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自家儿子,听到黄叙的声音,黄忠心中一暖,情不自禁的,慢慢的抬起头来。
黄忠与黄叙也是许久未见,甚至差一点就生死两隔,特别是黄忠,如果当初战死,他最为放心不下的,也就是黄叙了。
然而此刻见到黄叙,虽然还是那瘦瘦的样子,但看身板比之过去,明显结实了一些,脸上更是有了血色,不像之前那样蜡黄,一看就是病秧子。
黄忠原本就有些泛红的眼睛再次湿润,又是欣慰,又是感动,他知道,黄叙能有这样子的变化,全都是李易的功劳,不然那两位神医纵然再怎样心善,又凭什么会对他儿子贴身照料?
想到这里,黄忠鼻子一酸,忍不住再次低头。
李易看着这父子二人,摇摇头,踢了踢黄叙的小腿,道:“还不快将你父亲搀扶起来。”
李易与黄叙见的多,举止上也就比较随便了。
“是,是!”
黄叙擦了擦眼睛,连连点头,然后拉住黄忠手臂,道:“父亲,襄侯因为来迎父亲,现在荆州上下官员全都在等候,父亲,起来吧。”
“这……”
黄忠本来是还想跪的,可一听因为自己的纠结让李易耽误事了,顿时就觉得不妥,只是他对于自己还不能释怀,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易这时也拉住了黄忠的另外一条手臂,语重心长道:“黄将军乃是英雄人物,我还未到荆州时,就对将军甚是仰慕,只是后来因为与刘使君有些误会,所以才不好与将军直接接触太多。”
“惭愧,惭愧。”
黄忠低声应着,他现在对李易有了很大的好感,只是他这般的性格,做不到故意在李易面前说刘表的坏话来迎合,只能致歉了。
这时,李易语气一转,却是又道:“然而,今日我却是对将军有些失望。”
黄忠一怔,微微往李易这边侧了侧脑袋,而黄叙更是惊讶,诧异的看着李易,不明白他为何这么说。
李易叹息道:“为将者,须知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日败了,只要人还没死,那就不妨事,改天再打回去就是了,就像我大汉之初,与霸王交手,还不是屡战屡败?可那又如何,垓下十面埋伏,笑到最后的还是高祖。”
黄忠轻轻点头,羞愧更甚。
李易搬过黄忠的身子,让他面对自己,然后说道:“将军不过是输了一场本就是必败的战局,有什么好自怨自艾的,特别是将军现在脱出囚笼,令郎也是身体大好,这都是喜事,将军更是应该趁机重新振作,努力做出一番事业,将来成就功名,让子孙以将军为荣,反之,将军若是如此消沉下去,只沉浸在一些旧事之中不能自拔,那黄将军就太叫人失望了,对不起子孙,更对不起你黄家的先人啊!”
黄忠被李易一番话说的脸色通红,下意识的就想转头避让李易的目光,但黄叙已经忍不住了,再次拜倒在李易面前,大声道:“主公,叙与父亲今后愿为主公肝脑涂地,至死不渝!”
李易见状笑道:“你倒是表忠心来的勤快,只是,什么时候你都能替你父亲做主了?”
黄叙知道李易是在打趣他,赶忙抬头看着自家父亲,目光中既有恳求,也有期待。
黄忠知道以如今的情形,其实也没什么更多的选择了,深吸了一口气,轻轻挣开李易的手,后退一步,沉声道:“襄侯于我儿有再造之恩,于黄某亦有活命之德,而黄某不过一莽夫,蹉跎半生,却一事无成,如此愚钝之人却能得襄侯看中,忠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襄侯,是来想去,今后唯有将这条性命交给襄侯!”
“将来只要襄侯有命,纵然前方刀山火海,我父子绝不退缩半步,还望襄侯收留!”
说罢,黄忠再次以额点地,不过这次的意思与之前就大为不同了。
李易大喜,脸上都笑出了花,一步跨到黄忠身前,将黄忠托了起来,目光闪闪,紧紧握着他的手臂道:“今后能黄将军相助,是李易三生之幸,易,大事可成!”
“主公!”
黄忠抱拳,重重的喊了一声,只是他心中多少还有点惭愧,他觉得李易太高看他了,什么三生之幸,什么大事可成,黄忠感觉自己真的有些承受不起。
然而李易可不是恭维黄忠,他是真的高兴,他身边将领都是小年轻,虽然用着顺手,可李易总感觉心虚,现在终于有个年纪大的,还能镇场子的,自然是高兴了。
“哈哈,好,将军请放心,既然将军以易为主,易将来也必不相负,对了——”
李易忽然拍了一下脑门,道:“将军可能还不知道,令郎跟随两位神医之后,虽然是在书院任职,但战时却也编入军中,应对后勤之事,主要负责安排救治伤员,虽然比不得将军冲锋在前,但只要兢兢业业,一样可立军功,将来一样可与将军上阵!”
黄忠闻言,有些意外的看向黄叙,黄叙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启禀父亲,的确是这样的,而且今后……”
说到这里,黄叙忽然打住,转头看向李易,见李易笑着给他点头,这才继续道:“今后不久,主公于荆南或有战事,儿子也会随军同行,而且儿子已经决定长留军中,虽然不能斩将夺旗,却可为父亲,以及其他诸位将军,解除伤病之忧,如此,也算是继承父亲家业!”
黄忠嘴角动了动,缓缓浮现一抹笑容,轻声道:“好,好孩子!”
李易在一旁看得却是有些唏嘘,他虽然还没儿子,可如果就一个独子的话,李易绝对是舍不得把他往战场上送的。
收敛心神,李易向这对父子笑道:“好了,之后你父子有的是时间说话,现在还是先回去喝酒才是正事,黄将军,稍后便坐我身边,我要与黄将军饮上三百杯!”
黄忠虽然有点羞于见人,但李易都这么说了,也就不在含糊,道:“能与主公同席,是黄某荣幸。”
李易笑了笑,当即就要往回走,却见郭嘉蒯良等人向这边走了过来。
郭嘉见李易与黄忠说笑,当即上前一步,大声道:“嘉恭喜主公,再得一猛将!”
其他人也纷纷上前说道:“恭喜襄侯。”
李易哈哈一笑,道:“同喜,同喜,今日大家不醉不归!”
说罢,众人便簇拥着李易回到宴会之上。
之后的的酒宴就很安稳了,除去伏德几次向李易欲言又止之外,一切都很正常,等酒宴结束,李易又留下黄忠谈了一些关于刘磐的事,然后襄阳,或说整个荆州,便进入了全新的一页。
在政务方面,因为刘表之前就做得很不错,李易便没有画蛇添足的,非要在短时间内做什么改变,李易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针对荆南的攻略计划,以及被俘扬州军的安置,处理工作上。
首先,荆南四郡那边在得到了李易的军令后,没有一个来襄阳拜见李易,更别提派兵来给李易使唤了,哪怕后来李易正式被朝廷任命为荆州牧,情况亦是如此。
不过荆南四郡那边虽然全都没有按照李易的命令行事,但态度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韩玄那边,他的态度比较模棱两可,回信中拽文拽的李易都不明白他想说什么,总而言之就是表示自己愿意服从李易的指挥,按时缴纳赋税,但就是不想去襄阳。
李易把回信交给郭嘉和荀攸他们分析,他们给出的结果是,韩玄很可能原本是想来的,可是因为刘表的死讯,心生畏惧,害怕李易是借机害他性命,所以不敢来了。
特别后来李易又任命了蔡瑁为长沙太守,虽然蔡瑁并没有去上任的意思,但这件事不管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李易对韩玄没多少善意,韩玄心中警惕倒也理所应当。
然后就是武陵太守金旋,金旋本人虽然没到,兵也没派,却是让使者给李易送来了厚礼,相当厚重,就连蒯越这个本地大户看了之后也是连连咂舌。
金旋的使者告诉李易,金旋认为李易是当世英雄,是当之无愧的荆州之主,他非常仰慕,也愿意派兵,只是中间有长沙与零陵阻隔,实在难以容许大军通过,所以如今金旋正在与二郡太守商议,只等他们同意,立刻就会派出兵马北上,交给李易调遣。
金旋的心思比较好猜,李易自己就看明白了,这是不想来襄阳,同时又畏惧李易将来打过去找他算账,便把锅甩给了长沙和零陵。
如果将来李易不去荆南,金旋估计是一辈子都跟那两郡谈不拢的,可相反,李易只要去了荆南,随便把长沙或者零陵给占了,这家伙多半就是个纳头便拜的主。
李易很看不上金旋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看似安稳,可实际上就跟寒号鸟一般,根本就是在得过且过,就跟等死似的,非常愚蠢。
李易又找蒯越问了问,好被告知,金旋为人贪婪,特别爱财,搜刮百姓很是厉害,且生活奢靡,之前刘表就非常不喜这人,只是天高皇帝远,刘表也管不住金旋,只能去信规劝,但是没多少效果就是了。
收集到这些消息,金旋的结果基本就已经注定了,不过他毕竟有些远,李易也就没把他放在首要关心的位置上。
最后就剩下桂阳太守赵礼与零陵太守刘度了,不同于之前那两位虽然拒绝,但在言语上,对李易还是很小心的,可这两人的回复中却是压根就没有半点善意。
赵礼直接回信称,桂阳太远,出兵耗费巨大,所以就不派兵了,至于他自己,因为近日要续弦,所以呢,恕难从命。
看到赵礼的回信,李易其实还好,笑笑就给扔一边了,可他身边那些人却是非常气愤,认为赵礼是在故意羞辱李易,将来必须要给其一个教训。
李易没着急就赵礼的态度做出回应,他倒想起了一件事,刘备征荆南的时候,当时的桂阳太守好像是赵范来着,而且赵范还想用他的漂亮嫂嫂与赵云当兄弟,也不知那个赵范跟赵礼是不是一家人。
赵礼的态度,李易没往心里去,不过在看到刘度的回信后,李易的目光就有些不善了。
因为刘度很嚣张,直言李易害死刘表,窃取州牧之位,如此恶心,是为贼!
刘度虽然姓刘,却不是汉室宗亲,李易都不明白他哪来的火气和底气,竟敢如此说他,不知是太愚蠢,还是太耿直,总之,李易是是容不下他了。
随着荆南的消息传来,李易这边对荆南的攻略,也渐渐的有了框架,不过并未马上实施,因为李易现在有个很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扬州的俘虏问题。
先有李易之前在襄阳附近俘虏的败兵,再加上后来文聘陆续在江夏那边俘获的,如今襄阳城城外的俘虏足足有五万多人,纵然去芜存菁,挑去老弱病残,也能留下四万来人。
对于这些人,李易自然是要收编的,可是人数实在太多了,当这几万人拿起武器,那就是巨大隐患了,万一有人带着他们倒戈,纵然打不下襄阳城,但绝对能把李易的荆南攻略拖到明年。
而且这些兵马基本都是扬州人,都有家人在扬州,现在他们无所依托,不得已,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俘虏大营里面,可一旦他们感觉自己的性命无碍,肯定会有相当多的人逃离,选择回到扬州与家人团聚,这都是麻烦事。
对此,郭嘉,荀攸,还有蒯良蔡瑁他们全都纷纷给李易献言献策。
首先,蔡瑁表示,城外俘虏太多,每日消耗粮食甚多,虽然襄阳能够负担,却非长久之计,所以,他建议李易驱逐老弱,伤病之人,送他们回襄阳,以此来缓解襄阳粮食消耗。
蒯良当即反对,认为粮食消耗乃是小事,关键在于人心,之前李易能顺利让驻扎在襄阳城南,也就是乐就的那些部下投降,而且事后也没有祸端,主要就是因为李易让军中医师救治那些伤残之人,扬州军的士卒被李易的仁心打动,这才愿意安生投降,后来甚至还帮着李易去招揽其他扬州败军。
这时李易如果抛弃老弱伤病之人,出尔反尔不说,扬州军卒更会认为李易其实不过如此,将来纵然是在李易麾下效力,他们也会担心自身有了伤病而被李易抛弃,很难成为敢战精锐。
两人提议各有道理,争吵不休,李易也有点头大,好在荀攸及时的给出了一个让李易还算是满意的答案。
黄忠与黄叙也是许久未见,甚至差一点就生死两隔,特别是黄忠,如果当初战死,他最为放心不下的,也就是黄叙了。
然而此刻见到黄叙,虽然还是那瘦瘦的样子,但看身板比之过去,明显结实了一些,脸上更是有了血色,不像之前那样蜡黄,一看就是病秧子。
黄忠原本就有些泛红的眼睛再次湿润,又是欣慰,又是感动,他知道,黄叙能有这样子的变化,全都是李易的功劳,不然那两位神医纵然再怎样心善,又凭什么会对他儿子贴身照料?
想到这里,黄忠鼻子一酸,忍不住再次低头。
李易看着这父子二人,摇摇头,踢了踢黄叙的小腿,道:“还不快将你父亲搀扶起来。”
李易与黄叙见的多,举止上也就比较随便了。
“是,是!”
黄叙擦了擦眼睛,连连点头,然后拉住黄忠手臂,道:“父亲,襄侯因为来迎父亲,现在荆州上下官员全都在等候,父亲,起来吧。”
“这……”
黄忠本来是还想跪的,可一听因为自己的纠结让李易耽误事了,顿时就觉得不妥,只是他对于自己还不能释怀,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李易这时也拉住了黄忠的另外一条手臂,语重心长道:“黄将军乃是英雄人物,我还未到荆州时,就对将军甚是仰慕,只是后来因为与刘使君有些误会,所以才不好与将军直接接触太多。”
“惭愧,惭愧。”
黄忠低声应着,他现在对李易有了很大的好感,只是他这般的性格,做不到故意在李易面前说刘表的坏话来迎合,只能致歉了。
这时,李易语气一转,却是又道:“然而,今日我却是对将军有些失望。”
黄忠一怔,微微往李易这边侧了侧脑袋,而黄叙更是惊讶,诧异的看着李易,不明白他为何这么说。
李易叹息道:“为将者,须知胜败乃兵家常事,今日败了,只要人还没死,那就不妨事,改天再打回去就是了,就像我大汉之初,与霸王交手,还不是屡战屡败?可那又如何,垓下十面埋伏,笑到最后的还是高祖。”
黄忠轻轻点头,羞愧更甚。
李易搬过黄忠的身子,让他面对自己,然后说道:“将军不过是输了一场本就是必败的战局,有什么好自怨自艾的,特别是将军现在脱出囚笼,令郎也是身体大好,这都是喜事,将军更是应该趁机重新振作,努力做出一番事业,将来成就功名,让子孙以将军为荣,反之,将军若是如此消沉下去,只沉浸在一些旧事之中不能自拔,那黄将军就太叫人失望了,对不起子孙,更对不起你黄家的先人啊!”
黄忠被李易一番话说的脸色通红,下意识的就想转头避让李易的目光,但黄叙已经忍不住了,再次拜倒在李易面前,大声道:“主公,叙与父亲今后愿为主公肝脑涂地,至死不渝!”
李易见状笑道:“你倒是表忠心来的勤快,只是,什么时候你都能替你父亲做主了?”
黄叙知道李易是在打趣他,赶忙抬头看着自家父亲,目光中既有恳求,也有期待。
黄忠知道以如今的情形,其实也没什么更多的选择了,深吸了一口气,轻轻挣开李易的手,后退一步,沉声道:“襄侯于我儿有再造之恩,于黄某亦有活命之德,而黄某不过一莽夫,蹉跎半生,却一事无成,如此愚钝之人却能得襄侯看中,忠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襄侯,是来想去,今后唯有将这条性命交给襄侯!”
“将来只要襄侯有命,纵然前方刀山火海,我父子绝不退缩半步,还望襄侯收留!”
说罢,黄忠再次以额点地,不过这次的意思与之前就大为不同了。
李易大喜,脸上都笑出了花,一步跨到黄忠身前,将黄忠托了起来,目光闪闪,紧紧握着他的手臂道:“今后能黄将军相助,是李易三生之幸,易,大事可成!”
“主公!”
黄忠抱拳,重重的喊了一声,只是他心中多少还有点惭愧,他觉得李易太高看他了,什么三生之幸,什么大事可成,黄忠感觉自己真的有些承受不起。
然而李易可不是恭维黄忠,他是真的高兴,他身边将领都是小年轻,虽然用着顺手,可李易总感觉心虚,现在终于有个年纪大的,还能镇场子的,自然是高兴了。
“哈哈,好,将军请放心,既然将军以易为主,易将来也必不相负,对了——”
李易忽然拍了一下脑门,道:“将军可能还不知道,令郎跟随两位神医之后,虽然是在书院任职,但战时却也编入军中,应对后勤之事,主要负责安排救治伤员,虽然比不得将军冲锋在前,但只要兢兢业业,一样可立军功,将来一样可与将军上阵!”
黄忠闻言,有些意外的看向黄叙,黄叙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启禀父亲,的确是这样的,而且今后……”
说到这里,黄叙忽然打住,转头看向李易,见李易笑着给他点头,这才继续道:“今后不久,主公于荆南或有战事,儿子也会随军同行,而且儿子已经决定长留军中,虽然不能斩将夺旗,却可为父亲,以及其他诸位将军,解除伤病之忧,如此,也算是继承父亲家业!”
黄忠嘴角动了动,缓缓浮现一抹笑容,轻声道:“好,好孩子!”
李易在一旁看得却是有些唏嘘,他虽然还没儿子,可如果就一个独子的话,李易绝对是舍不得把他往战场上送的。
收敛心神,李易向这对父子笑道:“好了,之后你父子有的是时间说话,现在还是先回去喝酒才是正事,黄将军,稍后便坐我身边,我要与黄将军饮上三百杯!”
黄忠虽然有点羞于见人,但李易都这么说了,也就不在含糊,道:“能与主公同席,是黄某荣幸。”
李易笑了笑,当即就要往回走,却见郭嘉蒯良等人向这边走了过来。
郭嘉见李易与黄忠说笑,当即上前一步,大声道:“嘉恭喜主公,再得一猛将!”
其他人也纷纷上前说道:“恭喜襄侯。”
李易哈哈一笑,道:“同喜,同喜,今日大家不醉不归!”
说罢,众人便簇拥着李易回到宴会之上。
之后的的酒宴就很安稳了,除去伏德几次向李易欲言又止之外,一切都很正常,等酒宴结束,李易又留下黄忠谈了一些关于刘磐的事,然后襄阳,或说整个荆州,便进入了全新的一页。
在政务方面,因为刘表之前就做得很不错,李易便没有画蛇添足的,非要在短时间内做什么改变,李易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针对荆南的攻略计划,以及被俘扬州军的安置,处理工作上。
首先,荆南四郡那边在得到了李易的军令后,没有一个来襄阳拜见李易,更别提派兵来给李易使唤了,哪怕后来李易正式被朝廷任命为荆州牧,情况亦是如此。
不过荆南四郡那边虽然全都没有按照李易的命令行事,但态度方面是有区别的。
首先是韩玄那边,他的态度比较模棱两可,回信中拽文拽的李易都不明白他想说什么,总而言之就是表示自己愿意服从李易的指挥,按时缴纳赋税,但就是不想去襄阳。
李易把回信交给郭嘉和荀攸他们分析,他们给出的结果是,韩玄很可能原本是想来的,可是因为刘表的死讯,心生畏惧,害怕李易是借机害他性命,所以不敢来了。
特别后来李易又任命了蔡瑁为长沙太守,虽然蔡瑁并没有去上任的意思,但这件事不管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李易对韩玄没多少善意,韩玄心中警惕倒也理所应当。
然后就是武陵太守金旋,金旋本人虽然没到,兵也没派,却是让使者给李易送来了厚礼,相当厚重,就连蒯越这个本地大户看了之后也是连连咂舌。
金旋的使者告诉李易,金旋认为李易是当世英雄,是当之无愧的荆州之主,他非常仰慕,也愿意派兵,只是中间有长沙与零陵阻隔,实在难以容许大军通过,所以如今金旋正在与二郡太守商议,只等他们同意,立刻就会派出兵马北上,交给李易调遣。
金旋的心思比较好猜,李易自己就看明白了,这是不想来襄阳,同时又畏惧李易将来打过去找他算账,便把锅甩给了长沙和零陵。
如果将来李易不去荆南,金旋估计是一辈子都跟那两郡谈不拢的,可相反,李易只要去了荆南,随便把长沙或者零陵给占了,这家伙多半就是个纳头便拜的主。
李易很看不上金旋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看似安稳,可实际上就跟寒号鸟一般,根本就是在得过且过,就跟等死似的,非常愚蠢。
李易又找蒯越问了问,好被告知,金旋为人贪婪,特别爱财,搜刮百姓很是厉害,且生活奢靡,之前刘表就非常不喜这人,只是天高皇帝远,刘表也管不住金旋,只能去信规劝,但是没多少效果就是了。
收集到这些消息,金旋的结果基本就已经注定了,不过他毕竟有些远,李易也就没把他放在首要关心的位置上。
最后就剩下桂阳太守赵礼与零陵太守刘度了,不同于之前那两位虽然拒绝,但在言语上,对李易还是很小心的,可这两人的回复中却是压根就没有半点善意。
赵礼直接回信称,桂阳太远,出兵耗费巨大,所以就不派兵了,至于他自己,因为近日要续弦,所以呢,恕难从命。
看到赵礼的回信,李易其实还好,笑笑就给扔一边了,可他身边那些人却是非常气愤,认为赵礼是在故意羞辱李易,将来必须要给其一个教训。
李易没着急就赵礼的态度做出回应,他倒想起了一件事,刘备征荆南的时候,当时的桂阳太守好像是赵范来着,而且赵范还想用他的漂亮嫂嫂与赵云当兄弟,也不知那个赵范跟赵礼是不是一家人。
赵礼的态度,李易没往心里去,不过在看到刘度的回信后,李易的目光就有些不善了。
因为刘度很嚣张,直言李易害死刘表,窃取州牧之位,如此恶心,是为贼!
刘度虽然姓刘,却不是汉室宗亲,李易都不明白他哪来的火气和底气,竟敢如此说他,不知是太愚蠢,还是太耿直,总之,李易是是容不下他了。
随着荆南的消息传来,李易这边对荆南的攻略,也渐渐的有了框架,不过并未马上实施,因为李易现在有个很迫切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扬州的俘虏问题。
先有李易之前在襄阳附近俘虏的败兵,再加上后来文聘陆续在江夏那边俘获的,如今襄阳城城外的俘虏足足有五万多人,纵然去芜存菁,挑去老弱病残,也能留下四万来人。
对于这些人,李易自然是要收编的,可是人数实在太多了,当这几万人拿起武器,那就是巨大隐患了,万一有人带着他们倒戈,纵然打不下襄阳城,但绝对能把李易的荆南攻略拖到明年。
而且这些兵马基本都是扬州人,都有家人在扬州,现在他们无所依托,不得已,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俘虏大营里面,可一旦他们感觉自己的性命无碍,肯定会有相当多的人逃离,选择回到扬州与家人团聚,这都是麻烦事。
对此,郭嘉,荀攸,还有蒯良蔡瑁他们全都纷纷给李易献言献策。
首先,蔡瑁表示,城外俘虏太多,每日消耗粮食甚多,虽然襄阳能够负担,却非长久之计,所以,他建议李易驱逐老弱,伤病之人,送他们回襄阳,以此来缓解襄阳粮食消耗。
蒯良当即反对,认为粮食消耗乃是小事,关键在于人心,之前李易能顺利让驻扎在襄阳城南,也就是乐就的那些部下投降,而且事后也没有祸端,主要就是因为李易让军中医师救治那些伤残之人,扬州军的士卒被李易的仁心打动,这才愿意安生投降,后来甚至还帮着李易去招揽其他扬州败军。
这时李易如果抛弃老弱伤病之人,出尔反尔不说,扬州军卒更会认为李易其实不过如此,将来纵然是在李易麾下效力,他们也会担心自身有了伤病而被李易抛弃,很难成为敢战精锐。
两人提议各有道理,争吵不休,李易也有点头大,好在荀攸及时的给出了一个让李易还算是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