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缵却一心不改,今日有事,那明日,明日还有事,那就后日、、、、、、就这样,阎应元最终起来赴约了,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理由拒绝了。倒不是阎应元摆什么架子,因为他是皇上的人,所以对于皇上的思想他还是接受的。皇上曾经表示过,对于大明官场上的迎来送往特别的反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道理,官场之上迎来送往的钱哪里来的?说白了还不是公款吃喝?一顿饭能吃下几个月的俸禄,连想都不要想,就知道钱的来源了。你请了别人,别人就得回请,规格只能比你的高不能比你的低了,所以来来回回的,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风气之下,没有人能够独立在外,只能被染黑了再去染别人。贪污犯是不一定,但这种行为却比贪污还要严重,‘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但这公款难道就不是民脂经膏了吗?谁都知道公款吃喝是错误的,但又有谁愿意停下来从我做起,管好自己的嘴巴?
人是有惯性的,整天的活在风花雪月山珍海味之中,肯定是难以自拔的,当然也不愿意拔。这是生活、这是享受,即满足了口舌之欲,又能结交自已的人脉,还不用自己掏腰包,何乐而不为呢?不吃饭店怎么办?生意不好了厨子、小二都有可能失业,所以公款吃喝是为了创造就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在做贡献。
朱由校的前世就相当的讨厌这种行为,那里的风气太差了,只要不装在腰包里,吃的再多也没有一分的责任。当上面刮起廉政风有检查的时候,为了吃,人民的公仆们开着车不远百里的,跑到山村里的农家菜、山庄里去吃。
所以难免有些倾向性的说这些话,阎应元等一众帝党都知道朱由校这点喜恶,所以对于这种宴请,基本上是拒绝的。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当官的却玩肉山酒海食不厌精,这样的人能是好官?
阎应元在请示了皇上之后,盛情的确难却,朱由校许可了,看看人家送的是什么炮弹,目的何在。这不阎应元才带着皇命所来。而行都府里所见,的确让阎应元这等土包子看傻眼了。餐桌上摆的那叫一个丰盛,大鱼大肉在此面前已经黯然失色了,这里基本都是阎应元没见过的菜式,庖凤烹龙炊金馔玉,水陆俱全是洋洋大观。
而吃饭喝酒还不行,还得弄几个娘们过来在桌子前边绕来绕去,一个个搔首弄姿任君采的样子,也太不会办事了,阎应元一个劲的大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出来的时间不断了,旷日持久,全靠着五姑娘来打发那可怜的生理需要,这来几个姑娘,自己的‘道心’哪里又能承受的了呢?
心里正纠结着,这边听到了黄克缵的话,急忙收回那看不过来的双眼说:“黄大人万不敢如此客气,有话请讲,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阎元帅果然是快人快语,爽快之极。实不相瞒,皇上在大同成立了大同精忠队、在蓟州成立了蓟州铁血队,但不知,没有入选的战士到底如何分配呢?”
这个问题一问出,还真把阎应元给难住了,怎么说这个问题?这事关皇上的事情改革,当然要裁撤大批的没有战斗力的兵将,但大明的兵相当多,连着空饷在内,有着百万左右的兵将。但对于目前的战斗力,却让皇上头疼不已。
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
兵源问题就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也就是军户。
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他们被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从神宗开始,又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
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军官问题,想要上升一步,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这是军队军官腐败的最大根源,也是所有末世最主要的原因,国家是强大的统治工具都毁了与了腐败之中,一旦遇到了风吹草动,这就是相当危险的。
以上的种种军事制度,就是大明战斗力低下的最大根本原因,皇上当然受不了这种局面,所以自己去组建、训练亲兵。实践说明,皇上的这一步走的相当的英明,直接扭转了大明与异族之间仅仅是以防为主为全部的军事政策,从而能走出城池,可以打野战、打大仗、打胜仗。这让全国均为之一震。
至于皇上如何安排那些没有入选亲军预备役,或者以后也不可能有入选机会的兵将,这样的问题还真不是他一个做臣子的应该说的。大同精忠队剩下的兵,皇上的确是给安排了,要他们去岱海还是归化城,但很可惜,那些兵根本不听。
人是有惯性的,整天的活在风花雪月山珍海味之中,肯定是难以自拔的,当然也不愿意拔。这是生活、这是享受,即满足了口舌之欲,又能结交自已的人脉,还不用自己掏腰包,何乐而不为呢?不吃饭店怎么办?生意不好了厨子、小二都有可能失业,所以公款吃喝是为了创造就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在做贡献。
朱由校的前世就相当的讨厌这种行为,那里的风气太差了,只要不装在腰包里,吃的再多也没有一分的责任。当上面刮起廉政风有检查的时候,为了吃,人民的公仆们开着车不远百里的,跑到山村里的农家菜、山庄里去吃。
所以难免有些倾向性的说这些话,阎应元等一众帝党都知道朱由校这点喜恶,所以对于这种宴请,基本上是拒绝的。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当官的却玩肉山酒海食不厌精,这样的人能是好官?
阎应元在请示了皇上之后,盛情的确难却,朱由校许可了,看看人家送的是什么炮弹,目的何在。这不阎应元才带着皇命所来。而行都府里所见,的确让阎应元这等土包子看傻眼了。餐桌上摆的那叫一个丰盛,大鱼大肉在此面前已经黯然失色了,这里基本都是阎应元没见过的菜式,庖凤烹龙炊金馔玉,水陆俱全是洋洋大观。
而吃饭喝酒还不行,还得弄几个娘们过来在桌子前边绕来绕去,一个个搔首弄姿任君采的样子,也太不会办事了,阎应元一个劲的大念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出来的时间不断了,旷日持久,全靠着五姑娘来打发那可怜的生理需要,这来几个姑娘,自己的‘道心’哪里又能承受的了呢?
心里正纠结着,这边听到了黄克缵的话,急忙收回那看不过来的双眼说:“黄大人万不敢如此客气,有话请讲,下官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阎元帅果然是快人快语,爽快之极。实不相瞒,皇上在大同成立了大同精忠队、在蓟州成立了蓟州铁血队,但不知,没有入选的战士到底如何分配呢?”
这个问题一问出,还真把阎应元给难住了,怎么说这个问题?这事关皇上的事情改革,当然要裁撤大批的没有战斗力的兵将,但大明的兵相当多,连着空饷在内,有着百万左右的兵将。但对于目前的战斗力,却让皇上头疼不已。
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
兵源问题就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也就是军户。
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他们被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从神宗开始,又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
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并且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
军官问题,想要上升一步,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这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这儿越来越没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烈,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这是军队军官腐败的最大根源,也是所有末世最主要的原因,国家是强大的统治工具都毁了与了腐败之中,一旦遇到了风吹草动,这就是相当危险的。
以上的种种军事制度,就是大明战斗力低下的最大根本原因,皇上当然受不了这种局面,所以自己去组建、训练亲兵。实践说明,皇上的这一步走的相当的英明,直接扭转了大明与异族之间仅仅是以防为主为全部的军事政策,从而能走出城池,可以打野战、打大仗、打胜仗。这让全国均为之一震。
至于皇上如何安排那些没有入选亲军预备役,或者以后也不可能有入选机会的兵将,这样的问题还真不是他一个做臣子的应该说的。大同精忠队剩下的兵,皇上的确是给安排了,要他们去岱海还是归化城,但很可惜,那些兵根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