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回头一望,城头上已经挂上了宋旗,河静城已是大宋国土。
五天之后,升龙方向将安南国王之子送来河静城。
同来的使者告诉大宋使节,围困大宋使团之事与安南国王无关,全是安南国之子,他自作主张,从中作乱,想让大宋与安南结怨,甚至发生战乱,他好趁机作乱,抢夺安南王位,如今真相大白,安南国王愿将这不肖子孙交给大宋处置,。
显然这是一个借口,但戴骢默认,杨丛义也并未反驳。
安南之事,有个交代,总算告一段落。
随同安南使者,一起到达河静城的,还有六车金银珠宝。
一起来的还有一封,是安南国王亲笔书信,信中说出使之事就此作罢,安南出了这等事情,朝政已然不稳,此时不能隆重接待大宋使节,若大宋使节从南洋返回时,还能经过河静,他必然亲临河静城,迎接大宋使臣前去升龙。信中还说安南不日将派遣使臣前往临安朝贺、赔罪。
出使之事,眼见如此,戴骢也毫无办法,只能就此作罢。
前前后后已经耽搁了一个多月了。北风已经减弱,基本难以顺利前行。
毕竟如今河静城已在大宋统治下,若就此不管,也说不过去,但若真派人留守,使节团和宣威军也派不出人手。
虽说有不少安南人,如今已经投靠大宋,但只派他们在此看守,怕也难以奏效。不得已之下,两人商量一通,只得放弃。
且安南人,留守河静城,杨丛义和戴大人都不是很放心。但若拱手把它让给安南人,又有些许不甘心。
随即任命刺史李全为大宋庆静州留守,统管河静城方圆二十里之地,手下一众属官,全部归附大宋管理。
城头宋旗不动,若有人胆敢侵犯,可派人渡海前去琼州,或广州,向大宋朝廷汇报。
一番安排之后,使节团随即决定离开河静城南下。至于是坐船,还是陆路,还不太方便安排。
先前收服的两千余安南军队,杨丛义执意带走。安南出这种事情,南洋诸国是否也会有事,他尚不清楚,多带些人,或许也是助力。
离开河静城是走陆路还是水路,杨从义与戴大人也有分歧。只有五艘船,但人已有三千多。
无奈之下,再次兵分两路。三艘海船,两艘战船,有戴大人的带领。从海路南下占城。杨丛义则带领两千余宣威军从陆路南下占城。
从河静南下占城,途经三座安南小城。这些小城防御几何,杨丛义也不清楚,但此前已问过李全,南下有重镇,特别是靠近占城,部署有军队不下五千人。不知安南北方之事,南方是否清楚。
戴大人与杨丛义告别之后,即刻离岸南下。
杨丛义带着两千余人,南出河静城,一路向南方占城而去。一路上并无大的阻碍,况且南下之路,也有战船随时护佑。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沿海而行,每隔一天,双方以烟花彼此交换信息,期间若有物资需要补充,也可在沿海停留补给。
杨丛义等两千余人南下之路要穿越莽莽热带雨林,但由于安南东边的小城都靠近沿海,地势较平,况且各城之间,原本就有道路相通,因此一路南行,也算顺利。
两千余人,顺利经过几坐小城之后,到达安南国在南方的最后一座城池,却遇到了阻碍。
突然从安南国北方出现的两千余人的军队,让守军倍感压力,只能关闭城门,把他们拦在城下,不予通行。
杨丛义随即派遣宣威军带着令旗前去交涉,经一番交涉,安南守军最后同意放行,但需要留下一些钱财买路。
可杨丛义等人轻装简行,除了武器与基本补给,身上别无他物,差点又起一番冲突。
好在守城将领也不是莽夫,也知安南历史,知道安南北方有天朝上国为大宋,既然大宋军队能来到这里,想必也已经得到升龙朝廷的默许,随即这些无谓的争端就泯灭了。
杨丛义带领两千人,有惊无险的穿城而去。
戴大人带领五艘船,用六天时间到达占城。
杨丛义在船队到达一天之后,也顺利抵达占城国边境。
占城虽是一小国,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背靠大陆,生活物资丰富,淡水资源充沛,补给非常方便,南来北往的船只几乎全部都要在这里停留。
由于商船行走要靠季风,大宋的商船只能在冬天趁北风南下,第二年初夏台风未起时北返,而天竺、大食等地北上的商船,则要趁夏季大洋上吹西南风和西风才能顺利东行,等冬季东北风盛行时西返。
也就是说大宋商船南下时,正是天竺、大食商船西返时,双方不可能相遇。远洋船只行走全靠风帆,一旦错过合适的季风,就得干耗一年,时间就是金钱,再说商船、船员在路上的花费十分巨大,谁都不会愿意耽搁一年时间。因此,东西方物资根本没法实现直接交易,只能找一个中间商,占城占据天时地利,中间商自然非它莫属。
如此一来,不管是从大宋南下的商船,还是从三佛齐国、天竺、大食等地北上的商船,无一例外,全都要在这里停靠、交易。随着造船技术发展,远洋商船增多之后,占城也越加繁荣。
而占城作为东西方物资交换的中转站、中间商,它的地位也急速上升,如果没了它,东西方物资交换就要断绝,也因为如此,时间一长,占城利用地利天时的优越性,便开始坐收渔利。
由于路途遥远和季风的关系,东西方持有大量货物的商人无法碰面,他们只能把货物卖给中间商,再从中间商手里购买异域的货物,就这样,占城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二道贩子。它利用自身的绝对优势,低价买进东西双方所需的稀有物资,在仓库存放几个月,然后再高价卖给另一方,如此坐在家里几乎不用付出什么,就能获取巨额利润。
占城的富裕,可想而知。
占城富有,周边国家看到自然也会眼红,安南就多次派军队南下攻打,但由于路途实在太远,补给十分困难,往往军队还没到占城,士兵就逃跑一大半,后来也只能放弃。
安南放弃,周边的其他国家却没想过要放弃,比如占城西边的大国真腊,这个国家地域广大,军事势力也强,占城这块肥肉它自然想吃进肚子里,于是每隔几年就要派遣军队前来攻打。
但占城也不是吃素的,国虽小,人口却不少,军力也强大,况且它做惯了二道贩子,头脑灵活,对方再厉害它也不怕,况且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出钱拉拢周边附属小国。
那些小国家为了利益今天附属真腊,明天就可以附属占城,占城一给好处,真腊只要派遣军队来攻打占城,真腊周边的十几个附属小国就有不少要叛乱,真腊后院起火,前边攻打占城就后继乏力,败多胜少。
如此这般几次下来,真腊也被折腾的够呛,什么都没捞到,自己还伤了元气,而占城依然在东西方商人之间做二道贩子,大赚钱财,时不时从指甲缝里漏点珠宝礼物给周边偏远的小国送去,收买它们为自己所用。
虽然真腊折腾多次也没能吃下占城,但毫无疑问,真腊还是占了些便宜,至少它把一些原本属于占城的山林土地抢过去了,占城国土越来越小,真腊人相信,总有一天占城会被真腊蚕食完,一点不剩的全部吃下去。
然而,占城却似乎毫不在意,在占城人看来,被真腊抢去的都是一些偏僻贫瘠之地,真正繁华的港口和土地一直都在手里抓着,金钱财富还跟以前一样源源不断的流进来,只要财源不断,贫瘠无人的山野真腊爱抢不抢,他们不在意。
占城的钱财来的太容易,也怕被抢,但他们不怕被抢土地,而是怕被抢了港口,断了财源。
戴骢带领五艘船到达占城时,对方见他们自带武装力量,根本不让进港靠岸。
五艘船在港口外停着,跟占城人交涉了一天,直到一艘海船驶进港口,把携带的所有货物低价卖给占城商人之后,其他船只才允许进港。
进港之后,占城人警告战船上的随行军队一个都不准下船,纵使戴骢亮明大宋使节身份,要求随行禁军登岸保护,依然不被允许。占城人一再强调,占城禁止一切外国武装力量进入,一个人也不行,使节的安全,占城会负责。
经过安南之事,戴骢虽然有些担心,但人在屋檐下,也只得作罢,仅带了几个使团随从登岸进城,随占城人安排去休息。
占城国王很少派遣使者北上向大宋朝贡,所以大宋与占城可以说基本没多少交情。
虽说占城几百年前,在秦汉之际还是中原领土,但自从东汉末年独立之后,就不服中原王朝,屡次北上攻打安南,与中原王朝做对。
五天之后,升龙方向将安南国王之子送来河静城。
同来的使者告诉大宋使节,围困大宋使团之事与安南国王无关,全是安南国之子,他自作主张,从中作乱,想让大宋与安南结怨,甚至发生战乱,他好趁机作乱,抢夺安南王位,如今真相大白,安南国王愿将这不肖子孙交给大宋处置,。
显然这是一个借口,但戴骢默认,杨丛义也并未反驳。
安南之事,有个交代,总算告一段落。
随同安南使者,一起到达河静城的,还有六车金银珠宝。
一起来的还有一封,是安南国王亲笔书信,信中说出使之事就此作罢,安南出了这等事情,朝政已然不稳,此时不能隆重接待大宋使节,若大宋使节从南洋返回时,还能经过河静,他必然亲临河静城,迎接大宋使臣前去升龙。信中还说安南不日将派遣使臣前往临安朝贺、赔罪。
出使之事,眼见如此,戴骢也毫无办法,只能就此作罢。
前前后后已经耽搁了一个多月了。北风已经减弱,基本难以顺利前行。
毕竟如今河静城已在大宋统治下,若就此不管,也说不过去,但若真派人留守,使节团和宣威军也派不出人手。
虽说有不少安南人,如今已经投靠大宋,但只派他们在此看守,怕也难以奏效。不得已之下,两人商量一通,只得放弃。
且安南人,留守河静城,杨丛义和戴大人都不是很放心。但若拱手把它让给安南人,又有些许不甘心。
随即任命刺史李全为大宋庆静州留守,统管河静城方圆二十里之地,手下一众属官,全部归附大宋管理。
城头宋旗不动,若有人胆敢侵犯,可派人渡海前去琼州,或广州,向大宋朝廷汇报。
一番安排之后,使节团随即决定离开河静城南下。至于是坐船,还是陆路,还不太方便安排。
先前收服的两千余安南军队,杨丛义执意带走。安南出这种事情,南洋诸国是否也会有事,他尚不清楚,多带些人,或许也是助力。
离开河静城是走陆路还是水路,杨从义与戴大人也有分歧。只有五艘船,但人已有三千多。
无奈之下,再次兵分两路。三艘海船,两艘战船,有戴大人的带领。从海路南下占城。杨丛义则带领两千余宣威军从陆路南下占城。
从河静南下占城,途经三座安南小城。这些小城防御几何,杨丛义也不清楚,但此前已问过李全,南下有重镇,特别是靠近占城,部署有军队不下五千人。不知安南北方之事,南方是否清楚。
戴大人与杨丛义告别之后,即刻离岸南下。
杨丛义带着两千余人,南出河静城,一路向南方占城而去。一路上并无大的阻碍,况且南下之路,也有战船随时护佑。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都沿海而行,每隔一天,双方以烟花彼此交换信息,期间若有物资需要补充,也可在沿海停留补给。
杨丛义等两千余人南下之路要穿越莽莽热带雨林,但由于安南东边的小城都靠近沿海,地势较平,况且各城之间,原本就有道路相通,因此一路南行,也算顺利。
两千余人,顺利经过几坐小城之后,到达安南国在南方的最后一座城池,却遇到了阻碍。
突然从安南国北方出现的两千余人的军队,让守军倍感压力,只能关闭城门,把他们拦在城下,不予通行。
杨丛义随即派遣宣威军带着令旗前去交涉,经一番交涉,安南守军最后同意放行,但需要留下一些钱财买路。
可杨丛义等人轻装简行,除了武器与基本补给,身上别无他物,差点又起一番冲突。
好在守城将领也不是莽夫,也知安南历史,知道安南北方有天朝上国为大宋,既然大宋军队能来到这里,想必也已经得到升龙朝廷的默许,随即这些无谓的争端就泯灭了。
杨丛义带领两千人,有惊无险的穿城而去。
戴大人带领五艘船,用六天时间到达占城。
杨丛义在船队到达一天之后,也顺利抵达占城国边境。
占城虽是一小国,但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背靠大陆,生活物资丰富,淡水资源充沛,补给非常方便,南来北往的船只几乎全部都要在这里停留。
由于商船行走要靠季风,大宋的商船只能在冬天趁北风南下,第二年初夏台风未起时北返,而天竺、大食等地北上的商船,则要趁夏季大洋上吹西南风和西风才能顺利东行,等冬季东北风盛行时西返。
也就是说大宋商船南下时,正是天竺、大食商船西返时,双方不可能相遇。远洋船只行走全靠风帆,一旦错过合适的季风,就得干耗一年,时间就是金钱,再说商船、船员在路上的花费十分巨大,谁都不会愿意耽搁一年时间。因此,东西方物资根本没法实现直接交易,只能找一个中间商,占城占据天时地利,中间商自然非它莫属。
如此一来,不管是从大宋南下的商船,还是从三佛齐国、天竺、大食等地北上的商船,无一例外,全都要在这里停靠、交易。随着造船技术发展,远洋商船增多之后,占城也越加繁荣。
而占城作为东西方物资交换的中转站、中间商,它的地位也急速上升,如果没了它,东西方物资交换就要断绝,也因为如此,时间一长,占城利用地利天时的优越性,便开始坐收渔利。
由于路途遥远和季风的关系,东西方持有大量货物的商人无法碰面,他们只能把货物卖给中间商,再从中间商手里购买异域的货物,就这样,占城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二道贩子。它利用自身的绝对优势,低价买进东西双方所需的稀有物资,在仓库存放几个月,然后再高价卖给另一方,如此坐在家里几乎不用付出什么,就能获取巨额利润。
占城的富裕,可想而知。
占城富有,周边国家看到自然也会眼红,安南就多次派军队南下攻打,但由于路途实在太远,补给十分困难,往往军队还没到占城,士兵就逃跑一大半,后来也只能放弃。
安南放弃,周边的其他国家却没想过要放弃,比如占城西边的大国真腊,这个国家地域广大,军事势力也强,占城这块肥肉它自然想吃进肚子里,于是每隔几年就要派遣军队前来攻打。
但占城也不是吃素的,国虽小,人口却不少,军力也强大,况且它做惯了二道贩子,头脑灵活,对方再厉害它也不怕,况且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出钱拉拢周边附属小国。
那些小国家为了利益今天附属真腊,明天就可以附属占城,占城一给好处,真腊只要派遣军队来攻打占城,真腊周边的十几个附属小国就有不少要叛乱,真腊后院起火,前边攻打占城就后继乏力,败多胜少。
如此这般几次下来,真腊也被折腾的够呛,什么都没捞到,自己还伤了元气,而占城依然在东西方商人之间做二道贩子,大赚钱财,时不时从指甲缝里漏点珠宝礼物给周边偏远的小国送去,收买它们为自己所用。
虽然真腊折腾多次也没能吃下占城,但毫无疑问,真腊还是占了些便宜,至少它把一些原本属于占城的山林土地抢过去了,占城国土越来越小,真腊人相信,总有一天占城会被真腊蚕食完,一点不剩的全部吃下去。
然而,占城却似乎毫不在意,在占城人看来,被真腊抢去的都是一些偏僻贫瘠之地,真正繁华的港口和土地一直都在手里抓着,金钱财富还跟以前一样源源不断的流进来,只要财源不断,贫瘠无人的山野真腊爱抢不抢,他们不在意。
占城的钱财来的太容易,也怕被抢,但他们不怕被抢土地,而是怕被抢了港口,断了财源。
戴骢带领五艘船到达占城时,对方见他们自带武装力量,根本不让进港靠岸。
五艘船在港口外停着,跟占城人交涉了一天,直到一艘海船驶进港口,把携带的所有货物低价卖给占城商人之后,其他船只才允许进港。
进港之后,占城人警告战船上的随行军队一个都不准下船,纵使戴骢亮明大宋使节身份,要求随行禁军登岸保护,依然不被允许。占城人一再强调,占城禁止一切外国武装力量进入,一个人也不行,使节的安全,占城会负责。
经过安南之事,戴骢虽然有些担心,但人在屋檐下,也只得作罢,仅带了几个使团随从登岸进城,随占城人安排去休息。
占城国王很少派遣使者北上向大宋朝贡,所以大宋与占城可以说基本没多少交情。
虽说占城几百年前,在秦汉之际还是中原领土,但自从东汉末年独立之后,就不服中原王朝,屡次北上攻打安南,与中原王朝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