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罢,京城的天气越来越暖和了。
柳绿花红,世界都是热闹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京城的书生都是紧张的,而整个京城百姓谈论最多的,是谁能及第,谁可能落榜。
离放榜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这天午后,主考官沈义伦以及几名考官拿着一摞考卷进了赵匡胤的御书房,将那些考卷放下后,躬身道:“圣上,这些都是我等考官经过几番复审后觉得文章写的不错,又很有道理的,圣上看完后若没有什么问题,我等就要放榜了。”
赵匡胤微微颔首,而后看了一眼那些考卷,每个考卷都糊了名字,因此谁也不知道那张考卷是谁的。赵匡胤大致先瞅了一眼,而后有些微微凝眉:“怎么这么少?”
沈义伦也不惊慌,道:“因为是弥封制度,因此只看考试成绩的好坏,有很多写的很不堪,因此没有考虑。”
其实沈义伦还想说有些考生学识是有的,只是因为糊名制度是第一次,他们太过紧张没有发挥好,可他又很清楚这科举改革是赵匡胤所支持的,因此不敢说糊名制度的坏话。
沈义伦话罢,赵匡胤满意的点点头:“这样才好,这样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一切以成绩说话。”说着,赵匡胤已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看那些考生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经过考官反复审查过的,都可说得上是精品,因此赵匡胤看的时候是很满意的,并且不时的点头颔首。
而有时看到文章写的特别好的,便会拿着那文章沉思,想想那些文章中所写的治国之策是否合理等等。
这样看完之后,赵匡胤道:“沈爱卿,尔等已是看过多遍的,那么认为在这些考卷当中,那个考生的文章写的最好,应该点为状元呢?”
沈义伦有些犹豫,从那些考卷中拿出了三篇,道:“微臣觉得这三篇文章各有千秋,都有状元之才,可到底点谁为状元,微臣不敢做主。”
赵匡胤看了一眼沈义伦找出的三篇文章,皆是他刚才看时认为很不错的。
点点头后,赵匡胤笑了笑:“这三篇文章的确不错,这次策论的考题是御将,其中以这篇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写的最好,其余两篇则相对丰富,对御将治国的了解更为深刻,读来令人深省,不过此次考题是御将,这二位考生却将治国的策略也有涉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感,沈爱卿觉得呢?”
沈义伦并不是一个喜欢迎合皇上的大臣,因此开口道:“圣上说的不错,不过这两位考生能御将治国,定是全能型人才,微臣看来,是有……有宰相之才的。”
宰相治国,要懂各方各面,因此沈义伦才会这么说。
赵匡胤自然也明白这点,只不过他是反对宰相专权的,也因为此他在宋朝开国后才会逐渐分化相权。
“沈爱卿言之有理,如此一来,倒让朕也为难起来。”
面对好的文章,他们君臣皆不知该如何是好了,选哪一个为状元,都为另外两人感到惋惜。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卢多逊道:“圣上,其实这也并不难选,只要知道这三篇文章是谁写的,然后考量一下他们的品性,不就好选了吗?”说到这里,卢多逊不等赵匡胤开口,又继续说道:“微臣知道圣上弥封是为保证公平,不过如今只在这三人中选状元,又考核品性,知道名字也无妨,微臣更觉得,以后每次科举考试最后好的卷子确定下来后,都应该交由圣上拆封来看各位考生的名字,然后由圣上决定谁是状元。”
卢多逊是个善于迎合的人,他这样说会让赵匡胤有一种身为帝王的优越感,因此很难让赵匡胤反对,那沈义伦则在听到卢多逊的话后微一凝眉,道:“圣上,既然弥封,便是为了公正,若贸然启封,公正何在?”
“沈大人,如今不过是面对这三篇无法抉择的文章而已,其余的是不拆的,而且这些人都已确定要进士及第,拆开不过是为点出状元罢了。”
沈义伦还想反驳,可卢多逊所言又多少有理,最后只得闭口不言。
赵匡胤见此,浅浅一笑,命人将那三篇考卷的弥封处撕了下来。
三篇考卷拆开之后,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三个名字:吕蒙正、张齐贤、赵承煦。
当赵匡胤和众臣看到这三个名字的时候,不由得愣了一下,赵匡胤以及沈义伦他们对吕蒙正、张齐贤并不熟悉,可对于赵承煦那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那可是当朝宰相的二公子啊,只是他怎么有这般智慧?
赵匡胤本已对赵普生了疑心,如今见他的儿子又名列前三,心中对此更是生疑,沈义伦是个聪明人,见此情况连忙跪下道:“圣上,这些考卷都是弥封的,我等可不知宰相公子的文章在其中,还请圣上明鉴。”
沈义伦这么一说,薛居正、宋琪、卢多逊等人也纷纷跪下附言,这些卷子都是他们选出来的,如果其中真的有什么问题,他们可是要负责任的。
赵匡胤对赵普的二公子赵承煦还是有些了解的,毕竟他的儿子赵德芳跟赵承煦关系不错,他从自己儿子嘴里也多少能听到些什么,只是按照他以前所知,那赵承煦的才情并没有这么高才是。
所以,赵匡胤最先的怀疑是,在考试的时候,赵承煦可能作弊了,虽说科举制度已经改革,可作弊并不能避免,那赵承煦是当朝宰相的儿子,如果监考官对他有所松懈,也是肯定的,只是这考题,那赵承煦不应该知道才是啊?
自从考题泄露的事情出现之后,赵匡胤已是将保护考题当成了重中之重,出题的人不准出贡院,就是他想知道出了什么题,也是一个人进的贡院,他相信整个大宋朝,除了那些被关在贡院里的考官外,就他一人知道今年科举的考题。
事情是奇怪的,难以解释。
而就在这个时候,卢多逊道:“圣上,微臣等在审核卷子的时候可不敢有一丝偏袒,如果圣上真的有所怀疑,不妨将那赵承煦叫来一问。”
卢多逊对于赵普推举沈义伦而让他争取主考官失败的事情很生气,如今遇到了这么好的机会,他可不想放过,他看出赵匡胤对赵承煦有所怀疑,因此便提出当面对质。
赵匡胤犹豫了一下,那赵承煦是当朝宰相的二公子,若是对他有所怀疑,会不会引得赵普不满?这个时候,赵匡胤还不想与赵普闹不愉快,毕竟在之前的十几年里,赵普对他赵家有恩,对他赵匡胤更是有恩啊。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犹豫太久,科举是大事,就算是丞相的儿子,也不能徇私,再者,他也想看看赵普对此事的态度。
“来人,去请赵普和赵承煦二人进宫。”
------------------------------------------------------------
赵普和赵承煦二人进宫的时候,很是疑惑,赵普是宰相,进宫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可赵承煦却不同,他没有功名,若非特殊情况,他是不可能进宫的。
这段时间科举考试的事情闹的很凶,赵普便想到了这点,只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再清楚不过了,就算得不了榜首,可进士及第应该没有问题吧,既然如此,又何须叫他们进宫?
进宫途中,赵普望着赵承煦问道:“科举考试的时候你可有什么异常?”
赵普微微一愣,而后连连摇头:“没有任何异常啊。”
赵普颔首,心想只要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错,那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样想着,很快便进了皇上的御书房。
两人进来的时候,沈义伦、薛居正等人都还在,这让赵普心头一沉,而且也觉得自己预料到了点子上。
二人行礼后站在一旁,赵匡胤将赵承煦的文章拿出来,问道:“承煦,这可是你的文章?”
赵承煦微微一愣,上前接过,看了一眼,点点头:“回圣上话,正是草民的。”
听到赵承煦承认,赵匡胤并没有任何表情波动,只看了一眼赵普,道:“则平,你来看看令郎的文章吧。”
赵普心里有些犯嘀咕,他对自己儿子的文章向来不怎么看好,因此科举考试后,他也只问了一些诗赋以及墨义之类的,偏偏没有问策论文章。
如今皇上让他看策论文章,莫不是自己儿子的文章写了什么忌讳之语?
赵普战战兢兢的接过赵匡胤递来的文章,然后从第一个字开始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生怕漏看了一个字,看完第一段的时候,赵普不由得一愣,而后又往下看,越看越觉得惊讶、生疑,乃至看完之后,他才终于明白皇上为何要叫他们父子二人进宫。
原来是因为自己儿子写的文章太好啊,只不过这文章太好,就有些不正常了。
赵普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学识渊博,可知子莫若父,自己儿子有几斤几两,他太清楚了,因此在看完文章后,他立马瞪向赵承煦。
柳绿花红,世界都是热闹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京城的书生都是紧张的,而整个京城百姓谈论最多的,是谁能及第,谁可能落榜。
离放榜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这天午后,主考官沈义伦以及几名考官拿着一摞考卷进了赵匡胤的御书房,将那些考卷放下后,躬身道:“圣上,这些都是我等考官经过几番复审后觉得文章写的不错,又很有道理的,圣上看完后若没有什么问题,我等就要放榜了。”
赵匡胤微微颔首,而后看了一眼那些考卷,每个考卷都糊了名字,因此谁也不知道那张考卷是谁的。赵匡胤大致先瞅了一眼,而后有些微微凝眉:“怎么这么少?”
沈义伦也不惊慌,道:“因为是弥封制度,因此只看考试成绩的好坏,有很多写的很不堪,因此没有考虑。”
其实沈义伦还想说有些考生学识是有的,只是因为糊名制度是第一次,他们太过紧张没有发挥好,可他又很清楚这科举改革是赵匡胤所支持的,因此不敢说糊名制度的坏话。
沈义伦话罢,赵匡胤满意的点点头:“这样才好,这样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一切以成绩说话。”说着,赵匡胤已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看那些考生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都是经过考官反复审查过的,都可说得上是精品,因此赵匡胤看的时候是很满意的,并且不时的点头颔首。
而有时看到文章写的特别好的,便会拿着那文章沉思,想想那些文章中所写的治国之策是否合理等等。
这样看完之后,赵匡胤道:“沈爱卿,尔等已是看过多遍的,那么认为在这些考卷当中,那个考生的文章写的最好,应该点为状元呢?”
沈义伦有些犹豫,从那些考卷中拿出了三篇,道:“微臣觉得这三篇文章各有千秋,都有状元之才,可到底点谁为状元,微臣不敢做主。”
赵匡胤看了一眼沈义伦找出的三篇文章,皆是他刚才看时认为很不错的。
点点头后,赵匡胤笑了笑:“这三篇文章的确不错,这次策论的考题是御将,其中以这篇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写的最好,其余两篇则相对丰富,对御将治国的了解更为深刻,读来令人深省,不过此次考题是御将,这二位考生却将治国的策略也有涉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感,沈爱卿觉得呢?”
沈义伦并不是一个喜欢迎合皇上的大臣,因此开口道:“圣上说的不错,不过这两位考生能御将治国,定是全能型人才,微臣看来,是有……有宰相之才的。”
宰相治国,要懂各方各面,因此沈义伦才会这么说。
赵匡胤自然也明白这点,只不过他是反对宰相专权的,也因为此他在宋朝开国后才会逐渐分化相权。
“沈爱卿言之有理,如此一来,倒让朕也为难起来。”
面对好的文章,他们君臣皆不知该如何是好了,选哪一个为状元,都为另外两人感到惋惜。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卢多逊道:“圣上,其实这也并不难选,只要知道这三篇文章是谁写的,然后考量一下他们的品性,不就好选了吗?”说到这里,卢多逊不等赵匡胤开口,又继续说道:“微臣知道圣上弥封是为保证公平,不过如今只在这三人中选状元,又考核品性,知道名字也无妨,微臣更觉得,以后每次科举考试最后好的卷子确定下来后,都应该交由圣上拆封来看各位考生的名字,然后由圣上决定谁是状元。”
卢多逊是个善于迎合的人,他这样说会让赵匡胤有一种身为帝王的优越感,因此很难让赵匡胤反对,那沈义伦则在听到卢多逊的话后微一凝眉,道:“圣上,既然弥封,便是为了公正,若贸然启封,公正何在?”
“沈大人,如今不过是面对这三篇无法抉择的文章而已,其余的是不拆的,而且这些人都已确定要进士及第,拆开不过是为点出状元罢了。”
沈义伦还想反驳,可卢多逊所言又多少有理,最后只得闭口不言。
赵匡胤见此,浅浅一笑,命人将那三篇考卷的弥封处撕了下来。
三篇考卷拆开之后,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三个名字:吕蒙正、张齐贤、赵承煦。
当赵匡胤和众臣看到这三个名字的时候,不由得愣了一下,赵匡胤以及沈义伦他们对吕蒙正、张齐贤并不熟悉,可对于赵承煦那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那可是当朝宰相的二公子啊,只是他怎么有这般智慧?
赵匡胤本已对赵普生了疑心,如今见他的儿子又名列前三,心中对此更是生疑,沈义伦是个聪明人,见此情况连忙跪下道:“圣上,这些考卷都是弥封的,我等可不知宰相公子的文章在其中,还请圣上明鉴。”
沈义伦这么一说,薛居正、宋琪、卢多逊等人也纷纷跪下附言,这些卷子都是他们选出来的,如果其中真的有什么问题,他们可是要负责任的。
赵匡胤对赵普的二公子赵承煦还是有些了解的,毕竟他的儿子赵德芳跟赵承煦关系不错,他从自己儿子嘴里也多少能听到些什么,只是按照他以前所知,那赵承煦的才情并没有这么高才是。
所以,赵匡胤最先的怀疑是,在考试的时候,赵承煦可能作弊了,虽说科举制度已经改革,可作弊并不能避免,那赵承煦是当朝宰相的儿子,如果监考官对他有所松懈,也是肯定的,只是这考题,那赵承煦不应该知道才是啊?
自从考题泄露的事情出现之后,赵匡胤已是将保护考题当成了重中之重,出题的人不准出贡院,就是他想知道出了什么题,也是一个人进的贡院,他相信整个大宋朝,除了那些被关在贡院里的考官外,就他一人知道今年科举的考题。
事情是奇怪的,难以解释。
而就在这个时候,卢多逊道:“圣上,微臣等在审核卷子的时候可不敢有一丝偏袒,如果圣上真的有所怀疑,不妨将那赵承煦叫来一问。”
卢多逊对于赵普推举沈义伦而让他争取主考官失败的事情很生气,如今遇到了这么好的机会,他可不想放过,他看出赵匡胤对赵承煦有所怀疑,因此便提出当面对质。
赵匡胤犹豫了一下,那赵承煦是当朝宰相的二公子,若是对他有所怀疑,会不会引得赵普不满?这个时候,赵匡胤还不想与赵普闹不愉快,毕竟在之前的十几年里,赵普对他赵家有恩,对他赵匡胤更是有恩啊。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犹豫太久,科举是大事,就算是丞相的儿子,也不能徇私,再者,他也想看看赵普对此事的态度。
“来人,去请赵普和赵承煦二人进宫。”
------------------------------------------------------------
赵普和赵承煦二人进宫的时候,很是疑惑,赵普是宰相,进宫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可赵承煦却不同,他没有功名,若非特殊情况,他是不可能进宫的。
这段时间科举考试的事情闹的很凶,赵普便想到了这点,只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再清楚不过了,就算得不了榜首,可进士及第应该没有问题吧,既然如此,又何须叫他们进宫?
进宫途中,赵普望着赵承煦问道:“科举考试的时候你可有什么异常?”
赵普微微一愣,而后连连摇头:“没有任何异常啊。”
赵普颔首,心想只要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错,那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样想着,很快便进了皇上的御书房。
两人进来的时候,沈义伦、薛居正等人都还在,这让赵普心头一沉,而且也觉得自己预料到了点子上。
二人行礼后站在一旁,赵匡胤将赵承煦的文章拿出来,问道:“承煦,这可是你的文章?”
赵承煦微微一愣,上前接过,看了一眼,点点头:“回圣上话,正是草民的。”
听到赵承煦承认,赵匡胤并没有任何表情波动,只看了一眼赵普,道:“则平,你来看看令郎的文章吧。”
赵普心里有些犯嘀咕,他对自己儿子的文章向来不怎么看好,因此科举考试后,他也只问了一些诗赋以及墨义之类的,偏偏没有问策论文章。
如今皇上让他看策论文章,莫不是自己儿子的文章写了什么忌讳之语?
赵普战战兢兢的接过赵匡胤递来的文章,然后从第一个字开始认认真真的看了起来,生怕漏看了一个字,看完第一段的时候,赵普不由得一愣,而后又往下看,越看越觉得惊讶、生疑,乃至看完之后,他才终于明白皇上为何要叫他们父子二人进宫。
原来是因为自己儿子写的文章太好啊,只不过这文章太好,就有些不正常了。
赵普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学识渊博,可知子莫若父,自己儿子有几斤几两,他太清楚了,因此在看完文章后,他立马瞪向赵承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