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没想到自己只是随口一问,黄叙竟然说就的这么来劲,瞧着他那眼睛闪光,满脸发红的模样,文聘摇头失笑,继续往前走。
    黄叙见状,自然赶忙嘴上,不过口中还在给文聘说着李易的各种好。
    文聘默默听着,表面上没有任何的表示,可事实上,在文聘心里,又何尝没有将刘表与李易做过对比?
    只是他到底不是少年人了,不像黄叙这般,单纯的是以谁更“厉害”来做评判。
    不过有了黄叙在一旁絮叨,文聘也难免多想了一些事,特别是当他看到道路两旁伫立站岗的,如泥塑般一动不动的军士,更是忍不住频频注视,眸中也闪烁着火热。
    一个性格沉稳,作风偏向保守的将军,最喜欢的是什么兵,自然是最听话,纪律性最好的兵,而李易的这支忠义军,正是文聘所好。
    恋恋不舍的在那些军士身上多看了几眼,文聘很快就随着黄叙到了书院的广场,这里已经有了不少人,都是前来观礼的,文聘没往相熟的人身边凑,而是随便找了个地方呆着,听着周围人的谈话,其中半数是在称赞李易麾下军士气势骇人,还有一半,则是在讨论着李易送到他们手中的小册子——还是易数之法以及三篇蒙学经典。
    不过此时那三篇蒙学经典已是经过蔡琰、黄月英等人之手的补全版本。
    必须要说明,这些书册的署名只有李易一个,且都是线装纸书,不管是从其中内容来讲,还是书册本身,都是吸引人目光的存在。
    而且李易这家伙故技重施,跟第一次一样,依旧是每家就送一本,想要看全乎了,那就讨论的更热烈一点吧。
    文聘手中也有一份,是易数之法,他趁着空闲翻看了几页,虽然看的不是很明白,但也知道里面是有真东西的,而且文聘隐约能感觉到,这本书对于排兵布阵上可能有大用,是以文聘虽然脸上没什么表情,心中却是暗赞了一声妖孽。
    一个什么都会,还什么都精的李襄侯,也只能说他是妖孽了。
    黄叙见文聘似乎对此易数颇为感兴趣,便带着几分显摆的给文聘讲解了起来,文聘也不介意,认真听着,不时的点头,正说到兴起之处,忽听前方广场上传来一阵钟鼓之声,两人顿立即禁声,周遭其他宾客停下原本动作,做肃然姿态。
    李易今日拿出的文章算术,虽然单纯就文学上算不上太厉害,但对于蒙学一道确实是作用非凡,将来推广天下,只凭此李易最起码也是文学泰斗那样的地位,到访宾客都是明白人,自然也对李易报以尊敬。
    很快,李易带着蔡邕与黄承彦来到了广场中央,在贾诩的指挥下,伴着鼓乐声先是先是祭拜天地,然后又请出了孔孟,韩非,老子,甚至还有鬼谷子等一系列学派的大佬牌位,挨个拜了一遍。
    瞧见这一幕,许多宾客看的是目瞪口呆,毕竟李易这么干明显不合规矩,只是再一想,传说李易好像是鬼谷子门下,又好像是一位叫岳飞的隐士的关门子弟,全都是传言,非要分辨李易学的到底是儒家,法家,还是什么,却是没一个人能说清。
    李易此时正好拜到鬼谷子,听着台下那细微的声音,并不以为意,他可是早有想法,孔孟之道本身并没什么不好的,可后世为什么歪了?以至于叹伶仃的人越来越少,水太凉、头皮痒者反而比比皆是?
    盖因一家独大,从学问沦为“器具”,而李易作为穿越者,自然不会容许这种情况发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必须的,如果有人敢跟他在这件事上死磕,李易完全不介意去刨他们祖坟。
    不多时,那些礼数完成,李易宽袍大袖,施施然走到广场中的一处小高台上,对着四方拱手一揖,朗声道:“诸位!”
    来客纷纷还礼,李易也起身,脸色肃然,道:“易出身卑微,本当以读书务农终此一生,然而,世道不平,先有黄巾之祸,后有董卓之乱,使天下不得太平,黎民不得生息,易每每想到此处,便心痛有如刀绞,偶尔午夜惊醒,也是泪湿衾被。”
    李易深吸一口气,抹抹眼角,继续道:“所以,易想为国为民做点事情,尽管易出身平庸,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易身为七尺男儿,怎能无视天下百姓苦难,只顾逍遥山林?”
    “于是,李某便舍弃家业,孤身奔赴洛阳,立誓要做一番大事!”
    在场观礼之人,原本不少只是来走个过场,但此时许多人脸色相比之前已经郑重了许多,毕竟李易的话实在是有煽动性。
    李易对着天上拱了拱手,道:“幸得上苍垂青,易先斩华雄,后诛董卓,于是,易欢喜非常,以为大功告成,天下百姓至此就可安居乐业,便向天子请辞,希望重归山林,做个逍遥自在之人,但陛下盛情挽留,易无法推辞,只能厚颜暂居南阳太守之位。”
    “易自知才能不足,不敢有片刻懈怠,幸得有诸多贤才相助,这才使得南阳逐渐安定,只待今年秋收之后,南阳百姓再不会有饥饿之忧。”
    “可是!”
    李易一握拳,忽然加重了语气,道:“南阳虽然安定,可天下却不安宁,自董卓之后,长安洛阳之地,百姓生计依然苦不堪言,河北之地,战事连连,据说十室有九室为空,至于中原,同样苦不堪言,如今宛城附近,就有许多百姓是从北方逃难而来。”
    “诸位,明明国贼已除,但天下百姓困苦依旧,谁能告诉李某,这是为何!”
    李易的这一声发问几乎是吼出来的,仿佛带着不甘,激愤,又好像蕴含着无奈,悲凉,让在场许多人,也不禁顺着李易的思路低头沉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场中人虽然多是世家,算不上是普通的老百姓,但君王社稷尚且以民为本,这些世家又岂能例外?
    虽然世家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只要世家们的脑子里没坑,他们肯定也希望天下是太平的,毕竟覆巢之下无完卵,之前的黄巾就是例子,那时倒霉的世家有多少?
    当然,在场也有一些聪明人,并不会简单的被李易的三言两语带动,他们关注的不是李易的话,而是李易本身,思考李易为何要说这些话?
    李易停顿了几个呼吸的功夫,下面一片静悄悄,不管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还是说,压根就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全都没人出声。
    “呼……”
    李易吐出口气,缓缓道:“看来,诸位是不知道了,呵呵,其实,李某也不知道。”
    有个别神经粗大的人这时发出了笑声,但很快就被临近的相熟之人给按下。
    台上李易也笑了一声,不过却是苦笑。
    “易思虑良久,想救万民于水火,直到偶然得见张机,华佗两位神医,方才有所领悟。”
    “今日这里多是南阳人,对张机自然熟悉,李某也多说,至于华神医,诸位可能略有生疏,但其医术却是不再张机之下,早先襄阳蔡军师重伤垂危,遍请荆州医师无人能救,最后是华神医妙手回春,这才让蔡军师康复如初!”
    李易身后不远的华佗走出来一步,向众人行了一礼,算是露了个脸,李易轻轻点头,继续道:“当时易认为,医者既然可以救死扶伤,世上若有千万医者,岂不是可叫百姓今后再不受那病痛之苦?”
    李易抬手往那两位神医方向一指,道:“所以,易便请求两位神医今后抛却门户之见,广收弟子传授医道,造福苍生,易所请冒昧,但两位神医度量亦非常人,得知易所求并非是为私利,而是为百姓生计,便欣然应允,且拿出全部积蓄,用以修建学堂。”
    “如今,两位神医已经编撰医术七策,坐下弟子三百余人,今日书院开山之后,还会收纳更多弟子,等将来弟子学成再传弟子,千万医者造福天下,两位神医之名定可流芳百世!”
    说到这里,李易转身退后一步,道:“两位先生功德无量,请受易一拜!”
    李易说罢,便向两位神医行礼,而在一旁不远,还有百十号白袍少年人,都是两个神医的弟子,也跟着向两人行礼,口中颂道:“请师尊受弟子一拜!”
    至于世家那边,短暂沉默后也有了动静。
    虽然如今医师地位一般,可那主要还是因为医师本身水平问题导致的,而张机与华佗两人在医术方面不存在问题,这样的人只要广收弟子,肯定是要惠及世人的,于是,不少世家之人也纷纷躬身向两位神医行礼。
    张机与华佗赶忙回礼,然后张机上前一步,向李易一揖到底,道:“襄侯褒奖,张机惭愧。”
    “张机作为医者,半生行医,因为曾经救活一些性命,时常以此自满,直到见到襄侯,听闻襄侯那造福天下之言,方才知道何为胸怀仁厚,更对过往自满惭愧万分,所以,将来医道若能广传天下,功劳全在襄侯,还请襄侯受我等医者一拜!”
    张机说罢,带着华佗以及那一群学生,呼啦啦的又向李易拜了下去。
    李易做惭愧状,上前将两人扶了起来,心中却是给张机点赞,张机刚才说话的时候眼泪都流了下来,也不知道是真情流露,还是装给众人看的。
    显然,之前双方的话,固然是在称赞张机与华佗,可归根究底,还是在给李易自身造势加分,也是为他接下来的话做铺垫。
    李易安抚了张机华佗,重新回到广场中央,脸上的微笑渐渐散去,转为叹息,然后道:“易得两位神医相助后,心中欢喜,直到有一日遇到蔡中郎,蔡中郎见我面有喜色,问我为何,我坦言相告,然后蔡中郎又问我,人有疾,医者可医,然而国有疾,何以医?”
    广场上顿时就是一阵窃窃私语之声,李易的这个话题一下放的太大了。
    在场之人说起来多是世家大族,但实际上就是一些中小地主,平日里眼光多局限在一城,一郡,了不得一州之内,除了个别怀揣大抱负的,有几人会天天把国家挂在嘴边?
    现在李易忽然表示国家有病,需要医治,对众人来说,这个命题实在大了点,也远了点……
    停顿片刻,李易抬手压了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继续道:“这个问题,易思索良久,最先以为兵戈锋利,可医国家,然而河北公孙瓒与袁绍,麾下皆是天下最为精锐之士,可结果如何,厮杀一年有余,不知多少百姓家园沦为焦土……”
    “易又想,孔孟之道可救国家,然蔡中郎却又说,荆州刘使君乃天下儒学楷模,然江夏如何?”
    不远处的蔡邕的脸一下就黑了,暗骂自己这个便宜女婿无耻,这番话竟然没事先给他通个气。
    李易尽管没回头,却也知道蔡邕肯定不高兴,但他也是没办法,他开书院可不是给儒家传道的,所以,李易必须要提出质疑,只是他直接去质疑的话,肯定会有人反驳,以李易的文学功底,肯定呵呵,所以,李易干脆就把蔡邕这位大儒,还有刘表那个反面教材拿出来,有这俩人在前面挡着,除非是论语读傻了的一根筋,谁来找李易理论?
    在场又有不少人小声讨论着,间或夹杂着几声笑声,这次倒是没人阻止,毕竟李易拿刘表说事,确实有点“意思”。
    “唉。”
    李易仰天长叹,唏嘘道:“易才学浅薄,始终不能找到医国之道,但易却不灰心,易觉得,之所以求之不得,是因为易一人之力太过弱小,倘若能够网罗天下贤才,众人集思广益,难道还不能寻找医国之道?”
    “所以,易到南阳之后,便立即命人建设书院,且抛弃旧制,在书院设立诸多学堂,如文、法、兵、农、医等等一共近十类目,而且将来还会更多学科,为的就是汇聚天下英才于此,教授英才于此,以众人智慧,寻找那医国之道!”

章节目录

三国之化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曲书屋只为原作者鹰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鹰狐并收藏三国之化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