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淡定,让李治有了底气。
    有的事看史书很难看出来的,李治早期各个军事方针没有重大失误,是因为有李绩作为头号重臣,在朝中出将入相,再加上唐朝军队还没有真正走向衰落的结果。李绩一死,不仅是对吐蕃,就是西域与新罗,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这些失误串连起来,从对新罗的无可奈何,西域安西四镇时得时失,到青海大非川之败,也是让东突厥人看到“黎明”的重要象征。
    不过自己这个儿子懂。
    于是先说了第一件事,先易后难,一开始说兴修水利。这个得罪的利益不多,容易通过。
    然而裴炎立即说道:“但朝廷没有那么多钱帛。”
    裴行俭所率部队很少了,可既然出征,就得花钱,青海好不容易拿下来的,就是裴炎也不敢大意,拿它当筹码,因此,主动配合地再度迁去了五万多百姓。依然远没有党项人数量多,可当地汉人的比例已经变得可观起来。这又要花钱。
    但是若象李威所说,东突厥乱起,将会发生一场更大的战役,国库里那有那么多的钱帛?
    李威这才开口道:“前几年裴侍郎传授我兵法时,曾经说过一句话,虽然说不能过份穷兵黜武,但一味防守肯定是落入下风的策略,比如突厥,如果让其坐大,西边到灵武,东边到幽州,二千多里的边境线不得不派重兵防守,那个开支将会……”
    几人都默然不语,后果很重的。
    李威话锋一转,又说道:“也无妨,吐蕃论氏兄弟因为国内事务压迫,这几年不大可能再兵,除非我们在东突厥又遭到重创,但……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钱帛的事,诸位不劳牵挂,我自有策略。可勘探需几年工夫,必须现在要准备,什么时候朝廷有钱帛,什么时候才可以动工。”
    既然儿子做了如此重大的让步,又是为了国家,许多话李治没有说,比如郑家一行,比如钱的事,说出来,李威很麻烦的,无论对倭国的策略,或者再放海客名额。
    这一说,裴炎再无疑议。
    乘热打铁,李威乘势,让薛元超将诏书写好,递到裴炎手中,明天颁发天下。
    裴炎再次狐疑地看了李威一眼,这件事只要钱到位了,就是大功一件,争议又很少,以诏书颁发,不管是不是太上皇想的主意,或者是皇上想的主意,史书记载时,只能将功劳算在太上皇与太后身上。
    但这一次皇帝回京后立即谨见,无疑是谈判的,这是谈判的结果?
    不大相信,将诏书小心的收了起来,继续观望。
    李治这才说了第二件事,用制书与诏书同发,确立军务监与武举,武举时用糊名制度。其实科考也可以用糊名制度,可李治心中也在犹豫不决,一个糊名制度,等于取消了权贵阶级的许多利益,临到头,胆怯了。
    就是这样,有了糊名制度,依然还有一些权贵会感到不满。
    此事拖了很久,而且各方战事没有停息,缺少将领成了当务之急,特别是东突厥给诸人带来的压力,薛元超没有犹豫,再次将这道制书与诏书同时起草。
    李治又说了第三件事。
    “不可啊,”裴炎立即说道。
    这引发的争议有可能比糊名制更重。
    其实这时候裴炎是第一个看出来事情真相的人,皇帝取得了优势的局面,到上阳宫面谈,利用这个局面迫使太后做出让步。但这个让步不是为了他个人的权利,而是为了让这三件大事落实下去。
    能想出来,可此事自己绝不能表示默许,不然以后会有许多人痛恨自己。
    李威眼中有些不悦,道:“我刚才还说过,为了让蛮夷诚服,我们赏赐他们钱帛,教其种植、务桑织衣,甚至教其子弟文化,各种技术,连造纸的技术都不惜相传授。为什么是枝叶,让其壮大,却损自己的子民?”
    “陛下请三思而后行,”裴炎说完后,看着武则天,心里想到,不仅是利益的牵涉,也是关系到你家是不是能长久下去,百姓一起开了心智,如何治理?
    但李威根本不相信,后来的宋明清,举国上下皆是普及教育,连范仲淹那样的穷孩子都能读上书,也没有听到过说全国普及了教育后,百姓因此造反,不服皇帝管辖的。并且即便普及,又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能读起书。只能说是一普及,会有更多寒门子弟得以进入朝堂罢了。
    同时也用眼睛看着武则天。
    武则天思索了一下说道:“这样吧,先在关中与河南两道普及示范,其他各道州县自由取之。”
    关中与河南两道是京畿要地,不怕百姓开化。其他各道自由取之,就象后世的承包到户一样,想普及也可以,不想普及也行。而且牵涉的利益纠纷与产生的疑虑会减少。
    李威抚手道:“妙。”
    这样的母亲,才是他心中最想要的母亲。
    武则天都发话了,薛元超只好再次书写制书与诏书。
    三件大事落实下去,李威长松了一口气,做了皇帝以来,这才是真正做的三件实事。
    李治看到事情结束,今天他心情不恶,挥手说道:“上酒菜。”
    尽兴而欢,宴罢,各自回去。
    第二天三道诏书颁发,大家膛目结舌,随着一系列的事情发生,怀州一案迅速结束下来,武全子行凶杀人,被处死刑,秋后问斩,那个庄园吞并的田地与发放了超高利息,全部归还给受害者,人都问斩了,李威那道制书自然成了一纸空文,僵持的局面也就松懈下来。
    武承嗣又得到了武则天的授意,香黛不能再纳了。本来心中戚戚,虽然美人是好,自己地位与幸福更好,于是立即应允。只是一个小媵,武承嗣自己不愿意,武则天不能强迫。这件乱点鸳鸯谱的事,自然也就结束了。并且也没有驱逐西方来使。
    至于行刺案,没有将它定为行刺案,查得也草草,更查不出来。武承嗣心中有些不甘,然而也不敢较真,真查下去,万一有一个死士咬定是他指使的,自己将会与贺兰敏之是一个下场。这件事,也随着时间的流失,渐渐会被人淡忘。
    可是李威却在东宫沉寂下去。
    不能再有什么作为了,自己终没有得到全部大政的权利。这三件大事,已经让唐朝消化很久,再有作为,必然引起许多权贵的反对,对自己将会很不利。仅做了一件事,让人买了很多贵重的礼物,让莽萨若带回吐蕃。
    但李威并不知道,没禄氏此时在逻些城望眼欲穿。
    莽萨若此次不仅是恭贺,还有一层更深的用意,连刘仁轨都没有看出来。
    赞悉若被忠于赞普的堂兄弟芒辗达乍布击杀,论钦陵迅速率军返回,又将芒辗达乍布击杀。但是吐蕃国内矛盾依然是十分激化。历史上论钦陵二次青海论战,动用国内的将士没有这一次多,战事结束也十分快,而且战果辉煌。就是那样,还给吐蕃国内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正如李威说的,吐蕃看似强大,终是百姓人口数量不及唐朝远矣,又十分贫困。这一战,居然都将唐朝的国库打空了,这几年唐朝经济比历史上的经济也好,可想吐蕃的压力。
    导致的结果,反抗论氏兄弟专权的各部势力与大臣更多。虽然芒辗达乍布被杀,可是忠于赞普的大臣还在强势的抬头。不仅是忠于赞普的大臣抬头,连少数亲唐派的大臣也重新抬头。
    理由很简单,前些年不得到青海,没有与唐朝交恶,吐蕃压力不重,唐朝甚至因为联亲,不停地送财送物,但这倒不是针对他们吐蕃一处的,对突厥人也是这样处理的。正是因为这种局面,吐蕃才会变得更加强大起来。可是与唐朝交恶后,胜国内情况依是不好,与唐朝开战,每一次战役皆是很庞大的,武器抚恤当真不需要经济的支撑?若是败,局面更惨。而且李威此次青海之策,让唐朝许多人有些抱怨,失去了仁爱之心,不是战争,是在催残,却是最直接有效的。青海大部分地区依然表面上在吐蕃手中控制,甚至青海到西域各道,也能继续通行。但成了一片荒芜地区,没有吐谷浑人的支持,继续占领这片漠大的地盘,对吐蕃来说,有些得不偿失了。
    所以许多大臣想与唐朝重新议和,这种议和是诚心想议和的,而不是策略性的苟和。这种声音还是很微弱,但比前几年要响,前几年也没有那一个贵族敢这样说出来。
    局面对没禄氏很有利的。如她所想,若是赞普在世,很有可能就此机会,一举将论氏兄弟拿下来。可是没禄氏不敢,多半也会失败。于是回到逻些城后,继续观望。
    论钦陵也不是政治上的白痴,先设立双大论制,让弟弟论赞婆担任武大论,自己担任文大论,先继续将吐蕃大权掌控下来,然后又团结了坌达墀松等权贵,让他们为自己摇旗呐喊,接着又颁发了一系的措施安抚国内各个贵族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没禄氏更不敢动弹。
    对她很有利,因此,她想获得李威再次支持。若是此时,李威对她支持,再通过文成公主,请求李治表示一下诚意,她自己就能获得外部最大声音的声援。这才能与论钦陵做一次谈判,公布赞普的死讯,册立儿子为新的赞普。
    但人心会变的,李威在青海,是需要她支持。可青海战事暂时结束,自己与李威目前是很友好的,以后呢?说不定能翻目成仇,李威在洛阳又不需要她了,虽然有他的儿子,可作为一个帝王,当真再乎一个儿子,还是一半有羊同血缘的儿子?此次莽萨若不仅是前来恭贺,也是没禄氏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
    这是没禄氏的计划安排。
    论钦陵也有他的计划安排,在等,等东突厥事起,那样局面将会变得对吐蕃有利。
    而且正是因为论氏兄弟的穷兵黜武,给吐蕃带来了一个最大的变化,人人尚武,以临阵退缩为耻,后来发展到以病老死为耻,意思就是男人,要死就死在沙场上。
    总之,现在的吐蕃比唐朝更混乱。
    李威在东宫岑寂下去,然而没有多久,又有大事件发生,不是来自东突厥,是荥阳郑家!(未完待续。如果您

章节目录

兴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午后方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午后方晴并收藏兴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