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享元年,公元六七〇年,四月,吐蕃攻陷了大唐位于西域的十八个州,并且联合于阗,攻陷了龟兹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大唐朝廷被迫罢安西四镇——安西督护府下辖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个军镇。大唐朝廷紧急把检校安东都护、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调回长安,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任命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大部管,率军十余万人前去讨伐吐蕃,并帮助吐谷浑返回其被吐蕃侵占的大非川故地。
薛仁贵薛仁贵率军经鄯州向西,进至大非川(今青海湖以南地区)。当时,吐蕃用于进攻西域的部队号称四十万,薛仁贵深知用常规的打法难以取胜,必须出奇兵速战速决,重创吐蕃军队,令其知难而退,方能取得胜利。下一个进攻目标是乌海(今青海省豆错湖),薛仁贵考虑到从大非川到豆错湖路途遥远,道路艰难,携带辎重行军进展迟缓,容易坐失战机,便命副将郭待封率两万人在大非岭上凭险立栅,保护辎重粮草,由他本人率八万主力,轻装前进,寻机歼敌。
吐蕃军队的统帅钦陵是位智勇双全的名将,他深知大唐军队的弱点,就是远道而来,粮草不断,只能速战速决,便以一部军队引诱薛仁贵,而以主力切断薛仁贵的粮道。
薛仁贵率领的唐军主力南下向乌海进击,在河口(今青海玛多)与吐蕃军的诱敌部队相遇,一番交战,唐军获盛,吐蕃军撤去。薛仁贵被一场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老毛病复发,恃勇轻进,一路追击到乌海,占据乌海城。
郭待封乃是大唐名将郭孝恪之后,品级跟薛仁贵相同,此次被任命为薛仁贵的副将,心里很不服气,故意违抗薛仁贵的军令。薛仁贵让他据险下寨,保护辎重粮草,他却带着辎重跟在薛仁贵后面缓缓前行。吐蕃主力正想着切断薛仁贵的粮道,见郭待封主动送上门来,大喜过望,以二十万大军把郭待封团团围住。郭待封人少力单,难以支撑,只身突围,两万大军全军覆没,所有辎重粮草尽陷于吐蕃军之手。
薛仁贵部粮草匮乏,在乌海城难以立足,只得退保大非川,与郭孝恪的残部会合。吐蕃大军蹑踪而至,以四十万大军将大唐军队包围。大唐军队兵力只有吐蕃军队的五分之一,又缺乏粮草,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虽英勇拼杀,却难以突围。经过几番血战,八万大唐将士死伤殆尽,吐蕃军队也伤亡惨重。吐蕃军虽胜,但对大唐的实力还深为忌惮,不想赶尽杀绝,跟大唐结下解不开的死扣,于是双方达成和约,薛仁贵、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得以不死,率少量残部返回大唐。从此安西四镇以及大片西域领土被吐蕃占领,直到高宗死后,武则天称制时才把安西四镇收复。
大非川之败是大唐立朝以来对外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其原因有多个。
首先,大唐朝廷的战略目标就有问题,把此次进军的最终目标定为吐蕃的都城逻娑(亦称逻些,即今之拉萨)。吐蕃仅用于进攻西域的部队就多达四十万,以十万军队反击吐蕃军队,并深入吐蕃数千里进攻其都城,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大非川到逻娑,路途遥远,山高水险,粮草运输极为艰难,十万军队保护后勤运输线都不够,还谈什么进攻。此役的战略目标应该定为以战促和,对进攻西域的吐蕃军队实施有限打击,夺回被吐蕃军队占领的大非川和西域各州。如果是这样,薛仁贵就没必要率军深入吐蕃境内,也就不会被吐蕃军劫去辎重。
其次,薛仁贵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朝廷里的人没打过仗,可以纸上谈兵,薛仁贵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难道他也认为仅凭十万人就可以打到逻娑?既然明知打不到逻娑,进占大非川之后,他就不应该掉头南下进击乌海,而是应该先把吐谷浑部众安置在大非川,让吐谷浑人牵制吐蕃军,率大唐军队继续西进,前去收复安西四镇。如果那样做的话,则吐蕃军队东西不能兼顾,就算最终无法收复安西四镇,也能让吐谷浑人在大非川站稳脚跟,这也算是一个胜利。
第三,薛仁贵犯了轻装深入的战术错误。出奇制胜,重创吐蕃军队,速战速决,这个基本思路没问题,但在实际交战时,面对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实际情况,在不知道敌方军事部署的情况下,轻装远程奔袭,这本身就有极大的风险。河口一战,虽然打败了吐蕃军队,但是并没有对其势力造成重大的打击。吐蕃军队的兵力数倍于大唐军队,如果吐蕃军队想跟大唐军队决战,此时最合逻辑的做法是派兵增援。吐蕃军队吃亏之后,不增兵报复,反而后撤,这明显是在诱敌深入,薛仁贵竟然没有看出来,枉称唐朝名将。
最后,郭待封违抗帅命,率军轻进,是导致这次失败的直接原因。之所以把这个原因列在最后,是因为即使郭待封不抗命,也改变不了大唐军队失败的命运。就算郭待封按照薛仁贵的意思凭险下寨,吐蕃军队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消灭,只需派十万人将其围困,而以三十万人包围乌海城,薛仁贵也没法在乌海城立足。以三十万人打八万人,吐蕃军队要是不想让薛仁贵与郭待封会合,薛仁贵会被困死在乌海城。薛仁贵一败,郭待封的山寨再险,仅凭两万人也难以坚守。
对于大唐来说,公元六七〇年是个不吉利的年份,西边大败,东边大乱。高句丽王室虽然投降了,但高句丽人并不是真正臣服于大唐,很多人都怀有反叛之心,只是因为薛仁贵的名头太大,有他在平壤城坐镇,高句丽人不敢乱动。薛仁贵刚刚被调离平壤城,高句丽人就公开造反。
从穷牟城逃脱的那个剑牟岑逃到新罗境内藏匿,薛仁贵离开平壤城之后,他认为高句丽复国的机会来了,纠集那些不愿意降唐而逃到新罗的高句丽人,组成军队,立原高句丽王高藏的外孙安舜为高句丽王,首先打出复国的旗号,乞求新罗王金法敏的帮助。
新罗原本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夹击,屡屡向大唐求救,大唐数次派兵征讨高句丽,帮新罗解了围。可是新罗王金法敏忘恩负义,野心膨胀,开始觊觎毗邻的大唐国土。剑牟岑的求助正中金法敏下怀,他暗中提供支持,鼓动剑牟岑进攻高句丽故地。金法敏名义上是帮助高句丽人复国,实际上是把高句丽人当枪使,用他们牵制大唐的注意力,使他可以派兵进攻百济故地。对于大唐来说,百济故地是块飞地,没有陆路通道,难以形成有效的控制力,大唐军队驻兵少,百济人战斗又差,抵抗不住新罗军队的进攻,逐渐被新罗攻取。
剑牟岑一路向北进攻,打了几次胜仗,渡过浿水。浿水以北的多个城池或明或暗响应剑牟岑,一时之间,安东都护府辖境人人心浮动。
为了平定高句丽人的叛乱,大唐朝廷任命左监门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率领汉兵,任命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率领靺鞨兵,共同讨伐安舜,并派司平太常伯杨昉安抚高句丽人。
新罗将领沙飡薛乌儒和高句丽叛将高延武各率一万军队渡过浿水,攻占屋骨城和皆敦壤城。这时高侃和李谨行率领大唐军队赶到,一阵猛攻,收复两座城池,新罗军队和高句丽叛军败退到浿水南岸,退保白水城。大唐军队渡过浿水继续进攻,高句丽叛军屡战屡败,安舜大恐,放弃当高句丽王的美梦,杀掉剑牟岑,逃奔新罗。就这样,高句丽人的第一次叛乱被平定。
咸享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安市城的高句丽遗民发生叛乱,占据城池。高侃率兵平叛,击破叛众,收复安市城,高句丽人的第二次叛乱又被平定。
趁大唐军队忙于平定高句丽叛乱之机,新罗王金法敏出兵进攻百济故地,即大唐的熊津都督府,于咸享二年攻克府城泗沘城,占领熊津都督府辖境的大部。贪得无厌的金法敏还不满足,把流亡新罗的高句丽叛众当成马前卒,帮他进攻高句丽故地。金法敏收留了安舜,划了一片土地,让安舜建立报德国,封安舜为报德王,为安舜提供兵甲粮草,令其侵扰高句丽故地。
新罗忘恩负义,侵占百济故地并指使高句丽叛众袭扰高句丽故地的行为,令大唐朝廷震怒。咸享二年,公元六七一年,李治起复因大非川之败而被贬的薛仁贵,率水师进攻占领熊津都督府的新罗军队。薛仁贵太不争气了,先是疏于防范,运送军粮的七十余艘漕船被新罗军队击沉,后又在白江上被新罗水军打败。新罗军队乘势把百济故地全部纳入新罗的版图。李治一气之下,把薛仁贵流放到象州。
咸享三年,公元六七二年,大唐朝廷派高侃率兵一万、李谨行率兵三万,进驻平壤城。稍事休整后,大唐军队渡过浿水,向侵入安东都护府境内的高句丽叛军发起猛攻,攻克韩始城、马邑城,兵临白水山。新罗发兵数万增援高句丽叛军,与大唐军队在白水山展开大战。大唐军队奋勇出击,一举击溃新罗军,斩首五千,生俘两千,新罗败兵退保白水城。
白水城是叛军的前沿重镇,驻扎有重兵,强攻难以奏效,高侃与李谨行商议,采取诱敌出城,野战围歼的战术。李谨行部在石门设伏,高侃率一万人马进逼白水城。白水城中的新罗军和叛军联军欺负高侃兵少,出城逆战,高侃诈败,把新罗军和叛军联军诱至石门。李谨行伏兵突出,高侃挥军反身杀来,新罗军和叛军联军大败,被斩杀一万多人,大阿飧晓川、沙飡义文、阿飡能申、一吉飡安那含等大将战死,大唐军队乘胜攻占白水城。
此次征讨沉重地打击了高句丽叛军的势力,其余众退守到瓠芦河以西地区苟延残喘。大唐军队因为天气严寒而暂时还军。
第二年,也就是咸享四年,公元六七三年,大唐军队再次出动,由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率领,进攻高句丽叛军。闰五月,大唐军队渡过浿水后,李谨行把妻子刘氏留在伐奴城,自已率部向瓠芦河挺进。高句丽叛军引靺鞨军队进攻伐奴城,意图让李谨行回兵求妻,放弃对高句丽叛军的进攻。李谨行不为所动,继续前进,刘氏亲自披甲上阵,手持弓箭,与留守伐奴城的军兵共同守城。元帅的夫人亲冒矢石守城,军兵士气大震,靺鞨军队久攻无果。而与此同时,李谨行指挥部队向高句丽叛众发起总共,一战而破之,斩馘过万,生俘数千人。高句丽叛军几乎被荡尽,少量残部逃奔新罗。听说高句丽叛军已灭,围攻伐奴城的靺鞨军队解围而去。通过这一战,大唐军队收复了全部高句丽故地,平叛战斗获得全胜。
高句丽叛众本想借助新罗的力量实现复国的梦想,从来没想过金法敏根本就是把他们当枪使。这杆枪失去利用价值之后,新罗王一点情面都不跟他们讲,收回让他们建国的土地,给安舜赐姓金,把高句丽遗民迁徙到新罗南部。若干年后,高句丽遗民被新罗同化,高句丽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句丽的叛乱虽然平定了,但新罗还没受到教训,如果就此罢手,新罗会得寸进尺,大唐的东部边境永无宁日。大唐朝廷决意对新罗用兵,迫使其屈服。
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正月,李治下诏,削去以前授与新罗王金法敏的鸡林州大都督府都督之职,任命当时生活在长安的金法敏的弟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新罗王,任命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大部管,率兵讨伐新罗。
刘仁轨率领大唐军队走陆路,从北面进攻新罗,命靺鞨兵浮海进攻新罗南境。得到大唐军队和靺鞨军队前来进攻的消息,新罗军出动九军迎战。大唐军队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攻克石岘城、道临城、牛岑城,进围新罗北部重镇七重城,力战克之,斩获甚众。与此同时,进攻新罗南境的靺鞨兵攻克阿达城、赤木城、大杨城、童子城。金法敏派大阿飡彻川等率兵船一百艘,迎战靺鞨水军,靺鞨水军连胜之后骄傲轻敌,戒备松驰,被新罗军队偷袭,大败而逃,战死者约两千人,溺死于瓠卢河、王逢河者不计其数。李治下旨,召刘仁轨引兵还朝,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驻于新罗的买肖城,继续对新罗进行打击,三战皆捷。
战事至此,新罗败多胜少,尝到了跟大唐作对的苦果,大唐军队因为靺鞨败走、留驻新罗的军队数量有限,难以取得大的战果,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金法敏被迫遣使入贡,上表谢罪,李治也意识到不可能彻底灭掉新罗,便借坡下驴,接受金法敏的谢罪,赦其前罪,复其官爵,没有追还被侵占的百济故地。
金法敏虽然认了罪,侵扰大唐国土的行为却没有停止,只是减小了规模,改鲸吞为蚕食。吐蕃的势力越来越大,大唐难以东顾,在朝鲜半岛只能采取守势。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大唐把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城迁到辽东城,浿水以南的高句丽故土逐渐被新罗占领,双方以浿水为界,平壤城成为大唐在半岛上最南端的城池。
事实证明,先灭百济后灭高句丽的战略是绝对错误的。大唐于公元六六〇年灭亡百济,扶余扶信于六六一年发动叛乱,唐军花了三年的时间平叛,至六六三年才占稳百济之地,到六七三年百济全境被新罗占有,大唐只占了十年的时间。又是死人又是耗费甲仗粮饷,大唐什么好处都没得到。
如果当初只灭高句丽,保留百济,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当时新罗的力量比百济稍强,高句丽灭亡后,新罗必然向百济报仇,百济若想得以生存,只能归顺大唐,求大唐保护。大唐从中调停,命令新罗不得进攻百济,新罗不敢不听,因为以新罗的力量,绝对抵挡不住大唐军队和百济军队的南北夹击。
刚刚平定百济的叛乱之后,大唐朝廷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封前百济太子扶余隆为百济王,让他回百济故地安抚百济民众,并让金法敏跟扶余隆盟誓互不相侵。可是百济迭经战乱,实力大衰,而新罗北面又有与大唐为敌的高句丽,大唐难以有效地支援百济。反观新罗方面,高句丽连年受到大唐的进攻,再也没有力量威胁新罗,新罗可以集中力量对付百济。在这种情况下,扶余隆畏惧新罗,在镇守百济故地的大唐将领离开后不久,也离开百济,返回长安,以百济牵制新罗的意图遂告落空。
薛仁贵薛仁贵率军经鄯州向西,进至大非川(今青海湖以南地区)。当时,吐蕃用于进攻西域的部队号称四十万,薛仁贵深知用常规的打法难以取胜,必须出奇兵速战速决,重创吐蕃军队,令其知难而退,方能取得胜利。下一个进攻目标是乌海(今青海省豆错湖),薛仁贵考虑到从大非川到豆错湖路途遥远,道路艰难,携带辎重行军进展迟缓,容易坐失战机,便命副将郭待封率两万人在大非岭上凭险立栅,保护辎重粮草,由他本人率八万主力,轻装前进,寻机歼敌。
吐蕃军队的统帅钦陵是位智勇双全的名将,他深知大唐军队的弱点,就是远道而来,粮草不断,只能速战速决,便以一部军队引诱薛仁贵,而以主力切断薛仁贵的粮道。
薛仁贵率领的唐军主力南下向乌海进击,在河口(今青海玛多)与吐蕃军的诱敌部队相遇,一番交战,唐军获盛,吐蕃军撤去。薛仁贵被一场小小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老毛病复发,恃勇轻进,一路追击到乌海,占据乌海城。
郭待封乃是大唐名将郭孝恪之后,品级跟薛仁贵相同,此次被任命为薛仁贵的副将,心里很不服气,故意违抗薛仁贵的军令。薛仁贵让他据险下寨,保护辎重粮草,他却带着辎重跟在薛仁贵后面缓缓前行。吐蕃主力正想着切断薛仁贵的粮道,见郭待封主动送上门来,大喜过望,以二十万大军把郭待封团团围住。郭待封人少力单,难以支撑,只身突围,两万大军全军覆没,所有辎重粮草尽陷于吐蕃军之手。
薛仁贵部粮草匮乏,在乌海城难以立足,只得退保大非川,与郭孝恪的残部会合。吐蕃大军蹑踪而至,以四十万大军将大唐军队包围。大唐军队兵力只有吐蕃军队的五分之一,又缺乏粮草,士兵饿着肚子打仗,虽英勇拼杀,却难以突围。经过几番血战,八万大唐将士死伤殆尽,吐蕃军队也伤亡惨重。吐蕃军虽胜,但对大唐的实力还深为忌惮,不想赶尽杀绝,跟大唐结下解不开的死扣,于是双方达成和约,薛仁贵、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得以不死,率少量残部返回大唐。从此安西四镇以及大片西域领土被吐蕃占领,直到高宗死后,武则天称制时才把安西四镇收复。
大非川之败是大唐立朝以来对外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其原因有多个。
首先,大唐朝廷的战略目标就有问题,把此次进军的最终目标定为吐蕃的都城逻娑(亦称逻些,即今之拉萨)。吐蕃仅用于进攻西域的部队就多达四十万,以十万军队反击吐蕃军队,并深入吐蕃数千里进攻其都城,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大非川到逻娑,路途遥远,山高水险,粮草运输极为艰难,十万军队保护后勤运输线都不够,还谈什么进攻。此役的战略目标应该定为以战促和,对进攻西域的吐蕃军队实施有限打击,夺回被吐蕃军队占领的大非川和西域各州。如果是这样,薛仁贵就没必要率军深入吐蕃境内,也就不会被吐蕃军劫去辎重。
其次,薛仁贵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朝廷里的人没打过仗,可以纸上谈兵,薛仁贵可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难道他也认为仅凭十万人就可以打到逻娑?既然明知打不到逻娑,进占大非川之后,他就不应该掉头南下进击乌海,而是应该先把吐谷浑部众安置在大非川,让吐谷浑人牵制吐蕃军,率大唐军队继续西进,前去收复安西四镇。如果那样做的话,则吐蕃军队东西不能兼顾,就算最终无法收复安西四镇,也能让吐谷浑人在大非川站稳脚跟,这也算是一个胜利。
第三,薛仁贵犯了轻装深入的战术错误。出奇制胜,重创吐蕃军队,速战速决,这个基本思路没问题,但在实际交战时,面对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实际情况,在不知道敌方军事部署的情况下,轻装远程奔袭,这本身就有极大的风险。河口一战,虽然打败了吐蕃军队,但是并没有对其势力造成重大的打击。吐蕃军队的兵力数倍于大唐军队,如果吐蕃军队想跟大唐军队决战,此时最合逻辑的做法是派兵增援。吐蕃军队吃亏之后,不增兵报复,反而后撤,这明显是在诱敌深入,薛仁贵竟然没有看出来,枉称唐朝名将。
最后,郭待封违抗帅命,率军轻进,是导致这次失败的直接原因。之所以把这个原因列在最后,是因为即使郭待封不抗命,也改变不了大唐军队失败的命运。就算郭待封按照薛仁贵的意思凭险下寨,吐蕃军队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消灭,只需派十万人将其围困,而以三十万人包围乌海城,薛仁贵也没法在乌海城立足。以三十万人打八万人,吐蕃军队要是不想让薛仁贵与郭待封会合,薛仁贵会被困死在乌海城。薛仁贵一败,郭待封的山寨再险,仅凭两万人也难以坚守。
对于大唐来说,公元六七〇年是个不吉利的年份,西边大败,东边大乱。高句丽王室虽然投降了,但高句丽人并不是真正臣服于大唐,很多人都怀有反叛之心,只是因为薛仁贵的名头太大,有他在平壤城坐镇,高句丽人不敢乱动。薛仁贵刚刚被调离平壤城,高句丽人就公开造反。
从穷牟城逃脱的那个剑牟岑逃到新罗境内藏匿,薛仁贵离开平壤城之后,他认为高句丽复国的机会来了,纠集那些不愿意降唐而逃到新罗的高句丽人,组成军队,立原高句丽王高藏的外孙安舜为高句丽王,首先打出复国的旗号,乞求新罗王金法敏的帮助。
新罗原本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夹击,屡屡向大唐求救,大唐数次派兵征讨高句丽,帮新罗解了围。可是新罗王金法敏忘恩负义,野心膨胀,开始觊觎毗邻的大唐国土。剑牟岑的求助正中金法敏下怀,他暗中提供支持,鼓动剑牟岑进攻高句丽故地。金法敏名义上是帮助高句丽人复国,实际上是把高句丽人当枪使,用他们牵制大唐的注意力,使他可以派兵进攻百济故地。对于大唐来说,百济故地是块飞地,没有陆路通道,难以形成有效的控制力,大唐军队驻兵少,百济人战斗又差,抵抗不住新罗军队的进攻,逐渐被新罗攻取。
剑牟岑一路向北进攻,打了几次胜仗,渡过浿水。浿水以北的多个城池或明或暗响应剑牟岑,一时之间,安东都护府辖境人人心浮动。
为了平定高句丽人的叛乱,大唐朝廷任命左监门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率领汉兵,任命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率领靺鞨兵,共同讨伐安舜,并派司平太常伯杨昉安抚高句丽人。
新罗将领沙飡薛乌儒和高句丽叛将高延武各率一万军队渡过浿水,攻占屋骨城和皆敦壤城。这时高侃和李谨行率领大唐军队赶到,一阵猛攻,收复两座城池,新罗军队和高句丽叛军败退到浿水南岸,退保白水城。大唐军队渡过浿水继续进攻,高句丽叛军屡战屡败,安舜大恐,放弃当高句丽王的美梦,杀掉剑牟岑,逃奔新罗。就这样,高句丽人的第一次叛乱被平定。
咸享二年,公元六七一年,安市城的高句丽遗民发生叛乱,占据城池。高侃率兵平叛,击破叛众,收复安市城,高句丽人的第二次叛乱又被平定。
趁大唐军队忙于平定高句丽叛乱之机,新罗王金法敏出兵进攻百济故地,即大唐的熊津都督府,于咸享二年攻克府城泗沘城,占领熊津都督府辖境的大部。贪得无厌的金法敏还不满足,把流亡新罗的高句丽叛众当成马前卒,帮他进攻高句丽故地。金法敏收留了安舜,划了一片土地,让安舜建立报德国,封安舜为报德王,为安舜提供兵甲粮草,令其侵扰高句丽故地。
新罗忘恩负义,侵占百济故地并指使高句丽叛众袭扰高句丽故地的行为,令大唐朝廷震怒。咸享二年,公元六七一年,李治起复因大非川之败而被贬的薛仁贵,率水师进攻占领熊津都督府的新罗军队。薛仁贵太不争气了,先是疏于防范,运送军粮的七十余艘漕船被新罗军队击沉,后又在白江上被新罗水军打败。新罗军队乘势把百济故地全部纳入新罗的版图。李治一气之下,把薛仁贵流放到象州。
咸享三年,公元六七二年,大唐朝廷派高侃率兵一万、李谨行率兵三万,进驻平壤城。稍事休整后,大唐军队渡过浿水,向侵入安东都护府境内的高句丽叛军发起猛攻,攻克韩始城、马邑城,兵临白水山。新罗发兵数万增援高句丽叛军,与大唐军队在白水山展开大战。大唐军队奋勇出击,一举击溃新罗军,斩首五千,生俘两千,新罗败兵退保白水城。
白水城是叛军的前沿重镇,驻扎有重兵,强攻难以奏效,高侃与李谨行商议,采取诱敌出城,野战围歼的战术。李谨行部在石门设伏,高侃率一万人马进逼白水城。白水城中的新罗军和叛军联军欺负高侃兵少,出城逆战,高侃诈败,把新罗军和叛军联军诱至石门。李谨行伏兵突出,高侃挥军反身杀来,新罗军和叛军联军大败,被斩杀一万多人,大阿飧晓川、沙飡义文、阿飡能申、一吉飡安那含等大将战死,大唐军队乘胜攻占白水城。
此次征讨沉重地打击了高句丽叛军的势力,其余众退守到瓠芦河以西地区苟延残喘。大唐军队因为天气严寒而暂时还军。
第二年,也就是咸享四年,公元六七三年,大唐军队再次出动,由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率领,进攻高句丽叛军。闰五月,大唐军队渡过浿水后,李谨行把妻子刘氏留在伐奴城,自已率部向瓠芦河挺进。高句丽叛军引靺鞨军队进攻伐奴城,意图让李谨行回兵求妻,放弃对高句丽叛军的进攻。李谨行不为所动,继续前进,刘氏亲自披甲上阵,手持弓箭,与留守伐奴城的军兵共同守城。元帅的夫人亲冒矢石守城,军兵士气大震,靺鞨军队久攻无果。而与此同时,李谨行指挥部队向高句丽叛众发起总共,一战而破之,斩馘过万,生俘数千人。高句丽叛军几乎被荡尽,少量残部逃奔新罗。听说高句丽叛军已灭,围攻伐奴城的靺鞨军队解围而去。通过这一战,大唐军队收复了全部高句丽故地,平叛战斗获得全胜。
高句丽叛众本想借助新罗的力量实现复国的梦想,从来没想过金法敏根本就是把他们当枪使。这杆枪失去利用价值之后,新罗王一点情面都不跟他们讲,收回让他们建国的土地,给安舜赐姓金,把高句丽遗民迁徙到新罗南部。若干年后,高句丽遗民被新罗同化,高句丽彻底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高句丽的叛乱虽然平定了,但新罗还没受到教训,如果就此罢手,新罗会得寸进尺,大唐的东部边境永无宁日。大唐朝廷决意对新罗用兵,迫使其屈服。
上元元年,公元六七四年,正月,李治下诏,削去以前授与新罗王金法敏的鸡林州大都督府都督之职,任命当时生活在长安的金法敏的弟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新罗王,任命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大部管,率兵讨伐新罗。
刘仁轨率领大唐军队走陆路,从北面进攻新罗,命靺鞨兵浮海进攻新罗南境。得到大唐军队和靺鞨军队前来进攻的消息,新罗军出动九军迎战。大唐军队一路攻城略地,先后攻克石岘城、道临城、牛岑城,进围新罗北部重镇七重城,力战克之,斩获甚众。与此同时,进攻新罗南境的靺鞨兵攻克阿达城、赤木城、大杨城、童子城。金法敏派大阿飡彻川等率兵船一百艘,迎战靺鞨水军,靺鞨水军连胜之后骄傲轻敌,戒备松驰,被新罗军队偷袭,大败而逃,战死者约两千人,溺死于瓠卢河、王逢河者不计其数。李治下旨,召刘仁轨引兵还朝,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驻于新罗的买肖城,继续对新罗进行打击,三战皆捷。
战事至此,新罗败多胜少,尝到了跟大唐作对的苦果,大唐军队因为靺鞨败走、留驻新罗的军队数量有限,难以取得大的战果,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金法敏被迫遣使入贡,上表谢罪,李治也意识到不可能彻底灭掉新罗,便借坡下驴,接受金法敏的谢罪,赦其前罪,复其官爵,没有追还被侵占的百济故地。
金法敏虽然认了罪,侵扰大唐国土的行为却没有停止,只是减小了规模,改鲸吞为蚕食。吐蕃的势力越来越大,大唐难以东顾,在朝鲜半岛只能采取守势。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大唐把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壤城迁到辽东城,浿水以南的高句丽故土逐渐被新罗占领,双方以浿水为界,平壤城成为大唐在半岛上最南端的城池。
事实证明,先灭百济后灭高句丽的战略是绝对错误的。大唐于公元六六〇年灭亡百济,扶余扶信于六六一年发动叛乱,唐军花了三年的时间平叛,至六六三年才占稳百济之地,到六七三年百济全境被新罗占有,大唐只占了十年的时间。又是死人又是耗费甲仗粮饷,大唐什么好处都没得到。
如果当初只灭高句丽,保留百济,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当时新罗的力量比百济稍强,高句丽灭亡后,新罗必然向百济报仇,百济若想得以生存,只能归顺大唐,求大唐保护。大唐从中调停,命令新罗不得进攻百济,新罗不敢不听,因为以新罗的力量,绝对抵挡不住大唐军队和百济军队的南北夹击。
刚刚平定百济的叛乱之后,大唐朝廷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封前百济太子扶余隆为百济王,让他回百济故地安抚百济民众,并让金法敏跟扶余隆盟誓互不相侵。可是百济迭经战乱,实力大衰,而新罗北面又有与大唐为敌的高句丽,大唐难以有效地支援百济。反观新罗方面,高句丽连年受到大唐的进攻,再也没有力量威胁新罗,新罗可以集中力量对付百济。在这种情况下,扶余隆畏惧新罗,在镇守百济故地的大唐将领离开后不久,也离开百济,返回长安,以百济牵制新罗的意图遂告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