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感觉都快被这些不省心的家伙气死了。
    说实话,魏忠贤并不想直接挑战信王在天启皇帝心中的地位。
    虽然赶藩王离京就藩,在大明属于绝对的政治正确。
    可魏忠贤清楚的知道,当今的天启皇帝可与别的皇帝不太一样。
    当今圣上对感情看得,可远比别的皇帝更重许多。
    对天启皇帝重感情这个特性,魏忠贤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因为天启皇帝的这个特性,魏忠贤本人实在是受益不浅。
    魏忠贤能做到今天独掌朝纲的地位,更多的就是得益于天启皇帝的这个特性。
    也正因为魏忠贤自身受益不浅,所以魏忠贤才更清楚:家人,在天启皇帝心中的地位。
    对于信王,魏忠贤能做的,也只是稍稍的把天启皇帝的目光,多多的引向信王。让信王隐藏的实力多暴露在天启皇帝面前一点。
    魏忠贤其实只是想从侧面提醒天启皇帝,让天启皇帝注意信王现在所拥有的实力。
    不过这一切都要由皇帝自己来发现、自己来生疑才好。
    在皇帝生疑之前,魏忠贤可从未想过要直接挑战信王,他更不想和信王直接撕破脸。
    手中信王自请就藩的这道奏章,明显就是信王对他魏忠贤的反击。
    特别重感情的天启皇帝,怎么可能允许信王现在就离京就藩。
    信王虽然成了婚,可毕竟信王才16岁啊!
    这份奏章一递上,不是在提醒皇帝吗?
    像信王的这种奏章,魏忠贤早就做好了直接压下的准备。
    这种奏章只要不让天启皇帝亲眼看见,那就算留中了。
    魏忠贤估计,信王肯定也不是真就要去就藩。他压下这份奏章,不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
    信王府也肯定不会追究的。
    只是,魏忠贤万万没想到,他一个没留神,信王要求就藩的奏章就让刘若愚给直接递了上去。
    看到奏章,天启皇帝果然勃然大怒。
    略一思索就反应过来为什么的朱由校,直接就将奏章砸到了魏忠贤脸上。
    那奏章打到脸上的感觉,再次让魏忠贤认识到天启皇帝的特质。
    也真切的提醒他,信王的地位,暂时还真不是他魏忠贤所能比的。
    此次若非前面魏忠贤那高超的演技,让朱由校认为他只是无心之失,那今回魏公公的麻烦恐怕就大了。
    狠抽了刘若愚一顿,看着刘若愚被抽肿了的脸,魏公公总算出了一口闷气。
    “督公,这事都怪我。是我没有审核好,奏章才会被刘经管无意中送了上去。怪我,怪我。”
    看魏公公的气消散的差不多了,李永贞这才一叠声的检讨。
    看李永贞把过错揽了过去,刘若愚忙着磕头的脸上露出几分感激的神色。
    “罢了。”
    转头盯了李永贞一眼,魏忠贤疲惫的发了话。
    “看在李系笔的面子上,就罚刘若愚半年常例吧!记着,以后给杂家多张长记性。再有下次,那可就没这么便宜的事了。”
    既然李永贞开口了,那李永贞的面子魏公公还是要给的。
    更何况,刘若愚也确实是真正的无心之失。
    魏忠贤并不知道,那本奏章其实是李永贞亲手放到刘若愚桌案之上的。
    同样熟知天启皇帝特质的李永贞,对信王的拜托还是非常在乎的。
    发泄完闷气,魏忠贤开始处理正事。
    “宁远评功结果,怎么还没有送来?”魏公公再次烦躁的大叫。
    没听到自己想要的消息,魏忠贤又开始感到郁闷。
    宁远之战的详细奏报已经送到了京城。
    按朱由校的交代,朝廷必须把宁远有功之臣的升迁和荫封尽快确定下来。
    魏忠贤没想到,评个功竟然也会有麻烦。
    朝廷接到宁远的奏报已经超过5天了,到现在竟然还没能把宁远具体的战功等级评定下来。
    这种效率怎么能不让魏公公着急加上火呢!
    魏忠贤可是听说了,信王召集的商人已经开始向宁远转运物资了。
    魏忠贤才因为信王吃了挂落,要是评定个战功再等皇帝催促,那他岂不又要挨批。
    这往日顾秉谦、冯铨、崔呈秀等人不是挺能干的吗?
    今回这是怎么了?
    魏忠贤盯着桌案发起呆来。
    仗打输了,推诿塞责定不下责任,这魏忠贤能理解。
    可仗打胜了,评定个战功也这么麻烦,魏忠贤就很难理解了。
    而且,在魏忠贤印象中,天启二年平灭山东白莲教叛乱时,朝廷众臣评定战功那是非常迅速的,一两天之内就评完了所有功臣。
    阉党不是一向比东林党效率高吗?
    这次怎么竟会如此的拖沓呢?
    其实,魏公公忽视了一点,正因为朝廷现在的文臣大都是他阉党一系,才导致宁远评功的缓慢。
    没办法,宁前兵备道袁崇焕毕竟是由东林党、由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袁崇焕的身上有着很深的东林印记。
    如此鲜明的东林党人,阉党该如何评定袁崇焕的功劳呢?
    功劳评大了怕魏公公不高兴,功劳评小了又与文官的传统相违背。
    毕竟,袁崇焕可是宁远名义上的最高领导。
    按大明文官的惯例,宁远之战的胜利都应该归功于袁崇焕才对。
    不把首功给袁崇焕,难道要给武臣满桂吗?
    不过袁崇焕身上的东林痕迹太浓,阉党又怎么敢这样评功。
    若不是有这个顾虑,依照大明文官的习惯,早就把袁崇焕吹到天上去了。
    就像天启二年山东平白莲,文官对袁可立和赵彦的大肆吹捧,甚至都引起了天启皇帝的反感。
    大明都多少年了,一直不都是有功劳就是文官的,有过错才会找武臣顶缸。
    魏忠贤才执政几年,他对大明文官的这种惯例、这种传统认识的还不够深。
    魏忠贤不知道,他一日不开口确定对袁崇焕准确态度,阉党就一日无法评定袁崇焕的功劳。
    而袁崇焕的功劳不确定,底下那些武臣的功劳就更无法确定。
    阉党也是文臣组成的,也是要遵循文臣的规则不是。
    而且随着魏公公掌权日久,阉党也不自觉的划分出各个派系。
    朝堂上现在虽然仍是阉党独大的局面,实际阉党内部几派间已经开始了相互摩擦,虽然还没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也快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了。

章节目录

崇祯本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喜马拉雅听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喜马拉雅听风并收藏崇祯本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