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起初看徐怀往偏院走去还没有在意,但看到徐怀他们取来刀械往宅子外走去,忙走过去阻拦:
“杨大官有令,在有圣谕之前,谁都不得离开此宅!”
“……”徐怀钵大的拳头,便朝为首那人面目砸去,“没鸡儿的货色,敢拦徐爷爷来去?去你娘的,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谁?”
“徐怀!你们要去干嘛?”王番假意厉声喝斥,“快将这莽货拦住!”
“朝廷叫这些孙子把持,相公死得憋屈,我们去找家店喝酒,有什么不成?”徐怀先将王宅两名仆从推开一丈远,又抬脚朝作势来拦他的王孔踹去。
王孔双臂蓄着力,与徐怀重如千钧的弹腿撞在一起,借势横飞出去,“哗啦”一声将一棵大腿粗细的杂树拦腰撞断。
看徐怀如此武勇,杨永栋留下的那几名宦官哪里还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徐怀他们扬长而去……
第九十七章 军怨
“杨大官,糟了,糟了,糟了啊……”
半个时辰后杨永栋便去而复返,待他进院子里,朱沆便拽住他的衣袖疾声叫苦道,
“王相辞世这事,怕是瞒不住了!”
“怎么就瞒不住?”杨永栋惊问道。
外(郭)城民间沸腾,纵火抢掠不绝,诸营将卒懈怠镇压,见势头有越燃越烈的苗头,难以按下,新任京畿四壁都防御使梁福仲拖到午后,就奏禀到崇文殿。
天宣帝召集王戚庸、汪伯潜、胡晋章等大臣商议对策,期间还遣使臣到各营督战,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民怨炽烈难解,生怕拖延会直接冲击到守军,拖到天黑王戚庸等人才不得不建议天宣帝派杨永栋赶来青叶巷召王禀进宫,想着请王禀出面,说服刘衍、梁文江、许璞等主战派军将率部镇压乱民。
却万万想不到王禀在宅中已溘然而逝。
杨永栋赶回宫报信,天宣帝及诸臣也都是惊慌不已,仓促之间来不及制诏,则使杨永栋速来青叶巷口传圣谕,要这边严防消息泄漏,以免进一步惊扰军心,致事端无法收拾。
杨永栋甚至还调了百余禁军赶过来,以防闲杂人等进出。
杨永栋却没想到他再到王宅,朱沆竟然告诉他王禀的死讯瞒不住了?
就简直就是一道晴天霹雳,劈得他直发晕。
“唉,杨大官,你还是听陈押班与你细说!”朱沆捶胸顿足的叫道,“一切都怨我等太过疏忽了!”
杨永栋这才注意到留在王宅盯守的内侍省押班陈志,脸上还残留血迹未去,鼻梁骨已塌陷一块,跺脚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这脸怎么叫人打伤了去?”
“是楚山都巡检使徐怀打伤的!”陈志咧嘴说话,扯到断裂的鼻梁骨就痛彻心扉,瓮声叫道,“杨大官你我来请王相,这徐怀就在灵堂之中,杨大官你走后,这厮说要出去饮酒,卑职拦他,他便朝我面门一拳,王番郎君、朱沆郎君都拦不住,府中还被他打伤数人!”
“……”杨永栋之前奉旨来请王禀进宫,乍听王禀离世就震惊无比,当时只顾得上辨看王禀之死真伪,哪里还顾得上王禀府中除了朱沆之外,还有其他外人在场?不过,他不仅听说过王孝成之子徐怀,甚至在王禀请调徐怀入京之时,他还是力阻之人,惊问道,“徐怀不应在蔡州受胡使君调遣御敌,怎么会在汴梁?”
“徐怀得知我父亲病危,特地向胡使君告假,赶来汴梁见最后一面,”王番说道,“未曾想他刚到京中,我父亲便溘然而逝,徐怀也是大受刺激,我们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杨大官你也应该听说过徐怀这人性情鲁直,待我父亲却又情真意切,我拦他不住,就怕他闯将出去,会对外人说出我父亲病逝之事!”
“他走了多久,你们可有派人去追?”杨永栋跺脚说道。
“我们派人去追了,但徐怀情急意乱,脚程极快,眨眼就不见人影——我们着好几波人去寻,到现在都未能找到!”王番说道。
“再派人去找,”杨永栋叫道,“如今有人暗中鼓噪乱民滋惹是非,郭城乱作一团,倘若叫这浑货真将王相离世之事泄漏出去,可是要将天捅出窟窿来的啊!你我怎么担待得起?找到他,倘若敢不束手归来,便问问他父亲是怎么死的!我这是带着官家口谕过来的,谁敢宣扬王相死讯,便是抗旨不遵!”
杨永栋忙乱之间也不知道徐怀到底是性情鲁莽,还是居心叵测,毕竟他都没有正面接触过徐怀,所听都是传闻。他这会儿是病急乱投医,一边威吓王番、朱沆赶紧寻人,一边转身就要去找留在巷口封锁青叶巷的禁卒,想派更多的人手到城中各处去寻徐怀。
不过,没有等他走出院子,就听着一阵急驰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走到巷子里,却见一队骑兵执火径直闯入巷口,被杨永栋留在巷口的禁卒拦住。
“滚开!”为首的骑将一边怒喝,一边举起马鞭,毫无留情的就往阻拦的禁卒头脸怒抽过去。
其他骑士要么连刀带鞘抽打,要么拿枪杆子横扫。
封锁巷口的禁卒又不敢真对来者拔刀相向、来个格杀勿论,顿时间被这队骑兵冲散。
看着数十甲骑气势汹汹的驰来,杨永栋吓得面无血色,还以为军卒造反,直叫道:“这都是怎么了?”
却听得王番对来人沉声喝问:“刘衍,你们这是要做什么?”
“王相走得如此不甘,王番郎君,你怎么不传信叫我等见王相最后一面?”刘衍带着十数军将翻身下马,他对王番、朱沆还心存敬意,哀声问道。
“我父亲去世前留下叮属,不欲叫你们守城乱了心思!”王番说道。
“刘衍将军,你不守西渠门,来这里作甚?”杨永栋这才看清楚刘衍叫火把照亮的狰狞脸面,硬着头皮质问道,“你们擅离职守,不经宣召,擅入内城,可知何罪?”
“呸!”刘衍朝着杨永栋怒啐道,“我们擅离职守?三千宣武军卒袭营惨死,乃殿中侍御使许浚、鸿胪寺礼宾院丞秦之惠通敌所致,杨大官你不助官家严惩通敌大贼,反而阻拦我们祭拜王相,是不是擅离职守,是不是要意欲何为?你可知王相得知三千宣武军惨死时,呕血不已,气血皆萎,以致此时早死?王相早死实是被你们这些怂货呕气所致!”
刘衍与陈渊分隶骁胜、宣武两军,各在泾州、延州任将,没有什么交往,一直到北征伐燕,才一并率部调到雁门。
又因为刘衍他是主帅刘世中之子,在雁门时陈渊待他也是冷淡,两人接触不算密切。
然而在二次北征伐燕溃灭之后,他与陈渊扶持西逃,又在徐怀的帮助下在朔州、府州收编残部,继而各率残部南下,编入京畿禁军御敌,说同病相怜也罢,说生死与共也罢,两人便结下血浓于水的感情。
不仅他们二人,骁胜、宣武两军残部的军将武吏兵卒也都结下深厚的袍泽之情。
陈渊率宣武军残卒夜袭敌营惨遭全歼,王禀呕血不止,刘衍也是痛彻心扉。
有传言说宣武残部被歼乃是朝中有人暗通虏使通风报信,要不然不会那么巧就中了埋伏,刘衍为了大局,犹严禁军中胡乱议论,但他这几日连连上书恳请朝中彻查此事,甚至还遭受到新上任的都防御使梁福仲训斥。
今日早间草铺桥粥场之事传来,骁胜残卒就激愤不己,但外(郭)城混乱,各种小道消息飞传,刘衍也难辨草铺桥之事的真伪,他也非性情冲动莽撞之人,只是暗中派人打听更详细的消息。
直到徐怀派人过来告之王禀溘然离世,刘衍这才再也按捺不住,带着群情悲愤的数十部将赶来祭拜王禀。
杨永栋看刘衍等人如此气势汹汹,又披甲执锐,真怕将他们惹恼了惹出兵变来谁都兜不了,只是缓下语气叫道:
“你们这般来祭拜王相,岂是王相所愿?通敌之事,你们又怎知朝中没有暗中查证?我不与你们这些莽夫一般见识,你们要祭拜王相,也要知道规矩,莫要惊扰到王相在天之灵!”
“哼!”
刘衍虽然没有机会参加廷议,但作为守御京畿的核心将领之一,朝中谁主战、谁主和,他还是知道的。以往他还能忍耐,这时候怎么可能给杨永栋这没鸟的宦臣好脸色,将杨永栋推开到一旁,朝王番行礼问道:“王相停灵何处?”
“你们且随我来……”王番、朱沆引领刘衍等人往灵堂走去,杨永栋怕刘衍这些军汉滋闹是非,也不敢离开此间,只是叫陈志赶紧回宫奏禀这边的状况。
然而陈志离开不一会儿,又“嗒嗒嗒”有马蹄声驰来。
许璞、梁文江等城中主战派将臣闻讯纷纷赶来。
宵禁此时也形同虚设,巡夜军卒无人敢挡,也无人愿拦,甚至也有相当的厢军役卒纷纷赶来青叶巷祭拜。
二次北征伐燕溃灭、赤扈人毁信南侵,就使得数年来力阻联兵却遭流贬的王禀在朝野的声望一时无两,而数月来又是王禀抱着病弱之躯主持京畿防务,可以说是踏遍内外城墙、兵营,普通兵卒也都认得王禀。
宣武军袭营惨遭歼灭,王禀又被夺职,而朝中如此卑躬屈膝乞和,朝中主战派将臣心头自然是又怨又恨,但主战派将臣也清醒的意识到无力与虏兵决胜城外,也清醒知道汴梁守御只能苦苦支撑,因此只能将郁怨积于心中,苦苦隐忍,难以发泄。
王禀即便被夺职,也苦苦相劝诸将臣以大局为重。
王禀溘然而逝,有如巨树倾倒,同时也将众人心里的郁怨激扬起来。
见赶来祭拜之人越来越多,局面有失控之忧,杨永栋在灵堂也是苦苦相劝刘衍:“刘衍将军,你们上过香,也祭拜过了,是不是早早回军营歇息?”
“王相走得太冤,我们要替王相披孝守灵!”刘衍说道。
杨永栋暗暗叫苦,心知诸多人分批过来祭拜,上过香便走,还不至于立刻闹出什么乱子来,但叫主战派将臣都在王宅守灵,浪潮涌聚,群情激愤,谁知道会不会真将天给捅破了?
然而刘衍提议为王禀守灵,梁文江、许璞等将纷纷附和,还不由分说去找白衣换上,杨永栋也不敢阻挡,只巴望着王戚庸等人在宫中得知此事,能想出妥善之法平息事端……
第九十八章 安排
王禀溘然而逝,对主战派将臣来说,有如参天巨木倒折,内心积郁的幽愤再也压抑不住,再也顾不得诸多禁忌,纷纷赶来青叶巷祭拜。
开封府衙得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也是紧急调派数百衙役赶来维持秩序。
最初时,衙役得到的命令是允许官员武将进青叶巷吊唁,王宅之中则由杨永栋等人劝吊唁将臣上过香后就先行离开;为避免太过混乱,衙役则将闻讯赶来的普通民众阻拦在巷子外。
赤扈人南侵以来,内城民众所经受的处境,看上去要比外(郭)城忍饥挨饿的难民好得多,但被困城中数月,生存也日益唯艰,心间也早就沉积太多难以渲泄的不满。
而近日来,朝中为凑足乞和的赔偿银款,诏令开封府衙在城中搜检金银,不论官民,皆可搜身索宅,内城也是被搅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更不要说在大多数生性怯弱、畏惧刀兵的庸凡大众之外,城中也绝不缺血性抗争之辈,他们向来就拥护王禀与敌抗争、不屈其志的主张,对朝廷卑躬屈膝以事胡虏的姿态满心愤恨。
他们听闻王禀溘然离世,也视如惊天噩耗,在夜色里纷纷往青叶巷赶来祭拜。
开封府衙役起初想要将这些民众阻挡在外面,但很快就控制不住场面,成百上千的吊唁民众,将两三百名衙役组成的封锁线冲散开。少数衙役看不清形势,还试图对祭奠民众动手,却反被愤怒的民众打得头破血流,抱头鼠窜。
成百上千的民众得以到灵堂前祭拜王禀,但这事不会就止打住。
王禀仅仅被夺职九日就溘然而世,内中缘由,众人怎么可能不关心、不议论?宣武军覆灭之日,王禀呕血昏厥之事自然在这时也就传开来;今日草铺桥粥场之变,虽说秦之惠、许浚等人被当场打死,但没有人会以为朝中奸臣就除尽了。
民心激烈起来,很快就有人倡议去叩宫门,请官家清除奸贼余党,以慰王禀及三千宣武军卒在天之灵。
好些中下层武吏也是义愤填膺,要跟着一起去叩宫门,刘衍、梁文江、许璞等将阻拦不住,也无意阻拦;杨永栋以及子时以治丧名义、奉旨赶到王宅的开封府尹魏宏等官员害怕引火烧身,沦为众矢之的,压根就不敢出头劝阻。
眼见熊熊大火即将燎原烧起,朱沆担心事态会进一步失控,与王番、卢雄紧急商议片晌,找了一个借口,与卢雄从青叶巷脱身,赶往玉绶桥南的巷子里。
朱沆照着记忆,与卢雄摸黑走到之前曾随徐怀藏身的小院前,没等他们叩门,院门从里面悄然打开。
院子里一片漆黑,卢雄手里提着一盏灯笼,朱沆见周景站在院中,压低声音问道:“徐怀可在此间?”
院子里没有掌灯,黑咕隆咚一片,朱沆也不知道徐怀在不在此间。
“朱沆郎君,这点小动静就沉不住气?”徐怀站在屋脊上笑问过来。
朱沆这才隐约看到徐怀他们站在屋脊上模糊的身影,心想他与卢雄过桥来,徐怀便看在眼底。
周景与卢雄带着朱沆攀上屋顶。
朱沆颤巍巍踩着瓦片,骑坐在高耸的房脊上,朝北眺望,却见成百上千的民众或举火把或举灯笼,这时候已经往皇宫方向行去,在深沉的夜色里仿佛蜿蜒而愤怒的巨龙,维持秩序的禁卒及开封府衙役根本不敢阻拦。
“你确定这不会出乱子?”朱沆有些胆颤心惊的看向袖手立在房脊之上的徐怀,问道。
“不会,”
徐怀沉毅说道,
“郭城民众喧腾,内城主战派将臣今夜也激愤不已,是宫里那位敢弹压沸腾的民意,还是王戚庸、汪伯潜之流敢轻举妄动?王戚庸、汪伯潜之流不惜卑躬屈膝向赤扈人乞和,他们真的以为就此能根除大患吗?他们真的就看不到这么做,只会滋长赤扈人无底洞一般的贪欲吗?不,他们没有这么蠢,种种后果他们都能看得到,但是他们从头到尾更多只想着保全自己,以为将虏兵挡在城垣之外,他们不需直面刀兵,天下就太平了。他们不会看到城垣之外有多少黎民百姓惨遭屠杀,也不会去理会。为了避免虏兵强攻汴梁,他们可以献上数以千万计的金银,可以怂恿那个无胆之人献上宗室女抵偿金银,他们以为虏兵即便再度南侵,他们只要保存住西军及京畿禁军的实力,就还有可能守住这座早就千疮百孔的城池,或者说他们以为守城并不是难事;甚至下次他们可以继续乞和,放任虏兵在汴梁之外屠戮抢掠——现在好了,大火在城内烧起,就在他们眼鼻子底下熊熊烧起,甚至主战派将臣都裹胁其中,他们敢干什么,敢鱼死网破?他们的软骨病,决定他们只敢对城池之外的乱民大举屠刀,但乱民就在他们眼前,他们就绝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伏尸千里与五步之祸的区别,古人早就看透了。朱沆郎君,你不用担心什么,他们不敢的。你现在还是快回去跟王番郎君在一起,我所料不差的话,宫中应该很快就会召你们进宫商议对策,少不得还会给你与王番郎君加官进爵!”
“加官进爵?”朱沆自嘲笑道。
“加官进爵也不是坏事啊,现在是他们有求于你及王番郎君,你们就可以挑挑捡捡了……”徐怀笑道。
朱沆叹了一口气,说道:“但愿今夜这事能平息过去,要不然对你太不利了!到时候天下只会记得是你祸乱了汴梁啊!”
“就算今夜能平息过去,世人就会减轻对我居心叵测的印象了?”徐怀哂然一笑,说道。
“唉!”朱沆轻叹一口气,说道,“有你这番话,我放心不少,我这回去。”
“周爷派两人护送朱沆郎君先过桥,我还有些话跟徐怀说。”卢雄说道。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杨大官有令,在有圣谕之前,谁都不得离开此宅!”
“……”徐怀钵大的拳头,便朝为首那人面目砸去,“没鸡儿的货色,敢拦徐爷爷来去?去你娘的,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谁?”
“徐怀!你们要去干嘛?”王番假意厉声喝斥,“快将这莽货拦住!”
“朝廷叫这些孙子把持,相公死得憋屈,我们去找家店喝酒,有什么不成?”徐怀先将王宅两名仆从推开一丈远,又抬脚朝作势来拦他的王孔踹去。
王孔双臂蓄着力,与徐怀重如千钧的弹腿撞在一起,借势横飞出去,“哗啦”一声将一棵大腿粗细的杂树拦腰撞断。
看徐怀如此武勇,杨永栋留下的那几名宦官哪里还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徐怀他们扬长而去……
第九十七章 军怨
“杨大官,糟了,糟了,糟了啊……”
半个时辰后杨永栋便去而复返,待他进院子里,朱沆便拽住他的衣袖疾声叫苦道,
“王相辞世这事,怕是瞒不住了!”
“怎么就瞒不住?”杨永栋惊问道。
外(郭)城民间沸腾,纵火抢掠不绝,诸营将卒懈怠镇压,见势头有越燃越烈的苗头,难以按下,新任京畿四壁都防御使梁福仲拖到午后,就奏禀到崇文殿。
天宣帝召集王戚庸、汪伯潜、胡晋章等大臣商议对策,期间还遣使臣到各营督战,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民怨炽烈难解,生怕拖延会直接冲击到守军,拖到天黑王戚庸等人才不得不建议天宣帝派杨永栋赶来青叶巷召王禀进宫,想着请王禀出面,说服刘衍、梁文江、许璞等主战派军将率部镇压乱民。
却万万想不到王禀在宅中已溘然而逝。
杨永栋赶回宫报信,天宣帝及诸臣也都是惊慌不已,仓促之间来不及制诏,则使杨永栋速来青叶巷口传圣谕,要这边严防消息泄漏,以免进一步惊扰军心,致事端无法收拾。
杨永栋甚至还调了百余禁军赶过来,以防闲杂人等进出。
杨永栋却没想到他再到王宅,朱沆竟然告诉他王禀的死讯瞒不住了?
就简直就是一道晴天霹雳,劈得他直发晕。
“唉,杨大官,你还是听陈押班与你细说!”朱沆捶胸顿足的叫道,“一切都怨我等太过疏忽了!”
杨永栋这才注意到留在王宅盯守的内侍省押班陈志,脸上还残留血迹未去,鼻梁骨已塌陷一块,跺脚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这脸怎么叫人打伤了去?”
“是楚山都巡检使徐怀打伤的!”陈志咧嘴说话,扯到断裂的鼻梁骨就痛彻心扉,瓮声叫道,“杨大官你我来请王相,这徐怀就在灵堂之中,杨大官你走后,这厮说要出去饮酒,卑职拦他,他便朝我面门一拳,王番郎君、朱沆郎君都拦不住,府中还被他打伤数人!”
“……”杨永栋之前奉旨来请王禀进宫,乍听王禀离世就震惊无比,当时只顾得上辨看王禀之死真伪,哪里还顾得上王禀府中除了朱沆之外,还有其他外人在场?不过,他不仅听说过王孝成之子徐怀,甚至在王禀请调徐怀入京之时,他还是力阻之人,惊问道,“徐怀不应在蔡州受胡使君调遣御敌,怎么会在汴梁?”
“徐怀得知我父亲病危,特地向胡使君告假,赶来汴梁见最后一面,”王番说道,“未曾想他刚到京中,我父亲便溘然而逝,徐怀也是大受刺激,我们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杨大官你也应该听说过徐怀这人性情鲁直,待我父亲却又情真意切,我拦他不住,就怕他闯将出去,会对外人说出我父亲病逝之事!”
“他走了多久,你们可有派人去追?”杨永栋跺脚说道。
“我们派人去追了,但徐怀情急意乱,脚程极快,眨眼就不见人影——我们着好几波人去寻,到现在都未能找到!”王番说道。
“再派人去找,”杨永栋叫道,“如今有人暗中鼓噪乱民滋惹是非,郭城乱作一团,倘若叫这浑货真将王相离世之事泄漏出去,可是要将天捅出窟窿来的啊!你我怎么担待得起?找到他,倘若敢不束手归来,便问问他父亲是怎么死的!我这是带着官家口谕过来的,谁敢宣扬王相死讯,便是抗旨不遵!”
杨永栋忙乱之间也不知道徐怀到底是性情鲁莽,还是居心叵测,毕竟他都没有正面接触过徐怀,所听都是传闻。他这会儿是病急乱投医,一边威吓王番、朱沆赶紧寻人,一边转身就要去找留在巷口封锁青叶巷的禁卒,想派更多的人手到城中各处去寻徐怀。
不过,没有等他走出院子,就听着一阵急驰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走到巷子里,却见一队骑兵执火径直闯入巷口,被杨永栋留在巷口的禁卒拦住。
“滚开!”为首的骑将一边怒喝,一边举起马鞭,毫无留情的就往阻拦的禁卒头脸怒抽过去。
其他骑士要么连刀带鞘抽打,要么拿枪杆子横扫。
封锁巷口的禁卒又不敢真对来者拔刀相向、来个格杀勿论,顿时间被这队骑兵冲散。
看着数十甲骑气势汹汹的驰来,杨永栋吓得面无血色,还以为军卒造反,直叫道:“这都是怎么了?”
却听得王番对来人沉声喝问:“刘衍,你们这是要做什么?”
“王相走得如此不甘,王番郎君,你怎么不传信叫我等见王相最后一面?”刘衍带着十数军将翻身下马,他对王番、朱沆还心存敬意,哀声问道。
“我父亲去世前留下叮属,不欲叫你们守城乱了心思!”王番说道。
“刘衍将军,你不守西渠门,来这里作甚?”杨永栋这才看清楚刘衍叫火把照亮的狰狞脸面,硬着头皮质问道,“你们擅离职守,不经宣召,擅入内城,可知何罪?”
“呸!”刘衍朝着杨永栋怒啐道,“我们擅离职守?三千宣武军卒袭营惨死,乃殿中侍御使许浚、鸿胪寺礼宾院丞秦之惠通敌所致,杨大官你不助官家严惩通敌大贼,反而阻拦我们祭拜王相,是不是擅离职守,是不是要意欲何为?你可知王相得知三千宣武军惨死时,呕血不已,气血皆萎,以致此时早死?王相早死实是被你们这些怂货呕气所致!”
刘衍与陈渊分隶骁胜、宣武两军,各在泾州、延州任将,没有什么交往,一直到北征伐燕,才一并率部调到雁门。
又因为刘衍他是主帅刘世中之子,在雁门时陈渊待他也是冷淡,两人接触不算密切。
然而在二次北征伐燕溃灭之后,他与陈渊扶持西逃,又在徐怀的帮助下在朔州、府州收编残部,继而各率残部南下,编入京畿禁军御敌,说同病相怜也罢,说生死与共也罢,两人便结下血浓于水的感情。
不仅他们二人,骁胜、宣武两军残部的军将武吏兵卒也都结下深厚的袍泽之情。
陈渊率宣武军残卒夜袭敌营惨遭全歼,王禀呕血不止,刘衍也是痛彻心扉。
有传言说宣武残部被歼乃是朝中有人暗通虏使通风报信,要不然不会那么巧就中了埋伏,刘衍为了大局,犹严禁军中胡乱议论,但他这几日连连上书恳请朝中彻查此事,甚至还遭受到新上任的都防御使梁福仲训斥。
今日早间草铺桥粥场之事传来,骁胜残卒就激愤不己,但外(郭)城混乱,各种小道消息飞传,刘衍也难辨草铺桥之事的真伪,他也非性情冲动莽撞之人,只是暗中派人打听更详细的消息。
直到徐怀派人过来告之王禀溘然离世,刘衍这才再也按捺不住,带着群情悲愤的数十部将赶来祭拜王禀。
杨永栋看刘衍等人如此气势汹汹,又披甲执锐,真怕将他们惹恼了惹出兵变来谁都兜不了,只是缓下语气叫道:
“你们这般来祭拜王相,岂是王相所愿?通敌之事,你们又怎知朝中没有暗中查证?我不与你们这些莽夫一般见识,你们要祭拜王相,也要知道规矩,莫要惊扰到王相在天之灵!”
“哼!”
刘衍虽然没有机会参加廷议,但作为守御京畿的核心将领之一,朝中谁主战、谁主和,他还是知道的。以往他还能忍耐,这时候怎么可能给杨永栋这没鸟的宦臣好脸色,将杨永栋推开到一旁,朝王番行礼问道:“王相停灵何处?”
“你们且随我来……”王番、朱沆引领刘衍等人往灵堂走去,杨永栋怕刘衍这些军汉滋闹是非,也不敢离开此间,只是叫陈志赶紧回宫奏禀这边的状况。
然而陈志离开不一会儿,又“嗒嗒嗒”有马蹄声驰来。
许璞、梁文江等城中主战派将臣闻讯纷纷赶来。
宵禁此时也形同虚设,巡夜军卒无人敢挡,也无人愿拦,甚至也有相当的厢军役卒纷纷赶来青叶巷祭拜。
二次北征伐燕溃灭、赤扈人毁信南侵,就使得数年来力阻联兵却遭流贬的王禀在朝野的声望一时无两,而数月来又是王禀抱着病弱之躯主持京畿防务,可以说是踏遍内外城墙、兵营,普通兵卒也都认得王禀。
宣武军袭营惨遭歼灭,王禀又被夺职,而朝中如此卑躬屈膝乞和,朝中主战派将臣心头自然是又怨又恨,但主战派将臣也清醒的意识到无力与虏兵决胜城外,也清醒知道汴梁守御只能苦苦支撑,因此只能将郁怨积于心中,苦苦隐忍,难以发泄。
王禀即便被夺职,也苦苦相劝诸将臣以大局为重。
王禀溘然而逝,有如巨树倾倒,同时也将众人心里的郁怨激扬起来。
见赶来祭拜之人越来越多,局面有失控之忧,杨永栋在灵堂也是苦苦相劝刘衍:“刘衍将军,你们上过香,也祭拜过了,是不是早早回军营歇息?”
“王相走得太冤,我们要替王相披孝守灵!”刘衍说道。
杨永栋暗暗叫苦,心知诸多人分批过来祭拜,上过香便走,还不至于立刻闹出什么乱子来,但叫主战派将臣都在王宅守灵,浪潮涌聚,群情激愤,谁知道会不会真将天给捅破了?
然而刘衍提议为王禀守灵,梁文江、许璞等将纷纷附和,还不由分说去找白衣换上,杨永栋也不敢阻挡,只巴望着王戚庸等人在宫中得知此事,能想出妥善之法平息事端……
第九十八章 安排
王禀溘然而逝,对主战派将臣来说,有如参天巨木倒折,内心积郁的幽愤再也压抑不住,再也顾不得诸多禁忌,纷纷赶来青叶巷祭拜。
开封府衙得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也是紧急调派数百衙役赶来维持秩序。
最初时,衙役得到的命令是允许官员武将进青叶巷吊唁,王宅之中则由杨永栋等人劝吊唁将臣上过香后就先行离开;为避免太过混乱,衙役则将闻讯赶来的普通民众阻拦在巷子外。
赤扈人南侵以来,内城民众所经受的处境,看上去要比外(郭)城忍饥挨饿的难民好得多,但被困城中数月,生存也日益唯艰,心间也早就沉积太多难以渲泄的不满。
而近日来,朝中为凑足乞和的赔偿银款,诏令开封府衙在城中搜检金银,不论官民,皆可搜身索宅,内城也是被搅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更不要说在大多数生性怯弱、畏惧刀兵的庸凡大众之外,城中也绝不缺血性抗争之辈,他们向来就拥护王禀与敌抗争、不屈其志的主张,对朝廷卑躬屈膝以事胡虏的姿态满心愤恨。
他们听闻王禀溘然离世,也视如惊天噩耗,在夜色里纷纷往青叶巷赶来祭拜。
开封府衙役起初想要将这些民众阻挡在外面,但很快就控制不住场面,成百上千的吊唁民众,将两三百名衙役组成的封锁线冲散开。少数衙役看不清形势,还试图对祭奠民众动手,却反被愤怒的民众打得头破血流,抱头鼠窜。
成百上千的民众得以到灵堂前祭拜王禀,但这事不会就止打住。
王禀仅仅被夺职九日就溘然而世,内中缘由,众人怎么可能不关心、不议论?宣武军覆灭之日,王禀呕血昏厥之事自然在这时也就传开来;今日草铺桥粥场之变,虽说秦之惠、许浚等人被当场打死,但没有人会以为朝中奸臣就除尽了。
民心激烈起来,很快就有人倡议去叩宫门,请官家清除奸贼余党,以慰王禀及三千宣武军卒在天之灵。
好些中下层武吏也是义愤填膺,要跟着一起去叩宫门,刘衍、梁文江、许璞等将阻拦不住,也无意阻拦;杨永栋以及子时以治丧名义、奉旨赶到王宅的开封府尹魏宏等官员害怕引火烧身,沦为众矢之的,压根就不敢出头劝阻。
眼见熊熊大火即将燎原烧起,朱沆担心事态会进一步失控,与王番、卢雄紧急商议片晌,找了一个借口,与卢雄从青叶巷脱身,赶往玉绶桥南的巷子里。
朱沆照着记忆,与卢雄摸黑走到之前曾随徐怀藏身的小院前,没等他们叩门,院门从里面悄然打开。
院子里一片漆黑,卢雄手里提着一盏灯笼,朱沆见周景站在院中,压低声音问道:“徐怀可在此间?”
院子里没有掌灯,黑咕隆咚一片,朱沆也不知道徐怀在不在此间。
“朱沆郎君,这点小动静就沉不住气?”徐怀站在屋脊上笑问过来。
朱沆这才隐约看到徐怀他们站在屋脊上模糊的身影,心想他与卢雄过桥来,徐怀便看在眼底。
周景与卢雄带着朱沆攀上屋顶。
朱沆颤巍巍踩着瓦片,骑坐在高耸的房脊上,朝北眺望,却见成百上千的民众或举火把或举灯笼,这时候已经往皇宫方向行去,在深沉的夜色里仿佛蜿蜒而愤怒的巨龙,维持秩序的禁卒及开封府衙役根本不敢阻拦。
“你确定这不会出乱子?”朱沆有些胆颤心惊的看向袖手立在房脊之上的徐怀,问道。
“不会,”
徐怀沉毅说道,
“郭城民众喧腾,内城主战派将臣今夜也激愤不已,是宫里那位敢弹压沸腾的民意,还是王戚庸、汪伯潜之流敢轻举妄动?王戚庸、汪伯潜之流不惜卑躬屈膝向赤扈人乞和,他们真的以为就此能根除大患吗?他们真的就看不到这么做,只会滋长赤扈人无底洞一般的贪欲吗?不,他们没有这么蠢,种种后果他们都能看得到,但是他们从头到尾更多只想着保全自己,以为将虏兵挡在城垣之外,他们不需直面刀兵,天下就太平了。他们不会看到城垣之外有多少黎民百姓惨遭屠杀,也不会去理会。为了避免虏兵强攻汴梁,他们可以献上数以千万计的金银,可以怂恿那个无胆之人献上宗室女抵偿金银,他们以为虏兵即便再度南侵,他们只要保存住西军及京畿禁军的实力,就还有可能守住这座早就千疮百孔的城池,或者说他们以为守城并不是难事;甚至下次他们可以继续乞和,放任虏兵在汴梁之外屠戮抢掠——现在好了,大火在城内烧起,就在他们眼鼻子底下熊熊烧起,甚至主战派将臣都裹胁其中,他们敢干什么,敢鱼死网破?他们的软骨病,决定他们只敢对城池之外的乱民大举屠刀,但乱民就在他们眼前,他们就绝不敢轻举妄动。这就是伏尸千里与五步之祸的区别,古人早就看透了。朱沆郎君,你不用担心什么,他们不敢的。你现在还是快回去跟王番郎君在一起,我所料不差的话,宫中应该很快就会召你们进宫商议对策,少不得还会给你与王番郎君加官进爵!”
“加官进爵?”朱沆自嘲笑道。
“加官进爵也不是坏事啊,现在是他们有求于你及王番郎君,你们就可以挑挑捡捡了……”徐怀笑道。
朱沆叹了一口气,说道:“但愿今夜这事能平息过去,要不然对你太不利了!到时候天下只会记得是你祸乱了汴梁啊!”
“就算今夜能平息过去,世人就会减轻对我居心叵测的印象了?”徐怀哂然一笑,说道。
“唉!”朱沆轻叹一口气,说道,“有你这番话,我放心不少,我这回去。”
“周爷派两人护送朱沆郎君先过桥,我还有些话跟徐怀说。”卢雄说道。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