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举人说完,没等道静开口,许氏接着说话了。近几年她发胖的厉害,也陆续斗倒了其她宠妾,八月天还挥着小团扇。
许氏眯缝着眼睛,也站在台阶上欣赏着如花似玉的女儿,笑道:“乖乖,好好念书,娘会想法子弄钱供你上学,若能去金陵读书,要是进了宫,那就比中女状元还享不清的荣华富贵哩。”
她说的好端端的,忽然扭头冲着老头子,鼻子嗤了一声撒娇似的,“老东西你嘻嘻笑什么?女儿是我生的,我养的!她有了出息,横竖没有你这老东西的份。”
许氏溅着唾沫星子好像生了气,林举人反倒得意地哈哈笑了,悠然自得的冲着妻子连连点头,“太太,归你!归你!什么都归你!连女婿孝敬的钱也全归你不好吗?”
十四岁的林道静厌恶的瞅瞅她的所谓母亲,眼眶里浮着泪珠,一言不发,坐着马车走了。
到了辽东,她就像跳出笼子的鸟,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她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各国的文艺作品,也喜欢诗词歌赋,喜欢乐曲,图书馆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与徐灏对教育不计回报不同,朱巧巧可不是什么慈善家,贵族女子学院的学费很贵,当然也相应各方面的环境无可令人挑剔,完全是培养大家闺秀的气派。如此一来,学生们自然个个非富即贵,有的是来学习的,有的则是来玩的。
林道静是个喜欢海空天空满脑子幻想的姑娘,在新和旧日渐形成矛盾的明朝,读了许多人天马行空的各种思想文章,书越读的多,也越想得多,可是表面上她却依然对一切都很淡漠,依旧沉默寡言。
同学中,她只和一个名叫陈新月的女孩子交好,因为二人同为室友,女孩子对她非常温柔和善,亦同情道静的不幸童年,很快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
朱巧巧对女子学校的关注度一般般,这也使得女学生们没有任何的压力。同时,不允许任何的争斗,不让学校受到外部环境的任何影响,相当纯净的象牙塔。
去年,距离林道静毕业只有两个多月了。
一天下午,她从北平的家里返回学校后,神色惨然的坐在课堂的位子上,好半天一动也不动。好些同学都奇怪的看着她,有人走过来问道:“林道静,你母亲叫你回北平什么事呀?怎么一回来就变成这样啦?”
陈新月拉着她的袖子,摸着她的长发,温柔地悄声道:“静,告诉我,出了什么事?”
林道静像块木头,不声不响地仍然呆坐着。
同学中有人哄笑,幸灾乐祸的,道静才像从梦中惊醒似的,揉着眼睛苦笑道:“你们笑什么?少拿别人开心!”说完站起来走了。
过了一会儿,陈新月追着她走到了学校西边的白桦林里。
两个女孩子肩并着肩走着,走着,林道静突然站住身,扭过头,愣愣地盯着好友,说道:“月,我不能上学了。”说这话时,她的脸色异常苍白。
“怎么了?你娘叫你回去到底是怎么回事?”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到了,她显得比对方更加惊悸不安。
林道静又不言语了,她们走到一条小河边,靠在河边的树上。
凝视着闪着金光的河水,半响,道静才自言自语的道:“家里出事了。我爹因资助什么报社打了官司,据说是勾结蒙古人,成了汉奸,闹得身败名裂,就把田地一股脑的瞒着母亲全卖光,带着个女人偷跑掉了。现在,我成了我娘的唯一财产。”
“什么?”陈新月急了,“莫非你娘打算卖了你?怎么可以。”
林道静叹道:“叫我回去,就为了叫我嫁给年老的有钱人,她好依旧享福。”
“那该怎么办啊?”陈新月紧紧握着道静冰冷的手,几乎哭了出来,这时道静反而沉静的抚着她的手,缓缓说道:“你别着急,我既然回来了,反正不会答应她,最后不行,大不了一死。”
接着许氏果然断绝了女儿的供给,企图用这个办法威胁道静屈服。
然而此乃新式学校,哪怕是传统的私塾学院,同窗之间也永不缺少肝胆相照的同学,好多女孩同情她,主动帮她打理一切,如此顺利的读完了最后两个月的书。
不久,到了放暑假的时候,林道静不得不怀揣着渺茫的希望和沉重的心情准备回家了,此时她已经收到金陵女子师范寄来的考试通知书。
如果母亲不能回心转意,她就不能再读书,而她是渴望继续读书的,因为女子师范今年要成立大学部了。
可是凶狠的母亲会答应嘛?她惶惑了。
新式学校的学生因大多出身平民,普遍喜欢简单易懂的白话文,也把白话文看成了时尚,这难免与士林中人不免相互之间格格不入,学生们自己写的诗词散文或小说,喜欢争相在学校的报纸上发表,而享有崇高声望的徐先生也异常推崇,称之为现代文学,对明代以前的诗词歌赋称之为古代文学。
现代二字似乎具有非同一般的魔力,总之年轻人是最叛逆,喜欢标新立异的群体,也愈发的推崇白话文了。而徐灏以一句知识不分高下,隐隐间掀起了新式教育与传统四书五经的对立。
林道静非常非常喜欢现代文学,这与诗情画意的诗词歌赋不同,因为新文学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新式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并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以结构组成上,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更加的令人爱不释手,也更加的通俗易懂。
当然,还远不能和五四之后的文学革命相比,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的阅读习惯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白话文小说诞生在明朝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后世人只要接受过普及教育,阅读四大名著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阅读下宋代之前的文学作品就清楚了,那完全是两个世界。
五四文学革命由倡导白话文开始,体现了文学必须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接受的历史要求。徐灏的目的也是如此,即使再喜欢传统文化,但是只被士绅阶层所垄断的文化,必须被打破。不然,他何必费心的做这些事呢?
文化才是真正推动一个民族走向近现代的根本,如果没有五四运动,中国的后来是不敢想象的。
除了文学,林道静最喜欢的是音乐,无论走到哪,总是随身带着一堆乐器,故此同学们给她取了个外号,“琴箫仙子”。
每当下课之后,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凉亭里,吹着,弹着,这时看见她的人,都有些惊讶于她那双忧郁的眼眸会忽然流露出喜悦的光芒,也只有这时候,过于沉重的神情才显出了孩子般的稚气。
马车在颠簸的路上慢慢走着,随着距离家越来越近,她的心也一刻刻更加的沉重不安,母亲凶恶霸道的往事时时在她眼前浮现,不自觉的身上微微发抖,仿佛怕被人抢走似的,她用力抱住了怀里的竹笙。
可是当她下了车,走进母亲的房门,情形却出乎她的意外。许氏正在接待客人,见她回来了,亲热地拉着她的手,笑道:“姑娘,好女儿,路上热吧?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他们都在称赞你读书读得好呢。”
林道静红了脸,向客人们道了万福,羞涩的笑了笑。
“这位是胡知县。”许氏指着坐在上首的消瘦男子介绍,“这是小女道静。”
看着许氏眯着肿眼对男人恭顺的模样,道静心里突然感到了不自在,于是她赶快扭头朝自己屋里走去,再也听不到母亲后来又说了什么话。
此后她在家里住了下来,并且参加了师范大学在北平设的入学考试。
考试的成绩很好,心里很高兴,但一想到家里进进出出的男人,五十多岁的许氏整日里打扮的花枝招展,动员妓女出身的小妾和男人互相调情,甚至公然留宿,向达官贵人献媚的丑态,心里又难受又讨厌。
半年过去了,耽误了入学的林道静产生出了绝望情绪,每天不言不笑,独坐屋里发呆,一如从前她的生身之母。
这一天,许氏好像分外高兴,带着道静去街市的商铺里买了一件辽东白纱长裙,一双白缎子布鞋。
许氏一定叫她买最漂亮的好衣料,而她却很执拗,固执的永远选择白色,许氏没办法,只好依了她。
晚上,许氏又准备了她最喜欢的菜肴,吃完了,连同她的弟弟,母子三子一块坐在床边说起闲话。
许氏说道:“闺女,你父亲那老东西跑得没影了,咱家的产业也没了,剩下咱们一家子妇孺。你兄弟年纪还小,也没你好学的本事,咱娘儿们今后可怎么过活呢?”
说着说着,许氏流下了鳄鱼般的眼泪,道静低下了头,说实话,这个家即使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家,再说近几年家里对她也着实不薄。
许氏反过来抚慰她:“好姑娘,不要难过,只要听娘的话,保管咱们有吃有穿,你也还能去上学。”
无疑击中了道静的软肋,许氏咬着指甲笑道:“静儿,你究竟愿意嫁个什么样的丈夫呢?也让娘提前有个准备。”
半响,道静低着头没出声。
“说啊,在问你呢。”许氏有些急了。
“娘,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事。”道静也急了,“您不是允许我继续念书吗?我求您别再提这些事了。”
许氏忍住火气,皱着眉头道:“你说的好没道理,老娘十六岁就嫁给了你爹。再说,成了亲并不妨碍你去念书呀,那学校都是女人,夫家想必也不会挑剔。”
许氏眯缝着眼睛,也站在台阶上欣赏着如花似玉的女儿,笑道:“乖乖,好好念书,娘会想法子弄钱供你上学,若能去金陵读书,要是进了宫,那就比中女状元还享不清的荣华富贵哩。”
她说的好端端的,忽然扭头冲着老头子,鼻子嗤了一声撒娇似的,“老东西你嘻嘻笑什么?女儿是我生的,我养的!她有了出息,横竖没有你这老东西的份。”
许氏溅着唾沫星子好像生了气,林举人反倒得意地哈哈笑了,悠然自得的冲着妻子连连点头,“太太,归你!归你!什么都归你!连女婿孝敬的钱也全归你不好吗?”
十四岁的林道静厌恶的瞅瞅她的所谓母亲,眼眶里浮着泪珠,一言不发,坐着马车走了。
到了辽东,她就像跳出笼子的鸟,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她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各国的文艺作品,也喜欢诗词歌赋,喜欢乐曲,图书馆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与徐灏对教育不计回报不同,朱巧巧可不是什么慈善家,贵族女子学院的学费很贵,当然也相应各方面的环境无可令人挑剔,完全是培养大家闺秀的气派。如此一来,学生们自然个个非富即贵,有的是来学习的,有的则是来玩的。
林道静是个喜欢海空天空满脑子幻想的姑娘,在新和旧日渐形成矛盾的明朝,读了许多人天马行空的各种思想文章,书越读的多,也越想得多,可是表面上她却依然对一切都很淡漠,依旧沉默寡言。
同学中,她只和一个名叫陈新月的女孩子交好,因为二人同为室友,女孩子对她非常温柔和善,亦同情道静的不幸童年,很快她们成了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
朱巧巧对女子学校的关注度一般般,这也使得女学生们没有任何的压力。同时,不允许任何的争斗,不让学校受到外部环境的任何影响,相当纯净的象牙塔。
去年,距离林道静毕业只有两个多月了。
一天下午,她从北平的家里返回学校后,神色惨然的坐在课堂的位子上,好半天一动也不动。好些同学都奇怪的看着她,有人走过来问道:“林道静,你母亲叫你回北平什么事呀?怎么一回来就变成这样啦?”
陈新月拉着她的袖子,摸着她的长发,温柔地悄声道:“静,告诉我,出了什么事?”
林道静像块木头,不声不响地仍然呆坐着。
同学中有人哄笑,幸灾乐祸的,道静才像从梦中惊醒似的,揉着眼睛苦笑道:“你们笑什么?少拿别人开心!”说完站起来走了。
过了一会儿,陈新月追着她走到了学校西边的白桦林里。
两个女孩子肩并着肩走着,走着,林道静突然站住身,扭过头,愣愣地盯着好友,说道:“月,我不能上学了。”说这话时,她的脸色异常苍白。
“怎么了?你娘叫你回去到底是怎么回事?”多情的女孩子,被她朋友的痛苦吓到了,她显得比对方更加惊悸不安。
林道静又不言语了,她们走到一条小河边,靠在河边的树上。
凝视着闪着金光的河水,半响,道静才自言自语的道:“家里出事了。我爹因资助什么报社打了官司,据说是勾结蒙古人,成了汉奸,闹得身败名裂,就把田地一股脑的瞒着母亲全卖光,带着个女人偷跑掉了。现在,我成了我娘的唯一财产。”
“什么?”陈新月急了,“莫非你娘打算卖了你?怎么可以。”
林道静叹道:“叫我回去,就为了叫我嫁给年老的有钱人,她好依旧享福。”
“那该怎么办啊?”陈新月紧紧握着道静冰冷的手,几乎哭了出来,这时道静反而沉静的抚着她的手,缓缓说道:“你别着急,我既然回来了,反正不会答应她,最后不行,大不了一死。”
接着许氏果然断绝了女儿的供给,企图用这个办法威胁道静屈服。
然而此乃新式学校,哪怕是传统的私塾学院,同窗之间也永不缺少肝胆相照的同学,好多女孩同情她,主动帮她打理一切,如此顺利的读完了最后两个月的书。
不久,到了放暑假的时候,林道静不得不怀揣着渺茫的希望和沉重的心情准备回家了,此时她已经收到金陵女子师范寄来的考试通知书。
如果母亲不能回心转意,她就不能再读书,而她是渴望继续读书的,因为女子师范今年要成立大学部了。
可是凶狠的母亲会答应嘛?她惶惑了。
新式学校的学生因大多出身平民,普遍喜欢简单易懂的白话文,也把白话文看成了时尚,这难免与士林中人不免相互之间格格不入,学生们自己写的诗词散文或小说,喜欢争相在学校的报纸上发表,而享有崇高声望的徐先生也异常推崇,称之为现代文学,对明代以前的诗词歌赋称之为古代文学。
现代二字似乎具有非同一般的魔力,总之年轻人是最叛逆,喜欢标新立异的群体,也愈发的推崇白话文了。而徐灏以一句知识不分高下,隐隐间掀起了新式教育与传统四书五经的对立。
林道静非常非常喜欢现代文学,这与诗情画意的诗词歌赋不同,因为新文学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新式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并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以结构组成上,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更加的令人爱不释手,也更加的通俗易懂。
当然,还远不能和五四之后的文学革命相比,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的阅读习惯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白话文小说诞生在明朝就是最好的证明。
想后世人只要接受过普及教育,阅读四大名著基本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阅读下宋代之前的文学作品就清楚了,那完全是两个世界。
五四文学革命由倡导白话文开始,体现了文学必须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接受的历史要求。徐灏的目的也是如此,即使再喜欢传统文化,但是只被士绅阶层所垄断的文化,必须被打破。不然,他何必费心的做这些事呢?
文化才是真正推动一个民族走向近现代的根本,如果没有五四运动,中国的后来是不敢想象的。
除了文学,林道静最喜欢的是音乐,无论走到哪,总是随身带着一堆乐器,故此同学们给她取了个外号,“琴箫仙子”。
每当下课之后,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凉亭里,吹着,弹着,这时看见她的人,都有些惊讶于她那双忧郁的眼眸会忽然流露出喜悦的光芒,也只有这时候,过于沉重的神情才显出了孩子般的稚气。
马车在颠簸的路上慢慢走着,随着距离家越来越近,她的心也一刻刻更加的沉重不安,母亲凶恶霸道的往事时时在她眼前浮现,不自觉的身上微微发抖,仿佛怕被人抢走似的,她用力抱住了怀里的竹笙。
可是当她下了车,走进母亲的房门,情形却出乎她的意外。许氏正在接待客人,见她回来了,亲热地拉着她的手,笑道:“姑娘,好女儿,路上热吧?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他们都在称赞你读书读得好呢。”
林道静红了脸,向客人们道了万福,羞涩的笑了笑。
“这位是胡知县。”许氏指着坐在上首的消瘦男子介绍,“这是小女道静。”
看着许氏眯着肿眼对男人恭顺的模样,道静心里突然感到了不自在,于是她赶快扭头朝自己屋里走去,再也听不到母亲后来又说了什么话。
此后她在家里住了下来,并且参加了师范大学在北平设的入学考试。
考试的成绩很好,心里很高兴,但一想到家里进进出出的男人,五十多岁的许氏整日里打扮的花枝招展,动员妓女出身的小妾和男人互相调情,甚至公然留宿,向达官贵人献媚的丑态,心里又难受又讨厌。
半年过去了,耽误了入学的林道静产生出了绝望情绪,每天不言不笑,独坐屋里发呆,一如从前她的生身之母。
这一天,许氏好像分外高兴,带着道静去街市的商铺里买了一件辽东白纱长裙,一双白缎子布鞋。
许氏一定叫她买最漂亮的好衣料,而她却很执拗,固执的永远选择白色,许氏没办法,只好依了她。
晚上,许氏又准备了她最喜欢的菜肴,吃完了,连同她的弟弟,母子三子一块坐在床边说起闲话。
许氏说道:“闺女,你父亲那老东西跑得没影了,咱家的产业也没了,剩下咱们一家子妇孺。你兄弟年纪还小,也没你好学的本事,咱娘儿们今后可怎么过活呢?”
说着说着,许氏流下了鳄鱼般的眼泪,道静低下了头,说实话,这个家即使再不好也是自己的家,再说近几年家里对她也着实不薄。
许氏反过来抚慰她:“好姑娘,不要难过,只要听娘的话,保管咱们有吃有穿,你也还能去上学。”
无疑击中了道静的软肋,许氏咬着指甲笑道:“静儿,你究竟愿意嫁个什么样的丈夫呢?也让娘提前有个准备。”
半响,道静低着头没出声。
“说啊,在问你呢。”许氏有些急了。
“娘,我从来没想过这些事。”道静也急了,“您不是允许我继续念书吗?我求您别再提这些事了。”
许氏忍住火气,皱着眉头道:“你说的好没道理,老娘十六岁就嫁给了你爹。再说,成了亲并不妨碍你去念书呀,那学校都是女人,夫家想必也不会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