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束皙这番话,李松也觉得,从理智上来说,这笔52万两的巨款,应该存到石崇那里。
但是这样的话,工部就没钱买马路沿线的土地了。想了想,还是自己吃点亏算了,但是得小心,不能让公主知道。
这件事就这么安排吧,李松不想再提,于是换了个话题:“专利的事情安排得怎样了?”
束皙说:“我拿到大人写的那些关于专利制度的条文后,从工部抽调了20多个工程经验丰富的胥吏,一起来学习这些条文,现在已经开始受理专利申请。”
李松问:“有人来申请吗?”
束皙说:“很多。魏伯阳的成功例子就摆在那里,而且朝廷的律法也已经开始保护专利,所以很多人前来申请专利。”
李松说:“不错,那就辛苦你们了,要抓紧时间审理这些专利申请。”
束皙说:“好的。”
李松想了想说:“工部得专门设置个部门来处理专利的事才行。要不就以这20多个人为基础,成立个‘专利事务局’吧,这些人可以称之为‘专利审查员’。”
束皙深表赞同:“是得设置个部门了,这个‘专利事务局’挺好的。记得以前大人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一手创立了‘大晋书局’,直到现在,大晋书局还在出版各类书籍,《诗词》期刊更是文人雅士每期必读的。现在又创办了这个‘专利事务局’,将来也一定会发挥很大作用的。”
正说话时,潘岳走了进来,将一份清单交给李松:“这是我拟定的需要立刻加固的堤坝地段,请大人过目。”
李松看到清单上第一个就是今年决堤的地方,于是问道:“这个地方还有问题?”
潘岳说:“是的,此处一直隐患很大,以前加固过好几次,今年还是出事了。不过,我当时只是带着人堵上了决口,紧急修补了一下,不能保证再不出问题。现在如果使用混凝土加固的新方法,可以先用在这个地方。只有这里不出问题,才能证明新方法有效。”
李松点点头:“你这话很有道理,不愧是跟黄河堤坝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啊,那就按这份清单来施工吧。”
看到潘岳站在那里没走,李松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潘岳说:“现在人手已经调集齐了,朝廷的200万两银子也拨付到位,但是我们这些人都没有混凝土的施工经验啊。”
李松说:“这倒也是。”他想了想说:“那就给你推荐个人,他跟混凝土打交道快两年了,很有经验。”
潘岳说:“两年?那应该很厉害了,我记得使用水泥也就这两年的事嘛,只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李松说:“是我的管家张琛。洛河支流上的那座桥,就是他用混凝土建起的桥墩;还有今年的黄河大桥,采用围堰的方法施工,也是他带着人用混凝土建起桥墩的。”
潘岳兴奋地说:“太好了,有了张琛这样经验丰富的人来帮忙,加固堤坝就有把握了。”
说起来,李松之所以派张琛去给潘岳帮忙,除了张琛具有混凝土施工方面的丰富经验外,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兑现对张琛的承诺。
此前,刘忠跟随李松外出,立下了不少功劳,甚至还包含战功,这让张琛很是羡慕。李松年前刚从青海郡回来时,也曾答应过张琛,以后会让张琛“历练”一下,眼下就是一个机会。
回到家里,李松找来张琛:“你不是很想出去历练一下吗?工部侍郎潘岳正在加固黄河堤坝,需要一个懂混凝土的人,我推荐了你。”
张琛连忙说:“多谢侯爷。”
李松说:“黄河堤坝事关重大,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可不能有任何纰漏啊。”
张琛说:“侯爷请放心。”
第二天,张琛高高兴兴地跟随潘岳前往黄河堤坝,协助施工去了。
又过了两天,石崇再次来到工部,拜会李松。
石崇面带喜色:“大人,资金问题已经解决了。”
李松说:“投资公司那边筹集到多少钱了?”
石崇说:“这次已经凑齐了800万两银子。”
李松听了也有些震惊:“这么多?”
石崇说:“主要是大家都已经看到,我们几个投资两京间的马路很赚钱,再加上我们也想了些新办法,所以很多人都来投资,其中还有几位朝中大人呢。”
李松说:“听说你开出了年利息一成的借款条件?”
石崇说:“大人也听说了这件事啊?不错,有一半的人愿意入股,但是另一半人还有顾虑,我提出了向他们借款,很受他们欢迎。”
李松心想:石崇这一招,有点类似于现世界的“高息揽储”,确实比较厉害。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理财产品,多少富人的银子都存在地窖里长霉,却找不到好的出路。现在石崇开出了这么高的利息,富人们肯定都愿意把钱拿出来啊。
石崇说:“洛阳到北平郡大概1600里,这800万两银子了,已经足够修到北平郡了。”
李松一听,暗暗叫苦:要是修到北平郡,比起只修到冀州,线路可就延长了一倍多,要想买下沿线3成的土地,公主那52万两银子就不够了,这可怎么办?
石崇说:“现在资金已经足够了,希望大人能尽快开工,要不然投资公司这边,光是每年支付利息的压力就不小。”
李松说:“有了钱就好办,工部马上安排开工。”
石崇说:“那就好。”正准备告辞离开,李松追问了一句:“投资公司那边还在借钱吗?”
石崇说:“资金已经足够了,所以我们不再借钱了。其实一成的利息有点高,要不是为了筹集资金,我们也不想付这么高的利息。”
李松这才松了口气:原来这种年化10%的“理财产品”已经停止销售了。这样的话,万一公主知道了这件事,也可以交代过去了。
可是购买沿线土地的钱又不够了,起码还得再加50万两,上哪弄这笔钱去?
李松心想:这件事虽然可以考虑借钱,但是真要找人借钱的时候,别人肯定会问清钱的用途,不然这么大一笔钱真是放心不下啊。他又不好去骗人,势必要据实以告。
但是任何债主在听到钱的用途后,肯定都愿意直接买下土地,而不会借钱给工部。这样的话,肥水可就流入私人田了,他还不好回绝,毕竟这是朝廷让出的好机会,没人会客气。
李松不由得感叹:也只有公主的钱才能任他“忽悠”,其他人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
但是这样的话,工部就没钱买马路沿线的土地了。想了想,还是自己吃点亏算了,但是得小心,不能让公主知道。
这件事就这么安排吧,李松不想再提,于是换了个话题:“专利的事情安排得怎样了?”
束皙说:“我拿到大人写的那些关于专利制度的条文后,从工部抽调了20多个工程经验丰富的胥吏,一起来学习这些条文,现在已经开始受理专利申请。”
李松问:“有人来申请吗?”
束皙说:“很多。魏伯阳的成功例子就摆在那里,而且朝廷的律法也已经开始保护专利,所以很多人前来申请专利。”
李松说:“不错,那就辛苦你们了,要抓紧时间审理这些专利申请。”
束皙说:“好的。”
李松想了想说:“工部得专门设置个部门来处理专利的事才行。要不就以这20多个人为基础,成立个‘专利事务局’吧,这些人可以称之为‘专利审查员’。”
束皙深表赞同:“是得设置个部门了,这个‘专利事务局’挺好的。记得以前大人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一手创立了‘大晋书局’,直到现在,大晋书局还在出版各类书籍,《诗词》期刊更是文人雅士每期必读的。现在又创办了这个‘专利事务局’,将来也一定会发挥很大作用的。”
正说话时,潘岳走了进来,将一份清单交给李松:“这是我拟定的需要立刻加固的堤坝地段,请大人过目。”
李松看到清单上第一个就是今年决堤的地方,于是问道:“这个地方还有问题?”
潘岳说:“是的,此处一直隐患很大,以前加固过好几次,今年还是出事了。不过,我当时只是带着人堵上了决口,紧急修补了一下,不能保证再不出问题。现在如果使用混凝土加固的新方法,可以先用在这个地方。只有这里不出问题,才能证明新方法有效。”
李松点点头:“你这话很有道理,不愧是跟黄河堤坝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啊,那就按这份清单来施工吧。”
看到潘岳站在那里没走,李松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潘岳说:“现在人手已经调集齐了,朝廷的200万两银子也拨付到位,但是我们这些人都没有混凝土的施工经验啊。”
李松说:“这倒也是。”他想了想说:“那就给你推荐个人,他跟混凝土打交道快两年了,很有经验。”
潘岳说:“两年?那应该很厉害了,我记得使用水泥也就这两年的事嘛,只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李松说:“是我的管家张琛。洛河支流上的那座桥,就是他用混凝土建起的桥墩;还有今年的黄河大桥,采用围堰的方法施工,也是他带着人用混凝土建起桥墩的。”
潘岳兴奋地说:“太好了,有了张琛这样经验丰富的人来帮忙,加固堤坝就有把握了。”
说起来,李松之所以派张琛去给潘岳帮忙,除了张琛具有混凝土施工方面的丰富经验外,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兑现对张琛的承诺。
此前,刘忠跟随李松外出,立下了不少功劳,甚至还包含战功,这让张琛很是羡慕。李松年前刚从青海郡回来时,也曾答应过张琛,以后会让张琛“历练”一下,眼下就是一个机会。
回到家里,李松找来张琛:“你不是很想出去历练一下吗?工部侍郎潘岳正在加固黄河堤坝,需要一个懂混凝土的人,我推荐了你。”
张琛连忙说:“多谢侯爷。”
李松说:“黄河堤坝事关重大,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可不能有任何纰漏啊。”
张琛说:“侯爷请放心。”
第二天,张琛高高兴兴地跟随潘岳前往黄河堤坝,协助施工去了。
又过了两天,石崇再次来到工部,拜会李松。
石崇面带喜色:“大人,资金问题已经解决了。”
李松说:“投资公司那边筹集到多少钱了?”
石崇说:“这次已经凑齐了800万两银子。”
李松听了也有些震惊:“这么多?”
石崇说:“主要是大家都已经看到,我们几个投资两京间的马路很赚钱,再加上我们也想了些新办法,所以很多人都来投资,其中还有几位朝中大人呢。”
李松说:“听说你开出了年利息一成的借款条件?”
石崇说:“大人也听说了这件事啊?不错,有一半的人愿意入股,但是另一半人还有顾虑,我提出了向他们借款,很受他们欢迎。”
李松心想:石崇这一招,有点类似于现世界的“高息揽储”,确实比较厉害。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理财产品,多少富人的银子都存在地窖里长霉,却找不到好的出路。现在石崇开出了这么高的利息,富人们肯定都愿意把钱拿出来啊。
石崇说:“洛阳到北平郡大概1600里,这800万两银子了,已经足够修到北平郡了。”
李松一听,暗暗叫苦:要是修到北平郡,比起只修到冀州,线路可就延长了一倍多,要想买下沿线3成的土地,公主那52万两银子就不够了,这可怎么办?
石崇说:“现在资金已经足够了,希望大人能尽快开工,要不然投资公司这边,光是每年支付利息的压力就不小。”
李松说:“有了钱就好办,工部马上安排开工。”
石崇说:“那就好。”正准备告辞离开,李松追问了一句:“投资公司那边还在借钱吗?”
石崇说:“资金已经足够了,所以我们不再借钱了。其实一成的利息有点高,要不是为了筹集资金,我们也不想付这么高的利息。”
李松这才松了口气:原来这种年化10%的“理财产品”已经停止销售了。这样的话,万一公主知道了这件事,也可以交代过去了。
可是购买沿线土地的钱又不够了,起码还得再加50万两,上哪弄这笔钱去?
李松心想:这件事虽然可以考虑借钱,但是真要找人借钱的时候,别人肯定会问清钱的用途,不然这么大一笔钱真是放心不下啊。他又不好去骗人,势必要据实以告。
但是任何债主在听到钱的用途后,肯定都愿意直接买下土地,而不会借钱给工部。这样的话,肥水可就流入私人田了,他还不好回绝,毕竟这是朝廷让出的好机会,没人会客气。
李松不由得感叹:也只有公主的钱才能任他“忽悠”,其他人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