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元二十七年,南诏王皮逻阁迁定都太和城,统一六诏。
天宝四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派人到云南买石,言行出格。
天宝九载,皮逻阁杀云南太守张虔陀。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兴兵问罪,全军覆灭。
在安史之乱后,皮逻阁的曾孙异牟寻欲与唐朝重修旧好,派人携玉璧入长安。
02
那是代宗的大历十二年,长安城沉睡在纷纷扬扬的春雨中。
朱雀道上,三个高大而敏捷的禁卫军官策马狂奔,留下一串清脆而急切的马蹄声。
平康坊的大门闻声而开,彩带飘飘的云梦楼依旧灯红酒绿。僵绳一收,跑得正欢的西域马立了起来。
龟公跑了门房,恭身接过马僵:“三位军爷,里面请!”
“樊姐还没有睡吧?”
“天怜见,在二楼弄琴呢……”
樊姐曾是云梦楼的当家人,背后的老板却是独揽朝政的元公辅。
03
樊姐是跟着玄宗从四川过来的宫女,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入了教坊。
她的琴韵,既有宫廷之风,又不乏巴山蜀水之灵和南国的气象,一时名冠长安。
她调教出来的女子,也是个个仪态万方,娇俏而善解人意。不到一年,她的云梦楼就成了达官贵人和王孙公子云集之所。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叶落,别离长倚望高楼……
三个军官都没有理睬姑娘们的招唤,径直上了楼。四块新挂出的诗匾,引起了走在最前面那个军官的注意。都知道这里是寻欢买笑的地方,楼主人却偏偏挂出了这样的文字。
琴音袅袅,如风拂来,带着有些伤感的歌声:“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原来,这是一段很精美的回文,其曲调是半阙虞美人。
04
“姐!太子要你去北衙接几个胡女!”
樊姐从琴案旁边缓缓地了起来,从衣架上面取下一件红色的貂皮风衣。
唐高祖设立北衙禁军,唐高宗称之为左右羽林军。唐玄宗依靠禁军夺回皇权后,又增加了龙武军。后来又有神武军、神策军和神威军,合称北衙十军。
在马嵬驿,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掌握各营禁军,杀杨家一门。唐玄宗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叛。李亨临危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并向回纥租兵,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由于肃宗曾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和士庶归唐,金帛与子女皆归回纥。”
谁也没有想到,两京光复之日,也正是回纥兵大肆烧杀掠夺之时……
05
太子李适已三十出头,气宇轩昂。
看到樊姐欲跪,太子摆了摆手臂:“南诏王远在千里,怎么会走你的门路?”
“我也不清楚,或许是出于万般无奈……”
先有宦官李辅国把持朝纲,后有鱼朝恩擅作威福,现有的元公辅更是变本加厉。
元公辅是凤翔岐山人,没人知道他的本姓。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没了。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给员外郎元景升,他便换姓叫元载。说起来,元景升也不姓元,他的本姓为景。
当初,太宗的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有一个爱妃姓元,出自名门。她有一片赐田在凤翔,便委托景升到那里收租。
为了守住这个美差,景升乞请元妃让自己改姓为元。
说起来,这个姓氏还真是拐了不少的弯弯,也说明始于东汉末年的门阀制度仍有市场。
06
元载,字公辅,喜欢与道士谈玄。
天宝初年,玄宗下文招募饱读老庄的学子。元载便脱颖而出,授官新平尉。
肃宗即位以后,元载依靠李辅国的提拔一路高升。代宗继位,李辅国和元公辅平有拥戴之功。
相传,元公辅的丈人入京谋事做,元裁以一纸只写有抬头和落款的空白信遣之。丈人找到幽州府,试谒院寮。
幽州府哪里敢怠慢,可谓是无求不应。
07
当年,李适灭元公辅一门。
大历十四年,李适即位后严禁宦官干政。
李适的生母为叛军掳走后,一直是音信杳无。
南诏王异牟寻主动替唐皇寻母,得到了一条可以大加利用的好消息。
这时,泾原兵变,德宗李适欲避难于蜀,以韦皋为西川节度使,经营后方。
韦皋派南诏旧臣段义忠回南诏洽商,在点苍山上会盟。
08
韦皋身材很魁梧,有仁有义,智勇双全。
早年,韦皋寓居江夏,曾给身边的小丫头玉箫留下一只玉指环,并题诗说:“黄雀衔来已数春,别时留解赠佳人。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韦皋守蜀,才知道自己负约,玉箫已逝。悔恨之际,韦皋看到了才女薛涛写的诗:“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首七律写进了韦皋的心里,薛涛成了玉箫的化身。
后来,韦皋破格让薛涛做了校书郎,引起了很多的非议。
校书郎负责公文撰写,从来都是由新科的进士出任。朝廷不批,女校书一名却不胫而走。
薛涛声名鹊起后,难免有一些恃宠而骄的味道。有一次,一个落魄的文人想走薛涛的路子求职,闹出了动静。
韦皋大怒,将薛涛发配到战火不断的松州。薛涛在途中做诗说:“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韦皋查明了求职案的原委,方知自己误解了薛涛的用心。
09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韦皋派人把薛涛接回成都,并允其脱离了乐籍。
那一年,女校书不过刚二十岁,就在浣花溪畔买了一座院子,种了不少的枇杷树。
开元二十七年,南诏王皮逻阁迁定都太和城,统一六诏。
天宝四年,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派人到云南买石,言行出格。
天宝九载,皮逻阁杀云南太守张虔陀。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兴兵问罪,全军覆灭。
在安史之乱后,皮逻阁的曾孙异牟寻欲与唐朝重修旧好,派人携玉璧入长安。
02
那是代宗的大历十二年,长安城沉睡在纷纷扬扬的春雨中。
朱雀道上,三个高大而敏捷的禁卫军官策马狂奔,留下一串清脆而急切的马蹄声。
平康坊的大门闻声而开,彩带飘飘的云梦楼依旧灯红酒绿。僵绳一收,跑得正欢的西域马立了起来。
龟公跑了门房,恭身接过马僵:“三位军爷,里面请!”
“樊姐还没有睡吧?”
“天怜见,在二楼弄琴呢……”
樊姐曾是云梦楼的当家人,背后的老板却是独揽朝政的元公辅。
03
樊姐是跟着玄宗从四川过来的宫女,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入了教坊。
她的琴韵,既有宫廷之风,又不乏巴山蜀水之灵和南国的气象,一时名冠长安。
她调教出来的女子,也是个个仪态万方,娇俏而善解人意。不到一年,她的云梦楼就成了达官贵人和王孙公子云集之所。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叶落,别离长倚望高楼……
三个军官都没有理睬姑娘们的招唤,径直上了楼。四块新挂出的诗匾,引起了走在最前面那个军官的注意。都知道这里是寻欢买笑的地方,楼主人却偏偏挂出了这样的文字。
琴音袅袅,如风拂来,带着有些伤感的歌声:“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原来,这是一段很精美的回文,其曲调是半阙虞美人。
04
“姐!太子要你去北衙接几个胡女!”
樊姐从琴案旁边缓缓地了起来,从衣架上面取下一件红色的貂皮风衣。
唐高祖设立北衙禁军,唐高宗称之为左右羽林军。唐玄宗依靠禁军夺回皇权后,又增加了龙武军。后来又有神武军、神策军和神威军,合称北衙十军。
在马嵬驿,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掌握各营禁军,杀杨家一门。唐玄宗以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平叛。李亨临危即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并向回纥租兵,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由于肃宗曾与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和士庶归唐,金帛与子女皆归回纥。”
谁也没有想到,两京光复之日,也正是回纥兵大肆烧杀掠夺之时……
05
太子李适已三十出头,气宇轩昂。
看到樊姐欲跪,太子摆了摆手臂:“南诏王远在千里,怎么会走你的门路?”
“我也不清楚,或许是出于万般无奈……”
先有宦官李辅国把持朝纲,后有鱼朝恩擅作威福,现有的元公辅更是变本加厉。
元公辅是凤翔岐山人,没人知道他的本姓。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没了。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给员外郎元景升,他便换姓叫元载。说起来,元景升也不姓元,他的本姓为景。
当初,太宗的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有一个爱妃姓元,出自名门。她有一片赐田在凤翔,便委托景升到那里收租。
为了守住这个美差,景升乞请元妃让自己改姓为元。
说起来,这个姓氏还真是拐了不少的弯弯,也说明始于东汉末年的门阀制度仍有市场。
06
元载,字公辅,喜欢与道士谈玄。
天宝初年,玄宗下文招募饱读老庄的学子。元载便脱颖而出,授官新平尉。
肃宗即位以后,元载依靠李辅国的提拔一路高升。代宗继位,李辅国和元公辅平有拥戴之功。
相传,元公辅的丈人入京谋事做,元裁以一纸只写有抬头和落款的空白信遣之。丈人找到幽州府,试谒院寮。
幽州府哪里敢怠慢,可谓是无求不应。
07
当年,李适灭元公辅一门。
大历十四年,李适即位后严禁宦官干政。
李适的生母为叛军掳走后,一直是音信杳无。
南诏王异牟寻主动替唐皇寻母,得到了一条可以大加利用的好消息。
这时,泾原兵变,德宗李适欲避难于蜀,以韦皋为西川节度使,经营后方。
韦皋派南诏旧臣段义忠回南诏洽商,在点苍山上会盟。
08
韦皋身材很魁梧,有仁有义,智勇双全。
早年,韦皋寓居江夏,曾给身边的小丫头玉箫留下一只玉指环,并题诗说:“黄雀衔来已数春,别时留解赠佳人。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韦皋守蜀,才知道自己负约,玉箫已逝。悔恨之际,韦皋看到了才女薛涛写的诗:“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首七律写进了韦皋的心里,薛涛成了玉箫的化身。
后来,韦皋破格让薛涛做了校书郎,引起了很多的非议。
校书郎负责公文撰写,从来都是由新科的进士出任。朝廷不批,女校书一名却不胫而走。
薛涛声名鹊起后,难免有一些恃宠而骄的味道。有一次,一个落魄的文人想走薛涛的路子求职,闹出了动静。
韦皋大怒,将薛涛发配到战火不断的松州。薛涛在途中做诗说:“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却教严谴妾,不敢向松州。”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韦皋查明了求职案的原委,方知自己误解了薛涛的用心。
09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韦皋派人把薛涛接回成都,并允其脱离了乐籍。
那一年,女校书不过刚二十岁,就在浣花溪畔买了一座院子,种了不少的枇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