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苏财主,他的土地位于吴财主旁边,本来马路是不经过他的田地的,听李松这么一说,顿时感到机会来了,立马报价说:“我愿意以4倍的地价出让土地。”
    看到地价有松动的迹象,李松连忙说:“好好好,这位先生愿意4倍的地价卖地,还有谁出价?”
    话音刚落,就听到有人说:“我愿意3倍的地价卖地。”
    “我愿意2倍的地价卖地。”
    这两位出价的,也是属于本来不在线路上的地主。他们急于分一杯羹,哪怕地价卖得便宜一点,但是他们的土地从此就位于马路边了啊,以后靠着马路就好做生意了。
    李松心想:这世上永远都不缺少精明的人,这倒给了他可以操作的空间。
    很快,形势发生了逆转,那些不在线路上的地主,纷纷杀价,到最后甚至出现了不要钱的情况!
    这下连李松都有点看呆了,不过他很快明白过来:这些地主其实一点也不傻,他们精明着呢!马路的路基其实占用不了多少土地,即便要价高一点也发不了大财,但是如果从这些地主的土地旁经过,土地就大大增值了,总体看还是大赚的。
    吴财主和位于线路旁的其他地主,立刻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如果线路不再经过他们的土地,那么一切都会成为泡影,他们的土地也将重新成为再普通不过的地。
    显然,这个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于是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平价卖出自己的土地。
    经过这么一番竞价,现在基本上都是按照渑池县正常的土地价格出让了。至于那些不要钱的情况,李松觉得此风不可涨,毕竟这有违价值规律,朝廷还不至于要去占这个便宜。
    但是,李松又发现了一个不好的现象:所有的地主都只愿意出让一些土地,用作修马路的路基,没有一个人接受置换土地的提议。
    也就是说,从渑池到长安这一段,马路两边将全都属于地主们所有,朝廷完全不沾边。
    李松心说:这可不行啊。马路两边的商业开发权也是很重要的。凭什么朝廷花大价钱修了路,商业上的利益却全都归了沿线的地主?
    李松觉得,这些地主至少要卖一些沿线土地给朝廷,才能接受。倒不是朝廷非得用这些土地来做生意赚钱,而是要给马路的投资者一些甜头,以后修建其他马路时,才能更容易吸引到资金。
    目前,只有石崇他们为修路投入巨额资金。李松也知道,石崇主要是因为相信自己才投钱,但是这只限于石崇个人,属于特例。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必须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利益,以实际收益让他们感到投资修马路是非常划算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不断投资。
    显然,单纯靠马路收费,回本的周期至少在10年以上,还是长了些。但是如果让他们能在沿线做一些生意,相信就不一样了。这些富户大都有自己成熟的生意体系,再配合这条黄金马路,肯定能赚不少钱。如此一来,“投资马路收益高”的口碑就打出去了。
    想到这里,李松对这些地主们说:“你们都只愿意卖出一些地做路基,但是都不愿意置换土地,我不能接受,所以也得给你们提一些要求了。”
    吴财主不满地说:“我们都已经就土地价格谈妥了,侯爷怎么还提条件?”
    李松说:“今天刚开始时不是说了?你们可以随时修改报价,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就不能修改报价呢?那岂不是不平等?”
    吴财主有些语塞,无可奈何地说:“侯爷请讲。”
    李松说:“我要求你们必须把线路旁一半的土地也卖给朝廷。”
    一石激起千层浪,地主们听到这句话,顿时议论纷纷。
    吴财主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我之所以愿意低价卖地,图的还不是从此靠着马路。您这一下子拿走了一半靠马路的地,那我还有啥搞头?”
    李松说:“你不同意不要紧,会有人同意的。”于是朝其他地主大声喊道:“你们也说说吧。”
    这次出乎李松的意料,几乎没有地主表示同意,就连喊出不要钱的那几个地主也是如此。他们的看法大多跟吴财主类似:靠马路的土地很金贵,他们都不愿意失去太多。
    李松不由得感叹:这些地主考虑得很透彻啊。他们都很清楚什么利益是可以放弃的,什么利益则是寸土必争。跟他们打交道,真是不容易。联想到不久前的鲜卑军师,稍不注意就吃了大亏,让前锋军损失4000多人马。古人真是一点都不能小看的!
    李松无奈地说:“既然如此,那你们觉得,将马路边的土地卖多少给朝廷,是你们能接受的?”
    吴财主说:“侯爷,朝廷为何非要向我们买马路边的土地呢?不是说官府不应该与民争利吗?”
    李松解释说:“修马路的成本很高,朝廷也没那么多钱来修,只好找了些富户来帮忙。可是得给人家一些好处啊,不然以后谁还会来投钱呢?所以要你们卖些土地给朝廷,将来好让这些富户开店赚钱,尽快收回成本啊。”
    地主们这才恍然大悟。
    见地主们还是有些不舍,刘忠说:“吴先生,你要是愿意投钱修马路,就可以不要你卖马路边的土地。”
    吴财主连忙摆手:“我可没钱拿出来修马路。”
    又僵持了半晌,地主们都想明白了:朝廷有朝廷的难处,想完全不卖马路边的土地看来是不行了,那就少卖一点吧。
    终于,吴财主说:“那就卖一成的路边土地吧。”
    李松说:“一成太少了吧?至少四成。”
    吴财主说:“两成。”
    李松说:“三成,再不能少了。”
    吴财主无奈地说:“好吧,那就三成。”其他大部分地主也只好表示同意。
    随后,李松跟地主们敲定了最后的线路,没有额外付出太多代价。
    让李松欣慰的是,这次谈判,没有找当地的官府,而是让市场各方的力量进行充分的博弈,最终达到一个平衡,这样得到的结果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在回洛阳的路上,张琛感叹说:“侯爷,当初你用210亩换张财主的200亩地,我和刘忠觉得换亏了,如今看来,是大赚啊。”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