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
凭借着雪山融水,祁连山牧场上青草肥美,养育了大量牲畜,同时也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部族在此繁衍。
羌人,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相传5000年前炎帝的古羌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古羌人西迁,是为羌族,不是单一民族,有不同的种族部落。
他们居住地往往建于高半山,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那里山脉重重、地形陡峭,易守难攻。
别说去攻,单是上得山上,高原反应就能够夺走许多人的性命!
如冯小宝的山地师,第一个月的训练就是适应高原反应,在这当儿,也曾经有不少人患病,甚至丧命,绝非儿戏。
细利氏羌人部族居住在祁连山北侧的连云峰上,对下就是大唐的甘州和肃州,居高临下,俯视大唐的陇右河西!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陇坻以西为陇右道。睿宗景云二年(711),又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甘、肃、瓜、沙、伊、西7州。河西、陇右分治,习惯上简称河陇,大体上即是元明以后的甘肃和新疆东都地区。河陇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要孔,在战略上据有极重要地位。吐蕃若控制了河陇,即可切断与西域的联系,又可成为进攻唐朝心腹地区的跳板。吐蕃奴隶主的攻唐战略,即是先蚕食边境军事据点,然后重点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进而兵锋直指唐朝政治中心。
细利氏羌人部族是吐蕃人的急先锋,是吐蕃人的盟友,秉承吐蕃人的意旨,对河西地区进行侵拢,抢劫商队,攻伐居民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去打他吧,他们就跑回山上,唐军需要攻山,那就是干瞪眼了。
山势陡峭,攻打极是不易,先不论上山艰辛,甚至连路都找不着,你什么攻城器械到得寨子前无法展开,带的粮食也不可持久。
不去打他吧,他们瞅准时机下山,时时斩你一刀,让你痛入心肺。
因此细利氏羌人部族生活快意,东西没了,去抢就有,过上不劳而获的好日子,大唐派人来招抚,愿意给点银子给他们让他们不再搞事,可是他们不理会大唐的好意,因此冯小宝山地师的初战,就要对付不识好歹的细利氏羌人部族。
……
大军行在祁连山,人多势众,如巨龙蜿蜒疾行,气势如虹。
但人力有穷,冯小宝骑在马上,眺望远处高大雄峻的雪峰,再多的兵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他生出一种无力感。
高山峡谷山势陡峻,河谷深窄,地形起伏急骤,高差悬殊,有的可达3000米。
当时没有什么开发,山势陡壁相当多。地形横断割裂,加之山高林密,植被繁茂,毒蛇出没,蚂蟥众多,逾越沟谷山岭极为困难。
按照军队战法,山脚下由马队护送,建立大本营,在那里屯积物资,作后勤保障。
之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凭借着训练技术,官兵们飞身绝壁,横渡冰河,战毒蛇,斗蚂蟥,游刃有余。
前面林密无路,则用砍刀砍开道路!
遇到一条湍急的河流,河岸边怪石嶙峋,河水击打在岸边,溅起千堆雪,貌似难以逾越,我军工程兵迅速在河上“架”起座座绳桥,官兵们个个如同大渡河勇士,借一根单绳爬过大河。
冯小宝也不例外,
嗖嗖嗖,我们是飞行军,哪怕山高水又深。
部队里带着的狗,则用背箩运送它们过去,一些较小型的骡子,蒙上眼睛,绑着它们,就那么吊过去。
山地战中,马匹的作用不大,反倒是负责运送物资的骡子作用极大,它们个头不小,力气却大,依靠它们运送物资,确保后勤。
军官们对于后勤极为重视,每隔一段距离就建立一个兵站,补充物资,否则没有物资就别说打仗了。
第一山地师的官兵行动迅速,胸有成竹,他们已有线路图,是先行侦察的参谋们的功劳。
官兵们接受严格的山地作战训练,具备了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凭借着之前的训练,他们惊异地发现,与训练相比,打仗时的行军甚至更轻松。
打仗,是流血的训练!
只有平时的严格训练,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发现敌人的道路不过如此,一定程度提振军心。
冯小宝与荆东灵走在一起,不禁问起一个问题道:“道路这么难行,他们(羌人)为什么还能带马下山,去抢劫我们唐人?”
确实存在疑问,羌人若是无马,则是无牙老虎,可是每次下山都有马,有点奇怪。
以我们山地师的能耐,都走得那么辛苦,部族人带马下山,千匹百匹,他们是怎么办得到的?
“这大山里道路千条百条,必有一条可以下山,我们不是这里的居民,知道不了这么多!”荆东灵的回答让冯小宝点头称是。
地势就是这么着,有无数的岔道,还会因为地震、泥石流、山峰崩坍、滑坡导致道路改观,哪怕是带有向导也不一定找得着路。
即使是训练有素,有时还需要作出抉择:因为路分了叉,而两条路的尽头都在云雾之中,谁都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派出的两路尖兵均走了二小时后返回,然后大伙儿选择一条可能的路,结果走上三小时,走错了。
路径直到了光秃秃的岩壁,四周都是山,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
望望地形,大家捏捏鼻子,没有谁说什么,默默地往回走。
没有谁在骑马,顶多带上几条骡和狗,难以想象部族人士还能够从山上拉马下到平原打我们!
夜宿山腰,晨起时因为山区云雾多,空中低云与山坡、高地连接成雾,能见度一般有时不足一公里,湿度大得每个人从里到外都是湿漉漉的。
人力终究有穷啊!
人们做的将易湿损的弓、补给用袋子封严密实,小心保存。
“上上上!”爬了五天的山路,当大伙儿从一个山豁口爬出来时,大家都惊呆了。
凭借着雪山融水,祁连山牧场上青草肥美,养育了大量牲畜,同时也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部族在此繁衍。
羌人,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相传5000年前炎帝的古羌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古羌人西迁,是为羌族,不是单一民族,有不同的种族部落。
他们居住地往往建于高半山,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那里山脉重重、地形陡峭,易守难攻。
别说去攻,单是上得山上,高原反应就能够夺走许多人的性命!
如冯小宝的山地师,第一个月的训练就是适应高原反应,在这当儿,也曾经有不少人患病,甚至丧命,绝非儿戏。
细利氏羌人部族居住在祁连山北侧的连云峰上,对下就是大唐的甘州和肃州,居高临下,俯视大唐的陇右河西!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陇坻以西为陇右道。睿宗景云二年(711),又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甘、肃、瓜、沙、伊、西7州。河西、陇右分治,习惯上简称河陇,大体上即是元明以后的甘肃和新疆东都地区。河陇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要孔,在战略上据有极重要地位。吐蕃若控制了河陇,即可切断与西域的联系,又可成为进攻唐朝心腹地区的跳板。吐蕃奴隶主的攻唐战略,即是先蚕食边境军事据点,然后重点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进而兵锋直指唐朝政治中心。
细利氏羌人部族是吐蕃人的急先锋,是吐蕃人的盟友,秉承吐蕃人的意旨,对河西地区进行侵拢,抢劫商队,攻伐居民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去打他吧,他们就跑回山上,唐军需要攻山,那就是干瞪眼了。
山势陡峭,攻打极是不易,先不论上山艰辛,甚至连路都找不着,你什么攻城器械到得寨子前无法展开,带的粮食也不可持久。
不去打他吧,他们瞅准时机下山,时时斩你一刀,让你痛入心肺。
因此细利氏羌人部族生活快意,东西没了,去抢就有,过上不劳而获的好日子,大唐派人来招抚,愿意给点银子给他们让他们不再搞事,可是他们不理会大唐的好意,因此冯小宝山地师的初战,就要对付不识好歹的细利氏羌人部族。
……
大军行在祁连山,人多势众,如巨龙蜿蜒疾行,气势如虹。
但人力有穷,冯小宝骑在马上,眺望远处高大雄峻的雪峰,再多的兵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他生出一种无力感。
高山峡谷山势陡峻,河谷深窄,地形起伏急骤,高差悬殊,有的可达3000米。
当时没有什么开发,山势陡壁相当多。地形横断割裂,加之山高林密,植被繁茂,毒蛇出没,蚂蟥众多,逾越沟谷山岭极为困难。
按照军队战法,山脚下由马队护送,建立大本营,在那里屯积物资,作后勤保障。
之后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凭借着训练技术,官兵们飞身绝壁,横渡冰河,战毒蛇,斗蚂蟥,游刃有余。
前面林密无路,则用砍刀砍开道路!
遇到一条湍急的河流,河岸边怪石嶙峋,河水击打在岸边,溅起千堆雪,貌似难以逾越,我军工程兵迅速在河上“架”起座座绳桥,官兵们个个如同大渡河勇士,借一根单绳爬过大河。
冯小宝也不例外,
嗖嗖嗖,我们是飞行军,哪怕山高水又深。
部队里带着的狗,则用背箩运送它们过去,一些较小型的骡子,蒙上眼睛,绑着它们,就那么吊过去。
山地战中,马匹的作用不大,反倒是负责运送物资的骡子作用极大,它们个头不小,力气却大,依靠它们运送物资,确保后勤。
军官们对于后勤极为重视,每隔一段距离就建立一个兵站,补充物资,否则没有物资就别说打仗了。
第一山地师的官兵行动迅速,胸有成竹,他们已有线路图,是先行侦察的参谋们的功劳。
官兵们接受严格的山地作战训练,具备了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凭借着之前的训练,他们惊异地发现,与训练相比,打仗时的行军甚至更轻松。
打仗,是流血的训练!
只有平时的严格训练,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发现敌人的道路不过如此,一定程度提振军心。
冯小宝与荆东灵走在一起,不禁问起一个问题道:“道路这么难行,他们(羌人)为什么还能带马下山,去抢劫我们唐人?”
确实存在疑问,羌人若是无马,则是无牙老虎,可是每次下山都有马,有点奇怪。
以我们山地师的能耐,都走得那么辛苦,部族人带马下山,千匹百匹,他们是怎么办得到的?
“这大山里道路千条百条,必有一条可以下山,我们不是这里的居民,知道不了这么多!”荆东灵的回答让冯小宝点头称是。
地势就是这么着,有无数的岔道,还会因为地震、泥石流、山峰崩坍、滑坡导致道路改观,哪怕是带有向导也不一定找得着路。
即使是训练有素,有时还需要作出抉择:因为路分了叉,而两条路的尽头都在云雾之中,谁都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派出的两路尖兵均走了二小时后返回,然后大伙儿选择一条可能的路,结果走上三小时,走错了。
路径直到了光秃秃的岩壁,四周都是山,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
望望地形,大家捏捏鼻子,没有谁说什么,默默地往回走。
没有谁在骑马,顶多带上几条骡和狗,难以想象部族人士还能够从山上拉马下到平原打我们!
夜宿山腰,晨起时因为山区云雾多,空中低云与山坡、高地连接成雾,能见度一般有时不足一公里,湿度大得每个人从里到外都是湿漉漉的。
人力终究有穷啊!
人们做的将易湿损的弓、补给用袋子封严密实,小心保存。
“上上上!”爬了五天的山路,当大伙儿从一个山豁口爬出来时,大家都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