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过后,所有人各自散去,但是李飞扬此时甚为焦急,他知道了,总督大人以后再也不能插手惠州府的事情,这个世上就是那么残酷,人就是这样,要么出众,要么出局。而如今口粮的事情又遇到唐龙的这般阻挠,但是正义感在李飞扬根深蒂固,他感觉必须要找出个中缘由,即便无法解决问题,至少也知道是什么原因吧!
回到了差役署,李飞扬找来莫方,问:“你知道,咱们的粮食一般是放在哪里吗?我指的是粮仓。”
莫方反问:“飞扬哥,你不知道吗?咱们惠州城内的粮食都是放在银岗岭的。”
“谢谢。”李飞扬得知了后,立即马不停蹄的来到塘尾街。这条街中间铺筑三条大理石块,两旁铺砖。塘尾街地处张屋塘尾部,故取名塘尾街。
在塘尾街的附近,府城南隅则有个山岭,叫银岗岭,与府治的梌山一南一北,是府城六山之一。
早在晋武帝咸宁年间,这里就建起龙兴寺,该寺基址原为东汉伏虎台,这里可谓是惠州城市原点。到了隋代,龙兴寺改为舍利道场,唐开元二十八年改名为开元寺。到南宋了,这里还是成为聚贤堂、丰湖书院的所在地。北宋余靖称:“重冈复岭,一郡之绝。”实非虚言。
李飞扬一看,这个小山坡应该就是莫方所说的银岗岭,银岗岭山腰有一条忠信街。走在大街上行了不久,便看到了惠州府义仓,由于这里十分醒目一下子就找到了。在过去,“仓”与“库”有专门的特指区分,仓为储粮所用,库则保管其他物资。所以,这个义仓都是提供储粮的。
春秋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就曾说过:“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正因为如此的思想之下,所以才产生了仓储这个政策措施。
原本义仓就是粮仓,但有别于一般的粮仓。因为惠州自古都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所以储之以备凶年、灾祸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起先,李飞扬不急着进入,而是在银岗岭高处俯瞰下来,这是在进攻魔流派锻炼出来的习惯啊!
这是一组相当雄伟的建筑群,在银岗岭南面山体和西面山体的围拢下,在山底高地上矗立着五座建筑,其中南北各一座,西面并列两座是粮库,东面站着一些人,衣着像是粮官,这建筑毫无疑问是办公起居之用的。
整座义仓虽然没有围墙,但这些建筑首尾呼应俨然成为一个整体,仓建筑厚实的墙体比一般围墙来得坚固和安全。
在这些建筑物合围的中间,就是一个偌大的晒谷场。
这里所有的建筑物都是青砖所砌。四个粮库是主体,约莫有十多米高,都有小窗,应该是用作通风之用,地面上还有一些地窗,便于对流……
粮库墙体非常厚实,可能有半米多厚。
在看完整个义仓的布局后,李飞扬来到大门,那些守卫义仓的站班便上前问:“你是?”
李飞扬亮出腰牌,回答道:“我是差役署的,想过来看看这边的口粮的账本。”
这时,走来两位粮官,站班将李飞扬的事说了一遍。
那两位粮官对望了一下,严厉地对李飞扬道:“你新来的吗?这点规矩都不懂吗?咱们是隶属户口署,而且,要查这些账本,也至少知会户口署吧?”
李飞扬把刀一横挡在前面,道:“我可是捕快!”
两位粮官哈哈大笑,道:“你这呆子就别在这里闹了!好好去管好惠州城的治安就可以了。”
站班又恢复原本凶巴巴的嘴脸,他们纷纷拔出腰刀。
李飞扬知道再与他们纠缠也查不出个结果,只好,退而求次在周围等待机会。恐怕从正门是无法通过的,但无奈这里也只有一道门可以进去里面。
这时,李飞扬看到有一些挑夫担着粮食很轻易地就进去了,于是他灵机一触,心生一计。
李飞扬在自己的脸上抹了一层灰,给了点碎银便化作挑夫,居然能蒙混进了义仓。
虽说方才在外头仔细打量了一下义仓的结构,但是,真正进了来还真的有些摸不着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外头无论怎么看,你身若不进去看个究竟是永远也无法想象得到的。
他索性使用碧波荡漾步在粮仓游走,因为李飞扬的速度极快,即便与巡逻的差役碰个正面,只要不要太过于接近,他也只是看到一道影子而已。仙侠的身份,做起捕快来,还是相当得心应手的,如果在这环境毫无声息地救人恐怕就难点,但是秘密潜入,李飞扬还是相当有把握的。
很快,李飞扬大概也就摸清楚了粮仓内部的大概布局了,门廊的左面就是粮办,是一座两层小楼。他选定那东面的小楼过去。
东面的建筑相对简单,是办公和管理设施,但有一座雄伟的大门向东朝向,有一条宽阔的石板路进出通道,门是两扇双开厚重实木大门,两个闪烁着亮光的大门环,宽厚而雄伟的麻石门框和一对方形门墩,一切都显得很有气派。从外面宽阔的石板路踏上石阶进得门来是宽阔的门廊,来办事的人在这里等候接待,挑夫轿夫们在这里歇脚纳凉。
这时,在走廊上正好与两位粮官碰个正着,李飞扬立刻一个翻身到他们后面,用了一招“微波点穴”将他们定住,他立刻闪进后面的房里,他在上面随意翻查了一下,就拿今年的粮本一看,立刻惊呆了!惠州城的粮食进仓数量和输出数量也不成比例,足足少了十石之多!
李飞扬此时心中不由得焦虑起来。
这足够上万人吃一天了,这些口粮消失了,而城内又有莫名其妙的幽灵人口,官府难道完全不知情?李飞扬实在不敢想象,追查下去将会有什么个结果!不过,李飞扬还是希望能查明真相,但这希望背后,将有可能是更大的失望。
正看得入神,李飞扬忽然听见门外有人进来。
回到了差役署,李飞扬找来莫方,问:“你知道,咱们的粮食一般是放在哪里吗?我指的是粮仓。”
莫方反问:“飞扬哥,你不知道吗?咱们惠州城内的粮食都是放在银岗岭的。”
“谢谢。”李飞扬得知了后,立即马不停蹄的来到塘尾街。这条街中间铺筑三条大理石块,两旁铺砖。塘尾街地处张屋塘尾部,故取名塘尾街。
在塘尾街的附近,府城南隅则有个山岭,叫银岗岭,与府治的梌山一南一北,是府城六山之一。
早在晋武帝咸宁年间,这里就建起龙兴寺,该寺基址原为东汉伏虎台,这里可谓是惠州城市原点。到了隋代,龙兴寺改为舍利道场,唐开元二十八年改名为开元寺。到南宋了,这里还是成为聚贤堂、丰湖书院的所在地。北宋余靖称:“重冈复岭,一郡之绝。”实非虚言。
李飞扬一看,这个小山坡应该就是莫方所说的银岗岭,银岗岭山腰有一条忠信街。走在大街上行了不久,便看到了惠州府义仓,由于这里十分醒目一下子就找到了。在过去,“仓”与“库”有专门的特指区分,仓为储粮所用,库则保管其他物资。所以,这个义仓都是提供储粮的。
春秋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就曾说过:“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正因为如此的思想之下,所以才产生了仓储这个政策措施。
原本义仓就是粮仓,但有别于一般的粮仓。因为惠州自古都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所以储之以备凶年、灾祸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起先,李飞扬不急着进入,而是在银岗岭高处俯瞰下来,这是在进攻魔流派锻炼出来的习惯啊!
这是一组相当雄伟的建筑群,在银岗岭南面山体和西面山体的围拢下,在山底高地上矗立着五座建筑,其中南北各一座,西面并列两座是粮库,东面站着一些人,衣着像是粮官,这建筑毫无疑问是办公起居之用的。
整座义仓虽然没有围墙,但这些建筑首尾呼应俨然成为一个整体,仓建筑厚实的墙体比一般围墙来得坚固和安全。
在这些建筑物合围的中间,就是一个偌大的晒谷场。
这里所有的建筑物都是青砖所砌。四个粮库是主体,约莫有十多米高,都有小窗,应该是用作通风之用,地面上还有一些地窗,便于对流……
粮库墙体非常厚实,可能有半米多厚。
在看完整个义仓的布局后,李飞扬来到大门,那些守卫义仓的站班便上前问:“你是?”
李飞扬亮出腰牌,回答道:“我是差役署的,想过来看看这边的口粮的账本。”
这时,走来两位粮官,站班将李飞扬的事说了一遍。
那两位粮官对望了一下,严厉地对李飞扬道:“你新来的吗?这点规矩都不懂吗?咱们是隶属户口署,而且,要查这些账本,也至少知会户口署吧?”
李飞扬把刀一横挡在前面,道:“我可是捕快!”
两位粮官哈哈大笑,道:“你这呆子就别在这里闹了!好好去管好惠州城的治安就可以了。”
站班又恢复原本凶巴巴的嘴脸,他们纷纷拔出腰刀。
李飞扬知道再与他们纠缠也查不出个结果,只好,退而求次在周围等待机会。恐怕从正门是无法通过的,但无奈这里也只有一道门可以进去里面。
这时,李飞扬看到有一些挑夫担着粮食很轻易地就进去了,于是他灵机一触,心生一计。
李飞扬在自己的脸上抹了一层灰,给了点碎银便化作挑夫,居然能蒙混进了义仓。
虽说方才在外头仔细打量了一下义仓的结构,但是,真正进了来还真的有些摸不着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外头无论怎么看,你身若不进去看个究竟是永远也无法想象得到的。
他索性使用碧波荡漾步在粮仓游走,因为李飞扬的速度极快,即便与巡逻的差役碰个正面,只要不要太过于接近,他也只是看到一道影子而已。仙侠的身份,做起捕快来,还是相当得心应手的,如果在这环境毫无声息地救人恐怕就难点,但是秘密潜入,李飞扬还是相当有把握的。
很快,李飞扬大概也就摸清楚了粮仓内部的大概布局了,门廊的左面就是粮办,是一座两层小楼。他选定那东面的小楼过去。
东面的建筑相对简单,是办公和管理设施,但有一座雄伟的大门向东朝向,有一条宽阔的石板路进出通道,门是两扇双开厚重实木大门,两个闪烁着亮光的大门环,宽厚而雄伟的麻石门框和一对方形门墩,一切都显得很有气派。从外面宽阔的石板路踏上石阶进得门来是宽阔的门廊,来办事的人在这里等候接待,挑夫轿夫们在这里歇脚纳凉。
这时,在走廊上正好与两位粮官碰个正着,李飞扬立刻一个翻身到他们后面,用了一招“微波点穴”将他们定住,他立刻闪进后面的房里,他在上面随意翻查了一下,就拿今年的粮本一看,立刻惊呆了!惠州城的粮食进仓数量和输出数量也不成比例,足足少了十石之多!
李飞扬此时心中不由得焦虑起来。
这足够上万人吃一天了,这些口粮消失了,而城内又有莫名其妙的幽灵人口,官府难道完全不知情?李飞扬实在不敢想象,追查下去将会有什么个结果!不过,李飞扬还是希望能查明真相,但这希望背后,将有可能是更大的失望。
正看得入神,李飞扬忽然听见门外有人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