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三年六月下旬,蒙古开平城,晴,微风。
    赛哈智陪着张辅一起来到,昔日元世祖忽必烈所建的皇宫。
    张辅进了气势恢宏的皇宫,就被其鸿图华构而震撼。直到赛哈智的声音,才让张辅回过神来。
    赛哈智问道:“镇抚大人,为什么元世祖当会时放弃他建成的开平,而将京师移于现在的北平”?
    张辅思索了会,回道:“北平是真正的战略要地。再说元世祖手下那些大将们也希望去温暖的南方。听说之前太祖皇帝也有想过将京师移到北方,只是因功臣们集体反对而作罢”。
    看到赛哈智有些不解,张辅解释地道:“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的道理,谁都明白。但没有几个人会甘心一直处于苦寒且多战之地,去拒绝那已然获得的宜人居所”。
    张辅有些感慨地说:“例如这开平城,昔日的元上都,就是被岐阳王李文忠率军攻破。而岐阳王生于忧患;今日一败再败,导致百万大军灰飞烟灭的曹国公李景隆,却自幼被其父岐阳王李文忠所娇生惯养”。
    但让赛哈智没有想到的是,张辅此话话音刚落,他又毫无转折地道:“现在我身处北境,难以料理北镇抚司的差使,之前有向大帅举荐你为北镇抚司镇抚。”
    看着赛哈智,张辅又道:“今日约你就是告诉你,燕王已经同意你就任北镇抚司镇抚,你晚上就回北平就职吧”。
    闻言大喜的赛哈智即道:“谢镇守大人”。张辅坦诚地说:“凭你所立的功劳,这个位置就是非你莫属。”见赛哈智仍是一脸感激,觉得无功不受禄的张辅接着又解释地道:“推荐你,是燕王写信暗示于我的”。
    赛哈智沉声地回道:“卑职明白”。
    张辅微微颔首地说:“不用我说,你也知道,锦衣卫指挥使就是大帅本人”。
    赛哈智感激地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了。他认为这位冉冉升起的将星如是说,显然是把自己当成他的自己人。他又何必多说?
    张辅见赛哈智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于自己视线。他能解读出赛哈智的意思,但对赛哈智他是由衷的佩服。因为在赛哈智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时的历史中,明军几乎是所向披靡。张辅认为这位情报头目是功不可没的。
    张辅不会否认自己有拉拢赛哈智。
    当高士文在皇宫内找到张辅,就开门见山地道:“镇守大人,现在已是协同瓦剌,出兵鞑靼之刻”。
    高士文之所以是这么说,是因为在捷报连连的情况下,那些留守于边陲的军士产生了一种被置身事外的抛弃感。他知道若是不去正视的话,任由军士们这情绪去发酵,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张辅得知此情况后,认为那些军士这所谓的被抛感,应该是源自他们昔日的袍泽们可能会因赫赫战功而得以升迁,他们担心日后不好相见而至。所以,张辅也认为此时是去攻打鞑靼强硬派之时。
    既然军士们现在渴望战功,那就给予他们的战争。
    七月,济南城下燕军军营,阴,无风、闷热。
    看到锦衣卫在沧州发来的谍报,让燕王不由眉头一皱。谍报说平安领军二十万扎营于沧州单家桥后,现在正欲移营于御河,而准备截我粮船。
    而且平安又派了五千多善泳者渡河,令他们去说服新附我军的降军,而合势拿下德州。
    经过仔细的考虑,燕王写了一封信给正在直沽(现天津)组织运兵、运粮的朱高炽。他在信中道:“现在德州多是新附我军的降军,不加以时间,其忠诚度是难说的,再加上德州城中几十万担的余粮没有运走,你必须迅速将新兵与粮食运回北平”。
    信中还说:“虽然我认为在沧州的平安,因刚战败未必有胆量去袭击我军,但不能不防。你可令守城的朱高燧领军一万出城,让你弟第一日扎营于张掖门之外;次日扎营于卢沟桥西;第三日扎营于良乡”……
    燕王接着又在信中写到:“等你弟最后与你所率大军会合之时,必须得搞出大动静让平安知道。平安得知后必然会心生疑虑,而不敢进军。然后你再令你弟,按照之前的反顺序再依次退回北平”。
    “而心生疑虑的平安势必会派斥候观察你弟的动静,而不敢妄动。待你弟退回北平之时,我粮船及新军已过直沽。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我不欲战,敌不得与我战’的实际演练”。燕王最后道。
    没错,见济南城久攻不下,燕王已萌生退意。为了掩护其军事撤退与在朝堂得到更多的支持,燕王觉得自己现在该打政治牌了,不过这得得到李得城的配合。
    尚宝司(管理宝玺、符牌、印章的衙门)丞李得成上月在京师,主动向建文帝请缨担任与燕军讲和的使者。
    得到建文帝首肯的李得成来到济南城下的燕军军营,或许是见到燕军威武雄壮,他并主动归附于了燕王。
    这天晚上,燕王遣李得成回京师,让李得成转告建文帝:作为亲王的燕王,只低于天子一等,已是贵不可言。燕王已别无所求,今日起兵只因奸臣弄权,荼毒宗室,祸害天下。
    燕王表示:若是做到诛杀奸臣而谢罪于祖宗;恢复昔日法制;释诸王回到昔日封地;从此罢兵,不再以白刃逼迫他。燕王就愿意回到封地,而继续去保卫北境的安宁。
    李得城回到京师,很好地完成了燕王的交代。他在奉天殿中,不但极为形象地描绘出燕王被逼无奈而起兵的种种,而且还一字不漏地将燕王交代,全部转达于建文帝与在奉天殿的众臣。
    李得城成功转述的代价,就是立即就被建文帝送进了大牢。不过在大牢的李得城并不后悔,他认为他这次的牢狱之灾,将会是日后得以升迁的资本。
    八月,看到锦衣卫在京师发来的谍报。谍报称李得城虽下了大牢,但其却成功地让诸王与诸臣对自己产生了同情。再加上建文帝也深信自己不会放弃兵围济南后,燕王也确实在心中给李得城记了一功。
    翌日又得知新兵与军粮已全部运至北平后,燕王就决定班师回北平。
    燕王认为光用军事手段,是赢不了建文朝廷的。就算能营,天下也会因为战乱而满目疮痍。而满目疮痍的天下,不是燕王所希望的。
    所以燕王认为只有军事为主,政治为辅,去慢慢撬动建文朝廷的根基。等建文朝廷人心尽失后,他若是再直捣黄龙并能得到诸王以及多数臣子的拥护。
    燕王现在采取忽进忽退的战略欺骗策略,就是要从根本上去动摇建文朝廷。
    那什么是朝廷根本呢?朱高燧来到直沽,并对他长兄如此问道。朱高炽没有料到他三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解释地道:“朝廷的根本在于人心,而能稳住人心的是赏罚分明,违法必究的法制”。
    看到朱高燧有些不明,朱高炽继续地说道:“若是不能赏罚分明。错了不受惩罚,对了不给予褒奖,人们何必去做费力不讨好的正事呢?如此下来,必然会形成说空话的人多,办事的人少”。
    “而天下中那些野心家,就可能互相招呼着聚合起来而兵祸天下。那时多数人就会翘首以待地期望维护法统的父王能早日入京登基,而结束这乱糟糟的局面”。朱高炽又道。
    朱高燧愣了愣,想了半天才明白,他叹服地道:“小弟受教了”。
    朱高炽又忧虑地道:“这次朱允炆乱法,有父王在,大明终究还有明天。若是他日我们子孙有人乱法,不知大明是否还能熬过去”?

章节目录

明初公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瘾与小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瘾与小巷并收藏明初公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