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府。
皇宫内发生的事情晋王很快便知道了。
所以他将苏另看找来征询苏另看的意见,苏另看思索片刻,道:“虽然罗通深已经被抓,但我们此时还不宜过早的在禁军中安插我们的人,因为圣上的反应有点奇怪。”
“奇怪?”晋王微微凝眉,隐隐间又好像有所发现。
苏另看颔首:“古东林因为私藏兵器的罪名被捕,后来罗通深在我们的陷害下也被捕了,圣上不是笨人,难道看不出这其中疑点很多?可他却并没有就此提出让人调查的事情来,他只是将罗通深给关押了,后续的事情根本没有。”
“你的意思是说圣上有所怀疑,但没有出手,因为他有更大的阴谋?”
苏另看点点头:“正是,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急着安插人马,反而是中了圣上圈套,其实像这种事情我们根本急不得,不如慢慢来的好,而且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王爷去办。”
“更重要的事情?”
“是,如果属下所料不差的话,圣上是时候提出迁都长安的事情了。”
听到迁都长安这几个字,晋王眉头顿时微微一凝,这可不是小事,这关系到他能不能保存自己势力的问题,他必须谨慎面对。
“苏先生说的不错,好,既然如此,那安插人马的事情就先缓一缓。”
秦氏酒楼。
古东林端起一杯酒望向柳味和展青道:“这才若非柳大人和展护卫相救,在下就要冤死狱中了,大恩不言谢,这恩情我古东林记下了。”
对于古东林的这句话,柳味露出了一丝浅笑,其实要收买人又何须那个人言之凿凿的说自己愿意归顺呢,只要让他明白大家可以共富贵共患难就行了。
“古教头客气,本官与你之前并无交情,这都是展护卫的功劳。”
古东林笑道:“这个在下清楚,但若非柳大人的安排,在下又怎能洗刷冤情,多谢多谢。”
客气的话说完,大家便开始饮起酒来,大概喝到半酣,柳味突然叫停了。
今天大家虽然高兴,但酒却是不能乱喝以及喝多的,古东林身为禁军教头,酒量是很大的,不过柳味说停,他也不勉强,立马就不喝了。
展青得了柳味暗示,将古东林叫了出去,有些话柳味不好说,但展青跟古东林是朋友,却是可以稍微提一下的。
而就在他们两人离开之后,秦云这才从后面走出来。
“大人,您看这古东林能为我们所用吗?”
“古东林这样的人不怕任何威胁,也不会被金钱和美色所诱惑,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太过重情,本官救了他的性命,他自然会为我们所用。”
听到柳味的话后,秦云突然破口问道:“大人也是重情的人吗?”
秦云这话很小,小的她以为只有自己能听到,可柳味还是听到了,他望着秦云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头,在手收回来的时候在她光滑的脸颊上停留了片刻。
“重情的人苦。”
秦云的心突然就暖了起来,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动作,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可她的心就是突然暖了起来,很幸福。
--------------------------------------------------
初夏时节,这天早朝的时候,外面下着淅沥沥的雨,让这个夏天凉爽了不少。
群臣例行说完一些事情后,赵匡胤望着朝中百官,提出了迁都长安的事情,而赵匡胤提出之后,立马在朝堂上引起了轰动。
之前已是隐隐有人传圣上有意迁都长安,但迁都这等大事,若非赵匡胤亲自开口,这些朝臣还是不敢相信的。
而如今的情况是,赵匡胤亲自开口了。
赵匡胤望着群臣,问道:“长安城四面环山,有险可守,迁都长安能让我大宋万世长存,相比汴京,道路太过平坦,离敌人太近,很容易被敌人南下直逼,朕欲迁都长安,众位爱卿意下如何?”
骚乱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段时间后,武王赵德昭站出来道:“长安乃唐朝古都,繁华至极,若能迁都长安,我大宋也必能再现盛唐时的辉煌。”
武王赵德昭这么一说,他的那些人也都纷纷站出来表示赞成,他们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说长安城风气好的,又说长安城坚固,敌人断攻不破之言。
当然,武王赵德昭的人中也有反对迁都的,只是他们得了武王赵德昭的暗示,就算你不赞成,但也不能站出来说,你哪怕不开口表态,也不能说。
武王赵德昭需要的是他的队伍里必须有一致的声音,谁若敢跳出来唱反调,看他不打断那个人的腿。
朝堂上一下子全是武王赵德昭的人在那里议论纷纷,赵匡胤心里有点高兴,自己的儿子果真跟自己是一条心,而且看到自己的儿子势力不弱,有跟晋王、魏王争夺的实力,他也甚是欣慰。
可就在这个时候,当朝宰相沈义伦突然站出来道:“圣上,迁都乃我朝大事,不可说迁就迁啊,迁都长安对我大宋的确有不少好处,但我们当前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比如说迁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我大宋时正与南唐交战,我们是否有精力迁都?”
沈义伦身为当朝宰相,不可能说什么事都顺着赵匡胤的,赵匡胤想迁都,可他考虑过实际情况吗?就算赵匡胤不能考虑,他沈义伦能不考虑,他不考虑,他这个宰相就是不称职的。
沈义伦这么一开口,朝中反对迁都的人立马站出来表态,他们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比如有说现如今的汴京好的,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养活了不少百姓等等,也又说长安城自从经过了五代十国之乱后,已是大不如前,不如他们现如今的京城繁荣。
如此等等。
一时间,朝堂之上两大势力唇枪舌剑,辩论的可谓难解难分。
赵匡胤坐在龙椅上望着堂下群臣,柳味微闭双眼,好像这些事情跟他一点关系没有,这让赵匡胤知道这次的事情柳味并不想参与,事情太大,他虽身为参知政事,但迁都事情又岂是他能够左右的?
晋王站在人群中,脸上不悲不喜甚至也不急,无论双方吵的多厉害,他始终一句话不说。
魏王比晋王更为镇定,他甚至根本没将这些事情当回事。
赵匡胤扫了一眼后,挥了挥手,朝中群臣见此,连忙安静了下来。
“迁都一事,事关重大,朕也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思量了许久的,长安城地势险要,能保我大宋安稳,相比较汴京,则太为开阔,我们与敌人交战是非常容易,可敌人要打我们也容易的很,都城嘛,还是要有险峻地势才好,这样才能够更为安稳,不是吗?”
从赵匡胤的这句话里,谁都听得出来赵匡胤的意思,他是坚持要迁都的,如果没有人能够劝住赵匡胤,迁都的事情怕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就在群臣暗自嘀咕的时候,晋王突然站了出来,道:“圣上,臣弟不同意迁都。”
赵匡胤微微凝眉,从今天早朝上那些反对的人马来看,他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要反对自己迁都了,其实他迁都出了因为无心和尚的话外,另外也是想打破京城现在的势力格局。
“哦,晋王为何反对?”
“圣上,长安城是比汴京坚固不假,可迁都长安城就真能保我大宋万年基业吗?若真能保朝堂基业,那大唐为何建国一百多年便被安禄山给攻进了长安,为何大唐三百年基业不到便遭遇了灭国之灾,更闹得整个大地生灵涂炭?”
晋王句句凝重,说的荡气回肠,朝臣听得心中激动不已。
“臣弟以为,一国之繁荣安慰,在德不在险,若君臣团结,君臣和睦,君上德行令人信服,万民敬仰,就算都城四周没有天险又何妨?我大宋百官,我大宋千千万万的百姓可当天险。”
晋王一番话说完,赵匡胤顿时不语。
在德不在险,这是一句很冠冕堂皇的话,有用也没有用,可赵匡胤却反驳不得,因为反驳了表示自己并不看重德行,如此一来,又如何服众?
隐隐间,赵匡胤好像看到了一股舆论的力量,这些人就以这句话为依据,狠狠的反对迁都一事。
其实在赵匡胤看来,德行是很重要的,可如果又天险又有德行,岂不是更能使国家牢固?
也许大宋前几十年的君主都能够有不错的德行,可自己的后代子孙谁又能够肯定他一定能有好的德行?
可就因为后代子孙德行不好,他大宋就要被灭亡吗?
迁都长安,是为后代子孙考虑的啊。
可这话他能说吗?
谁都想要自己的国家更加强盛,自己的子孙各个不凡,那么自己子孙有可能出现败类的事情谁又愿意提及?
他觉得晋王就是看到了这点,所以才敢在朝堂上说出这样一幅冠冕堂皇的大话来。
许久之后,赵匡胤眉头微舒,道:“此事以后再议。”
皇宫内发生的事情晋王很快便知道了。
所以他将苏另看找来征询苏另看的意见,苏另看思索片刻,道:“虽然罗通深已经被抓,但我们此时还不宜过早的在禁军中安插我们的人,因为圣上的反应有点奇怪。”
“奇怪?”晋王微微凝眉,隐隐间又好像有所发现。
苏另看颔首:“古东林因为私藏兵器的罪名被捕,后来罗通深在我们的陷害下也被捕了,圣上不是笨人,难道看不出这其中疑点很多?可他却并没有就此提出让人调查的事情来,他只是将罗通深给关押了,后续的事情根本没有。”
“你的意思是说圣上有所怀疑,但没有出手,因为他有更大的阴谋?”
苏另看点点头:“正是,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急着安插人马,反而是中了圣上圈套,其实像这种事情我们根本急不得,不如慢慢来的好,而且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王爷去办。”
“更重要的事情?”
“是,如果属下所料不差的话,圣上是时候提出迁都长安的事情了。”
听到迁都长安这几个字,晋王眉头顿时微微一凝,这可不是小事,这关系到他能不能保存自己势力的问题,他必须谨慎面对。
“苏先生说的不错,好,既然如此,那安插人马的事情就先缓一缓。”
秦氏酒楼。
古东林端起一杯酒望向柳味和展青道:“这才若非柳大人和展护卫相救,在下就要冤死狱中了,大恩不言谢,这恩情我古东林记下了。”
对于古东林的这句话,柳味露出了一丝浅笑,其实要收买人又何须那个人言之凿凿的说自己愿意归顺呢,只要让他明白大家可以共富贵共患难就行了。
“古教头客气,本官与你之前并无交情,这都是展护卫的功劳。”
古东林笑道:“这个在下清楚,但若非柳大人的安排,在下又怎能洗刷冤情,多谢多谢。”
客气的话说完,大家便开始饮起酒来,大概喝到半酣,柳味突然叫停了。
今天大家虽然高兴,但酒却是不能乱喝以及喝多的,古东林身为禁军教头,酒量是很大的,不过柳味说停,他也不勉强,立马就不喝了。
展青得了柳味暗示,将古东林叫了出去,有些话柳味不好说,但展青跟古东林是朋友,却是可以稍微提一下的。
而就在他们两人离开之后,秦云这才从后面走出来。
“大人,您看这古东林能为我们所用吗?”
“古东林这样的人不怕任何威胁,也不会被金钱和美色所诱惑,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太过重情,本官救了他的性命,他自然会为我们所用。”
听到柳味的话后,秦云突然破口问道:“大人也是重情的人吗?”
秦云这话很小,小的她以为只有自己能听到,可柳味还是听到了,他望着秦云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头,在手收回来的时候在她光滑的脸颊上停留了片刻。
“重情的人苦。”
秦云的心突然就暖了起来,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动作,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一句话,可她的心就是突然暖了起来,很幸福。
--------------------------------------------------
初夏时节,这天早朝的时候,外面下着淅沥沥的雨,让这个夏天凉爽了不少。
群臣例行说完一些事情后,赵匡胤望着朝中百官,提出了迁都长安的事情,而赵匡胤提出之后,立马在朝堂上引起了轰动。
之前已是隐隐有人传圣上有意迁都长安,但迁都这等大事,若非赵匡胤亲自开口,这些朝臣还是不敢相信的。
而如今的情况是,赵匡胤亲自开口了。
赵匡胤望着群臣,问道:“长安城四面环山,有险可守,迁都长安能让我大宋万世长存,相比汴京,道路太过平坦,离敌人太近,很容易被敌人南下直逼,朕欲迁都长安,众位爱卿意下如何?”
骚乱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一段时间后,武王赵德昭站出来道:“长安乃唐朝古都,繁华至极,若能迁都长安,我大宋也必能再现盛唐时的辉煌。”
武王赵德昭这么一说,他的那些人也都纷纷站出来表示赞成,他们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说长安城风气好的,又说长安城坚固,敌人断攻不破之言。
当然,武王赵德昭的人中也有反对迁都的,只是他们得了武王赵德昭的暗示,就算你不赞成,但也不能站出来说,你哪怕不开口表态,也不能说。
武王赵德昭需要的是他的队伍里必须有一致的声音,谁若敢跳出来唱反调,看他不打断那个人的腿。
朝堂上一下子全是武王赵德昭的人在那里议论纷纷,赵匡胤心里有点高兴,自己的儿子果真跟自己是一条心,而且看到自己的儿子势力不弱,有跟晋王、魏王争夺的实力,他也甚是欣慰。
可就在这个时候,当朝宰相沈义伦突然站出来道:“圣上,迁都乃我朝大事,不可说迁就迁啊,迁都长安对我大宋的确有不少好处,但我们当前也要考虑实际情况,比如说迁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我大宋时正与南唐交战,我们是否有精力迁都?”
沈义伦身为当朝宰相,不可能说什么事都顺着赵匡胤的,赵匡胤想迁都,可他考虑过实际情况吗?就算赵匡胤不能考虑,他沈义伦能不考虑,他不考虑,他这个宰相就是不称职的。
沈义伦这么一开口,朝中反对迁都的人立马站出来表态,他们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比如有说现如今的汴京好的,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养活了不少百姓等等,也又说长安城自从经过了五代十国之乱后,已是大不如前,不如他们现如今的京城繁荣。
如此等等。
一时间,朝堂之上两大势力唇枪舌剑,辩论的可谓难解难分。
赵匡胤坐在龙椅上望着堂下群臣,柳味微闭双眼,好像这些事情跟他一点关系没有,这让赵匡胤知道这次的事情柳味并不想参与,事情太大,他虽身为参知政事,但迁都事情又岂是他能够左右的?
晋王站在人群中,脸上不悲不喜甚至也不急,无论双方吵的多厉害,他始终一句话不说。
魏王比晋王更为镇定,他甚至根本没将这些事情当回事。
赵匡胤扫了一眼后,挥了挥手,朝中群臣见此,连忙安静了下来。
“迁都一事,事关重大,朕也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思量了许久的,长安城地势险要,能保我大宋安稳,相比较汴京,则太为开阔,我们与敌人交战是非常容易,可敌人要打我们也容易的很,都城嘛,还是要有险峻地势才好,这样才能够更为安稳,不是吗?”
从赵匡胤的这句话里,谁都听得出来赵匡胤的意思,他是坚持要迁都的,如果没有人能够劝住赵匡胤,迁都的事情怕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就在群臣暗自嘀咕的时候,晋王突然站了出来,道:“圣上,臣弟不同意迁都。”
赵匡胤微微凝眉,从今天早朝上那些反对的人马来看,他就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要反对自己迁都了,其实他迁都出了因为无心和尚的话外,另外也是想打破京城现在的势力格局。
“哦,晋王为何反对?”
“圣上,长安城是比汴京坚固不假,可迁都长安城就真能保我大宋万年基业吗?若真能保朝堂基业,那大唐为何建国一百多年便被安禄山给攻进了长安,为何大唐三百年基业不到便遭遇了灭国之灾,更闹得整个大地生灵涂炭?”
晋王句句凝重,说的荡气回肠,朝臣听得心中激动不已。
“臣弟以为,一国之繁荣安慰,在德不在险,若君臣团结,君臣和睦,君上德行令人信服,万民敬仰,就算都城四周没有天险又何妨?我大宋百官,我大宋千千万万的百姓可当天险。”
晋王一番话说完,赵匡胤顿时不语。
在德不在险,这是一句很冠冕堂皇的话,有用也没有用,可赵匡胤却反驳不得,因为反驳了表示自己并不看重德行,如此一来,又如何服众?
隐隐间,赵匡胤好像看到了一股舆论的力量,这些人就以这句话为依据,狠狠的反对迁都一事。
其实在赵匡胤看来,德行是很重要的,可如果又天险又有德行,岂不是更能使国家牢固?
也许大宋前几十年的君主都能够有不错的德行,可自己的后代子孙谁又能够肯定他一定能有好的德行?
可就因为后代子孙德行不好,他大宋就要被灭亡吗?
迁都长安,是为后代子孙考虑的啊。
可这话他能说吗?
谁都想要自己的国家更加强盛,自己的子孙各个不凡,那么自己子孙有可能出现败类的事情谁又愿意提及?
他觉得晋王就是看到了这点,所以才敢在朝堂上说出这样一幅冠冕堂皇的大话来。
许久之后,赵匡胤眉头微舒,道:“此事以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