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豹对冯亭的看法虽然有失偏激,但所指出的后果却是必然。白得十七城是个大便宜,随之而来的秦军报复也是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但目前赵国兵力只有三十万,还不能全部投放前线,可以作战的使大劲儿也不过二十万,更重要的是谁去统帅?
    讨论会上论争不休,郭开虽然没资格参加,却可以夜进平原府,极力推荐赵奢之子赵括。在赵府当食客时,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要说赵括确不简单,不但世家出身、名将之后,自己的名气也很大。十七岁朝见赵惠文王,把一部《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其他军事经典大作也都问一知三;尤其对赵奢在阏与之战中怎样行军,哪里驻营;如何设计奇袭北山,抢占至高点夺取主动权,激励士兵奋勇杀敌、终获大胜……的全部过程,都能口若悬河地详细复述,其中还解释评点,使听者如历历在目,比亲自参战更能了解战况。好像听了一部评书,简直是一种享受,而且他还练得一身好武功,真是舞枪遍体生花、射箭百步穿杨,惠文王以为神童爱不释手,当即封为将军,留在宫中任太子丹的侍从武官。如果不是赵奢反对,只怕官位还会更大。
    儿子有出息,做父亲的当然高兴,在兵书战策上,经常刻意指点,之所以拦阻晋升,只是希望他通过军功换取前程,而不依靠君王的宠爱,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敬佩尊重,否则官做的再大,也难免被人瞧不起。
    就在大家都看好赵括“必将出于蓝而胜于蓝时”,有一次赵奢偶尔看到他在校场操练禁卫军,却摇头不满。
    穿戴整齐的赵括站在指挥台上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挥动令旗发出一连串清脆的指令,使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自己的位置,随时按指令完在整体队形的变换,排出“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九宫八卦阵”“十面埋伏阵”。
    做为一个老军官,不能不佩服这位年轻人排练的阵势已能达到准确、整齐、动作连贯、井然有序的高标准,在军事演习比赛中一定能拿高分;但做为一个有实战经验的老将,却感到在儿子的动作和气质中透析出一种既华而不实、又目空一切的风度。与其说是军官,更像是个名“导演”,所以士兵们的进退便有如舞蹈,优美有余而缺乏杀气。
    回到家中,父子进行过一番讨论,应该承认赵括的记忆力的确非常好,不仅能娴熟地说出各种阵式的名称、序列,而且对阵势开、合、变形过程中,显示方位的各色旗下的士兵、战卒如何穿插进退;各种武器的组合配置,都按规定讲得有条不紊。这些细则,恐连赵奢也记不清楚,往往临战时视情况而定。
    但赵奢还是摇头:“战争把成千上万的人置于生死关头,最为残酷无情,所以指挥官要怀着沉重的心情,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慎重对待,一丝一毫的轻妄都会招来灭顶之灾。你是因善于谈论兵书战策受到的赏识而少年得志,所以特别重视读书。读书是好事,要学会打仗,当然要读书,但战争却不能完全依靠读书,能读好书的人并不等于能打好仗。要知道每一场战争同上次可能是有相似之处,却绝不是上一次的重复,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都在变化,随机应变,才具有更重的意义。否则,你就是把天下所有的兵书战策都记在肚子里,也不一定能打胜仗,你已经习惯在纸上谈兵了,可太危险啦!”
    赵括对父亲的教训很不服气:“写这些书的人,包括您在内,不都是经常打胜仗的名将吗?按照你们的教导为什么就不能取胜呢?儿子虽然不如父亲,却也非弱智无勇之辈,如果让我带兵,一定要打胜一场大仗给您看看!”
    赵奢知道儿子病入膏肓,又劝了几次,那种自以为是的脾气还是不改,不愿总听教训,干脆长住宫中不回家。赵奢见他如此固执己见,伤心至极,终于给儿子下了定论:“赵国如用此子为将,必败无疑!”因此嘱咐妻子:“我死后如用赵括为将,你必拦阻,方保余生。”
    不幸的是,平原君如今要把赵括推上将台,担任统帅。孝成王与他共同生活多年,对他的英姿才艺,早就十分赞赏,一直就想找个机会重用他,有人推荐,当然同意。
    谁不愿自己的儿子飞黄腾达、前程万里、荣宗耀祖、老少沾光?但赵括的母亲竟坚决反对任用赵括,慷慨陈词于平原君之前:“先夫每言战乃凶事,不可擅动。而赵括却看做是建功立业、升官扬名的途径,有轻慢之意,此其一也;据先夫考察,赵括虽熟读兵书,却不懂实战,纸上谈兵之辈华而不实,不可重用,此其二也。
    为将者待下属:爱之如父子、亲之如兄弟、敬之如师友;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纳众议、不专横,生死之际才能同心同德,得其死力。妾入赵门以来,先夫经常带到家中让我们弄酒,颇如亲人者,往往数十人;称兄道弟,以友相待者何止数百;与部下解衣推食、不分彼此,同榻而眠,无贵无贱,更是习以为常,何能论数?
    今闻赵括当官常箕坐高堂,接受朝拜,耀武扬威,呵斥不绝,使下级战战兢兢不敢仰视。架子是端足了,但威而不亲,人心不附,自以为高,上下隔绝,又怎能与将士亲密无间、同仇敌忾?此其三也!
    一个军人,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征鼓一响则忘其身。先夫久为将,多立功,所受赏赐都与士卒共享,无一丝一毫入私门;赵括寸功未立,获过其父,却尽付妻子。每于夜半灯下掐指计算何处田产丰腴、可购若千,乃商贾市侩也,又怎能统帅士卒舍生忘死地去杀敌?此其四也!
    所以,被你们捧为‘天才’的,先夫却视为庸才,赵国非无人,奈何必以他为将?”
    对赵括的这些缺点,平原君有的不理解,有的更不以为然,因为都是彼此同类,但他毕竟老于世故,既然赵括的父母都持否定态度,他知道必须慎重,不能只听郭开的,便又拜访久已卧床的蔺相如,请他帮忙参谋决策。
    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利害关系,从长远角度看,蔺相如也同意援韩抗秦的决策,但由于得不到别国的支持,赵要做单独抗秦、长期打大仗的思想准备,因为秦不仅要报复上党被夺之仇,也将把攻赵视为吞并三晋的关键一战。必将倾其全力,非一次胜负能善罢甘休。
    对于任用赵括,蔺相如也表示反对:“当年马服君在时也曾一再嘱咐我,绝不可让赵括骤握兵权独挡一面。瑟之成曲,须弦松紧适合,而弦的松紧,是由扭转弦柱来调节。赵括善读兵书却不善用兵,胶柱鼓瑟,不知合变难担重任,依臣之见,可让他当副将,主帅还应用廉颇。”
    平原君皱起眉头:“老将军厌战情绪很大,对援救上党态度消极。”
    蔺相如咳了一阵,喘吁吁地说:“他不完全是出于厌战,但无论他的观点对错,只要接到命令,还是会以国家为重,绝对服从,尽力迎敌。这一点,我了解他。”
    蔺相如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得到一致同意,廉颇尽管有抵触情绪,但蔺相如知道怎样开导他,一夕之谈就使他欣然就职。
    赵括不仅拒绝当偏将,连任廉颇的副帅都不干,他瞧不起廉颇:“那个糟老头子胆小如鼠还能打仗?做他的副将我嫌窝囊!”蔑视之中还有怨愤,因为听郭开说,父亲就是在廉颇的压抑下抑郁而死。最后告诉孝成王:“先让他去吧,等他不行我再上!”

章节目录

战国风云之侠义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清岚如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清岚如水并收藏战国风云之侠义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