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东水门外的两座官仓更是被成千上万愤怒的饥民占领,烧杀掳掠之事也势难避免,看到这一幕,朱沆心里还满是忧虑,然而徐武碛、周景、朱承钧等人对这样的朝堂已经失望透顶,心里更认可不破不立,他们在汴梁也没有什么牵挂,心情却是平静。
由于朝中意图将混乱控制在郭城,加强内城城墙的守御,派出多位使臣前往内城各城门坐镇,徐怀他们一直拖到夜间才找到机会进入内城,在夜色掩护下赶往青叶巷在离开之前见王禀一面。
这时候夜色渐深,隔着高耸的、守御森严的内城城墙,徐怀他们能看到外(郭)城各处火势还没有熄灭,夜空被火焰映得红彤彤一片,不时还有厮杀声传来。
为防止内城少量的流民也受惊扰作乱,之前逗留的青叶巷百余难民,这时候也不知道被驱赶到哪里去了。
王宅大门前挑挂着两只灯笼,光线幽暗,徐怀与朱沆等人上前叩门,前院一切如故,还有两名健壮扈从在院子里玩角抵,其他人围在一旁观看。
不过,王孔、卢雄、郑寿三人没有一人在前院坐镇,这叫徐怀、朱沆心头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你们怎么才过来?”得人通禀后,王孔从里侧步履匆匆的走过来,吩咐他人继续守着前院,领着徐怀、朱沆他们往后宅走去,窥着廊道无人,才压低声音,悲切的说道:“相公午时走了!”
虽然对这一刻早有预料,但真正听到这一消息,徐怀还是觉得有些难以接受,在廊前站了好一会儿,直到朱沆推了推他的肩膀,才惊醒过来继续往里走。
遵照王禀的遗嘱秘不发丧,甚至不惜欺君也要先瞒住死讯,这时候王宅里外也是用嫡系扈卫控制住进出后院的廊道,府中其他仆役都还被蒙在鼓里。
王番、卢雄、郑寿、王萱都在后宅,为了不露破绽,他们都穿着常服,都未换上孝衣。
暂时还没有将王禀的遗体移到堂屋,还是继续躺在卧室的床上,枯瘦的遗体薄如纸片一般盖在被下,已无半点气息,安静得却像是睡着过去——卧室里已经搬来几袋石灰,这是准备用来处理王禀遗体的。
徐怀屈膝跪到床前,伏身磕头,泪水静静流下。
“祖父是坐在窗前闭眼的,还以为你们午前能赶回来见最后一面。”王萱眼眶噙着泪水说道。
徐怀知道王禀走时心里有太多的牵挂,在王禀遗体前伏首哽咽说道:
“郭城是有些乱了,局面有可能难以控制,虏兵倘若这时候趁乱杀入,郭城必然是伤亡惨重、尸骸枕藉,但虏兵仓促突入街巷、河渠纵横的郭城,面对不计其数、胸臆间热血已被激起的民众与守军联手抵御,也必然将遭受到他们此次南侵以来未曾遭遇的伤亡。而时间也不允许他们强攻内城。这最终必叫汴梁得保,也能为大越争得更多的喘息时间。虏兵倘若坐观不动,一方面乱民夹于内外城之间难有作为,一方面朝廷投鼠忌嚣,不敢清剿,只会多加抚慰以安其心,而待虏兵北撤后,再打开外城诸门驱赶出城,使之早早南下。这样的结果也要好过这数十万民众在虏兵再次南侵时惨遭屠戮!这样的结果,哪怕是叫庙堂之上的那些昏庸之辈对乱民贼子保持足够的警惕,也好过他们以为虏兵北撤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的山河,已非寻常手段能够收拾,以毒攻毒,实是迫不得已。另外,徐怀恐怕要将相公您的死讯宣扬出去……”
“父亲宁可欺君,也要在赤扈人撤兵之前隐瞒死讯,万万不可宣告出去!”王番说道。
“相公心愿乃是驱逐胡虏、山河靖平——相公生前遗嘱的真正本意,也是令我等不要再拘泥常情常理行事,”徐怀跟王番说道,“郭城民意已有沸腾之象,相公在奸臣得除之后辞世,死讯传出,更多会叫十数万守军滋生同仇之气,虏兵倘若敢在这时候侵入郭城,遭遇的更多将是誓死抵挡——这已非相公生前担忧他死讯传出会令军心溃散。再者,天渐炎热,王番郎君你真忍心用石灰函封相公遗体?”
王番看向卢雄、王孔、郑寿,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他们三人也在王禀生前承诺密守死讯,王番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你确定相公死讯传出,有益无害?”卢雄郑重其事的盯住徐怀问道。
形势已经混乱到他再也看不清楚形势将怎么发展,现在要他违背王禀的遗嘱公开其死讯,卢雄心里也难以取舍。
“我若存私念,大可留在楚山坐看河淮糜烂,”徐怀说道。
王番又问道:“倘若虏兵突袭过来,内城不能守呢?”
“我们不说这次,但说赤扈人此番撤去,待其再次南下,汴梁沦陷是不是必然之事?”徐怀问道。
“……”王番、卢雄等人都默然无语。
这其实也是王禀生前所看透的事实,他们无法回避。
徐怀继续说道:“倘若我种种算计有误,致使汴梁此番便遭沦陷,但景王在巩县与西军援师在一起,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也要好过汴梁沦陷时,景王也一并落入敌手?”
王番看了朱沆一眼,都知道徐怀所说不错,要是汴梁这次沦陷,周鹤、苗彦雄、郑怀忠、高纯年、吴文澈以及胡楷等人不管跟景王投不投契,都会拥立景王,不可能会舍近取远去拥立为赤扈骑兵封堵在魏州的鲁王。
朱沆这时候才算彻底明白过来,徐怀为何会完全无视郭城乱起的后果了。
汴梁之前的形势都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了,他们还需要担心、害怕再添什么变数吗?
“倘若虏兵如你所料,仓促间未敢强攻汴梁,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王番继续问道。
“虏兵不趁机强攻汴梁,接下来半个月内就会渡河北撤,朝廷也会传诏景王归京,”徐怀说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劝谏景王为家国大义,不从乱诏!”
“劝景王抗旨?”朱沆惊问道,“景王如何肯听从我们?”
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朱沆不是拘泥之人,他也不觉得抗诏不遵就一定是大逆不道的事,要不然之前就不可能答应隐瞒王禀的死讯。
现在满朝文武都后悔错诛王孝成。
然而,他们是他们,景王是景王,朱沆深知景王这些年都极为小心谨慎,一直都有极深的顾虑,生怕被陈皇后一系抓住把柄,却未必会听从他们的劝谏。
“我们秘密护送缨云郡主去巩县,景王会将缨云郡主交出来吗?”徐怀问道,“将缨云郡主及诸多宗室女抵偿给赤扈人,也是下了圣旨的,这样的帝命,景王会一味的听从吗?”
“有时候并非景王想不想,更多时候是不得不从,”朱沆说道,“虏兵北撤,西军十数万援师在巩县、偃师一带,你要叫景王如何抗旨不从?又如何叫景王抗旨不遵还不失军心民心?”
“那就要看景王想得的是誓死抵抗胡虏之军心、民心,还是想得卑躬屈膝乞和胡虏的军心民心了。”徐怀说道。
“你是说郭城这番混乱,朝中那些卑躬屈膝乞和之辈,心里已有畏惧,倘若景王坚决不从和议,欲率部继续与虏兵作战,朝中也未必会强屈其意?”朱沆问道。
“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具体要怎么做,还得见到景王之后,看景王他自己如何取舍了。”徐怀说道。
“王番,你怎么说?”朱沆看向王番问道。
“暂时对外封锁消息,我进宫奏禀父亲辞世之事!”王番咬牙说道,决定先将父亲王禀死讯通知宫中,再看事情会一步步如何演变……
第九十六章 报信
外(郭)城此时的形势如油在火上烹。
照徐怀的计划,应该直接将王禀的死讯传报军中诸将,进一步给当前的形势添油加柴。
这样才能迫使天宣帝以及王戚庸之流,在群情激愤的主战派将臣面前做出更大的让步。
倘若景王决意抗旨,决意继续率领兵马坚持对赤扈人作战,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景王所承受的压力。
然而,王番很显然还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并不想此时成为议和派的众矢之的。
朱沆则沉吟说道:
“虏兵未撤、内外沸腾,宫中得知相公辞世,为免诱发不可测的变故,多半会下旨封锁消息。不过,消息经过的环节越多,越难以保密,所以先进宫报丧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我们还是要表现出歇力为官家考虑的样子——王番最好换上朝服进宫报信,宅子内可以先将灵堂摆起来……”
朱沆如此说,还是综合徐怀与王番两人的意见。
王番有他的顾忌,不想此时沦为众矢之的不假,但此时传禀宫中,即便宫中严旨封锁王禀辞世的消息,经过的环节多了,他们这边再暗中散播消息,不怕被针对的同时,也能实现徐怀散播消息的意图。
见朱沆这么说,徐怀也不再坚持什么。
“那一切便多劳你们操心了!”王番朝朱沆、卢雄、王孔揖礼,又跪到王禀遗体前伏首行大礼,才与郑寿匆匆往他日常起居的西院走去,准备换上朝服进宫报丧。
王番在与郑寿动身之前,与朱沆、卢雄、王孔将家中扈随仆役都召集起来。
一方面他们要先在宅子内宣布王禀辞世之事,先将灵堂部署起来,一方面叮嘱宅中众人严守秘密,一切事宜等进宫报丧后再作决定。
王宅顿时陷入悲切的气愤之中。
对王禀的辞世,宅子里也早就有所准备。
王番与郑寿动身前往宫中,朱沆、卢雄、王孔带着人,先将王禀遗体先移到正院堂屋擦净,换上寿衣。
众人正部署灵堂之际,郑寿却去而复返,匆匆走到徐怀、朱沆跟前禀道:
“我随王番郎君出府刚走出里许地,却遇到杨永栋携旨来召相公进宫议事。王番郎君欲与杨永栋一起进宫报信,杨永栋却要先来祭拜相公。他们后脚就过来。”
朱沆也是一怔,跟徐怀说道:“杨永栋乃内侍省都知,深得官家宠信,他携旨过来,多半是郭城乱起,而王戚庸、汪伯潜、梁福仲等人又无力收拾乱局,这才迫使官家不得不来找老相公问策的吧?”
“可惜这些人从未真正信任过相公,不到手忙脚乱之时,都未必能想起相公来。”卢雄悲叹道。
朱沆问徐怀:“你是否要回避一下?”
王番着郑寿先赶回来报信,想必是怕这边露出太多破绽,朱沆就想着徐怀是不是需要暂时回避一下。
“不用回避,便说我得知相公病重,特地赶回京中送相公最后一程,”徐怀蹙紧眉头,肃然说道,“有此机会,我却也要见一见官家身边的嫡信是何等人物,怎么就能唆使官家做出如此不堪的决策!”
天宣帝昏庸无能,这是一定的,但恰恰是天宣帝的昏庸无能,朝廷如此卑躬屈膝的乞和,甚至一点都不考虑此举只会令赤扈人的贪心越发膨胀,更多是王戚庸、汪伯潜以及杨永栋这些近臣,牵着天宣帝的鼻子在走。
而他身为新置楚山县的正印官,还有领兵重任在身,为见王禀最后一面而赶来汴梁,看上去是有违律令的,但徐怀不觉得现在兵荒马乱的,朝野内外一片狼藉、混乱,短时间会有谁揪住这点不放。
更何况他过来之前,就考虑过有在汴梁抛头露面的可能,也做出一些部署,甚至报知防御使府,请王举暂代楚山知县、楚山都巡检使两职。
另外,徐怀虽然对朝中大臣都不甚熟悉,但有些规矩还是懂的。
杨永栋作为内侍省都知,在内臣之中实属二三人之列。
这样的人物,除非代表官家前来王府慰问王禀,或直接找王禀问策,倘若仅仅是携旨来宣王禀进宫,实在不需要劳烦他亲自走一趟——就像徐怀需要喊谁过去见面,不可能叫郑屠、苏老常他们去跑脚。
不是这么使唤人的。
更大的可能是宫中担心王禀有可能不应诏,又甚者是有人怀疑外(郭)城民乱与王禀有关,需要深受天宣帝信任的杨永栋亲自过来查看虚实?
王番也是考虑到这点,才叫郑寿提前赶回来报信,希望他能回避一二?
徐怀却不想回避:王禀确已辞世了,哪里还需要刻意回避嫌疑?
郑寿却也没有多说什么,片晌之后,就见王番陪同一名四旬年纪、白面无须的中年官员走进来。
王番看到徐怀没有回避,却没有什么意外,只是陪着杨永栋往灵堂这边走来。
“朱沆郎君也在这里,”
杨永栋走到廊前朝从灵堂里走出来的朱沆拱拱手,感慨说道,
“今日贼子作乱,掳杀朝臣,又蛊惑无数刁民在郭城烧杀掳掠,一时间军卒竟不能制,现在内外城多处军营又有扰动之忧,王戚庸、汪伯潜等人都束手无策,官家遣我过来,还想将王相召去问策,却不想竟有噩耗接蹱而迭。大越失此栋梁,大越不幸啊!”
杨永栋走进灵堂先取了三柱香在大烛上点燃,插入香炉之中,又看向灵堂里侧虚掩的棺木,看向王番问道:“我能否一睹王相的遗容?”
“宫中倘若有什么疑心,大可另遣使臣来查验,杨大官你何苦做这恶人?”见杨永栋竟然要开棺验尸,朱沆也是勃然大怒,不客气的质问道。
他显然这时候也认定杨永栋这样的人物亲自携旨赶来王宅宣召,定是有人怀疑王禀与今日郭城民乱有关,他是过来探看虚实的;也是杨永栋有了疑心,才会多此一举。
徐怀见杨永栋没有注意到他,便沉默的站在一旁不作声,省得多费唇舌解释。
杨永栋叫朱沆如此数落,也是尴尬,但坚持要见到王禀的遗容,说道:“永栋只是想一睹王相遗容,朱沆郎君你想哪里去了?”
王番想到这时候将杨永栋撵走,宫中多半还会派使臣过来查验,他与卢雄上前将暂时还不会钉合的棺盖移开,沉声说道:“杨大官在此最好,也省得我狼狈往宫里报信,一切有请杨大官代劳。”
靠墙壁各点一排大烛,杨永栋探头过来看王禀躺于棺中,面目真切,绝作不得假,片晌后他朝王番、朱沆拱拱手,神色凝重的说道:“——郭城贱民纷乱,好几处军营人心不稳,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暗中鼓动,王相辞世这事断不可轻泄出去,还请府中严加封锁消息,我这便回宫奏请官家定度!”
“此事牵涉极大,父亲辞世之前,也要王番以家国为念,不可拘于常理,还请杨大官放心。”王番说道。
“节哀!杨某这便先回宫中。”杨永栋拱拱手,就转身往外走去,但他对王宅中人到底不放心,临走时留下六人说是替王禀守灵。
看着杨永栋乘轿而去,朱沆、王番却是面面相觑。
他们原计划是王番前往宫中报信,王番是没有资格直接见天宣帝的,进宫之后自然要将王番辞世之事一层层通禀上去,也就是朱沆所说的,经过的环节越多,秘密越容易泄漏出去,最后不怕朝中追究他们的泄漏之责,避免成为议和派的众矢之的。
却没有想到王番没有赶到宫中,便半道遇见杨永栋。
现在杨永栋不仅留下人盯着这边,还亲自进宫面圣呈禀此事,此时倘若泄密,还能推卸责任吗?
徐怀微微叹了一口气,待王番、朱沆愁眉苦脸的走回来,站在廊下跟他们低声说道:“一切干系便由我来承担吧,你们等会儿配合我演戏就行!”
为尊重王禀,部署灵堂时,徐怀、徐武碛他们都将刀械置于偏院,徐怀与徐武碛径走向偏院去取刀械。杨永栋留下的人手,有守前后院的,还有两人借口守灵,贴身跟着王番、朱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由于朝中意图将混乱控制在郭城,加强内城城墙的守御,派出多位使臣前往内城各城门坐镇,徐怀他们一直拖到夜间才找到机会进入内城,在夜色掩护下赶往青叶巷在离开之前见王禀一面。
这时候夜色渐深,隔着高耸的、守御森严的内城城墙,徐怀他们能看到外(郭)城各处火势还没有熄灭,夜空被火焰映得红彤彤一片,不时还有厮杀声传来。
为防止内城少量的流民也受惊扰作乱,之前逗留的青叶巷百余难民,这时候也不知道被驱赶到哪里去了。
王宅大门前挑挂着两只灯笼,光线幽暗,徐怀与朱沆等人上前叩门,前院一切如故,还有两名健壮扈从在院子里玩角抵,其他人围在一旁观看。
不过,王孔、卢雄、郑寿三人没有一人在前院坐镇,这叫徐怀、朱沆心头顿时蒙上一层阴影。
“你们怎么才过来?”得人通禀后,王孔从里侧步履匆匆的走过来,吩咐他人继续守着前院,领着徐怀、朱沆他们往后宅走去,窥着廊道无人,才压低声音,悲切的说道:“相公午时走了!”
虽然对这一刻早有预料,但真正听到这一消息,徐怀还是觉得有些难以接受,在廊前站了好一会儿,直到朱沆推了推他的肩膀,才惊醒过来继续往里走。
遵照王禀的遗嘱秘不发丧,甚至不惜欺君也要先瞒住死讯,这时候王宅里外也是用嫡系扈卫控制住进出后院的廊道,府中其他仆役都还被蒙在鼓里。
王番、卢雄、郑寿、王萱都在后宅,为了不露破绽,他们都穿着常服,都未换上孝衣。
暂时还没有将王禀的遗体移到堂屋,还是继续躺在卧室的床上,枯瘦的遗体薄如纸片一般盖在被下,已无半点气息,安静得却像是睡着过去——卧室里已经搬来几袋石灰,这是准备用来处理王禀遗体的。
徐怀屈膝跪到床前,伏身磕头,泪水静静流下。
“祖父是坐在窗前闭眼的,还以为你们午前能赶回来见最后一面。”王萱眼眶噙着泪水说道。
徐怀知道王禀走时心里有太多的牵挂,在王禀遗体前伏首哽咽说道:
“郭城是有些乱了,局面有可能难以控制,虏兵倘若这时候趁乱杀入,郭城必然是伤亡惨重、尸骸枕藉,但虏兵仓促突入街巷、河渠纵横的郭城,面对不计其数、胸臆间热血已被激起的民众与守军联手抵御,也必然将遭受到他们此次南侵以来未曾遭遇的伤亡。而时间也不允许他们强攻内城。这最终必叫汴梁得保,也能为大越争得更多的喘息时间。虏兵倘若坐观不动,一方面乱民夹于内外城之间难有作为,一方面朝廷投鼠忌嚣,不敢清剿,只会多加抚慰以安其心,而待虏兵北撤后,再打开外城诸门驱赶出城,使之早早南下。这样的结果也要好过这数十万民众在虏兵再次南侵时惨遭屠戮!这样的结果,哪怕是叫庙堂之上的那些昏庸之辈对乱民贼子保持足够的警惕,也好过他们以为虏兵北撤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样的山河,已非寻常手段能够收拾,以毒攻毒,实是迫不得已。另外,徐怀恐怕要将相公您的死讯宣扬出去……”
“父亲宁可欺君,也要在赤扈人撤兵之前隐瞒死讯,万万不可宣告出去!”王番说道。
“相公心愿乃是驱逐胡虏、山河靖平——相公生前遗嘱的真正本意,也是令我等不要再拘泥常情常理行事,”徐怀跟王番说道,“郭城民意已有沸腾之象,相公在奸臣得除之后辞世,死讯传出,更多会叫十数万守军滋生同仇之气,虏兵倘若敢在这时候侵入郭城,遭遇的更多将是誓死抵挡——这已非相公生前担忧他死讯传出会令军心溃散。再者,天渐炎热,王番郎君你真忍心用石灰函封相公遗体?”
王番看向卢雄、王孔、郑寿,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他们三人也在王禀生前承诺密守死讯,王番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你确定相公死讯传出,有益无害?”卢雄郑重其事的盯住徐怀问道。
形势已经混乱到他再也看不清楚形势将怎么发展,现在要他违背王禀的遗嘱公开其死讯,卢雄心里也难以取舍。
“我若存私念,大可留在楚山坐看河淮糜烂,”徐怀说道。
王番又问道:“倘若虏兵突袭过来,内城不能守呢?”
“我们不说这次,但说赤扈人此番撤去,待其再次南下,汴梁沦陷是不是必然之事?”徐怀问道。
“……”王番、卢雄等人都默然无语。
这其实也是王禀生前所看透的事实,他们无法回避。
徐怀继续说道:“倘若我种种算计有误,致使汴梁此番便遭沦陷,但景王在巩县与西军援师在一起,这样的结果是不是也要好过汴梁沦陷时,景王也一并落入敌手?”
王番看了朱沆一眼,都知道徐怀所说不错,要是汴梁这次沦陷,周鹤、苗彦雄、郑怀忠、高纯年、吴文澈以及胡楷等人不管跟景王投不投契,都会拥立景王,不可能会舍近取远去拥立为赤扈骑兵封堵在魏州的鲁王。
朱沆这时候才算彻底明白过来,徐怀为何会完全无视郭城乱起的后果了。
汴梁之前的形势都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了,他们还需要担心、害怕再添什么变数吗?
“倘若虏兵如你所料,仓促间未敢强攻汴梁,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王番继续问道。
“虏兵不趁机强攻汴梁,接下来半个月内就会渡河北撤,朝廷也会传诏景王归京,”徐怀说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劝谏景王为家国大义,不从乱诏!”
“劝景王抗旨?”朱沆惊问道,“景王如何肯听从我们?”
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朱沆不是拘泥之人,他也不觉得抗诏不遵就一定是大逆不道的事,要不然之前就不可能答应隐瞒王禀的死讯。
现在满朝文武都后悔错诛王孝成。
然而,他们是他们,景王是景王,朱沆深知景王这些年都极为小心谨慎,一直都有极深的顾虑,生怕被陈皇后一系抓住把柄,却未必会听从他们的劝谏。
“我们秘密护送缨云郡主去巩县,景王会将缨云郡主交出来吗?”徐怀问道,“将缨云郡主及诸多宗室女抵偿给赤扈人,也是下了圣旨的,这样的帝命,景王会一味的听从吗?”
“有时候并非景王想不想,更多时候是不得不从,”朱沆说道,“虏兵北撤,西军十数万援师在巩县、偃师一带,你要叫景王如何抗旨不从?又如何叫景王抗旨不遵还不失军心民心?”
“那就要看景王想得的是誓死抵抗胡虏之军心、民心,还是想得卑躬屈膝乞和胡虏的军心民心了。”徐怀说道。
“你是说郭城这番混乱,朝中那些卑躬屈膝乞和之辈,心里已有畏惧,倘若景王坚决不从和议,欲率部继续与虏兵作战,朝中也未必会强屈其意?”朱沆问道。
“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具体要怎么做,还得见到景王之后,看景王他自己如何取舍了。”徐怀说道。
“王番,你怎么说?”朱沆看向王番问道。
“暂时对外封锁消息,我进宫奏禀父亲辞世之事!”王番咬牙说道,决定先将父亲王禀死讯通知宫中,再看事情会一步步如何演变……
第九十六章 报信
外(郭)城此时的形势如油在火上烹。
照徐怀的计划,应该直接将王禀的死讯传报军中诸将,进一步给当前的形势添油加柴。
这样才能迫使天宣帝以及王戚庸之流,在群情激愤的主战派将臣面前做出更大的让步。
倘若景王决意抗旨,决意继续率领兵马坚持对赤扈人作战,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景王所承受的压力。
然而,王番很显然还是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并不想此时成为议和派的众矢之的。
朱沆则沉吟说道:
“虏兵未撤、内外沸腾,宫中得知相公辞世,为免诱发不可测的变故,多半会下旨封锁消息。不过,消息经过的环节越多,越难以保密,所以先进宫报丧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我们还是要表现出歇力为官家考虑的样子——王番最好换上朝服进宫报信,宅子内可以先将灵堂摆起来……”
朱沆如此说,还是综合徐怀与王番两人的意见。
王番有他的顾忌,不想此时沦为众矢之的不假,但此时传禀宫中,即便宫中严旨封锁王禀辞世的消息,经过的环节多了,他们这边再暗中散播消息,不怕被针对的同时,也能实现徐怀散播消息的意图。
见朱沆这么说,徐怀也不再坚持什么。
“那一切便多劳你们操心了!”王番朝朱沆、卢雄、王孔揖礼,又跪到王禀遗体前伏首行大礼,才与郑寿匆匆往他日常起居的西院走去,准备换上朝服进宫报丧。
王番在与郑寿动身之前,与朱沆、卢雄、王孔将家中扈随仆役都召集起来。
一方面他们要先在宅子内宣布王禀辞世之事,先将灵堂部署起来,一方面叮嘱宅中众人严守秘密,一切事宜等进宫报丧后再作决定。
王宅顿时陷入悲切的气愤之中。
对王禀的辞世,宅子里也早就有所准备。
王番与郑寿动身前往宫中,朱沆、卢雄、王孔带着人,先将王禀遗体先移到正院堂屋擦净,换上寿衣。
众人正部署灵堂之际,郑寿却去而复返,匆匆走到徐怀、朱沆跟前禀道:
“我随王番郎君出府刚走出里许地,却遇到杨永栋携旨来召相公进宫议事。王番郎君欲与杨永栋一起进宫报信,杨永栋却要先来祭拜相公。他们后脚就过来。”
朱沆也是一怔,跟徐怀说道:“杨永栋乃内侍省都知,深得官家宠信,他携旨过来,多半是郭城乱起,而王戚庸、汪伯潜、梁福仲等人又无力收拾乱局,这才迫使官家不得不来找老相公问策的吧?”
“可惜这些人从未真正信任过相公,不到手忙脚乱之时,都未必能想起相公来。”卢雄悲叹道。
朱沆问徐怀:“你是否要回避一下?”
王番着郑寿先赶回来报信,想必是怕这边露出太多破绽,朱沆就想着徐怀是不是需要暂时回避一下。
“不用回避,便说我得知相公病重,特地赶回京中送相公最后一程,”徐怀蹙紧眉头,肃然说道,“有此机会,我却也要见一见官家身边的嫡信是何等人物,怎么就能唆使官家做出如此不堪的决策!”
天宣帝昏庸无能,这是一定的,但恰恰是天宣帝的昏庸无能,朝廷如此卑躬屈膝的乞和,甚至一点都不考虑此举只会令赤扈人的贪心越发膨胀,更多是王戚庸、汪伯潜以及杨永栋这些近臣,牵着天宣帝的鼻子在走。
而他身为新置楚山县的正印官,还有领兵重任在身,为见王禀最后一面而赶来汴梁,看上去是有违律令的,但徐怀不觉得现在兵荒马乱的,朝野内外一片狼藉、混乱,短时间会有谁揪住这点不放。
更何况他过来之前,就考虑过有在汴梁抛头露面的可能,也做出一些部署,甚至报知防御使府,请王举暂代楚山知县、楚山都巡检使两职。
另外,徐怀虽然对朝中大臣都不甚熟悉,但有些规矩还是懂的。
杨永栋作为内侍省都知,在内臣之中实属二三人之列。
这样的人物,除非代表官家前来王府慰问王禀,或直接找王禀问策,倘若仅仅是携旨来宣王禀进宫,实在不需要劳烦他亲自走一趟——就像徐怀需要喊谁过去见面,不可能叫郑屠、苏老常他们去跑脚。
不是这么使唤人的。
更大的可能是宫中担心王禀有可能不应诏,又甚者是有人怀疑外(郭)城民乱与王禀有关,需要深受天宣帝信任的杨永栋亲自过来查看虚实?
王番也是考虑到这点,才叫郑寿提前赶回来报信,希望他能回避一二?
徐怀却不想回避:王禀确已辞世了,哪里还需要刻意回避嫌疑?
郑寿却也没有多说什么,片晌之后,就见王番陪同一名四旬年纪、白面无须的中年官员走进来。
王番看到徐怀没有回避,却没有什么意外,只是陪着杨永栋往灵堂这边走来。
“朱沆郎君也在这里,”
杨永栋走到廊前朝从灵堂里走出来的朱沆拱拱手,感慨说道,
“今日贼子作乱,掳杀朝臣,又蛊惑无数刁民在郭城烧杀掳掠,一时间军卒竟不能制,现在内外城多处军营又有扰动之忧,王戚庸、汪伯潜等人都束手无策,官家遣我过来,还想将王相召去问策,却不想竟有噩耗接蹱而迭。大越失此栋梁,大越不幸啊!”
杨永栋走进灵堂先取了三柱香在大烛上点燃,插入香炉之中,又看向灵堂里侧虚掩的棺木,看向王番问道:“我能否一睹王相的遗容?”
“宫中倘若有什么疑心,大可另遣使臣来查验,杨大官你何苦做这恶人?”见杨永栋竟然要开棺验尸,朱沆也是勃然大怒,不客气的质问道。
他显然这时候也认定杨永栋这样的人物亲自携旨赶来王宅宣召,定是有人怀疑王禀与今日郭城民乱有关,他是过来探看虚实的;也是杨永栋有了疑心,才会多此一举。
徐怀见杨永栋没有注意到他,便沉默的站在一旁不作声,省得多费唇舌解释。
杨永栋叫朱沆如此数落,也是尴尬,但坚持要见到王禀的遗容,说道:“永栋只是想一睹王相遗容,朱沆郎君你想哪里去了?”
王番想到这时候将杨永栋撵走,宫中多半还会派使臣过来查验,他与卢雄上前将暂时还不会钉合的棺盖移开,沉声说道:“杨大官在此最好,也省得我狼狈往宫里报信,一切有请杨大官代劳。”
靠墙壁各点一排大烛,杨永栋探头过来看王禀躺于棺中,面目真切,绝作不得假,片晌后他朝王番、朱沆拱拱手,神色凝重的说道:“——郭城贱民纷乱,好几处军营人心不稳,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暗中鼓动,王相辞世这事断不可轻泄出去,还请府中严加封锁消息,我这便回宫奏请官家定度!”
“此事牵涉极大,父亲辞世之前,也要王番以家国为念,不可拘于常理,还请杨大官放心。”王番说道。
“节哀!杨某这便先回宫中。”杨永栋拱拱手,就转身往外走去,但他对王宅中人到底不放心,临走时留下六人说是替王禀守灵。
看着杨永栋乘轿而去,朱沆、王番却是面面相觑。
他们原计划是王番前往宫中报信,王番是没有资格直接见天宣帝的,进宫之后自然要将王番辞世之事一层层通禀上去,也就是朱沆所说的,经过的环节越多,秘密越容易泄漏出去,最后不怕朝中追究他们的泄漏之责,避免成为议和派的众矢之的。
却没有想到王番没有赶到宫中,便半道遇见杨永栋。
现在杨永栋不仅留下人盯着这边,还亲自进宫面圣呈禀此事,此时倘若泄密,还能推卸责任吗?
徐怀微微叹了一口气,待王番、朱沆愁眉苦脸的走回来,站在廊下跟他们低声说道:“一切干系便由我来承担吧,你们等会儿配合我演戏就行!”
为尊重王禀,部署灵堂时,徐怀、徐武碛他们都将刀械置于偏院,徐怀与徐武碛径走向偏院去取刀械。杨永栋留下的人手,有守前后院的,还有两人借口守灵,贴身跟着王番、朱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