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也看到这些跟着皇上在西北转一圈的皇商,他们都在不断的把粮草之物往天津卫调动,虽然打听不到朝上有这方面的动向,但要对大金对兵是无疑的。上三次袁可立袭击辽东,可是二次兵发盖州,此次恐怕还在在盖州登陆。而天津恰恰是跟京城最近,最容易运兵、运物过去。现在明皇虽然没有宣布正式进攻辽东,但在明皇看来,这本不是两力交兵,所以更谈不到不宣而战之说。故某认定这已经是战争的信号了。”鳌拜看着眼前相对来说精致的菜肴,对着大明更是垂涎三尺,满族人也有自己的饮食民俗。
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之后,在满族人饮食习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宫廷饮食。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住在沈阳城北门里的“汗宫”内。此时虽然有专用的厨师,但膳事用度还算不上豪侈,肴馔也算不得过于讲究。所谓宫廷宴席,基本延续满族传统的饮食习俗,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畜、家禽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煮、炖、蒸、烧、烤等原始方法制成肴馔,以大盘和大碗盛装,具有浓郁的牧猎餐饮特点。(现在风行的“满族八大碗”据说就是努尔哈赤家族传出来的。)
但那些东西哪里有大明本土来的精致,满族那边来来去去的就那么几道菜,花样、口感、香味、色泽等等与大明相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借着‘公务出差’的机会,鳌拜这个好嘴的人,当然要到同乐酒店去品尝一翻。在那里,他才真正认识到大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的,的确是文化,无论是每道菜的来历、喻意、典故上,还是吃菜喝酒的讲究上,都都孕育着浓浓的文化情节。这让他相当的不可思议。大明的底蕴太深了,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满族人面对食不厌精这个词,只能说他们还是野蛮人。
现在从种种迹象上来看,大明肯定会向辽东发动进攻了。自从宁远之战后,大明与大金的交战只有四次,三次是袁可立这个老匹夫的偷袭。一次是明皇与金皇在喜峰口的硬撼,但这四次均以大明胜利而告终。当然大金兵不血刃的情况之下,夺去了山海关以东所有的军堡。
鳌拜并不想自欺欺人,当然认识到宁远之战以后,两国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逆转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是战斗人员素质的问题,而是武器。大明目前重视远程武器,他们神弩和竖盾的配合默契可谓是矛与盾的结合,从而让大金的勇士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大金的勇士在于骑射、搏击,但射被人家用竖盾挡住了,而搏击两字那是要冲到敌人身前的事情,在大明的神弩面前,想做到这一点,根本就不现实,所以三次野外的浪战均以大明全胜而大金全败为结局。
现在大金刚刚的面临着一次机会,那就是八牛弩的出现,在八牛弩面前,竖盾也只能成了摆设而已。虽然八牛弩射的慢,与投石机相仿,但石头与巨弩的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大金可以在每个军堡制造一万根巨弩,但可能放置一万块石头吗?要知道回回炮用的石头可是要打磨好的三百斤,就算是举大金全国之力也没办法。
有了八牛弩则可以整军的装备,用上一点小手段,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进攻是不行,但防守还是有一拼之力的。但很可惜,明皇没有给大金这样的机会。突然的向天津那里运送军用物质,很明显针对的就是大金了。
“大人,既然如此,打算怎么办?”侯时云紧张的说,侯家一大家子人全部奔向‘乐土’了,但这块乐土马上就要面临着兵灾。这一步到底是对是错,侯时云真的看不清楚,在他看来,族兄的背叛也是无奈之举,皇上就不应该把这个事摆在了桌面之上,更加不应将侯家所有的官职一概的撤销,然后还不让再与军政两线有任何的联系。那侯家能做什么?离开了官和军两字,单纯的去当个地主还是做个单纯的商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侯家一直是临驾于商人、百姓之上的,就是因为侯家世代为官、为将,才有了鼎食钟鸣的世家风范,但现在一切就这样化为了乌有。而且是永世不得为官为将,这种打压的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侯家的幸福,才有了刺君之举。如果成功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通过侯家的运作,还可以搬回这一局,继续当官。但很可惜,刺杀失败了,侯家只能按着自己的方案全家撤到辽东。但现在辽东就安全了吗?
“报信之事,还是由侯家来负责吧,我还要去天津一趟,那里还有我们的人,只要烧了军需,某倒要看看,明皇拿着什么来攻打大金!?”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鳌拜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制止明皇向辽东出征,只有断了粮,机会就有了。
“烧军需?这可能吗?”侯时云一听吓了一跳,这个事还真是胆大啊。
“如何不可能,我以打听清楚了,皇商人是负责给大军提供军需物资,但并不是由军队来看守,而是靠着商人的家丁来护卫着。难度比起来要小的多了。”鳌拜充满自信的说,正如当时一击刺死给大金丢人现眼的二贝勒阿敏一样。“但此事,可一不可二,而且只能拖延明皇出征辽东的时日,希望这个拖延能给大金争取到了,准备的时间。所以侯家务必要尽快的把这个消息送到大金!在下借化献佛,这一杯酒敬阁下!”
鳌拜看不起汉人,这是把心眼里的,这个看不起不是鳌拜自已独有的,而是满族人共有的东西,他们对着汉人有着强兵的优势,特别是投降的汉人。但在大明杀了黄三一家之后,他开始寸步难行,现在又必须把这个消息传出去,只能靠着侯家了,礼下之人必有所求,所以他的姿态放下已经相当低了。
“足下能将传信的机会给侯家,让侯家能够立此大功,侯家已经是感激涕零,哪里还能不尽心尽力的完成。足下只管放心,在下这就安排好一切,保证在第一时间,将此信呈到大金。”大部队想越过边墙跑到辽东,那除了武力之外没什么别的办法,但只是报个信,只要找个高来高去的人,随便找处没人的地方就能翻越过去。然后关外有个地点接应一上就可以了。但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特别是现在大金的情报系统被连根的在京城被拔起的情况下,这种情报对于大金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是个大功劳,对于刚刚到大金的侯家无疑是雪中送炭一样,如此侯时云才如此说。
张掖城,阎应元受陕西行都司黄史缵之邀,在都司府正在会饮三百杯。
菜肴相当的丰盛,阎应元虽然受到了皇上的重视,但一直没有接交地方上的官员,包括在大同的时候,也算是深居简出。在人前人后没有混个脸熟,他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凡有不平的事,就要伸手管管,性格使然,这么多年的打磨还好了一些。但他的身份现在很尴尬,连个象样的官身都没有,倒不如旁边的曹变蛟人家的身份来的瓷实。职务倒是挺让人眼红,征西元帅,管着净军、锦衣卫和天应军。还好,战绩是打出来的,还没有人敢站出来指手划脚,就连天应军里那些老将,也因其在归化城那出色的表现,以及曹变蛟那誓死追随,而不得不买他的帐。净军和锦衣卫当然是看皇上脸色的,皇上的圣眷在谁身上,净军和锦衣卫的笑脸就跟着谁。从岱海开始,皇上就对阎应元高看一眼,这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所以当然得敬着了。
“阎元帅,本官有一事不明,正想请教。”这顿酒席的规格不算底了,黄克缵可以把阎应元当成了‘天使’级的人物搞的接待,眼前这个不如流的小吏,能一飞冲天入了皇上的法眼,让多少人眼红啊,这得是多大的机遇,西北大元帅,虽说统的兵不多,但眼下一二品的武将比比皆是,净军、锦衣卫又绝对的听从。虽然外边都说阎应元走了狗屎运,靠着奴颜婢膝尝粪舔痔,巴结上了皇上,一下子青云直上,但没有底蕴,本身没什么本领,只能当一个弄臣而已,现在靠着皇上的武器强大,才有了这么一点点的小功劳,也只是偶然而已。与武则天时的面首薛怀义一样,带着大兵没有遇到什么敌人,反而凯旋而归了、、、、、、
黄克缵却知道这样的话,无非就是羡慕嫉妒恨而已。阎应元从岱海开始跟随皇上,几番的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皇上的识人之明,又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自己以二品大员的身份,几次相邀,放低了身段,但还是被阎应元以各种民务繁忙为由的拒绝再拒绝。
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之后,在满族人饮食习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宫廷饮食。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住在沈阳城北门里的“汗宫”内。此时虽然有专用的厨师,但膳事用度还算不上豪侈,肴馔也算不得过于讲究。所谓宫廷宴席,基本延续满族传统的饮食习俗,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畜、家禽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煮、炖、蒸、烧、烤等原始方法制成肴馔,以大盘和大碗盛装,具有浓郁的牧猎餐饮特点。(现在风行的“满族八大碗”据说就是努尔哈赤家族传出来的。)
但那些东西哪里有大明本土来的精致,满族那边来来去去的就那么几道菜,花样、口感、香味、色泽等等与大明相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借着‘公务出差’的机会,鳌拜这个好嘴的人,当然要到同乐酒店去品尝一翻。在那里,他才真正认识到大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的,的确是文化,无论是每道菜的来历、喻意、典故上,还是吃菜喝酒的讲究上,都都孕育着浓浓的文化情节。这让他相当的不可思议。大明的底蕴太深了,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满族人面对食不厌精这个词,只能说他们还是野蛮人。
现在从种种迹象上来看,大明肯定会向辽东发动进攻了。自从宁远之战后,大明与大金的交战只有四次,三次是袁可立这个老匹夫的偷袭。一次是明皇与金皇在喜峰口的硬撼,但这四次均以大明胜利而告终。当然大金兵不血刃的情况之下,夺去了山海关以东所有的军堡。
鳌拜并不想自欺欺人,当然认识到宁远之战以后,两国的军事实力开始有了逆转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并不是战斗人员素质的问题,而是武器。大明目前重视远程武器,他们神弩和竖盾的配合默契可谓是矛与盾的结合,从而让大金的勇士没有了用武之地,因为大金的勇士在于骑射、搏击,但射被人家用竖盾挡住了,而搏击两字那是要冲到敌人身前的事情,在大明的神弩面前,想做到这一点,根本就不现实,所以三次野外的浪战均以大明全胜而大金全败为结局。
现在大金刚刚的面临着一次机会,那就是八牛弩的出现,在八牛弩面前,竖盾也只能成了摆设而已。虽然八牛弩射的慢,与投石机相仿,但石头与巨弩的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大金可以在每个军堡制造一万根巨弩,但可能放置一万块石头吗?要知道回回炮用的石头可是要打磨好的三百斤,就算是举大金全国之力也没办法。
有了八牛弩则可以整军的装备,用上一点小手段,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进攻是不行,但防守还是有一拼之力的。但很可惜,明皇没有给大金这样的机会。突然的向天津那里运送军用物质,很明显针对的就是大金了。
“大人,既然如此,打算怎么办?”侯时云紧张的说,侯家一大家子人全部奔向‘乐土’了,但这块乐土马上就要面临着兵灾。这一步到底是对是错,侯时云真的看不清楚,在他看来,族兄的背叛也是无奈之举,皇上就不应该把这个事摆在了桌面之上,更加不应将侯家所有的官职一概的撤销,然后还不让再与军政两线有任何的联系。那侯家能做什么?离开了官和军两字,单纯的去当个地主还是做个单纯的商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侯家一直是临驾于商人、百姓之上的,就是因为侯家世代为官、为将,才有了鼎食钟鸣的世家风范,但现在一切就这样化为了乌有。而且是永世不得为官为将,这种打压的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侯家的幸福,才有了刺君之举。如果成功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通过侯家的运作,还可以搬回这一局,继续当官。但很可惜,刺杀失败了,侯家只能按着自己的方案全家撤到辽东。但现在辽东就安全了吗?
“报信之事,还是由侯家来负责吧,我还要去天津一趟,那里还有我们的人,只要烧了军需,某倒要看看,明皇拿着什么来攻打大金!?”功高莫过救驾,计毒莫过绝粮,鳌拜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制止明皇向辽东出征,只有断了粮,机会就有了。
“烧军需?这可能吗?”侯时云一听吓了一跳,这个事还真是胆大啊。
“如何不可能,我以打听清楚了,皇商人是负责给大军提供军需物资,但并不是由军队来看守,而是靠着商人的家丁来护卫着。难度比起来要小的多了。”鳌拜充满自信的说,正如当时一击刺死给大金丢人现眼的二贝勒阿敏一样。“但此事,可一不可二,而且只能拖延明皇出征辽东的时日,希望这个拖延能给大金争取到了,准备的时间。所以侯家务必要尽快的把这个消息送到大金!在下借化献佛,这一杯酒敬阁下!”
鳌拜看不起汉人,这是把心眼里的,这个看不起不是鳌拜自已独有的,而是满族人共有的东西,他们对着汉人有着强兵的优势,特别是投降的汉人。但在大明杀了黄三一家之后,他开始寸步难行,现在又必须把这个消息传出去,只能靠着侯家了,礼下之人必有所求,所以他的姿态放下已经相当低了。
“足下能将传信的机会给侯家,让侯家能够立此大功,侯家已经是感激涕零,哪里还能不尽心尽力的完成。足下只管放心,在下这就安排好一切,保证在第一时间,将此信呈到大金。”大部队想越过边墙跑到辽东,那除了武力之外没什么别的办法,但只是报个信,只要找个高来高去的人,随便找处没人的地方就能翻越过去。然后关外有个地点接应一上就可以了。但对于如此重要的军事情报,特别是现在大金的情报系统被连根的在京城被拔起的情况下,这种情报对于大金的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是个大功劳,对于刚刚到大金的侯家无疑是雪中送炭一样,如此侯时云才如此说。
张掖城,阎应元受陕西行都司黄史缵之邀,在都司府正在会饮三百杯。
菜肴相当的丰盛,阎应元虽然受到了皇上的重视,但一直没有接交地方上的官员,包括在大同的时候,也算是深居简出。在人前人后没有混个脸熟,他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凡有不平的事,就要伸手管管,性格使然,这么多年的打磨还好了一些。但他的身份现在很尴尬,连个象样的官身都没有,倒不如旁边的曹变蛟人家的身份来的瓷实。职务倒是挺让人眼红,征西元帅,管着净军、锦衣卫和天应军。还好,战绩是打出来的,还没有人敢站出来指手划脚,就连天应军里那些老将,也因其在归化城那出色的表现,以及曹变蛟那誓死追随,而不得不买他的帐。净军和锦衣卫当然是看皇上脸色的,皇上的圣眷在谁身上,净军和锦衣卫的笑脸就跟着谁。从岱海开始,皇上就对阎应元高看一眼,这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所以当然得敬着了。
“阎元帅,本官有一事不明,正想请教。”这顿酒席的规格不算底了,黄克缵可以把阎应元当成了‘天使’级的人物搞的接待,眼前这个不如流的小吏,能一飞冲天入了皇上的法眼,让多少人眼红啊,这得是多大的机遇,西北大元帅,虽说统的兵不多,但眼下一二品的武将比比皆是,净军、锦衣卫又绝对的听从。虽然外边都说阎应元走了狗屎运,靠着奴颜婢膝尝粪舔痔,巴结上了皇上,一下子青云直上,但没有底蕴,本身没什么本领,只能当一个弄臣而已,现在靠着皇上的武器强大,才有了这么一点点的小功劳,也只是偶然而已。与武则天时的面首薛怀义一样,带着大兵没有遇到什么敌人,反而凯旋而归了、、、、、、
黄克缵却知道这样的话,无非就是羡慕嫉妒恨而已。阎应元从岱海开始跟随皇上,几番的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而皇上的识人之明,又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自己以二品大员的身份,几次相邀,放低了身段,但还是被阎应元以各种民务繁忙为由的拒绝再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