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楼房比较多,人也比较多。你去过县城吗?”
“去过,妈妈去年带我去见过大姨,大姨家里真不错,干净得很咧!”小喜鹊蹲在杂草丛里,拔了一把草,掐了草叶,找了个石头,又捡了一颗小石子儿,在石头上把草叶砸成绿色的黏糊糊的草汁。
小姑娘的小手在她腿上的肿包上胡乱涂上草汁,“等一下就不痒了。”
姜明光怕走在野外会被虫子咬,不敢穿短裙了,换了一条藏蓝色长裤。
“姐,你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巧克力。不过很贵,等过年我给你寄一点,现在天太热了,会化掉。”
“巧什么?”
“巧——克——力。”她一字一顿的教她,“有点苦苦的,第一次吃会很不喜欢,但第二次吃就会觉得很好吃了。”
唉!这年头,什么好吃的都没有,就是巧克力也只有庐州市最大的百货商店才有得卖,还很贵呢!
“那你准是每天都吃鸡腿吧?”
姜明光笑了,“鸡腿只是因为你吃得少才觉得好吃。”
小喜鹊都呆了,“那你得吃过多少鸡腿才会觉得鸡腿不好吃啊!”
她决定绕过这个话题,“那是什么?怎么这里会有一条沟?”
“是修河堤的时候挖的。”
沟壑里明显的跟周围环境不一样,杂草才刚长了一层,还没铺满所有地皮。
久雨之后是久旱,河堤下面的土地干裂,杂草倒是顽强生长。
沟壑里有一些白色的小石块,嵌在被晒得发白的表层泥土中,不起眼。
“这些小石头是什么?”她小心走下沟壑,从泥土里扒出一小块黄豆大小的小石头,有点像小块的冰糖。
“不知道,这边没见过这种石头。”
“你们不玩吗?”
“不玩,太小了。”
“去弄点水,洗干净看看。”
姜明光在小岚村住了三个晚上,比原定的时间多住了一天。
第四天上午,周达福骑上二八大杠,送她到了大队部,再坐班车送她到了县城,她要从县城火车站坐车回庐州。
周达福忙前忙后,给她买好了车票,送她上车,这才走了。
姜家姐弟四个,爸爸姜韶波是最小的男孩,上面三个姐姐,大姑姜招娣,嫁在县里粮库一个小职员家里,也能算城里人了;二姑十几岁得病早夭;小姑姑姜来娣,嫁在老家没出村。
听姑姑们的名字就知道老姜家有皇位要继承,姜韶波这个名字也是专门去县里花钱请人起的名字,从小龙蛋一样捧着长大。姜韶波也算是争气,十八岁应征入伍,三年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又当了三年志愿兵。退伍那年正赶上安排工作到城市,走运分到省城,成为公务员,之后又娶了省城姑娘贺群,现在在庐州市电力局人武部做部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了。
贺群看不上丈夫的两个姐姐。姜招娣生了三个男孩,整天把这三个儿子放在嘴边,平均两句就要提一次,话里话外讽刺贺群只生了两个女儿,是“不下蛋的母鸡”,可把贺群气得要死;姜来娣不育,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收养了两个周家那边的女孩,大女儿周柳眉今年20岁,已经结婚,小女儿周喜鹊今年8岁。
姜韶波何尝不想有个儿子?但贺群生了两个女儿之后再也不肯生,他也无可奈何。
姜明光今年19岁,高中毕业;妹妹姜明珠17岁,还在念高三。虽说是亲姐妹,感情并不好,贺群从小就只喜欢嘴甜的小女儿,不喜欢大女儿,有什么好吃的先惦记着姜明珠,买新裙子也是姜明珠优先,一定要小女儿喜欢,至于大女儿,随随便便买一件得了。
原本姜明光也不介意妈妈偏心,人嘛,很难一碗水端平的,自从她意识到这是她看过的一本年代文之后,就更不介意了:本来也不是亲爹妈,计较太多是跟自己过不去。
但当她想起来这本年代文的剧情就有点风中凌乱了:原著中妹妹姜明珠是女主,故事主要是讲姜明珠这个大城市普通女孩的奋斗史,剧情十分狗血,情节十分跌宕,打脸爽文是也;姜明光就是个炮灰女配,出场不多,刚出场几章就果断挂了,唯一的作用是反衬炮灰男配的无脑和无下限。
炮灰男配是姜明光的未婚夫,父母是贺家的朋友,但这个渣渣喜欢的是妹妹女主,姜明珠过了18岁生日后发现有心脏缺陷,突发心脏病需要做手术,渣男跪求姜明光捐心救妹。
穿书之前的姜明光看到这里就愤然点叉,看不下去了:这都是什么瞎胡搞的狗血剧情嘛!作者我们约一下讨论人生!
第2章
姜家住在电力局小区,这一片住的都是电力局职工和家属,50年代盖的楼,到现在20多年,也算是旧楼了。
普遍四层红砖筒子楼,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两户合用一间厨房,一整层楼合用两间厕所,男厕在左侧,女厕在右侧,晚上小解用痰盂,大解要打手电筒去厕所,生活很不方便。
姜韶波好歹是个部门领导,乡音未改,做派已经有了些官威,自从老母亲陈老太太去世之后,极少回老家。
姜明光下午4点多回了家,父母还没下班,姜明珠没放学,家里没人。
9月天气还很热,饭菜放不住,也不会给她留饭,她从带回来的行李袋里倒出小姑姑热情塞给她的玉米棒子和红薯,一大袋子扛得她累得半死,这会儿到家了,该享受一下成果了。
玉米棒裹着青色的外皮,顶端一缕褐色的玉米须,剥了外皮,去掉玉米须,一排排玉黄色的玉米粒儿整整齐齐。找了一只钢精锅,接半锅水,冲洗一下玉米,放进锅里。
没有管道煤气,也没有煤气灶,还在用煤球炉,打开煤球炉的炉门,拎下炉子上的水壶,将钢精锅放在煤球炉上。
哎呀,可算能歇歇了!
姜明光揉了揉两条手臂,从房间里拿出自己的水杯,倒了一杯水。
家里的房子是两间卧室,大间15平方米,小间12平方米,带一个只有6、7平方米的小客厅,这儿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小的房子、这么小的客厅,也就没什么可攀比的。
姜明珠是早产儿,刚生下来的时候体重只有4斤,哭声细弱,姜韶波以为这孩子活不下去。贺群整宿整宿的哭,坚决要求把当时只有两岁的姜明光送回乡下老姜家,这样才能全身心照顾小女儿。
姜明光14岁才回到父母身边。
姜明珠原本一个人住12平方米的房间,现在姜韶波和贺群住到小卧室,让两个女儿合住大卧室。大卧室放了两张单人床,姐妹俩一人一张床。
妹妹不愿意跟姐姐睡一张床,姐姐也不愿意跟妹妹睡一张床。
姐妹俩跟陌生人差不多,所以也谈不上什么互相“喜欢”;十几年没跟父母在一起住过,也谈不上“父女亲情”,姜明光自觉就是这个家里的“外人”,父母尽了他们的义务,抚养她长大,她将来也尽到自己的义务,也就行了。
姜明珠作为原著女主人品上是没有什么重大缺陷的,不亲近的俩姐妹一人占据房间的一半,共用一个大衣柜,精确的一人一半,只是姜明珠的衣服都是妈妈洗的、妈妈叠的,姜明光自己照顾自己。
生气吗?有一点。
难过吗?并没有。
说到底还是没有什么母女感情,所以她也不会在意妈妈的偏心。
煤球炉上的水沸腾了,飘出一阵阵玉米的清香。
姜明珠放学回来,“妈,你下班了?”
“妈还没回来,饿了吗?我煮了玉米。”姜明光从卧室里出来。
“哎,你回来了啊。”姜明珠笑微微的说:“妈昨晚还念叨你,说你怎么还不回来,也不打个电话给爸爸。”
“姑姑家整个村都没有电话,要到大队部才有电话。”
“哎呀!这样吗?”姜明珠敷衍的说。
姜明光拿了个盘子,从钢精锅里捞出两根玉米,“吃吧。”
贺群6点到家,忙忙碌碌做晚饭。
她看不上农村妇女姜来娣,倒不嫌弃姜来娣给的东西,玉米、红薯都是刚上市的,玉米嫩甜,红薯红心,烤着吃煮着吃都行。
贺群做饭的手艺一般,谈不上多好吃,就是个“能吃”的水平。
姜韶波晚一点回家,照例一杯茶、一张报,当他的甩手掌柜。
“明光啊,你小姑怎么样?”
“还行,吃的不缺,别的很多都没有。”
“房子怎么样?”
“水淹到这儿。”姜明光在墙壁上比划了一下,“下面是砖的还好,上面是泥土墙,都泡烂了,姑父花了很长时间修墙。”
“泥巴不要钱,就是费工夫。地里种什么了?”
“地里淹的没什么了,姑种了点菜,还让我带了一只鸡回来。”
“那玉米和红薯哪里来的?”
“是二表哥前几天送去的。”
姜韶波点点头,“你大姑也不容易。”
“大姑住县城里,吃着公家饭,有什么不容易的?”姜明珠说。
“你懂啥?你大姑是农村户口,她没有指标,就是临时工,一个月拿不了几个钱。还要养三个孩子,你大表哥刚结婚,二表哥还没找着对象呢!”
贺群端了两盘菜进来,瞪了丈夫一眼,“跟明珠说这个干啥?去去,把饭锅端进来。”
吃过晚饭,张丹枫来了。
张丹枫是电力局前局长的外孙,父母都是电力局职工,正在电力技校上学,明年毕业,毕业后就能进电力局工作。
张丹枫就是将会成为她未婚夫的家伙,原著里的炮灰男配。
姜明光并不愿意跟他有什么来往,但19岁的大姑娘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法定婚龄是18岁呢。贺群嫌弃他只是前局长的外孙,算不上是个“官二代”,但要是张家能给姜明光安排一个工作,她倒是没什么意见;姜韶波也不太看得上张丹枫,架不住张丹枫挺能来事的,倒也不讨厌他。
这年头电影院也是有电影可以看的,张丹枫拿了两张电影票来,请她去看电影。
“太累了,刚从乡下回来,背了一大袋红薯,累死我了。”姜明光马上推了。
“哎呀,去看电影正好休息休息。”姜韶波说。
贺群也说:“去吧,小张买了票的,不去多浪费!”
“那简单啊,你跟爸爸去看,我和张丹枫在家里聊聊天得了。”
张丹枫会做人,马上改口:“也好,叔叔阿姨去看电影,我跟明光在家聊聊。”
“瞎说什么呢?”贺群嗔怪的说:“我跟你爸爸哪有空去看电影!看电影是你们小年轻的事儿!”
连说带说的,催着她出门约会。
一场电影票价普遍一角,引进片两角,庐州市是省会,通常是第一轮放映城市。等到省会放映过后,拷贝送去下面的中小城市,这就叫第二轮放映、第三轮放映;等到流动放映队下乡到生产队,可能都是第五轮第六轮了。
乡下什么都贫瘠。
路上姜明光跟张丹枫说了一些乡下见闻。张丹枫也是城里孩子,从没到过乡下,挺认真的听着,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总的来说,不算笨蛋,但也不算聪明,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年轻男人。
到了电影院,凭票进场,对号入座。
这时代也没什么可乐爆米花卖,走路上张丹枫买了两瓶橘子汽水一包葵花籽,就算是难得的零食了。
电影是重映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大闹天宫》是60年代初的动画长片,隔几年就重映一轮,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闹哄哄的。
姜明光还在奇怪怎么晚上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起今天是周六,难怪呢。
“去过,妈妈去年带我去见过大姨,大姨家里真不错,干净得很咧!”小喜鹊蹲在杂草丛里,拔了一把草,掐了草叶,找了个石头,又捡了一颗小石子儿,在石头上把草叶砸成绿色的黏糊糊的草汁。
小姑娘的小手在她腿上的肿包上胡乱涂上草汁,“等一下就不痒了。”
姜明光怕走在野外会被虫子咬,不敢穿短裙了,换了一条藏蓝色长裤。
“姐,你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巧克力。不过很贵,等过年我给你寄一点,现在天太热了,会化掉。”
“巧什么?”
“巧——克——力。”她一字一顿的教她,“有点苦苦的,第一次吃会很不喜欢,但第二次吃就会觉得很好吃了。”
唉!这年头,什么好吃的都没有,就是巧克力也只有庐州市最大的百货商店才有得卖,还很贵呢!
“那你准是每天都吃鸡腿吧?”
姜明光笑了,“鸡腿只是因为你吃得少才觉得好吃。”
小喜鹊都呆了,“那你得吃过多少鸡腿才会觉得鸡腿不好吃啊!”
她决定绕过这个话题,“那是什么?怎么这里会有一条沟?”
“是修河堤的时候挖的。”
沟壑里明显的跟周围环境不一样,杂草才刚长了一层,还没铺满所有地皮。
久雨之后是久旱,河堤下面的土地干裂,杂草倒是顽强生长。
沟壑里有一些白色的小石块,嵌在被晒得发白的表层泥土中,不起眼。
“这些小石头是什么?”她小心走下沟壑,从泥土里扒出一小块黄豆大小的小石头,有点像小块的冰糖。
“不知道,这边没见过这种石头。”
“你们不玩吗?”
“不玩,太小了。”
“去弄点水,洗干净看看。”
姜明光在小岚村住了三个晚上,比原定的时间多住了一天。
第四天上午,周达福骑上二八大杠,送她到了大队部,再坐班车送她到了县城,她要从县城火车站坐车回庐州。
周达福忙前忙后,给她买好了车票,送她上车,这才走了。
姜家姐弟四个,爸爸姜韶波是最小的男孩,上面三个姐姐,大姑姜招娣,嫁在县里粮库一个小职员家里,也能算城里人了;二姑十几岁得病早夭;小姑姑姜来娣,嫁在老家没出村。
听姑姑们的名字就知道老姜家有皇位要继承,姜韶波这个名字也是专门去县里花钱请人起的名字,从小龙蛋一样捧着长大。姜韶波也算是争气,十八岁应征入伍,三年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又当了三年志愿兵。退伍那年正赶上安排工作到城市,走运分到省城,成为公务员,之后又娶了省城姑娘贺群,现在在庐州市电力局人武部做部长,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了。
贺群看不上丈夫的两个姐姐。姜招娣生了三个男孩,整天把这三个儿子放在嘴边,平均两句就要提一次,话里话外讽刺贺群只生了两个女儿,是“不下蛋的母鸡”,可把贺群气得要死;姜来娣不育,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收养了两个周家那边的女孩,大女儿周柳眉今年20岁,已经结婚,小女儿周喜鹊今年8岁。
姜韶波何尝不想有个儿子?但贺群生了两个女儿之后再也不肯生,他也无可奈何。
姜明光今年19岁,高中毕业;妹妹姜明珠17岁,还在念高三。虽说是亲姐妹,感情并不好,贺群从小就只喜欢嘴甜的小女儿,不喜欢大女儿,有什么好吃的先惦记着姜明珠,买新裙子也是姜明珠优先,一定要小女儿喜欢,至于大女儿,随随便便买一件得了。
原本姜明光也不介意妈妈偏心,人嘛,很难一碗水端平的,自从她意识到这是她看过的一本年代文之后,就更不介意了:本来也不是亲爹妈,计较太多是跟自己过不去。
但当她想起来这本年代文的剧情就有点风中凌乱了:原著中妹妹姜明珠是女主,故事主要是讲姜明珠这个大城市普通女孩的奋斗史,剧情十分狗血,情节十分跌宕,打脸爽文是也;姜明光就是个炮灰女配,出场不多,刚出场几章就果断挂了,唯一的作用是反衬炮灰男配的无脑和无下限。
炮灰男配是姜明光的未婚夫,父母是贺家的朋友,但这个渣渣喜欢的是妹妹女主,姜明珠过了18岁生日后发现有心脏缺陷,突发心脏病需要做手术,渣男跪求姜明光捐心救妹。
穿书之前的姜明光看到这里就愤然点叉,看不下去了:这都是什么瞎胡搞的狗血剧情嘛!作者我们约一下讨论人生!
第2章
姜家住在电力局小区,这一片住的都是电力局职工和家属,50年代盖的楼,到现在20多年,也算是旧楼了。
普遍四层红砖筒子楼,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两户合用一间厨房,一整层楼合用两间厕所,男厕在左侧,女厕在右侧,晚上小解用痰盂,大解要打手电筒去厕所,生活很不方便。
姜韶波好歹是个部门领导,乡音未改,做派已经有了些官威,自从老母亲陈老太太去世之后,极少回老家。
姜明光下午4点多回了家,父母还没下班,姜明珠没放学,家里没人。
9月天气还很热,饭菜放不住,也不会给她留饭,她从带回来的行李袋里倒出小姑姑热情塞给她的玉米棒子和红薯,一大袋子扛得她累得半死,这会儿到家了,该享受一下成果了。
玉米棒裹着青色的外皮,顶端一缕褐色的玉米须,剥了外皮,去掉玉米须,一排排玉黄色的玉米粒儿整整齐齐。找了一只钢精锅,接半锅水,冲洗一下玉米,放进锅里。
没有管道煤气,也没有煤气灶,还在用煤球炉,打开煤球炉的炉门,拎下炉子上的水壶,将钢精锅放在煤球炉上。
哎呀,可算能歇歇了!
姜明光揉了揉两条手臂,从房间里拿出自己的水杯,倒了一杯水。
家里的房子是两间卧室,大间15平方米,小间12平方米,带一个只有6、7平方米的小客厅,这儿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小的房子、这么小的客厅,也就没什么可攀比的。
姜明珠是早产儿,刚生下来的时候体重只有4斤,哭声细弱,姜韶波以为这孩子活不下去。贺群整宿整宿的哭,坚决要求把当时只有两岁的姜明光送回乡下老姜家,这样才能全身心照顾小女儿。
姜明光14岁才回到父母身边。
姜明珠原本一个人住12平方米的房间,现在姜韶波和贺群住到小卧室,让两个女儿合住大卧室。大卧室放了两张单人床,姐妹俩一人一张床。
妹妹不愿意跟姐姐睡一张床,姐姐也不愿意跟妹妹睡一张床。
姐妹俩跟陌生人差不多,所以也谈不上什么互相“喜欢”;十几年没跟父母在一起住过,也谈不上“父女亲情”,姜明光自觉就是这个家里的“外人”,父母尽了他们的义务,抚养她长大,她将来也尽到自己的义务,也就行了。
姜明珠作为原著女主人品上是没有什么重大缺陷的,不亲近的俩姐妹一人占据房间的一半,共用一个大衣柜,精确的一人一半,只是姜明珠的衣服都是妈妈洗的、妈妈叠的,姜明光自己照顾自己。
生气吗?有一点。
难过吗?并没有。
说到底还是没有什么母女感情,所以她也不会在意妈妈的偏心。
煤球炉上的水沸腾了,飘出一阵阵玉米的清香。
姜明珠放学回来,“妈,你下班了?”
“妈还没回来,饿了吗?我煮了玉米。”姜明光从卧室里出来。
“哎,你回来了啊。”姜明珠笑微微的说:“妈昨晚还念叨你,说你怎么还不回来,也不打个电话给爸爸。”
“姑姑家整个村都没有电话,要到大队部才有电话。”
“哎呀!这样吗?”姜明珠敷衍的说。
姜明光拿了个盘子,从钢精锅里捞出两根玉米,“吃吧。”
贺群6点到家,忙忙碌碌做晚饭。
她看不上农村妇女姜来娣,倒不嫌弃姜来娣给的东西,玉米、红薯都是刚上市的,玉米嫩甜,红薯红心,烤着吃煮着吃都行。
贺群做饭的手艺一般,谈不上多好吃,就是个“能吃”的水平。
姜韶波晚一点回家,照例一杯茶、一张报,当他的甩手掌柜。
“明光啊,你小姑怎么样?”
“还行,吃的不缺,别的很多都没有。”
“房子怎么样?”
“水淹到这儿。”姜明光在墙壁上比划了一下,“下面是砖的还好,上面是泥土墙,都泡烂了,姑父花了很长时间修墙。”
“泥巴不要钱,就是费工夫。地里种什么了?”
“地里淹的没什么了,姑种了点菜,还让我带了一只鸡回来。”
“那玉米和红薯哪里来的?”
“是二表哥前几天送去的。”
姜韶波点点头,“你大姑也不容易。”
“大姑住县城里,吃着公家饭,有什么不容易的?”姜明珠说。
“你懂啥?你大姑是农村户口,她没有指标,就是临时工,一个月拿不了几个钱。还要养三个孩子,你大表哥刚结婚,二表哥还没找着对象呢!”
贺群端了两盘菜进来,瞪了丈夫一眼,“跟明珠说这个干啥?去去,把饭锅端进来。”
吃过晚饭,张丹枫来了。
张丹枫是电力局前局长的外孙,父母都是电力局职工,正在电力技校上学,明年毕业,毕业后就能进电力局工作。
张丹枫就是将会成为她未婚夫的家伙,原著里的炮灰男配。
姜明光并不愿意跟他有什么来往,但19岁的大姑娘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法定婚龄是18岁呢。贺群嫌弃他只是前局长的外孙,算不上是个“官二代”,但要是张家能给姜明光安排一个工作,她倒是没什么意见;姜韶波也不太看得上张丹枫,架不住张丹枫挺能来事的,倒也不讨厌他。
这年头电影院也是有电影可以看的,张丹枫拿了两张电影票来,请她去看电影。
“太累了,刚从乡下回来,背了一大袋红薯,累死我了。”姜明光马上推了。
“哎呀,去看电影正好休息休息。”姜韶波说。
贺群也说:“去吧,小张买了票的,不去多浪费!”
“那简单啊,你跟爸爸去看,我和张丹枫在家里聊聊天得了。”
张丹枫会做人,马上改口:“也好,叔叔阿姨去看电影,我跟明光在家聊聊。”
“瞎说什么呢?”贺群嗔怪的说:“我跟你爸爸哪有空去看电影!看电影是你们小年轻的事儿!”
连说带说的,催着她出门约会。
一场电影票价普遍一角,引进片两角,庐州市是省会,通常是第一轮放映城市。等到省会放映过后,拷贝送去下面的中小城市,这就叫第二轮放映、第三轮放映;等到流动放映队下乡到生产队,可能都是第五轮第六轮了。
乡下什么都贫瘠。
路上姜明光跟张丹枫说了一些乡下见闻。张丹枫也是城里孩子,从没到过乡下,挺认真的听着,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总的来说,不算笨蛋,但也不算聪明,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年轻男人。
到了电影院,凭票进场,对号入座。
这时代也没什么可乐爆米花卖,走路上张丹枫买了两瓶橘子汽水一包葵花籽,就算是难得的零食了。
电影是重映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大闹天宫》是60年代初的动画长片,隔几年就重映一轮,很多家长带孩子来看,闹哄哄的。
姜明光还在奇怪怎么晚上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起今天是周六,难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