实都是左良玉和刘良佐、高杰等部的悍卒,被杨潮逼着做苦力,自然恨杨潮入骨,如果得到这么一只军队,恐怕以后会视杨潮为眼中钉。
“陛下不可!”
王铎一听立刻心中恐慌,心想这三策上去,不逼反杨潮才怪,要是杨潮在前线叛变,直接带着满清打过来,怕是朝廷就要颠覆了。
小皇帝却听得极为兴奋,他听多了一些人背地里告诉他的,杨潮跋扈之类,也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此时一听能够辖制杨潮,还能让朝廷主掌军权,当即觉得是难得的良策,心中琢磨如果依次施行,还真有可能扭转眼下武将势重的局面。
可是这时候王铎反对,等于是在皇帝的兴头上浇冰,让皇帝极为不悦。
因此理都没理王铎,转而问马士英道:“马辅以为如何?”
马士英转眼间就想明白了小皇帝的心思。
但是他也知道全部施行等于逼杨潮造反,但也不能违拗皇帝的意思。
于是恭谨进言道:“陛下明鉴。臣为本兵,深知杨潮帐下王璞屡立战功,置于他镇,早已升了总兵。杨潮帐下猛将如云,不多王璞一个,实乃虚置栋梁,微臣以为,拔擢王璞为江浦总兵,调其本部兵马拱卫京畿,也对重臣以厚赏,昭示朝廷厚待功臣之恩。”
小皇帝听了很满意,提拔王璞让他们互相争斗,辖制杨潮,并且将王璞这种人物调到江北的江浦去,远离南京也让人心安,如果走了一个杨潮,多了一个王璞,朝廷岂不是依然要受制于人。
至此,杨潮收复整个淮安府,徐州以南,在没有清军立足之地。
十余万大军,最后损失不足两千,可谓完胜清军,只是多铎又一次跑了,起码杨潮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他到不在乎,一个连续被自己击败了两次的对手,不值得注意。
让李五六继续北进,率领两个方阵,携胡全炮兵,赵康带着骑兵,下一步目标新安!
同时给朝廷报捷。
中左门,刘泽清正在问御!
大明王朝有皇帝与朝臣奏对的传统,有时候是在某个城门,有时候是在某个大殿,召的朝臣一般都是御史言官和辅臣,也会召某些相关的臣子,这次小皇帝就召了刘宗周和兵科给事中等人,还有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马士英,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内阁辅臣王铎,礼部尚书钱谦益等人。
刘泽清得到了皇帝的原谅,尽管杨潮极力反对,但是此时朝局大有一种杨潮说什么,就偏不做什么的趋势,杨潮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展成这种情况,一步一步他都是极为克制,从来没有像江北四镇那样跋扈过,但也没有完全向文臣恭顺过而已,却不想处处被人提防。
这算是给杨潮上了一课,有时候你的处境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能做什么。
手握重兵,且不受人挟制,自给自足,这就是罪过。
当然朝廷也没有激怒杨潮,他们的每一步都有理由,比如拒绝杨潮的扩军,他们说天下被兵,百姓久困,应该休养生息,因此不能抽调过甚。
当然这是胡说,睁着眼不见那些流离失所的流民,不见没有土地没有工作的闲散青壮,硬说要给百姓休养生息,但即便如此也算给杨潮了一个交代。
至于杨潮其他奏疏,则都以祖制为由否定了,比如杨潮请求废除匠户制度,废除乐籍,废除贱籍,废除军户制度等等。
几乎除了开海一事之外,朝廷否定了杨潮之后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这也是杨潮为什么突然离开朝堂的一个原因,因为他发现,他在朝堂上一无是处,凡是他提出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接受,一开始他还感觉是因为这些文臣们的迂腐和顽固,以及世界观的局限,后来才发现似乎这些人有些以反对而反对。
这时候才知道,党争已经不知不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所以杨潮反对宽恕刘泽清,而刘泽清偏偏被赦免了。
甚至连爵位都没有剥夺,依然可以站在朝堂上奏疏。
“罪臣启奏陛下,江北诚意伯跋扈自雄,不顾朝廷体恤百姓之心,扩军五万,此例万不可开。臣请陛下下旨,罢免诚意伯总兵之职,调回南京听用!”
刘泽清不但顺利回到了南京,进入了朝堂,然后还公然弹劾杨潮。
也许正是因为他会弹劾杨潮,所以才能回到南京,才能进入朝堂。
果然他刚刚说完,很多人都纷纷借机弹劾。
“老臣刘宗周劾诚意伯罪三:其一不服朝命;其二无人臣体;其三心怀不轨!”
“不服朝命擅自招兵,在泰州、通州多地招纳土寇、乱匪为军;视朝廷督师于无物,独断军机,无人臣体;纳二十余万左逆、伪清降兵,置于新江口京师重地卧榻之侧,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刘宗周说的是杨潮擅自扩军一事,说的是刘孔昭到了扬州后,杨潮根本就没有搭理他,说的是杨潮将左良玉和在扬州俘虏的二十余万叛军放在新江口劳作一事。
“臣请陛下穷治其罪,以正朝纲!”
刘宗周说完,又有几个兵部给事中出面弹劾,一个比一个严厉,一个比一个狠戾,似乎杨潮要是在跟前,都很不能吃杨潮的肉,喝杨潮的血,似乎杨潮是一个十恶不赦,大奸大恶乱臣贼子一般。
甚至提出该诛三族,请朝廷立刻派人将杨家上下下狱,请大理寺三司会审。
小皇帝极力扮演一个明君,三天两头的召朝臣问御,算得上勤政,听了言官的弹劾,他不置可否,反而问起了马士英。
“马辅,汝意如何?”
马士英察言观色许久,心中不由叫苦,今天这场奏对,怕是小皇帝使得小心眼,治杨潮的罪那是不可能的,逼反了杨潮,大家都得玩玩,但是敲打敲打杨潮还是要得的,恐怕这也是小皇帝的想法。
想到这里,马士英奏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忠义伯于大礼不缺,于小节有亏。请陛下下旨斥责,但兵凶战危,伪清妄据神器,忠义伯统兵在前,不可临阵换将。臣请皇上斥责,但治罪之说,似有偏颇了。”
听到这里,小皇帝不由流露出一丝满意,显然马士英的说法很合他的心意,不得不说马士英这种奸臣,人情通达方面,是刘宗周这种自诩重臣的货色永远也比不了的,马士英能够在福王监国倒台后,依然一步一步爬上首辅之位,绝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
“王辅,汝意如何?”
小皇帝又问他的老师王铎。
王铎忙道:“陛下不可,忠义伯想来做事谨慎,绝无二心。扩军一事,罔顾督师一事,收纳叛军一事,都有情由,切不可一味苛责。臣请陛下下旨问询,且不可一味斥责。”
王铎觉得这简直就是胡闹,刘宗周向来自诩忠直,还得到一大堆人的恭捧,先帝在时屡屡惹恼先帝,博取了一个直臣之名,可如今依然好名如命,丝毫不顾大体,四镇强则劾四镇,杨潮强则劾杨潮,又遇到这么一个施政经验浅薄的小皇帝,当真会闹出事情来的。
所以他苦劝皇帝。
但是皇帝却微微露出不悦之色。
“启禀陛下,罪臣有三策,可制杨潮跋扈!”
小皇帝点点头。
见皇帝没有阻止,刘泽清立刻接着道:“策一,曰以小制大;策二,曰核兵授饷;策三,曰自操兵权。”
“臣闻,忠义伯帐下大将王璞,因小故为忠义伯所恶,当众责打,遣回新江口。陛下,臣久闻此人知兵,乃忠义伯帐下第一勇将,只因勇将只因私怨弃之不用,臣特为朝廷惜才,请拔擢王璞为总兵,令其兵进江北镇守,此为策一。”
“忠义伯之兵饷自筹,此于祖制有大违,忠义伯之权,市舶之权为首,兵权尚为其次,臣请陛下收市舶之权为朝廷所用,则市舶之利为朝廷所享,核忠义伯之兵额,以兵授饷,则忠义伯万不敢以朝廷为轻,此为策二。”
“忠义伯收左逆、伪清叛军于新江口劳作,实乃出于私怨,臣窃不以为意,左逆倡乱其部兵马不辜,伪清降兵也仅是刘良佐、高杰余部,或为局势所迫,不得已假意诈降,其部兵马多有心存忠义心向朝廷者,且此部兵马多位精兵悍卒,臣请陛下择其忠良重组一军,择忠贞之士统之,则军权不假于他人矣,亦不须招自百姓,可谓一举数得,此为策三。”
刘泽清说完,不少朝臣心中立刻就对他刮目相看,以前以为刘泽清是一个粗人,并没有放在眼里,没想到他出此三策,策策都刺中杨潮要害,狠辣之至。
提拔杨潮手下有怨隙的军官,肯定会让杨潮部内部不和。收了杨潮操控市舶司的大权,等于断了杨潮的军饷,再核实他的兵力,以后按照兵额发饷,等于又回到了以前文臣控制武将的时代。将新江口那些杨潮收拢的降兵找人统领起来,这些降兵确实都是左良玉和刘良佐、高杰等部的悍卒,被杨潮逼着做苦力,自然恨杨潮入骨,如果得到这么一只军队,恐怕以后会视杨潮为眼中钉。
“陛下不可!”
王铎一听立刻心中恐慌,心想这三策上去,不逼反杨潮才怪,要是杨潮在前线叛变,直接带着满清打过来,怕是朝廷就要颠覆了。
小皇帝却听得极为兴奋,他听多了一些人背地里告诉他的,杨潮跋扈之类,也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此时一听能够辖制杨潮,还能让朝廷主掌军权,当即觉得是难得的良策,心中琢磨如果依次施行,还真有可能扭转眼下武将势重的局面。
可是这时候王铎反对,等于是在皇帝的兴头上浇冰,让皇帝极为不悦。
因此理都没理王铎,转而问马士英道:“马辅以为如何?”
马士英转眼间就想明白了小皇帝的心思。
但是他也知道全部施行等于逼杨潮造反,但也不能违拗皇帝的意思。
于是恭谨进言道:“陛下明鉴。臣为本兵,深知杨潮帐下王璞屡立战功,置于他镇,早已升了总兵。杨潮帐下猛将如云,不多王璞一个,实乃虚置栋梁,微臣以为,拔擢王璞为江浦总兵,调其本部兵马拱卫京畿,也对重臣以厚赏,昭示朝廷厚待功臣之恩。”
小皇帝听了很满意,提拔王璞让他们互相争斗,辖制杨潮,并且将王璞这种人物调到江北的江浦去,远离南京也让人心安,如果走了一个杨潮,多了一个王璞,朝廷岂不是依然要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