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当然不便对大家解释说,人被束缚在大地上,是由于万有引力的缘故,这太高深了,没人能听懂。但是用这个磁石来类比,大家就都能理解了。
    李松说:“接下来的讲话,是要对在座的特别班100多名同学说的,也包括后面太学、算学的学生。我想说的是,张诚是好样的,你们都要学习他。”
    此时,在场的所有学生都在静静聆听。
    李松说:“首先,张诚为大晋寻找占城稻,不辞劳苦前往日南郡,终于完成了任务,但却染病而亡。可以说,张琛是为大晋而死,希望你们今后也能像张诚那样,在大晋需要的时候为国尽忠。”
    学生们都鼓起掌来,连张华、和峤等人也投来赞许的目光。
    李松继续说道:“其次,张诚能够细心观察,发现别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千百年来,住在海边的人早就见惯了先看到桅杆顶的现象,但他们都视若无睹,没能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之处。而张诚只是第一次在海边看到,就注意到了,这说明他对奇特现象十分敏感,并且想着要一探究竟。这也是我要求你们向他学习的。”
    学生们又一次鼓掌。但是这回,张华等人没有什么反应,看来他们对于张诚的这一优点并不特别认同。
    其实,在李松看来,在华夏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始终过于强调人自身的修养,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张诚这样,对自然规律始终保持好奇心,并且努力探寻其中奥秘,恰恰是华夏民族比较欠缺的,因而也是特别需要倡导的。
    这次公开课之后,“大地是球形”的说法不胫而走,引起了轩然大波,远比上次公开课“高斯的故事”影响深远。
    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李松是胡说八道,也有人说李松是揭示了真正的规律。
    其实在此之前,东汉的张衡提出的浑天说就认为:天像颗鸡蛋,地包裹其中就像蛋黄。这已经接近于认为大地是球形的说法。但是张衡的浑天说更像是一种猜想,还不能算很明确的大地球形说。
    总的说来,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天圆地方”的说法,毕竟这更符合人们的直观感觉。
    好在,虽然有很多人质疑李松,但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毕竟李松屡立战功,现在风头正劲,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喜欢信口开河的人。
    洛阳地处中原,很多人没见过大海,但是这并不妨碍找亲朋好友打听情况。结果就是:海边确实经常遇到先看见桅杆顶的现象。
    如果这种现象是事实,那么接下来,李松的论证过程就显得非常简单。而正因为简单,所以格外具有说服力,智商正常一点的人都很容易推断,甚至连小孩子都不难理解。这样一来,理智的人都不得不相信大地是球形的,而且这样的人正越来越多。
    李松现在已经顾不上这些,就让舆论自己去发酵吧,他要先去忙修路的事了。
    这一天,李松带着张琛和刘忠,召集了渑池到长安间马路沿线的地主,讨论买地修路的问题。
    结果让他大吃一惊。正如张华曾经提醒过的那样,很多置换过土地的人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这就使得后面遇到的地主变得极难对付。
    特别是那个张财主,更是痛心疾首,逢人便大讲特讲安宁侯如何狡猾,以区区210亩的代价,就换得了他200亩位于马路旁边的优质土地。
    据张财主讲,现在很多人愿意以3亩甚至5亩换1亩的高价,找户部换购一些马路边的土地,都被户部拒绝了。
    李松听说这件事后惊奇不已:“才大半年,马路边的土地就已经升值了5倍以上?这也太快了吧?”
    张财主在渑池周边一带也算小有名气,他的“悲伤”故事也迅速传开,加之大家都亲眼目睹了马路两边生意繁忙的景象,如今所有人都知道,马路边的土地可是寸土寸金,不可等闲视之。
    李松发现跟地主们的谈判已经变得格外艰难。这不,出了渑池后的第一段马路,就遭遇了一位吴财主。等听到吴财主给出的报价,李松差点没噎死:5倍于以前的地价。
    李松说:“吴先生,现在是朝廷在此修马路,你这么敲竹杠可不行啊。”
    吴财主说:“如今在马路两边,5倍的价钱都买不到土地,我这个报价有何不可?”
    李松说:“要不还是朝廷拿地跟你换吧,多出一些地都行,你开个价。”
    吴财主说:“多拿出多少?要是拿5倍面积的地来换,我可以考虑,但必须全都是好地啊,拿差地来糊弄我可不行。”
    李松气得简直说不出话来:拿5倍面积的土地来换?你怎么不去抢啊?
    刘忠也按捺不住怒火,气愤地说:“你这简直是敲诈,还是让渑池县令来管这事吧。”
    没想到那个吴财主根本不怕:“渑池县令也不能强买强卖吧?你们要真敢这么做,我就拼了这条老命不要,一直跪在皇宫外面喊冤,求皇上主持公道。”
    李松心说:这还真是个难缠的主。修路本来是为了造福百姓,要是闹出事来,甚至闹出人命来,那就不好了,有违修路的初衷。
    李松暂且没有搭理这位吴财主,而是去跟别的地主接洽,结果发现他们一个比一个胃口大,条件更加苛刻。
    假如接受这些人的条件,修路的成本将高得惊人,每1里5000两银子的预算根本打不住,至少也要翻倍。显然,这是完全没法接受的。
    怎么办?难道这条黄金马路,就这样搁浅了么?
    李松忽然灵机一动:“我真是糊涂啊,怎么搞得像是我求着他们,应该是他们求着我才对啊。”
    李松想出了一条妙计。第二天,他召开了“扩大会议”,不再局限于线路旁的那些地主,而是线路两边50里以内的地主,全都召集来开会。
    李松在会上宣布道:“这条马路的线路其实并未确定,谁的土地开价低,就尽量选择从谁那里经过。现在你们可以重新出价了,允许随时修改报价,开始吧。”
    有位苏财主,他的土地位于吴财主旁边,本来马路是不经过他的田地的,听李松这么一说,顿时感到机会来了,立马报价说:“我愿意以4倍的地价出让土地。”
    看到地价有松动的迹象,李松连忙说:“好好好,这位先生愿意4倍的地价卖地,还有谁出价?”
    又听到有人说:“我愿意3倍的地价卖地。”
    “我愿意2倍的地价卖地。”
    这两位出价的,也是属于本来不在线路上的地主。他们急于分一杯羹,哪怕地价卖得便宜一点,但是他们的土地从此就位于马路边了啊,总体来看还是大赚了。
    李松心想:这世上永远都不缺少精明的人,这倒给了他可以利用的大好机会。

章节目录

穿梭在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松岩之上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松岩之上并收藏穿梭在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