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完颜宗望(斡离不)长途穿插突袭汴梁城,李宪并没有太当回事。
    因为按照固有的历史,这一次的汴梁城防御战,烈度和规模都极其有限,敌我双方损失的兵力,加起来还不到五千人。
    女真鞑子第一次围攻汴梁城,主旋律只有两个内容:
    第一,大宋赵家子弟,把“腹黑、手辣、无信”的无耻嘴脸演绎到极致,窝里斗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第二,完颜宗望虚实并用,把“战争讹诈”的奸诈手段发挥到极致,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役目标。
    李宪主动从京城撤出来,本来就是一个针锋相对的行动。占据京城西南十多里的祥符县城,主要目的也是两个:
    第一,抢劫牟驼岗天驷监马场,焚毁所有的辎重粮草,让完颜宗望的大军无法持久,有效策应李纲的京城防御战。至于韦冬宁擅作主张干掉了郭药师,原本不在李宪的计划之列。
    第二,李宪实际上是担心另外一回事,这就是他此前针对大夏国的布局。包括和清源武馆秘密达成的四方协定,然后组建特遣军团深入漠北横扫万里,专门建立了杭爱山军分区。
    嵬拓凌宁、诺移长生、耶律雄奴、野利鹄等人通过王节的帮助,潜入大夏国之后究竟能否发挥作用,耶律余里衍、毕长青、裴凤琦他们能否如期率部南下策应,才是问题的根本。
    因为李宪有先知先觉的神通,大宋的能战之军都集中在河套地区的秦风路,也是唯一能够进京勤王的部队。
    利用耶律余里衍、毕长青、裴凤琦压迫黑水镇燕军司、黑山威福军司,让大夏国把注意力放在北方,给大宋朝的秦风路减轻压力,李宪只能做这么多。
    可是到目前为止,李宪也没看见一支勤王之师,他的心中当然不会很轻松。
    难道是太原府保卫战出了问题?或者是完颜娄室出手了?
    完颜娄室,被女真鞑子后裔鼓吹成“女真战神”,却成为在李宪手里最悲惨的人。
    李宪来到这个时空的第二天,完颜娄室的三儿子就被杀了。
    那是李宪解救萧姵之后的第二天清晨,完颜石古乃出来寻找失踪人员,同时引诱董庞儿出兵袭击,结果被萧姵暗中偷袭一箭给射死了。
    半年之后,完颜宗翰、完颜宗干、完颜彀英算计蔚州萧芸娘。完颜娄室的大儿子完颜活女射死萧姵,紧接着被初出茅庐的祁三郎阵斩。
    损失了两个儿子,完颜娄室所部的战斗力受到一定影响,但也不会很大。因为他手下还有二儿子完颜谋衍,以及完颜思敬、阿离土罕、撒按、鶻沙虎、桑袞、讹特剌等猛将。
    完颜娄室作为女真鞑子西路军的副帅,是完颜宗翰第一助手。
    完颜娄室的主要作战方向,就是陕西和四川北路一线。主要作战目标,就是歼灭大宋朝战斗力最强的西北边军。
    这些事情都在李宪心里装着,没有人可以为他解惑,只能一个人干着急。
    李宪在这里着急,汴梁城里面还有更加着急的人,这就是京城留守李纲。自从今天上朝回来,他就开始坐卧不安,连茶杯都已经连摔三只。
    原来,李纲让小皇帝赵桓下旨:“朝中大臣不分品序,一律上城组织军民防御,每个人都要分片包干。谁负责的城墙出现问题,就要追究谁的责任。”
    此令一下,太宰白时中因为怕死率先辞职。
    李纲正在北面的卫州门指挥作战,殊死反击金兵攻城,并不知道朝中已经出现人事变动。
    等到打退攻城的金兵,返回朝廷报喜的时候,李纲才知道小皇帝赵桓已经提拔李邦彦为太宰,张邦昌为少宰。
    李邦彦,人称浪子,对京城的妓女如数家珍,除此之外一无是处。
    张邦昌,按照后世的说法,是大金国的铁杆粉丝,和汪精卫差不多德行。
    李邦彦、张邦昌是投降派里面的领头羊,突然占据太宰和少宰这样的要害位置,实际上代表着小皇帝赵桓对时局的态度,李纲顿时产生一种不好的感觉。
    为了扼制投降派势力,李纲在昨天夜里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挑选一千二百名“敢战士”组成第二支敢死队,用绳索缒下城头突袭金兵大营,剁死伍拾长十多人,军卒一百多人。
    一千二百人全部战死,杀死金兵一百多人。十个人拼死金兵一人,单纯从战果来说,这一次夜袭作战得不偿失。
    但是,李纲通过此次夜袭,表明自己誓死抵抗的态度:
    第一,给完颜宗望和完颜阇母传达一个信息:“大宋人多,而且都不怕死。哪怕用十个人换一个金兵,我们也一定要打下去!”
    第二,告诉朝中大臣:“我们有的是人,而且城内百姓支持抵抗,这是目前的大方向,投降是不得人心的。”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利就有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纲虽然一心主战,但是他志大才疏,对时局的判断和掌控能力太弱,做什么事情都一相情愿。
    好心办坏事,说的就是李纲这种人。
    果然不错,完颜宗望今天没有继续攻城,天还没亮就派使者吴孝民,来到北面的新酸枣门递交国书。
    李纲得到消息,从城头下来赶到皇城,刚好碰到垂头丧气的宗泽,才知道小皇帝赵桓、太宰李邦彦、少宰张邦昌已经做出决定,并且派遣员外郎郑望之、防御使高世则,和金国特使吴孝民展开谈判,并且已经达成口头协定。
    吴孝民此来的由头,还是老调重谈,追究大宋接纳张觉父子的违约之举。
    小皇帝赵桓当然一推六二五:“这是先朝发生的事情,朕未曾开罪邻邦。”
    这种说辞本来就是一种借口,也是太上皇赵佶退位的目的之一。
    吴孝民也没坚持,而是传达了完颜宗望的意见:“既然属于先朝的事情,那就不必再计。金宋两国应该重立誓书修好,希望宋国派遣亲王和宰相,赴我军议和。”
    李纲只觉得头皮发紧:“宗大人,陛下派谁出城议和?”
    宗泽叹了口气:“陛下已经下旨,责令同知枢密院事李梲,和吴孝民一起出城前往金营。”
    李纲一听就急了,直接闯到后廷对小皇帝赵桓说道:“陛下,我们的勤王之师未到,议和拖延时间当然可以。但是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李棁这个人一向胆小怕事,微臣担心他出城谈判必然误国。请陛下收回成命,让微臣代他一行。”
    没想到一向唯唯诺诺的小皇帝赵桓,今天居然态度大变:“朕意已决,而且已经通告金国特使,爱卿不必多言。”
    李纲还想据理力争,小皇帝赵桓一摆手,内侍总管李彦从龙案上拿起一件东西送过来。
    李纲一看顿时就傻眼了,才知道自己在城头组织抗战,朝廷之中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原来,韦冬宁抓捕太上皇赵佶派出来的信使,使用的是江湖点穴手法,看了信件之后重新封好。信使重新清醒过来,根本啥都不知道,太上皇的旨意自然如期传入宫中。
    宫中是什么人?那都是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的人。
    太上皇赵佶的旨意就两句话,而且含义并不隐讳,老奸巨猾的官场中人一眼就能够看出其中的端倪,顿时惊起轩然大波。
    原本勉强统一的抗金阵营瞬间崩溃,重新分成不同阵营。在朝堂上争吵不休,在朝廷外上下其手。
    尤其是太宰李邦彦、少宰张邦昌主持朝议,变成了投降派的一言堂,京城燃起的抗金士气自然受到极大打击。
    京城留守使李纲,他能够一步一步混到目前的高位,自然也就能够看穿太上皇赵佶的阴谋诡计。
    太上皇赵佶的这份旨意,隐隐约约透露两层意思:太上皇还有话语权,小皇帝的位置并非牢不可破。按照后世的说法:你们别特意太早,我胡汉山还会回来的。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太上皇的这份旨意一到,在京城里面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万一汴梁城的防御作战取得全胜,小皇帝赵桓必将声势日隆,最后众望所归,太上皇复辟就半点机会都没有。他不想看见小皇帝赵桓成功,需要制造混乱瓦解军民对小皇帝的信心,让人们不要忘记他这个英明神武的宣和帝。
    第二,有宋一朝,都是无耻文人的天下,主和的投降派占上风。金兵突如其来,李纲率先出头力主抗金,而且不惜逼老皇帝退位,不仅阻止小皇帝赵桓逃走,还挟持小皇帝上城巡守,顿时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引领了朝廷舆论方向。
    第三,主战派彻底翻身,小皇帝赵桓几乎于摆设,李纲等主战派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太上皇的复辟势力、文官集团的投降势力,同时受到极大削弱,嘴上不说不等于心里甘愿被压制,此刻太上皇发出反击信号,风向顿时大变。
    李纲之所以着急,就是因为他很清楚小皇帝赵桓的性格,完全是一团扶不上的烂泥。目前留在京中抵抗金兵,也不是小皇帝赵桓有血性,完全是被自己给逼的。
    过去的半个月时间,朝中群臣对于战、和之争从来没有平息过,每天都在朝廷上吵得不可开交。只不过因为李纲的强势,主战派勉强占据主动。
    太上皇赵佶的旨意在朝廷中一宣读,群臣顿时炸了锅,李纲瞬间变成了绝对的少数派,几乎就是光杠司令。
    小皇帝赵桓压根儿就不想打仗,此前没有什么好的由头,所以被李纲压制。
    现在有了太上皇赵佶的旨意,小皇帝赵桓终于找到借口,李纲说话当然不好使。
    两国重开谈判,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个消息不径而走,城楼上顿时传得沸沸扬扬。
    李纲此前颁布的军令彻底废了,根本没有人再听他的,只能在家里生闷气。
    没想到第二天过晚饭,门外传来一声高呼:“皇上口谕:宣李大人入宫觐见!”

章节目录

重建北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苕面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苕面窝并收藏重建北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