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简妮找到之前他们在美国见过聊过的几家意向机构,万里出行的本轮融资已经有大牌私募领投。
这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以至于他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报出的额度都超出了万里出行的实际需要,林一他们考虑之后做了分配。
框架定了下来,流程性的事务也没有那么快,毕竟是这么大金额的一笔融资,不过在林一的要求以及刘简妮负责的协调下,他们还是赶在8月底搞定了。
钱到账之后,万里出行正式宣布:
“本公司已完成总金额为8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到40亿美元,领投方为著名投资机构高岭资本,熊厂等机构跟投。
本公司感谢所有投资者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并将继续改善产品与服务,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回报股东信任……”
有句话叫作“字儿越少,事儿越大”,这则公告就有那种味道。
消息发布的时候,万里出行这次没有主动联系任何一家媒体进行宣传,但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立刻在行业内传遍了。
融资8亿!
估值40亿!
继今年6月份uber以170亿美元的天价估值拿到1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成为今年最高的一笔之后,短短两个月内,打车行业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万里出行本轮融资也创造了国内创业和风投领域的诸多第一,而林一最喜欢的第一是这样的:
《成立时间一年不到,史上最快独角兽诞生,鹏程万里名副其实!》
第455章 纷至沓来
这个新闻标题确实不太准确。
鹏程万里这家公司作为工商主体的注册时间是在2013年7月,距离林一他们拿到这8亿美元的融资已经超过一年了。
文章里面说的不到一年,是从9月初万里出行app第一个版本上线开始计算,那确实还差几天。
这么写当然是为了突出万里出行这家新晋独角兽的发展之快、势头之猛,反正林一是没有打算因为这点“报道偏差”而要求他们改正的。
四舍五入一下,也差不多嘛。
总之“史上最快独角兽”这个头衔,林一还是可以欣然笑纳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互联网创业的理想愿景被描述为“三年独角兽,五年纳斯达克”。
无论怎么算,这他妈才一年!
虽然uber的估值还是万里出行的好几倍,但除了它是高贵的美国公司、规模上的显著优势之外,从时间上来说uber是2010年成立的。
那时候林一才刚刚回到这个世界,还是个寒窗苦读的高中生。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评价,万里出行达到40亿美元的估值,都是一个空前的辉煌成就。
公司里面最近弥漫着一股极度乐观的情绪,因为这是一个好消息,所以林一和刘简妮他们也没有采取严格的信息封锁措施。
在正式公布之前,公司里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少部分消息灵通的基层员工都已经传遍了。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有资格拿公司期权的,公司的估值上升直接意味着他们的身家暴涨。
刘简妮甚至收到风声,已经有人在向她的部门打听万里出行的上市计划。
这可能是作为打工人的码农终极梦想,每次有一家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ipo,就会批发出去一大堆财富自由的机会。
在对资本市场没什么概念的外行人看好,光从估值上判断40亿美元的独角兽似乎有资格上市了。
万里出行离ipo当然还差得远。
林一他们敏感地发现了这股风潮,如果是补贴大战之后万里出行占据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增加了员工的自信,那这次可以称得上是盲目了。
所以他在这一次的公司内部信中,除了例行感谢了全体员工的辛苦付出之外,还特意强调:
“尽管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万里出行仍然是一家处在创业阶段的新公司,我们仍然对市场保持敬畏。
如果存在一个名为成功的终点,那我们和它之间至少相隔着崇山峻岭和坎坷征途,全公司上下务须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心理准备……”
配合李莫言主持的内部整顿,万里出行再次采取了比较大规模的团队管理措施。
公司的人员膨胀太快,一定会有才干不足或者德不配位的人混了进来,补贴大战之后林一已经要求师姐采取行动。
之前的几个月里面,万里出行本身就淘汰了一批不称职的员工,不过并未造成业务上的动摇或者外界的担忧,因为他们招聘了更多人手进行替换和补充。
这些当然不是无用功,一套组合拳下来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提升的,而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执行力也有所改善。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林一在内部信里面提到的“打大仗、打恶仗”反而被外界解读为准备对同行发难。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刚刚拿了远超同行的8亿美元融资,此时不大举进犯更待何时?
对此林一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解释说:“我们当然有一系列的推广计划,特别是针对于本月刚刚推出的专车业务,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为有经济能力和更高要求的客服提供差异化的精致服务。”
“对于公司原有的出租车业务我们也会持续投入,最近我们已经在京申羊鹏四大一线城市分别建设了一座司机之家,服务于所有的网约车司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还会不时地针对乘客推出红包奖励或者免单优惠这样的活动,用于答谢用户的支持。”
“但确实,我们并未打算像今年年初那样再次采取大规模补贴政策,我们认为这种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我们跟同行之间的竞争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
林一这番表态让那些等着薅第二次羊毛的乘客倒是非常失望。
这种愿望倒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林一能够私下和他们交流的话,可能会告诉他们用不着失望太快。
林一这段时间接受的采访非常多,可以说是纷至沓来,又是万里出行和他本人的一个新的宣传季。
其中不乏一些听起来逼格很高的所谓名流商业杂志,就是专门排榜单搞评选的那种,比如《福布斯》和《财富》。
《福布斯》号称愿意把他评选为今年的“30岁以下行业精英”头名,不过林一对这个头衔兴趣不大。
别把这些外国杂志的逼格想得太高,他们排各种乱七八糟的榜单不过是为了创收而已。
找几个知名度高的、有公信力的配合炒一炒,有了商业价值之后剩下的位置就可以由那些心急出名的年轻人们自己主动来“报名”了。
这玩意儿基本是明码标价的。
虽说是个样子货,不过也有人认为,能拿出这样的闲钱来炒作自己的,只要不是纯粹的江湖骗子,多少也是实力的一种证明。
总之呢,这是一门生意。
林一当然不是交钱上榜的那种,凭着万里出行目前在行业内的实绩,他是可以拿来给榜单的公信力背书的。
为了让这个机会显得更加有吸引力,对方还主动提出要给他做一个长篇人物专访,翻译一下就是:
可以帮他写软文。
林一虽然在投资人那边可以面不改色地吹牛逼,但是也不打算在媒体上再给自己渲染一套天才人设。
当然,如果他想的话别说是什么“六岁会编程”,就算是想搞一个邪魅狂狷的霸道总裁人设也不是没可能。
幸好,林一对此兴趣不大。
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想方设法地给自己炒炒知名度,但是万里出行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反而倒不太热衷了。
但是刘简妮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林一还是要尽量提高知名度,弄一些有分量的商业荣誉对于万里出行维持曝光度以及积极向上的公众形象有好处。
毕竟创业者的个人形象常常关联公司的品牌价值。
所以由公司的公关团队负责安排,林一还是接待了一批媒体和记者,这位20岁的年轻ceo真正成为了商界名人。
第456章 恩怨情仇几时休
林一在采访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问题,除了万里出行何以在短时间内达到40亿美元的估值之外,另一个人们都很感兴趣的话题自然是他的身家。
尽管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万里出行的股权架构是不对外公开的,但这笔账也不是很难算。
40亿美元的估值,只要他的持股比例超过25%,那就代表个人身家已经超过10亿美元了。
万里出行只公开做过两轮融资,25%的比例根本不会是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不仅因为超过这个金额有资格上《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更意味着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足以称得上顶级富豪。
所以即便是比较严谨的财经媒体,也在报道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这个称呼。
现在坐在林一对面的那位女记者就笑靥如花地问道:“林总可否给我们透露一下你现在的身价,我想很多读者都和我本人一样非常好奇的。”
这位女记者不仅容貌姣好,而且专业素养非常高,采访的时候眼神直勾勾地看着受访对象。
不过除了礼貌之外,好像还刻意带着点欣赏和崇拜的意味,微微前倾着身子不自觉地靠向了对方。
林一最近不是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见怪不挂,他熟练地打起太极拳应付起来:
“我和我的几位合伙人,乃至我们整个创业团队,都没有把经济上的回报当作创业的根本目的。”
“我们从来都不会去计算,说各自的身家有多少了,公司融资的时候也不会把这个当成一个考量的因素。”
“公司已经达到的一个估值,当作过更像是对于我们前一段时间工作的嘉奖和表扬。”
“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到目前为止公司的整个管理团队,自我以下从来没有在融资过程中进行过任何套现,或者是另行出让股权获利。”
“用我们的新朋友,高岭资本的张雷先生的话来说,要做时间的朋友。我们相信万里出行在更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才能逐渐显露它真正的价值。”
林一给的信息当然都是真的,不过之所以没有过套现是因为公司明令禁止,再加上他和师姐两人以身作则,所以没人动这个脑筋。
女记者有点遗憾,因为这个回答中规中矩,没什么大毛病但也就是冠冕堂皇,没有什么新闻价值。
更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富豪似乎对她的暗示没有任何回应。
不过她好像还没有轻易放弃,非要问出点独家消息来不可:
“林总今年应该才20周岁对吧,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就是京电的大二学生。”
这话听着像是要问到学习生涯去,没想到却拐到了意外的方向:“我们都很好奇,不知道林总对于未来的另一半有什么要求?”
嗯?
林一很确定这是采访大纲上没有的问题,不过以自己的身份这个话题好像也谈不上敏感,所以他没有专程叫停这次访谈,而是短暂考虑后简洁地答道:
“优雅、智慧、坚韧,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汇集一切美好的特质和品行,我当然会很欣赏,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是最理想的搭档。”
这一段其实也只是客套话,不过林一还是特意打了个补丁:
“当然,现在这个阶段我和我的团队,都只会把万里出行的发展当作是第一位的考虑。”
因为最近接触的媒体很多,林一很快就把这个小波折抛之脑后。
所以他自然也不会发现,这位女记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并没有把他特意加的话给添上去。
这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以至于他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报出的额度都超出了万里出行的实际需要,林一他们考虑之后做了分配。
框架定了下来,流程性的事务也没有那么快,毕竟是这么大金额的一笔融资,不过在林一的要求以及刘简妮负责的协调下,他们还是赶在8月底搞定了。
钱到账之后,万里出行正式宣布:
“本公司已完成总金额为8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达到40亿美元,领投方为著名投资机构高岭资本,熊厂等机构跟投。
本公司感谢所有投资者一直以来的关心与支持,并将继续改善产品与服务,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回报股东信任……”
有句话叫作“字儿越少,事儿越大”,这则公告就有那种味道。
消息发布的时候,万里出行这次没有主动联系任何一家媒体进行宣传,但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立刻在行业内传遍了。
融资8亿!
估值40亿!
继今年6月份uber以170亿美元的天价估值拿到1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成为今年最高的一笔之后,短短两个月内,打车行业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万里出行本轮融资也创造了国内创业和风投领域的诸多第一,而林一最喜欢的第一是这样的:
《成立时间一年不到,史上最快独角兽诞生,鹏程万里名副其实!》
第455章 纷至沓来
这个新闻标题确实不太准确。
鹏程万里这家公司作为工商主体的注册时间是在2013年7月,距离林一他们拿到这8亿美元的融资已经超过一年了。
文章里面说的不到一年,是从9月初万里出行app第一个版本上线开始计算,那确实还差几天。
这么写当然是为了突出万里出行这家新晋独角兽的发展之快、势头之猛,反正林一是没有打算因为这点“报道偏差”而要求他们改正的。
四舍五入一下,也差不多嘛。
总之“史上最快独角兽”这个头衔,林一还是可以欣然笑纳的。
要知道在此之前互联网创业的理想愿景被描述为“三年独角兽,五年纳斯达克”。
无论怎么算,这他妈才一年!
虽然uber的估值还是万里出行的好几倍,但除了它是高贵的美国公司、规模上的显著优势之外,从时间上来说uber是2010年成立的。
那时候林一才刚刚回到这个世界,还是个寒窗苦读的高中生。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评价,万里出行达到40亿美元的估值,都是一个空前的辉煌成就。
公司里面最近弥漫着一股极度乐观的情绪,因为这是一个好消息,所以林一和刘简妮他们也没有采取严格的信息封锁措施。
在正式公布之前,公司里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少部分消息灵通的基层员工都已经传遍了。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有资格拿公司期权的,公司的估值上升直接意味着他们的身家暴涨。
刘简妮甚至收到风声,已经有人在向她的部门打听万里出行的上市计划。
这可能是作为打工人的码农终极梦想,每次有一家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ipo,就会批发出去一大堆财富自由的机会。
在对资本市场没什么概念的外行人看好,光从估值上判断40亿美元的独角兽似乎有资格上市了。
万里出行离ipo当然还差得远。
林一他们敏感地发现了这股风潮,如果是补贴大战之后万里出行占据了行业第一的位置增加了员工的自信,那这次可以称得上是盲目了。
所以他在这一次的公司内部信中,除了例行感谢了全体员工的辛苦付出之外,还特意强调:
“尽管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万里出行仍然是一家处在创业阶段的新公司,我们仍然对市场保持敬畏。
如果存在一个名为成功的终点,那我们和它之间至少相隔着崇山峻岭和坎坷征途,全公司上下务须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做好打大仗、打恶仗的心理准备……”
配合李莫言主持的内部整顿,万里出行再次采取了比较大规模的团队管理措施。
公司的人员膨胀太快,一定会有才干不足或者德不配位的人混了进来,补贴大战之后林一已经要求师姐采取行动。
之前的几个月里面,万里出行本身就淘汰了一批不称职的员工,不过并未造成业务上的动摇或者外界的担忧,因为他们招聘了更多人手进行替换和补充。
这些当然不是无用功,一套组合拳下来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提升的,而公司的管理效率和执行力也有所改善。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林一在内部信里面提到的“打大仗、打恶仗”反而被外界解读为准备对同行发难。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刚刚拿了远超同行的8亿美元融资,此时不大举进犯更待何时?
对此林一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解释说:“我们当然有一系列的推广计划,特别是针对于本月刚刚推出的专车业务,这个产品的目的是为有经济能力和更高要求的客服提供差异化的精致服务。”
“对于公司原有的出租车业务我们也会持续投入,最近我们已经在京申羊鹏四大一线城市分别建设了一座司机之家,服务于所有的网约车司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们还会不时地针对乘客推出红包奖励或者免单优惠这样的活动,用于答谢用户的支持。”
“但确实,我们并未打算像今年年初那样再次采取大规模补贴政策,我们认为这种措施是不可持续的,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我们跟同行之间的竞争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
林一这番表态让那些等着薅第二次羊毛的乘客倒是非常失望。
这种愿望倒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林一能够私下和他们交流的话,可能会告诉他们用不着失望太快。
林一这段时间接受的采访非常多,可以说是纷至沓来,又是万里出行和他本人的一个新的宣传季。
其中不乏一些听起来逼格很高的所谓名流商业杂志,就是专门排榜单搞评选的那种,比如《福布斯》和《财富》。
《福布斯》号称愿意把他评选为今年的“30岁以下行业精英”头名,不过林一对这个头衔兴趣不大。
别把这些外国杂志的逼格想得太高,他们排各种乱七八糟的榜单不过是为了创收而已。
找几个知名度高的、有公信力的配合炒一炒,有了商业价值之后剩下的位置就可以由那些心急出名的年轻人们自己主动来“报名”了。
这玩意儿基本是明码标价的。
虽说是个样子货,不过也有人认为,能拿出这样的闲钱来炒作自己的,只要不是纯粹的江湖骗子,多少也是实力的一种证明。
总之呢,这是一门生意。
林一当然不是交钱上榜的那种,凭着万里出行目前在行业内的实绩,他是可以拿来给榜单的公信力背书的。
为了让这个机会显得更加有吸引力,对方还主动提出要给他做一个长篇人物专访,翻译一下就是:
可以帮他写软文。
林一虽然在投资人那边可以面不改色地吹牛逼,但是也不打算在媒体上再给自己渲染一套天才人设。
当然,如果他想的话别说是什么“六岁会编程”,就算是想搞一个邪魅狂狷的霸道总裁人设也不是没可能。
幸好,林一对此兴趣不大。
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想方设法地给自己炒炒知名度,但是万里出行到了目前这个阶段,反而倒不太热衷了。
但是刘简妮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林一还是要尽量提高知名度,弄一些有分量的商业荣誉对于万里出行维持曝光度以及积极向上的公众形象有好处。
毕竟创业者的个人形象常常关联公司的品牌价值。
所以由公司的公关团队负责安排,林一还是接待了一批媒体和记者,这位20岁的年轻ceo真正成为了商界名人。
第456章 恩怨情仇几时休
林一在采访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问题,除了万里出行何以在短时间内达到40亿美元的估值之外,另一个人们都很感兴趣的话题自然是他的身家。
尽管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万里出行的股权架构是不对外公开的,但这笔账也不是很难算。
40亿美元的估值,只要他的持股比例超过25%,那就代表个人身家已经超过10亿美元了。
万里出行只公开做过两轮融资,25%的比例根本不会是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不仅因为超过这个金额有资格上《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更意味着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足以称得上顶级富豪。
所以即便是比较严谨的财经媒体,也在报道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最年轻的白手起家亿万富翁”这个称呼。
现在坐在林一对面的那位女记者就笑靥如花地问道:“林总可否给我们透露一下你现在的身价,我想很多读者都和我本人一样非常好奇的。”
这位女记者不仅容貌姣好,而且专业素养非常高,采访的时候眼神直勾勾地看着受访对象。
不过除了礼貌之外,好像还刻意带着点欣赏和崇拜的意味,微微前倾着身子不自觉地靠向了对方。
林一最近不是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见怪不挂,他熟练地打起太极拳应付起来:
“我和我的几位合伙人,乃至我们整个创业团队,都没有把经济上的回报当作创业的根本目的。”
“我们从来都不会去计算,说各自的身家有多少了,公司融资的时候也不会把这个当成一个考量的因素。”
“公司已经达到的一个估值,当作过更像是对于我们前一段时间工作的嘉奖和表扬。”
“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到目前为止公司的整个管理团队,自我以下从来没有在融资过程中进行过任何套现,或者是另行出让股权获利。”
“用我们的新朋友,高岭资本的张雷先生的话来说,要做时间的朋友。我们相信万里出行在更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才能逐渐显露它真正的价值。”
林一给的信息当然都是真的,不过之所以没有过套现是因为公司明令禁止,再加上他和师姐两人以身作则,所以没人动这个脑筋。
女记者有点遗憾,因为这个回答中规中矩,没什么大毛病但也就是冠冕堂皇,没有什么新闻价值。
更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富豪似乎对她的暗示没有任何回应。
不过她好像还没有轻易放弃,非要问出点独家消息来不可:
“林总今年应该才20周岁对吧,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就是京电的大二学生。”
这话听着像是要问到学习生涯去,没想到却拐到了意外的方向:“我们都很好奇,不知道林总对于未来的另一半有什么要求?”
嗯?
林一很确定这是采访大纲上没有的问题,不过以自己的身份这个话题好像也谈不上敏感,所以他没有专程叫停这次访谈,而是短暂考虑后简洁地答道:
“优雅、智慧、坚韧,如果有一个人能够汇集一切美好的特质和品行,我当然会很欣赏,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相信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是最理想的搭档。”
这一段其实也只是客套话,不过林一还是特意打了个补丁:
“当然,现在这个阶段我和我的团队,都只会把万里出行的发展当作是第一位的考虑。”
因为最近接触的媒体很多,林一很快就把这个小波折抛之脑后。
所以他自然也不会发现,这位女记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并没有把他特意加的话给添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