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自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后,便日益衰落。
他的孙子桓王率“六国”大军征讨逆臣郑庄公。
不但大败而归,还被人家在肩上射了一箭,险些被俘。
此次伐郑的失败,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
“春秋”时代,好在“五霸”们还要打着周王的旗号来“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周王朝表面上尚需给予尊重,保持着形式上的服从。
例如齐桓公对楚作战自称是“奉天子之命”兴师问罪,打了胜仗得向周王献俘。
但进入“战国”时期,大家都是凭靠自己的实力求发展。
周王朝已失去任何“号召”意义,不再有利用价值。
所以也就没人再买周王的帐,逐渐沦为附庸小国。
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的原因,仅在于一定时期内各大国之间基本势均力敌,忙于相互侵伐吞并。
谁也不愿首先承担“灭周”的坏名声,成为各国攻击的理由和目标。
然而,距周最近的韩国,虽然自己总遭侵略,却还要去欺负周国,从那里蚕食了不少领土。
到周赧王时,韩、赵二国自作主张以雒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以巩附成周为东周。
由东、西二周公分别管理,周赧王依附西周公住在王城洛邑,依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如果周赧王从此老老实实守着祖宗留下的那些家底过日子,还能当个相当不小的富家翁。
谁知天不佑周,竟又被卷进一场动荡漩涡,终于落到倾家荡产的惨境。
楚孝烈王之才不过中等,雄心壮志却不弱于祖若父辈。
见信陵君邯郸一战大败秦军,就以为秦国是纸老虎。
而且白起早已冤沉杜邮,再无“惊梦”之将。
就想乘机再首倡“合纵”之盟,联天下之力讨秦。
既雪秦军破郢都、焚夷陵之耻,又可提高楚国的威望再建王霸之业。
要想树楚威,当然不能请信陵君出头。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与平原、信陵齐名于世,应该能担此重任,号召天下。
但黄歇却知道自己比人家相差甚远,即使发出号召,也难以得到轰轰烈烈的响应。
可是又不能在楚王面前自我贬值,便召集门客研究。
依朱英的意见是不可以攻秦:
“霸王之威建立在德、力双全的基础上才能服诸侯,使其听节制、遵进退。
否则各国只是一盘散沙打不了胜仗。
楚虽地广兵多,然与秦相比仍处弱势。
德则需厚积而薄发。
楚固向善,但所积尚浅,产生不了那么强的凝集力。
所以还不能轻易发动对秦战争。”
春申君很为难:
“我也考虑到了这些情况,但是大王正在兴头上,不便阻拦啊。”
门客李园献上一计:
“何不请周王出面当盟主?
他毕竟还保留着‘天子’的名号,说句话大家还不好意思不听。
实际上是咱们说了算。
有了好处得让咱们占头份,既享‘尊王’之名,又收‘合纵’之利。”
这样的便宜事儿黄歇和楚王当然欢迎,李园从此也身价倍增。
可惜其他五国却没兴趣:
魏王正在一意修补因信陵君救赵而在秦魏间造成的裂痕;
赵、韩苦战之后喘息未定,也不愿意继续打仗;
燕国当时是栗腹执政,这个人的特点是只对自己有利的才干;
替楚王、周天子去火中取栗当然不愿;
齐相后胜因为参与邯郸之战受到秦王严厉责问,已非常后悔;
秦王打一巴掌再给俩甜枣,把后胜乐得直摇尾巴,就更不能反秦了。
倒是信陵君,虽然人家没邀请,自己还想主动参加,却被薛琦劝阻:
“大战之后,无论国家还是民众,都需要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休养生息。
并非出于必须却继续发动战争,就不是救民而成虐民了。
楚国地广民多,援赵虽出兵二十万,人力、物力的消耗比例不大。
实力尚强,又是打胜仗,自觉锐气十足。
同时误以为秦国大败后疲惫不堪。
所以才想再借‘合纵’之力伐秦,打个大胜仗以振楚之威。
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威望还不足以号召天下,就捧出周天子做招牌。
可惜,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却不知与邯郸之战的形势不同。
那时是公子以扶困救危做号召,天下同仇敌忾,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秦军虽强也无人畏惧。
今虽是在周天子统率下去‘讨逆’,其实却‘师出无名’,人心轻慢。
而秦集全国兵力仍有带甲五十万,且痛邯郸之败,心怀悲愤。
‘哀兵必胜’,轻率启衅之六国,非其敌也!
公子别趟这场浑水吧。
再说,您去了人家还未必会高兴,一片好心适得其反,何苦呢!”
可怜周赧王对“国际形势”一无所知。
受了楚使的怂恿,竟也相信秦国已经不堪一击,忽然萌生了重兴大周的宏愿。
他也打算利用楚国拥戴的机会大出一回风头,便命令西周公按洛邑户口点名征兵。
可惜一个不缺也没凑上六千人。
更困难的是军械、装备、车马、粮草这些必需物资也都严重缺乏。
总之,周赧王并不具备作战能力,却利令智昏。
软驴子拉硬屎、强赶鸭子上架,非趟这场浑水不可。
没钱就借款,当场立债契,翻一番的高利贷,但讲明是用“战利品”偿还。
洛邑多商人,唯利是图,见了便宜趋之若鹜,这样发财的大好机会岂肯错过?
不但踊跃出钱,还纷纷应募参战,等到秦军败逃时,再狠狠捞一把,其利就仅次于吕不韦经营秦国了。
周赧王是盟主,楚国是发起人,当然得提前赴约。
但会师之期过了一个月,只来了赵将乐乘、燕将乐间且各只带了一万人马。
又过了半月,韩将郑戊带五千人勉强赶到,齐、魏则渺无音讯。
乐乘、乐间是何等人物,一看这形势就知道了后果,心中已自有数。
来前韩王就已命令郑戊视乐乘以定进退,便扎营在赵军旁边。
倒是楚国发大军二十万,颇有气势。
周赧王以为仅靠楚军就能大获全胜,心里高兴。
他终日高坐在御帐内喝酒,并不过问军事。
他的孙子桓王率“六国”大军征讨逆臣郑庄公。
不但大败而归,还被人家在肩上射了一箭,险些被俘。
此次伐郑的失败,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
“春秋”时代,好在“五霸”们还要打着周王的旗号来“挟天子以令诸侯”。
对周王朝表面上尚需给予尊重,保持着形式上的服从。
例如齐桓公对楚作战自称是“奉天子之命”兴师问罪,打了胜仗得向周王献俘。
但进入“战国”时期,大家都是凭靠自己的实力求发展。
周王朝已失去任何“号召”意义,不再有利用价值。
所以也就没人再买周王的帐,逐渐沦为附庸小国。
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的原因,仅在于一定时期内各大国之间基本势均力敌,忙于相互侵伐吞并。
谁也不愿首先承担“灭周”的坏名声,成为各国攻击的理由和目标。
然而,距周最近的韩国,虽然自己总遭侵略,却还要去欺负周国,从那里蚕食了不少领土。
到周赧王时,韩、赵二国自作主张以雒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以巩附成周为东周。
由东、西二周公分别管理,周赧王依附西周公住在王城洛邑,依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如果周赧王从此老老实实守着祖宗留下的那些家底过日子,还能当个相当不小的富家翁。
谁知天不佑周,竟又被卷进一场动荡漩涡,终于落到倾家荡产的惨境。
楚孝烈王之才不过中等,雄心壮志却不弱于祖若父辈。
见信陵君邯郸一战大败秦军,就以为秦国是纸老虎。
而且白起早已冤沉杜邮,再无“惊梦”之将。
就想乘机再首倡“合纵”之盟,联天下之力讨秦。
既雪秦军破郢都、焚夷陵之耻,又可提高楚国的威望再建王霸之业。
要想树楚威,当然不能请信陵君出头。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与平原、信陵齐名于世,应该能担此重任,号召天下。
但黄歇却知道自己比人家相差甚远,即使发出号召,也难以得到轰轰烈烈的响应。
可是又不能在楚王面前自我贬值,便召集门客研究。
依朱英的意见是不可以攻秦:
“霸王之威建立在德、力双全的基础上才能服诸侯,使其听节制、遵进退。
否则各国只是一盘散沙打不了胜仗。
楚虽地广兵多,然与秦相比仍处弱势。
德则需厚积而薄发。
楚固向善,但所积尚浅,产生不了那么强的凝集力。
所以还不能轻易发动对秦战争。”
春申君很为难:
“我也考虑到了这些情况,但是大王正在兴头上,不便阻拦啊。”
门客李园献上一计:
“何不请周王出面当盟主?
他毕竟还保留着‘天子’的名号,说句话大家还不好意思不听。
实际上是咱们说了算。
有了好处得让咱们占头份,既享‘尊王’之名,又收‘合纵’之利。”
这样的便宜事儿黄歇和楚王当然欢迎,李园从此也身价倍增。
可惜其他五国却没兴趣:
魏王正在一意修补因信陵君救赵而在秦魏间造成的裂痕;
赵、韩苦战之后喘息未定,也不愿意继续打仗;
燕国当时是栗腹执政,这个人的特点是只对自己有利的才干;
替楚王、周天子去火中取栗当然不愿;
齐相后胜因为参与邯郸之战受到秦王严厉责问,已非常后悔;
秦王打一巴掌再给俩甜枣,把后胜乐得直摇尾巴,就更不能反秦了。
倒是信陵君,虽然人家没邀请,自己还想主动参加,却被薛琦劝阻:
“大战之后,无论国家还是民众,都需要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间休养生息。
并非出于必须却继续发动战争,就不是救民而成虐民了。
楚国地广民多,援赵虽出兵二十万,人力、物力的消耗比例不大。
实力尚强,又是打胜仗,自觉锐气十足。
同时误以为秦国大败后疲惫不堪。
所以才想再借‘合纵’之力伐秦,打个大胜仗以振楚之威。
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威望还不足以号召天下,就捧出周天子做招牌。
可惜,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却不知与邯郸之战的形势不同。
那时是公子以扶困救危做号召,天下同仇敌忾,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秦军虽强也无人畏惧。
今虽是在周天子统率下去‘讨逆’,其实却‘师出无名’,人心轻慢。
而秦集全国兵力仍有带甲五十万,且痛邯郸之败,心怀悲愤。
‘哀兵必胜’,轻率启衅之六国,非其敌也!
公子别趟这场浑水吧。
再说,您去了人家还未必会高兴,一片好心适得其反,何苦呢!”
可怜周赧王对“国际形势”一无所知。
受了楚使的怂恿,竟也相信秦国已经不堪一击,忽然萌生了重兴大周的宏愿。
他也打算利用楚国拥戴的机会大出一回风头,便命令西周公按洛邑户口点名征兵。
可惜一个不缺也没凑上六千人。
更困难的是军械、装备、车马、粮草这些必需物资也都严重缺乏。
总之,周赧王并不具备作战能力,却利令智昏。
软驴子拉硬屎、强赶鸭子上架,非趟这场浑水不可。
没钱就借款,当场立债契,翻一番的高利贷,但讲明是用“战利品”偿还。
洛邑多商人,唯利是图,见了便宜趋之若鹜,这样发财的大好机会岂肯错过?
不但踊跃出钱,还纷纷应募参战,等到秦军败逃时,再狠狠捞一把,其利就仅次于吕不韦经营秦国了。
周赧王是盟主,楚国是发起人,当然得提前赴约。
但会师之期过了一个月,只来了赵将乐乘、燕将乐间且各只带了一万人马。
又过了半月,韩将郑戊带五千人勉强赶到,齐、魏则渺无音讯。
乐乘、乐间是何等人物,一看这形势就知道了后果,心中已自有数。
来前韩王就已命令郑戊视乐乘以定进退,便扎营在赵军旁边。
倒是楚国发大军二十万,颇有气势。
周赧王以为仅靠楚军就能大获全胜,心里高兴。
他终日高坐在御帐内喝酒,并不过问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