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功现在的身份,已经有资格进入经筳殿中一同听讲,当然,是站在勋亲武班的末尾,待他到时,大臣几乎全部齐至,经筳读书官已经在阅览今日要讲读的书目,做为开讲前的温习,部院大臣列班在内阁诸臣之下,然后是各寺、监的主官,再下来就是清流的翰詹科道了。
众文官都是乌纱宽袍,除年轻者不蓄须外,大半是皓首长须,长袍玉带,望之若神仙中人,养气功夫都是到了的。
班首最前者,甚至和另外两个大学士有所区分的,当然是当今第一宣力文臣,内阁首辅张居正。
两年多的时间,张居正的身上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衣饰打扮,仍然是那种井井有条,松跨有致的穿着,只是以前似乎在他身上能看出一些精干利落,甚至是兢兢业业的感觉,现在随着他位高而权重,这种感觉似乎是彻底没有了。
他的头发,仍然乌黑,鬓角亦是黑亮,而垂至前胸的一嘴漂亮大胡子,更是他全身最醒目,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标志。
勋亲武臣班首,现在换成了定国公徐文壁,三十余岁,穿着皇帝特赐的坐蟒罗衣,也是腰缠玉带,虽是勋亲武臣班首,气质神情却与翰林无异。
在其之下,是泰宁侯与镇远侯、抚宁侯、襄城伯等侯伯,再下来,才是都督、同知等高班武臣。
看到惟功匆忙进来,张居正瞟了他一眼,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采。
这两年来,惟功就象是得了光照和肥料加足够雨水的绿萝,生长的十分迅速,两年半前看到惟功不过是个出色的勋贵少年,而现在文官圈已经议论纷纷,问题的核心和焦点就是张居正没有约束住皇帝和张惟功这个武臣的交往,如果不是惟功世家勋旧的身份,而是象江彬那样的边将出身,恐怕就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
就算如此,最近在内廷已经给小皇帝多次提点,对武臣哪怕是勋新子弟,也要防闲任用,不可太过亲密……能亲近的,始终只能是“君子”。
可能是青春期将至或已至,皇帝的逆反心理开始增强,对这种警告和劝诫,多半当成了耳旁风。
不仅是对惟功,对张惟贤,李成功,还有朱鼎臣等勋贵武臣,皇帝也十分信用和亲近。
最近还有风声,皇帝打算在成年之后,在大内亲自组建一只禁军,由这些勋贵少年和皇帝亲自统领,借由此事,重整大明的武备。
重整武备是必然之事,但皇帝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想法,光是有这种苗头也是十分危险的,而且毫无疑问是会失败的……
比起张居正感情复杂的眼神,在他身边的吕调阳和张四维两人,看向张惟功的眼神就只有厌恶了。
如果不是此子,勋亲武臣那边,这两年怎么就象是有起死回生的感觉?虽然对文官们来说,武臣们不过就是一群秋后的蚂蚱,随时都可以消失在眼前,但张惟功的优秀,还是深深刺痛了他们。
比起文官们敌视的目光,勋亲班次这边,眼光却也亲近不到哪儿去。
徐文壁等高品公侯,事不关已,和惟功不过点头微笑,不得罪也不亲近。而张惟贤和朱鼎臣等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高品武官,看向惟功的眼神也绝称不上友善。
饶是惟功心志坚强,也是忍不住在内心叹息:“还真是势孤力单呢。”
“惟功,怎么回来晚了?”
勋臣之中,只有年初刚袭爵,已经成为襄城伯的李成功对惟功还很友善,见惟功站立在武臣班次中,便回头轻声笑问。
“唉,一言难尽,总之是精采极了。”
“那一会可要好好同我说……这两日京城之中也有不少事情呢。”
惟功心中一动,笑问道:“何事?”
“驿传之事,闹的很大,官场震动啊。”
“这个我大约知道……还有呢?”
“俞帅至京,够轰动吧?”
“昨日我正是去寻他,不料扑了个空……”
“呵呵,还有马帅也来京师述职了,这个想不到吧?”
“我的天,真是想不到!”
所谓“马帅”就是当时镇守宣府,赫赫有名的边将总兵官马芳。
在后世时,戚继光和李成梁,加上俞大猷这三个大将最为出名,是明朝开国和末期的名将中最闪亮的一群。
而在当时来说,马芳这个宣府总兵官论起威名,其实最少也是在俞大猷之上,只是在戚继光和李成梁之下。
他的一生,也是极具传奇色彩。嘉靖四年时,年仅十岁的马芳被鞑靼人掠走,在草原上为牧人放牧,也就是奴隶,他以曲木为弓,练习骑射,日积月累,终成最顶尖的高手。有一次,他在众多人面前射杀突然扑来的猛虎,使得最善射的蒙古人也开始传颂他的威名,俺答汗将他带在左右,不再以奴隶视之。
这已经是人生的逆转了,但马芳不甘于给异族效力,在嘉靖十六年时逃回大同,在大同投军,从小兵干起,再到下级军官,再直到左都督和总兵官,马芳这一生,也真是极具传奇色彩了。
这样一个威名赫赫的大将也正好回到京师述职面圣,对李成功和张惟功这样年纪的勋亲武臣来说是叫人十分兴奋。
“肃静,圣驾将至。”
两人说的热闹,声音都有点儿大了,徐文壁只得轻咳一声,再出声警告。
果然,众人听到杂沓的脚步声,拍手声,再下来就是一片寂静。
从金台之后的殿门中,先看到四个穿白皮靴,身上是蓝色曳撒,头戴三山帽,手中持铜拂尘的健壮太监出来,他们是外穿曳撒,内里还有鸳鸯罩甲,两前两后站立在金台四周,他们是护卫皇帝的最后力量。
不论是锦衣卫或是府军前卫带刀官,一律都是在太监之外,然后才是普通的大臣。
四个太监出来之后,才是万历的身影。
万历已经十四周岁多些,这两年多时间他并没有长高多少,现在他的个头已经被小他几岁的惟功给远远抛下了,而且在可预知的未来,这种差距肯定还会越来越大。
他的个头最多算中等,但身体已经明显有发福的趋势,龙袍已经越做越宽大,走路时还有点轻微的气喘。脸也圆了,眼睛都是挤的小了一些,但总体来看,还算是生的方正,眉清目秀,面容当然是毫无疑问的特别白皙的少年模样。
最叫朝臣有点纠心的,是皇帝似乎有点不良于行,走路时,两条腿并不一致,有一只脚轻微的点地和拖地。
当然,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只是对圣天子来说,这是很叫万历难堪的事情。
而朝臣纠心的就是当年仁宗皇帝也曾有足疾,并因为肥胖和足疾早早崩逝,大家当然不希望历史重演。
张惟功也曾经害怕皇帝是消渴症,不过皇帝的身体是有太医院照顾,而且有明确笔记的脉案,并没有消渴症的症状。这个结果并没有叫惟功宽慰多少,他虽然不是历史专家,但后世资讯爆炸,特别是他去过倒霉的万历皇帝的定陵,现场观摩过,根据定陵发掘的结果,万历的两腿确实长短不齐,而且有长期磨损的迹象。
至于怎么解决,现在似乎谁也没有办法。
万历的脚步很快,两年半的时间,他的帝王威仪增加了不少,但他还是不怎么能适应这么多人在一起等候他的情形。
从殿门一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的身上,这叫他感觉浑身不舒服。
皇帝一上金台,太监便开始赞礼,众官起身,兴、拜,再兴、再拜,三拜之后,皇帝亲口道:“诸卿免礼,赐座。”
经筳不是朝会,参与者都是有座位的,待大家落座之后,读书官便开始宣讲早就圈定的今日要读的内容。
朗朗读书声中,张惟功这才发觉,读书的翰林是老熟人了,原来是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
今年是大比之年,每逢三年,全国各地的举子齐集京师,入贡院参加会试,会试合格之后就是贡士,再参加殿士,成为进士。
进士分一二三等,一甲三人,分为状元榜眼探花,每三年出三人,整个大明迄今为止也没多少,张嗣修前几次考试都没有中,现在已经三十多岁,这个年纪中进士已经算是较晚了,真正的大牛都是二十来岁就中进士,然后选馆入翰林为庶吉士,再散馆出来为部堂郎中,一路扶摇直上,目标就是最终的大学士。
文官当官的终南捷径,就是这一条路了。
若是在二甲靠后或三甲,为观政进士,各部观政历练,或是直接放到地方,那升官的速度就慢的多,而且终生不要想入内阁为宰相了,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祖制了。
科场名次,年纪,背景,都是升官时缺一不可的条件,尤其是年资和科名,更是有硬性标准的,张嗣修再考不中的话,或是名次考的差,一身宦途恐怕就没有太大的机会了。
现在他不仅考中了,还是榜眼,又入翰林,还在经筳时为读书官,看起来真是春风得意。
但张惟功暗暗摇头,张居正这样的做法太过份了。
众文官都是乌纱宽袍,除年轻者不蓄须外,大半是皓首长须,长袍玉带,望之若神仙中人,养气功夫都是到了的。
班首最前者,甚至和另外两个大学士有所区分的,当然是当今第一宣力文臣,内阁首辅张居正。
两年多的时间,张居正的身上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衣饰打扮,仍然是那种井井有条,松跨有致的穿着,只是以前似乎在他身上能看出一些精干利落,甚至是兢兢业业的感觉,现在随着他位高而权重,这种感觉似乎是彻底没有了。
他的头发,仍然乌黑,鬓角亦是黑亮,而垂至前胸的一嘴漂亮大胡子,更是他全身最醒目,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标志。
勋亲武臣班首,现在换成了定国公徐文壁,三十余岁,穿着皇帝特赐的坐蟒罗衣,也是腰缠玉带,虽是勋亲武臣班首,气质神情却与翰林无异。
在其之下,是泰宁侯与镇远侯、抚宁侯、襄城伯等侯伯,再下来,才是都督、同知等高班武臣。
看到惟功匆忙进来,张居正瞟了他一眼,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采。
这两年来,惟功就象是得了光照和肥料加足够雨水的绿萝,生长的十分迅速,两年半前看到惟功不过是个出色的勋贵少年,而现在文官圈已经议论纷纷,问题的核心和焦点就是张居正没有约束住皇帝和张惟功这个武臣的交往,如果不是惟功世家勋旧的身份,而是象江彬那样的边将出身,恐怕就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
就算如此,最近在内廷已经给小皇帝多次提点,对武臣哪怕是勋新子弟,也要防闲任用,不可太过亲密……能亲近的,始终只能是“君子”。
可能是青春期将至或已至,皇帝的逆反心理开始增强,对这种警告和劝诫,多半当成了耳旁风。
不仅是对惟功,对张惟贤,李成功,还有朱鼎臣等勋贵武臣,皇帝也十分信用和亲近。
最近还有风声,皇帝打算在成年之后,在大内亲自组建一只禁军,由这些勋贵少年和皇帝亲自统领,借由此事,重整大明的武备。
重整武备是必然之事,但皇帝这样的做法,不,仅仅是想法,光是有这种苗头也是十分危险的,而且毫无疑问是会失败的……
比起张居正感情复杂的眼神,在他身边的吕调阳和张四维两人,看向张惟功的眼神就只有厌恶了。
如果不是此子,勋亲武臣那边,这两年怎么就象是有起死回生的感觉?虽然对文官们来说,武臣们不过就是一群秋后的蚂蚱,随时都可以消失在眼前,但张惟功的优秀,还是深深刺痛了他们。
比起文官们敌视的目光,勋亲班次这边,眼光却也亲近不到哪儿去。
徐文壁等高品公侯,事不关已,和惟功不过点头微笑,不得罪也不亲近。而张惟贤和朱鼎臣等人,以及依附于他们的高品武官,看向惟功的眼神也绝称不上友善。
饶是惟功心志坚强,也是忍不住在内心叹息:“还真是势孤力单呢。”
“惟功,怎么回来晚了?”
勋臣之中,只有年初刚袭爵,已经成为襄城伯的李成功对惟功还很友善,见惟功站立在武臣班次中,便回头轻声笑问。
“唉,一言难尽,总之是精采极了。”
“那一会可要好好同我说……这两日京城之中也有不少事情呢。”
惟功心中一动,笑问道:“何事?”
“驿传之事,闹的很大,官场震动啊。”
“这个我大约知道……还有呢?”
“俞帅至京,够轰动吧?”
“昨日我正是去寻他,不料扑了个空……”
“呵呵,还有马帅也来京师述职了,这个想不到吧?”
“我的天,真是想不到!”
所谓“马帅”就是当时镇守宣府,赫赫有名的边将总兵官马芳。
在后世时,戚继光和李成梁,加上俞大猷这三个大将最为出名,是明朝开国和末期的名将中最闪亮的一群。
而在当时来说,马芳这个宣府总兵官论起威名,其实最少也是在俞大猷之上,只是在戚继光和李成梁之下。
他的一生,也是极具传奇色彩。嘉靖四年时,年仅十岁的马芳被鞑靼人掠走,在草原上为牧人放牧,也就是奴隶,他以曲木为弓,练习骑射,日积月累,终成最顶尖的高手。有一次,他在众多人面前射杀突然扑来的猛虎,使得最善射的蒙古人也开始传颂他的威名,俺答汗将他带在左右,不再以奴隶视之。
这已经是人生的逆转了,但马芳不甘于给异族效力,在嘉靖十六年时逃回大同,在大同投军,从小兵干起,再到下级军官,再直到左都督和总兵官,马芳这一生,也真是极具传奇色彩了。
这样一个威名赫赫的大将也正好回到京师述职面圣,对李成功和张惟功这样年纪的勋亲武臣来说是叫人十分兴奋。
“肃静,圣驾将至。”
两人说的热闹,声音都有点儿大了,徐文壁只得轻咳一声,再出声警告。
果然,众人听到杂沓的脚步声,拍手声,再下来就是一片寂静。
从金台之后的殿门中,先看到四个穿白皮靴,身上是蓝色曳撒,头戴三山帽,手中持铜拂尘的健壮太监出来,他们是外穿曳撒,内里还有鸳鸯罩甲,两前两后站立在金台四周,他们是护卫皇帝的最后力量。
不论是锦衣卫或是府军前卫带刀官,一律都是在太监之外,然后才是普通的大臣。
四个太监出来之后,才是万历的身影。
万历已经十四周岁多些,这两年多时间他并没有长高多少,现在他的个头已经被小他几岁的惟功给远远抛下了,而且在可预知的未来,这种差距肯定还会越来越大。
他的个头最多算中等,但身体已经明显有发福的趋势,龙袍已经越做越宽大,走路时还有点轻微的气喘。脸也圆了,眼睛都是挤的小了一些,但总体来看,还算是生的方正,眉清目秀,面容当然是毫无疑问的特别白皙的少年模样。
最叫朝臣有点纠心的,是皇帝似乎有点不良于行,走路时,两条腿并不一致,有一只脚轻微的点地和拖地。
当然,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只是对圣天子来说,这是很叫万历难堪的事情。
而朝臣纠心的就是当年仁宗皇帝也曾有足疾,并因为肥胖和足疾早早崩逝,大家当然不希望历史重演。
张惟功也曾经害怕皇帝是消渴症,不过皇帝的身体是有太医院照顾,而且有明确笔记的脉案,并没有消渴症的症状。这个结果并没有叫惟功宽慰多少,他虽然不是历史专家,但后世资讯爆炸,特别是他去过倒霉的万历皇帝的定陵,现场观摩过,根据定陵发掘的结果,万历的两腿确实长短不齐,而且有长期磨损的迹象。
至于怎么解决,现在似乎谁也没有办法。
万历的脚步很快,两年半的时间,他的帝王威仪增加了不少,但他还是不怎么能适应这么多人在一起等候他的情形。
从殿门一进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在他的身上,这叫他感觉浑身不舒服。
皇帝一上金台,太监便开始赞礼,众官起身,兴、拜,再兴、再拜,三拜之后,皇帝亲口道:“诸卿免礼,赐座。”
经筳不是朝会,参与者都是有座位的,待大家落座之后,读书官便开始宣讲早就圈定的今日要读的内容。
朗朗读书声中,张惟功这才发觉,读书的翰林是老熟人了,原来是张居正的次子张嗣修!
今年是大比之年,每逢三年,全国各地的举子齐集京师,入贡院参加会试,会试合格之后就是贡士,再参加殿士,成为进士。
进士分一二三等,一甲三人,分为状元榜眼探花,每三年出三人,整个大明迄今为止也没多少,张嗣修前几次考试都没有中,现在已经三十多岁,这个年纪中进士已经算是较晚了,真正的大牛都是二十来岁就中进士,然后选馆入翰林为庶吉士,再散馆出来为部堂郎中,一路扶摇直上,目标就是最终的大学士。
文官当官的终南捷径,就是这一条路了。
若是在二甲靠后或三甲,为观政进士,各部观政历练,或是直接放到地方,那升官的速度就慢的多,而且终生不要想入内阁为宰相了,非翰林不得入内阁,这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祖制了。
科场名次,年纪,背景,都是升官时缺一不可的条件,尤其是年资和科名,更是有硬性标准的,张嗣修再考不中的话,或是名次考的差,一身宦途恐怕就没有太大的机会了。
现在他不仅考中了,还是榜眼,又入翰林,还在经筳时为读书官,看起来真是春风得意。
但张惟功暗暗摇头,张居正这样的做法太过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