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自小喜欢吃橙色包装的小淘气糖果,喜欢喝两毛钱一瓶的汽水,虽然家里不宽裕,但季学礼会尽量给女儿买她喜欢吃的东西,并且将所有的汽水瓶盖和糖纸攒起来,大梅经常数落丈夫,原本家里就不没那么多地方放东西,丈夫却总是攒一些诸如瓶盖、火柴盒等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在春生稍微大一些的时候,这些东西果然派上了用场。春生是淘气惯了的,但确实应了爷爷的话,非常的聪明。那时的农村里并没有什么专业昂贵的早教启蒙机构,更没有设施齐全的幼儿园。春天种花养鸟,夏天淌水捞鱼,秋天松软的稻草堆是孩子们打滚的乐园,冬天冰雪滑梯是孩子们最喜爱的项目,而汽水瓶盖、火柴盒,则是春生开始学习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季学礼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将一堆瓶盖一股脑倒在炕上,再让春生一个一个数过来,直到数完所有的瓶盖,还利用火柴盒和糖纸,教会了春生加减乘除的简单运算。春生有时候也会学着爸爸的样子把瓶盖拿过来一个一个的数,如果数光了,她便会跑到爸爸面前,告诉爸爸自己想要喝汽水了。
后来,当春生已经不需要通过瓶盖学习数字的时候,季学礼将这些瓶盖和攒下的鸡毛进行一番手工diy,做成了毽子。在春生的眼里,爸爸无所不能,坏掉的自行车带用来做皮筋,用火柴盒拼成机器人??????
季学礼是小学的文化水平,大梅却没怎么读过书,只认得全《***语录》和那些刷在墙上的“计划生育人人有责”“中国共产党万岁”诸如此类的字。虽然识字不多,但大梅却生得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优美动听,费翔、张明敏、蒋大为都???是她心中的偶像,但大梅最喜欢唱的还是“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
大梅的歌伴随着春生长大,那些老歌在春生的回忆里余音绕梁,歌里唱的是满满的母爱和旧日怀想,旋律依旧,浓情未改。长大后的春生也喜欢唱歌,虽然称不上专业,但是凭借甜美的音色,在朋友圈里也称得上“麦霸”一枚,偶尔还能哼几句“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之类的。
相对于妈妈,爸爸季学礼则是个音痴,但是却喜欢看小人书。巴掌大的小书,书中满满黑白的图画,偶尔也有彩色的书,书的底部写着画中的故事梗概,家里积攒了许多小人书,例如《霍元甲》《陈真》《黄飞鸿》等,小春生也经常拿过来翻看,虽然有一些看不懂,但仍然乐在其中。那时还流行一种小书,人物和故事非常简单,从头至尾快速的翻过,可以看到完整的故事,这也是春生最喜欢的宝贝。
春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脑洞非常大。她经常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些奇怪的故事线索和影像,长大后她才知道,那是她的“构思”和“创意”。当然,这种想象力也会给小小的春生造成莫大的困扰,她经常会把脑中想象的故事投射到梦中,于是经常噩梦缠身。当然,这种“噩梦”和“想象力”也得益于大梅给她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传说。
在姚爷爷还活着的时候,姚爷爷觉得大梅命格不好,偶尔会带着大梅到一户跳大神(萨满,满族驱鬼驱邪的一种舞蹈)的神婆家里,让神婆给大梅“驱鬼”,神婆神神叨,经常会给大梅将一些的传说故事,因此大梅倒是继承了不少的,例如《人参娃》《鬼画报恩》《白蛇报仇》等等各种各样的鬼神传说。
因为春生过于调皮,大梅常常用那些老故事吓唬春生,希望春生能够变的乖巧一些,虽然春生没有因此变老实,这些故事却打开了春生想象的思维。
小孩子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好奇,春生自然也不例外。春生最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样子,拿着抹布跟着妈妈擦桌子,尽管越擦越脏;学着爸爸的样子煞有介事,挥舞着一把小锄头锄草,尽管菜苗也被铲个精光。
有一次,春生看到爸爸为邻居称高粱米,只见爸爸将一小袋大米放在秤盘上,一只手提着秤杆上的提手,一只手不停的扒拉着秤砣,“10斤高高的,只多不少。”季学礼抬起手,只见秤杆的尾部稍稍高起,又迅速扶着秤杆,将高粱米倒进一个小袋。
春生觉得十分新奇,在爸爸送邻居出门的时候,自己拿起了称,将秤砣挂在秤杆尾部,将铁青蛙(绿色青蛙模样,上了发条能够跳动的玩具)放在了秤盘里,一切准备就绪,正当春生提起称的提手时,秤砣唰地从秤杆上滑落,结结实实地砸到了春生的脚趾,一阵刺痛,春生将秤盘扔在了地上,哇的大哭起来。
听到哭声,季学礼赶忙冲进屋里看个究竟,秤砣已经滚落到一旁,血殷透了春生的鞋,季学礼赶紧将春生抱在怀里,脱下春生的鞋,春生的脚趾已经变得青紫,还在流着血。
季学礼虽然嘴上不停责备着女儿淘气,心里却心疼得很,他先用棉花沾了白酒给女儿擦拭伤口,再将家里的螺旋霉素消炎片用擀面杖碾成药粉,在将这些药粉撒在纱布上,给女儿的脚趾裹上纱布。
那时候药品的种类和购买途径都有限,人们最常用的便是罗红霉素片、去痛片、安乃近等,几分钱一片,普通的农村百姓都吃得起。哪里磕破了摔坏了,简单擦一些白酒,涂一些消炎药就算处理完毕。如果感冒了,便是一大碗姜汤奉上,再将厚厚的被子捂在身上,发一发汗也就好了。那时候大人们整天忙着庄稼地的活计,照顾孩子难免有不经心的时候,那时的孩子也禁得起摔打,抵抗力强,不似当今那样弱不禁风,养孩子如同伺候祖宗一样金贵。
对于那时农村的孩子来说,折个纸飞机能开心的玩好久,水枪已经算得上玩具中的“奢侈品”,快乐就是如此简单直接。现在,即使拥有满屋子的玩具和零食,孩子也不见得感到多幸福。是人们真的对幸福的要求变高了,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纯真的快乐已经被遗落在旧时空中?
春生家后院有一位老人,带着女儿生活,那位老人的儿子考了大学,在上海娶了媳妇落了脚,老人曾经带着女儿在上海那边待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老人和儿媳妇着实相处不来,加之带着一个“拖油瓶”,与大上海的生活更是格格不入,无奈被儿子赶了回来。儿子每个月会寄一些生活费,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倒也稳当。
春生最喜欢到后院找那位大姐姐玩耍,大姐姐画画非常漂亮,宣纸上盛开的牡丹仿佛真的一样,她还经常给春生讲许多闻所未闻十分有趣的故事,每次听故事的时候,春生总是全神贯注,竭尽所能想象故事中的场景。
一次,大姐姐送给小春生一本故事书,封皮已经被撕掉了,不知名字,书页泛黄,偶尔还能看到底在上边的油渍,应该已经被翻阅了无数遍,内页只有一些简单的黑白简笔插图,整本的文字,大姐姐将里边的故事一遍一遍的读给春生,春生妹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大姐姐将这本故事书送给了小春生,春生独自在家的时候便会拿出来翻看,并且按照记忆中大姐姐所读的内容和书上的字相对应,没想到,春生竟然认得了一些简单的反复出现的文字,虽然不会写,也不能完全掌握,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春生对学习获得了认知,并且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那时候她甚至不懂什么叫做“上学”。
多年以后,当春生再还乡时,她还特意到大姐姐家,却没想到大姐姐已经不见了。据邻居说,是因为父亲认为她是个小姑娘,上学也没有什么大出息,于是不允许大姐姐上学,更不允许她学画画,结果导致了大姐姐长期抑郁,最终精神失常,某一天趁着父亲不注意,离家出走就再也没有回来。村里的人都觉得姑娘漂亮而且有才华,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十分可惜,同时纷纷指责当父亲的不负责任,竟然逼疯了自己的女儿。
春生知道了大姐姐的遭遇后,感到非常难过,春生将买给她的画板放在了大姐姐家的门口,她原本还想着亲手送给大姐姐,画板里还夹着一幅素描,那是春生凭着模糊的记忆为大姐姐作的画像。春生想要告诉大姐姐,是因为她春生才喜欢上画画,喜欢上读书,喜欢上写作。在春生心里,除了父母,大姐姐是她学习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
站在大姐姐家门口的一刻,春生才发现,自己甚至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再见来不及握手,原来,当大姐姐送给春生故事书时,已经成了永别。
我们总以为还有再见的一天,可是,谁也不知道那一天究竟何时来临,究竟是否存在。正因我们都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世间才有那么多遗憾的擦肩而过。
在春生稍微大一些的时候,这些东西果然派上了用场。春生是淘气惯了的,但确实应了爷爷的话,非常的聪明。那时的农村里并没有什么专业昂贵的早教启蒙机构,更没有设施齐全的幼儿园。春天种花养鸟,夏天淌水捞鱼,秋天松软的稻草堆是孩子们打滚的乐园,冬天冰雪滑梯是孩子们最喜爱的项目,而汽水瓶盖、火柴盒,则是春生开始学习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季学礼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将一堆瓶盖一股脑倒在炕上,再让春生一个一个数过来,直到数完所有的瓶盖,还利用火柴盒和糖纸,教会了春生加减乘除的简单运算。春生有时候也会学着爸爸的样子把瓶盖拿过来一个一个的数,如果数光了,她便会跑到爸爸面前,告诉爸爸自己想要喝汽水了。
后来,当春生已经不需要通过瓶盖学习数字的时候,季学礼将这些瓶盖和攒下的鸡毛进行一番手工diy,做成了毽子。在春生的眼里,爸爸无所不能,坏掉的自行车带用来做皮筋,用火柴盒拼成机器人??????
季学礼是小学的文化水平,大梅却没怎么读过书,只认得全《***语录》和那些刷在墙上的“计划生育人人有责”“中国共产党万岁”诸如此类的字。虽然识字不多,但大梅却生得一副好嗓子,唱起歌来优美动听,费翔、张明敏、蒋大为都???是她心中的偶像,但大梅最喜欢唱的还是“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
大梅的歌伴随着春生长大,那些老歌在春生的回忆里余音绕梁,歌里唱的是满满的母爱和旧日怀想,旋律依旧,浓情未改。长大后的春生也喜欢唱歌,虽然称不上专业,但是凭借甜美的音色,在朋友圈里也称得上“麦霸”一枚,偶尔还能哼几句“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之类的。
相对于妈妈,爸爸季学礼则是个音痴,但是却喜欢看小人书。巴掌大的小书,书中满满黑白的图画,偶尔也有彩色的书,书的底部写着画中的故事梗概,家里积攒了许多小人书,例如《霍元甲》《陈真》《黄飞鸿》等,小春生也经常拿过来翻看,虽然有一些看不懂,但仍然乐在其中。那时还流行一种小书,人物和故事非常简单,从头至尾快速的翻过,可以看到完整的故事,这也是春生最喜欢的宝贝。
春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脑洞非常大。她经常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些奇怪的故事线索和影像,长大后她才知道,那是她的“构思”和“创意”。当然,这种想象力也会给小小的春生造成莫大的困扰,她经常会把脑中想象的故事投射到梦中,于是经常噩梦缠身。当然,这种“噩梦”和“想象力”也得益于大梅给她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传说。
在姚爷爷还活着的时候,姚爷爷觉得大梅命格不好,偶尔会带着大梅到一户跳大神(萨满,满族驱鬼驱邪的一种舞蹈)的神婆家里,让神婆给大梅“驱鬼”,神婆神神叨,经常会给大梅将一些的传说故事,因此大梅倒是继承了不少的,例如《人参娃》《鬼画报恩》《白蛇报仇》等等各种各样的鬼神传说。
因为春生过于调皮,大梅常常用那些老故事吓唬春生,希望春生能够变的乖巧一些,虽然春生没有因此变老实,这些故事却打开了春生想象的思维。
小孩子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好奇,春生自然也不例外。春生最喜欢模仿爸爸妈妈的样子,拿着抹布跟着妈妈擦桌子,尽管越擦越脏;学着爸爸的样子煞有介事,挥舞着一把小锄头锄草,尽管菜苗也被铲个精光。
有一次,春生看到爸爸为邻居称高粱米,只见爸爸将一小袋大米放在秤盘上,一只手提着秤杆上的提手,一只手不停的扒拉着秤砣,“10斤高高的,只多不少。”季学礼抬起手,只见秤杆的尾部稍稍高起,又迅速扶着秤杆,将高粱米倒进一个小袋。
春生觉得十分新奇,在爸爸送邻居出门的时候,自己拿起了称,将秤砣挂在秤杆尾部,将铁青蛙(绿色青蛙模样,上了发条能够跳动的玩具)放在了秤盘里,一切准备就绪,正当春生提起称的提手时,秤砣唰地从秤杆上滑落,结结实实地砸到了春生的脚趾,一阵刺痛,春生将秤盘扔在了地上,哇的大哭起来。
听到哭声,季学礼赶忙冲进屋里看个究竟,秤砣已经滚落到一旁,血殷透了春生的鞋,季学礼赶紧将春生抱在怀里,脱下春生的鞋,春生的脚趾已经变得青紫,还在流着血。
季学礼虽然嘴上不停责备着女儿淘气,心里却心疼得很,他先用棉花沾了白酒给女儿擦拭伤口,再将家里的螺旋霉素消炎片用擀面杖碾成药粉,在将这些药粉撒在纱布上,给女儿的脚趾裹上纱布。
那时候药品的种类和购买途径都有限,人们最常用的便是罗红霉素片、去痛片、安乃近等,几分钱一片,普通的农村百姓都吃得起。哪里磕破了摔坏了,简单擦一些白酒,涂一些消炎药就算处理完毕。如果感冒了,便是一大碗姜汤奉上,再将厚厚的被子捂在身上,发一发汗也就好了。那时候大人们整天忙着庄稼地的活计,照顾孩子难免有不经心的时候,那时的孩子也禁得起摔打,抵抗力强,不似当今那样弱不禁风,养孩子如同伺候祖宗一样金贵。
对于那时农村的孩子来说,折个纸飞机能开心的玩好久,水枪已经算得上玩具中的“奢侈品”,快乐就是如此简单直接。现在,即使拥有满屋子的玩具和零食,孩子也不见得感到多幸福。是人们真的对幸福的要求变高了,还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纯真的快乐已经被遗落在旧时空中?
春生家后院有一位老人,带着女儿生活,那位老人的儿子考了大学,在上海娶了媳妇落了脚,老人曾经带着女儿在上海那边待过一段时间,但是因为老人和儿媳妇着实相处不来,加之带着一个“拖油瓶”,与大上海的生活更是格格不入,无奈被儿子赶了回来。儿子每个月会寄一些生活费,两个人的日子过得倒也稳当。
春生最喜欢到后院找那位大姐姐玩耍,大姐姐画画非常漂亮,宣纸上盛开的牡丹仿佛真的一样,她还经常给春生讲许多闻所未闻十分有趣的故事,每次听故事的时候,春生总是全神贯注,竭尽所能想象故事中的场景。
一次,大姐姐送给小春生一本故事书,封皮已经被撕掉了,不知名字,书页泛黄,偶尔还能看到底在上边的油渍,应该已经被翻阅了无数遍,内页只有一些简单的黑白简笔插图,整本的文字,大姐姐将里边的故事一遍一遍的读给春生,春生妹妹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大姐姐将这本故事书送给了小春生,春生独自在家的时候便会拿出来翻看,并且按照记忆中大姐姐所读的内容和书上的字相对应,没想到,春生竟然认得了一些简单的反复出现的文字,虽然不会写,也不能完全掌握,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春生对学习获得了认知,并且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那时候她甚至不懂什么叫做“上学”。
多年以后,当春生再还乡时,她还特意到大姐姐家,却没想到大姐姐已经不见了。据邻居说,是因为父亲认为她是个小姑娘,上学也没有什么大出息,于是不允许大姐姐上学,更不允许她学画画,结果导致了大姐姐长期抑郁,最终精神失常,某一天趁着父亲不注意,离家出走就再也没有回来。村里的人都觉得姑娘漂亮而且有才华,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十分可惜,同时纷纷指责当父亲的不负责任,竟然逼疯了自己的女儿。
春生知道了大姐姐的遭遇后,感到非常难过,春生将买给她的画板放在了大姐姐家的门口,她原本还想着亲手送给大姐姐,画板里还夹着一幅素描,那是春生凭着模糊的记忆为大姐姐作的画像。春生想要告诉大姐姐,是因为她春生才喜欢上画画,喜欢上读书,喜欢上写作。在春生心里,除了父母,大姐姐是她学习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启蒙老师。
站在大姐姐家门口的一刻,春生才发现,自己甚至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再见来不及握手,原来,当大姐姐送给春生故事书时,已经成了永别。
我们总以为还有再见的一天,可是,谁也不知道那一天究竟何时来临,究竟是否存在。正因我们都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世间才有那么多遗憾的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