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民们的需求都是可以持续得到满足的。
因为黄河改道之后,还有大量的黄泛区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城池房屋修建工程需要进行,两淮地区的复兴计划也需要大量的民工助力。
整个黄泛区因为黄河三百年间不断肆虐而受损的一切都需要修复、重建,以此激活黄泛区的农业生产力,让这块地区繁荣起来。
这是很大的工程,是整个明国国家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根据财政部定下的投资计划,未来二十年间,这一区域都将展开相当规模的基础建设行动,前后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庞大的。
中都朝廷会用从地主豪强手里收来的铜钱作为建设资本投入进去,拉动基础工程的建设,顺便给农民增加额外的收入。
所以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二十年内,集体农庄的优势都会充分体现出来。
可二十年之后呢?
基础建设总有结束的时候,以国家投资拉动就业和人民收入的工程结束之后,或者规模下降之后,总会有农民没有活儿干,到时候就会减少收入,对比之前,肯定难以接受,心中会有怨气。
作为国家执政者,这种事情是不能忽视的。
苏咏霖一早就想到了这些。
基础建设不可能永远持续,发展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趁着这段宝贵的窗口期,必须要竭尽全力发展工商业,提高社会产值的增量,做大蛋糕,分配给广大农民。
而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蒸汽机,钢铁,火车,水泥,军工,船只,化学,矿业,药品,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大头,能把这些行业逐步在大明拉起来,就能在基础建设红利期结束之前,衔接上去。
如此,不仅能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还能让多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扩大工人群体的数量,巩固革命的成果。
所以说,治国理政的同时,必须要大量砸钱在工部身上。
带队巡视开封城的时候,苏咏霖便深深的思考起了这方面的问题,考虑起了未来的产业布局。
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来说并无法预见,可以预见到目前只有炼焦、炼钢和火器制造这些较为早期的工业技术。
当然,这些早期的工业发展也能带来相当多的岗位需求,朝廷的布局目前也开始展开。
工部目前正在很多煤矿区设下炼焦工场,以提炼焦炭,接着又将这些焦炭运送到遍布全国很多铁矿区的冶铁工场内,革新炼铁技术,炼出高质量的钢铁。
这些高质量的钢铁一部分用在了火器制造上,运送到主要分布在中都周边的火器工场内制作火器。
一部分则送到了同样位于中都周边的军械制造工厂内,用以生产高质量的钢刀、长枪、盔甲、箭簇等等传统兵器。
因为军工生产的特殊性,所以军工产业的布局主要还是在中都附近,方便中央朝廷就近掌控。
而随着时间推移,明廷正在布局在各个中直辖地区也建设相关的军工产业链,以增加军工产量、拉动地方就业,提高地方收入,顺便也能降低运输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二十年间,明国不会停止军事进取的脚步,所以战争也将不断的持续下去,就目前来看,军工制造方面的缺口目前还是挺大的。
这对明国来说属于时代红利的一部分,
军队方面的需求足以带动一大批专业的产业工人的就业,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类国营工场和手工作坊可以吸纳相当多的当地富余农业劳动力进入,转型成专业的产业工人。
在目前整个明国的范围内,受雇用于各类国营工场的工人数量已经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人,正在朝着两百万人的方向发展。
炼焦工尝火器制造工尝纺织工尝瓷器工场等等各类轻重工业的工场正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复苏,这一局面还将持续下去。
工人阶级的诞生和发展壮大对于明国的革命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对工人的教育和组织相较于农民来说,更加简单一些。
不过除却传统的轻工业之外,明国的重工业科技还是一个萌芽状态,这个状态下能够创造的岗位还是有限的。
而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商业方面也能创造出巨大的岗位需求。
比如明国覆灭江南国之后取而代之可以展开的全球海上贸易,这些海上贸易将带动一系列的岗位需求,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生产到运输物流到造船再到大航海,都需要大量的专门从业者。
苏咏霖还打算开展进一步的直接贸易,派遣大明水师在整个商业航道地区占领一些补给生活点,保护航道的安全,然后开辟出由大明国直接控制的安全航道,进行双边的直接贸易,打击部分中间商。
那么多钱都给你丫的中间商赚走了,产业上游却赚不到这笔钱,实在是心有不甘。
这份钱也要赚,必须要赚。
如此,又能开创一部分需求,提供一部分岗位。
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这部分的需求和上下游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也会提供更多的岗位。
这样一来,明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就会大大的变好,大大的繁荣,历朝历代的所谓盛世或许就在眼前了。
但是苏咏霖追求的盛世显然不止于吃糠咽菜填饱肚子的盛世。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多重保障。
商业规模足够大,那么一般的地域军事冲突将难以真正对明国的商业贸易产生足够大的冲击,这是一重保障。
另一方面,增加人口、做大基本盘、搞好内循环也是对冲外部风险的一个很大的前提,内循环做得好,甚至做成基本盘,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开拓外部需求。
如果所有的需求都放在外部,主要专注外部市场,那么一场兵变或者一场自然灾害都能重击明国产业,造成产业萎缩。
这年头,世界各国都无法保证长期的平稳,就苏咏霖所知道的,全世界大多数主要国家都处在一个相对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
所以想要和平做生意、躺着赚钱基本上属于奢望,主要还是看自己。
搞农业,搞工业,发展服务业,把自己内部的三个产业做好,基本盘打牢固了,再把外部循环当作锦上添花,这就很有必要。
革命是一方面,固然重要,但是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也很重要。
未来需要明国朝廷布局的事情还有很多,军事解放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多的投入。
边想着,边走着,苏咏霖开始走向了闹市区。
此时此刻,昨夜的狂欢人群们也渐渐醒了过来,纷纷开始了日常行动,就算少了半天的时间,日子还要过,小商小贩们赶忙出摊,饥肠辘辘的人们也来到了商业街上找吃的,然后准备去做活儿。
苏咏霖穿着常服,和往常一样走在大街上,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大家纷纷喊着官家来了官家万岁官家英明什么的向苏咏霖献上欢呼。
苏咏霖不喜欢官家这个称呼,更喜欢大家喊他主席,所以多次对开封城的人们讲这个事情。
不过很显然照做的人不是很多,大家还是更习惯喊他官家。
倒也不指望大家一天两天就能完全改口就是了。
因为黄河改道之后,还有大量的黄泛区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城池房屋修建工程需要进行,两淮地区的复兴计划也需要大量的民工助力。
整个黄泛区因为黄河三百年间不断肆虐而受损的一切都需要修复、重建,以此激活黄泛区的农业生产力,让这块地区繁荣起来。
这是很大的工程,是整个明国国家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根据财政部定下的投资计划,未来二十年间,这一区域都将展开相当规模的基础建设行动,前后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庞大的。
中都朝廷会用从地主豪强手里收来的铜钱作为建设资本投入进去,拉动基础工程的建设,顺便给农民增加额外的收入。
所以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二十年内,集体农庄的优势都会充分体现出来。
可二十年之后呢?
基础建设总有结束的时候,以国家投资拉动就业和人民收入的工程结束之后,或者规模下降之后,总会有农民没有活儿干,到时候就会减少收入,对比之前,肯定难以接受,心中会有怨气。
作为国家执政者,这种事情是不能忽视的。
苏咏霖一早就想到了这些。
基础建设不可能永远持续,发展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趁着这段宝贵的窗口期,必须要竭尽全力发展工商业,提高社会产值的增量,做大蛋糕,分配给广大农民。
而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蒸汽机,钢铁,火车,水泥,军工,船只,化学,矿业,药品,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大头,能把这些行业逐步在大明拉起来,就能在基础建设红利期结束之前,衔接上去。
如此,不仅能增加农民家庭的收入,还能让多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扩大工人群体的数量,巩固革命的成果。
所以说,治国理政的同时,必须要大量砸钱在工部身上。
带队巡视开封城的时候,苏咏霖便深深的思考起了这方面的问题,考虑起了未来的产业布局。
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来说并无法预见,可以预见到目前只有炼焦、炼钢和火器制造这些较为早期的工业技术。
当然,这些早期的工业发展也能带来相当多的岗位需求,朝廷的布局目前也开始展开。
工部目前正在很多煤矿区设下炼焦工场,以提炼焦炭,接着又将这些焦炭运送到遍布全国很多铁矿区的冶铁工场内,革新炼铁技术,炼出高质量的钢铁。
这些高质量的钢铁一部分用在了火器制造上,运送到主要分布在中都周边的火器工场内制作火器。
一部分则送到了同样位于中都周边的军械制造工厂内,用以生产高质量的钢刀、长枪、盔甲、箭簇等等传统兵器。
因为军工生产的特殊性,所以军工产业的布局主要还是在中都附近,方便中央朝廷就近掌控。
而随着时间推移,明廷正在布局在各个中直辖地区也建设相关的军工产业链,以增加军工产量、拉动地方就业,提高地方收入,顺便也能降低运输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二十年间,明国不会停止军事进取的脚步,所以战争也将不断的持续下去,就目前来看,军工制造方面的缺口目前还是挺大的。
这对明国来说属于时代红利的一部分,
军队方面的需求足以带动一大批专业的产业工人的就业,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类国营工场和手工作坊可以吸纳相当多的当地富余农业劳动力进入,转型成专业的产业工人。
在目前整个明国的范围内,受雇用于各类国营工场的工人数量已经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人,正在朝着两百万人的方向发展。
炼焦工尝火器制造工尝纺织工尝瓷器工场等等各类轻重工业的工场正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复苏,这一局面还将持续下去。
工人阶级的诞生和发展壮大对于明国的革命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对工人的教育和组织相较于农民来说,更加简单一些。
不过除却传统的轻工业之外,明国的重工业科技还是一个萌芽状态,这个状态下能够创造的岗位还是有限的。
而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商业方面也能创造出巨大的岗位需求。
比如明国覆灭江南国之后取而代之可以展开的全球海上贸易,这些海上贸易将带动一系列的岗位需求,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生产到运输物流到造船再到大航海,都需要大量的专门从业者。
苏咏霖还打算开展进一步的直接贸易,派遣大明水师在整个商业航道地区占领一些补给生活点,保护航道的安全,然后开辟出由大明国直接控制的安全航道,进行双边的直接贸易,打击部分中间商。
那么多钱都给你丫的中间商赚走了,产业上游却赚不到这笔钱,实在是心有不甘。
这份钱也要赚,必须要赚。
如此,又能开创一部分需求,提供一部分岗位。
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这部分的需求和上下游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也会提供更多的岗位。
这样一来,明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就会大大的变好,大大的繁荣,历朝历代的所谓盛世或许就在眼前了。
但是苏咏霖追求的盛世显然不止于吃糠咽菜填饱肚子的盛世。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多重保障。
商业规模足够大,那么一般的地域军事冲突将难以真正对明国的商业贸易产生足够大的冲击,这是一重保障。
另一方面,增加人口、做大基本盘、搞好内循环也是对冲外部风险的一个很大的前提,内循环做得好,甚至做成基本盘,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开拓外部需求。
如果所有的需求都放在外部,主要专注外部市场,那么一场兵变或者一场自然灾害都能重击明国产业,造成产业萎缩。
这年头,世界各国都无法保证长期的平稳,就苏咏霖所知道的,全世界大多数主要国家都处在一个相对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
所以想要和平做生意、躺着赚钱基本上属于奢望,主要还是看自己。
搞农业,搞工业,发展服务业,把自己内部的三个产业做好,基本盘打牢固了,再把外部循环当作锦上添花,这就很有必要。
革命是一方面,固然重要,但是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也很重要。
未来需要明国朝廷布局的事情还有很多,军事解放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多的投入。
边想着,边走着,苏咏霖开始走向了闹市区。
此时此刻,昨夜的狂欢人群们也渐渐醒了过来,纷纷开始了日常行动,就算少了半天的时间,日子还要过,小商小贩们赶忙出摊,饥肠辘辘的人们也来到了商业街上找吃的,然后准备去做活儿。
苏咏霖穿着常服,和往常一样走在大街上,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目,大家纷纷喊着官家来了官家万岁官家英明什么的向苏咏霖献上欢呼。
苏咏霖不喜欢官家这个称呼,更喜欢大家喊他主席,所以多次对开封城的人们讲这个事情。
不过很显然照做的人不是很多,大家还是更习惯喊他官家。
倒也不指望大家一天两天就能完全改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