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军连着骂了几个时辰,城上的蜀军还是一直一声不吭,最多会有几十支箭从城头上射了下来,看来他们也是按压不住怒火,但苦于傅佥的命令,不敢出声,只能以这种方式发泄一下。
只不过魏军所站的位置,基本上都在一箭之地外,蜀兵的箭射过去,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引来了魏兵们的一阵群嘲,骂得的更起劲了。
蜀兵们那个叫憋屈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也太窝囊了,最起码也让他们喊上两嗓子,对骂上几句,也可以出出胸中的怨气。
但傅佥却是始终没有改变命令,魏军那刺耳的聒噪声丝毫没有影响到傅佥的心境,反而让他陷入了沉思。
魏军没有派攻城的步兵来进攻,反倒是派了一支不具备攻城能力的骑兵前来,这操作,着实是让人有些摸不透。
难道魏军着急忙慌地跑到阳平关下,只为了亮一亮嗓子?
蜀军占据着城防之利,魏军如果就这么喊上几嗓子,守军就出城迎战,那岂不是说蜀军的守将无脑吗,也只有脑子进水的人才会受一通刺激盲目的出城迎战。
正常的情况下,魏军这么一通操作肯定是一无所获的,但明知是这个结果,魏军为何还有如此乐此不疲地前来挑战,他们究竟有什么企图呢?
事也反常必为妖,这里面肯定是有文章的。
现在傅佥要做的就是冷静对待,查明原委,他身负阳平关防守之重责,对魏军的任何举动都不敢掉以轻心,也许在魏军这看似无脑的行动之下,真得掩藏着不可告人的诡计。
而在查明真相之前,傅佥要做的,就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
魏军那边叫骂了几个时辰,虽然开头的兴致很高,但这独角戏唱多了,也自觉得很无趣,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嘛。
所以连续地骂半天之后,魏军也是口干舌燥,气势萎靡,再没有初到阳平关之下的那劲头了。
文鸯看了看魏兵的气势,再看看已经摇摇欲坠的红日,看来就算是骂阵到天黑,蜀军也是不可能出战的,于是文鸯下令鸣金收兵。
在前头的魏军叫阵的时候,后面的队伍已经将宿营地给弄好了,宿营地就驻扎在距离阳平关前五六山的一座土山之上,土山地势不高,坡度也比较缓,适合骑兵出入。
这块地方是文鸯亲自选定的,这里距阳平关很近,在此宿营,居高临下,也不怕蜀军前来偷袭。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水源比较远,土山上没有泉眼,大军所需的饮水都得从数里的一条河流去取。
不过这显然算不是什么,以蜀军那龟缩的架式,魏军丝毫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来切断水源,更不可能对魏军营地进行偷袭,所以这片营地,应当是高枕无忧的。
鸣金之后,魏军很快地就撤退了,他们在土山的营地上燃起了篝火,吃起了晚饭,站在阳平关的城头上,都可以看到那喧闹的情景,一直到人定时分,魏军营地才渐渐地平息下来。
魏军撤离之后,傅佥立刻派遣斥侯兵潜出城去,出城的时候,也不打开城门,而是采用吊筐,直接将斥侯兵从城头给吊下去。
现在傅佥急需要摸清汉中魏军的情况,如果没有任何的情报来源的话,那傅佥在阳平关就等于是聋子瞎子,所以想要搞清楚魏军的真实意图,傅佥就必须要派人去刺探军情,并且想办法和蒋斌王舍取得联系。
毕竟整个汉中的防御体系是同气连枝的,互为犄角,阳平关和汉城乐城必须保持一致的防御部署,构筑起汉中的防御三角来。
还好魏军并没有对阳平关实行进行封锁似的包围,不过想想也不太现实,魏军只有三千人到达阳平关下,势单力薄的多,根本就没有力量对阳平关进行全面的封锁。
这样傅佥派出去的斥侯便可以活动自如,这些斥侯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毕竟他们对汉中一带的地形地势太熟悉了,那怕是夜间行动,也是如履平地,不受任何的影响。
天亮的时候,斥侯兵给傅佥带来了几个重要的消息,魏军一大半的主力都在向汉城方向集结,至于乐城那边,只有七八千人的军队在构筑壕垒。
至于阳平关附近五六十里的范围,并没有其他的魏军驻扎,最近的营地也在定军山,不过也是只有几千人而已。
至于更为详细的情报,还在侦察之中,毕竟只有短短的一夜,蜀军斥侯兵能掌握的情报也是极为有限的。
不过就从这些极为有限的情报之中,傅佥大致也勾勒出了一幅魏军的动向图。
从现在魏军的排兵布阵上面来看,他们对乐城是并不打算攻城了,而是要采用长期围困的办法,而对汉城则是集中了重兵,准备要强攻之。
这样的战术部署,倒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魏军的兵力有限,如果同时对汉城乐城阳平关发起进攻的话,那肯定会显得兵力不足,所以集中兵力首先攻其一点,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至于先攻击哪一点,其实都有可能,关键就是看魏军领军的都督邓艾的喜好了,如果想要步步为营拿下汉中的话,首先会攻打乐城,次打汉城,最后攻打阳平关,对汉中的三个战略目标逐一取之。
如果想要直取蜀中的话,首先进攻阳平关是必须的,但就算是拿下了阳平关,魏军如果长驱直入攻到蜀中的话,依然还得考虑汉乐二城蜀军的事情,毕竟这两城之中,尚有两万蜀军,一旦魏军的战线拉长,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会很多,而漫长的补给线则是成为他们最为致命的弱点,一旦被切断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魏军最为稳妥的战略还是先拿下汉中,彻底地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向蜀中进军。
从这个战略角度出发的话,那么攻打汉城便是成为了首选。
只不过魏军所站的位置,基本上都在一箭之地外,蜀兵的箭射过去,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引来了魏兵们的一阵群嘲,骂得的更起劲了。
蜀兵们那个叫憋屈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也太窝囊了,最起码也让他们喊上两嗓子,对骂上几句,也可以出出胸中的怨气。
但傅佥却是始终没有改变命令,魏军那刺耳的聒噪声丝毫没有影响到傅佥的心境,反而让他陷入了沉思。
魏军没有派攻城的步兵来进攻,反倒是派了一支不具备攻城能力的骑兵前来,这操作,着实是让人有些摸不透。
难道魏军着急忙慌地跑到阳平关下,只为了亮一亮嗓子?
蜀军占据着城防之利,魏军如果就这么喊上几嗓子,守军就出城迎战,那岂不是说蜀军的守将无脑吗,也只有脑子进水的人才会受一通刺激盲目的出城迎战。
正常的情况下,魏军这么一通操作肯定是一无所获的,但明知是这个结果,魏军为何还有如此乐此不疲地前来挑战,他们究竟有什么企图呢?
事也反常必为妖,这里面肯定是有文章的。
现在傅佥要做的就是冷静对待,查明原委,他身负阳平关防守之重责,对魏军的任何举动都不敢掉以轻心,也许在魏军这看似无脑的行动之下,真得掩藏着不可告人的诡计。
而在查明真相之前,傅佥要做的,就是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
魏军那边叫骂了几个时辰,虽然开头的兴致很高,但这独角戏唱多了,也自觉得很无趣,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嘛。
所以连续地骂半天之后,魏军也是口干舌燥,气势萎靡,再没有初到阳平关之下的那劲头了。
文鸯看了看魏兵的气势,再看看已经摇摇欲坠的红日,看来就算是骂阵到天黑,蜀军也是不可能出战的,于是文鸯下令鸣金收兵。
在前头的魏军叫阵的时候,后面的队伍已经将宿营地给弄好了,宿营地就驻扎在距离阳平关前五六山的一座土山之上,土山地势不高,坡度也比较缓,适合骑兵出入。
这块地方是文鸯亲自选定的,这里距阳平关很近,在此宿营,居高临下,也不怕蜀军前来偷袭。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水源比较远,土山上没有泉眼,大军所需的饮水都得从数里的一条河流去取。
不过这显然算不是什么,以蜀军那龟缩的架式,魏军丝毫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来切断水源,更不可能对魏军营地进行偷袭,所以这片营地,应当是高枕无忧的。
鸣金之后,魏军很快地就撤退了,他们在土山的营地上燃起了篝火,吃起了晚饭,站在阳平关的城头上,都可以看到那喧闹的情景,一直到人定时分,魏军营地才渐渐地平息下来。
魏军撤离之后,傅佥立刻派遣斥侯兵潜出城去,出城的时候,也不打开城门,而是采用吊筐,直接将斥侯兵从城头给吊下去。
现在傅佥急需要摸清汉中魏军的情况,如果没有任何的情报来源的话,那傅佥在阳平关就等于是聋子瞎子,所以想要搞清楚魏军的真实意图,傅佥就必须要派人去刺探军情,并且想办法和蒋斌王舍取得联系。
毕竟整个汉中的防御体系是同气连枝的,互为犄角,阳平关和汉城乐城必须保持一致的防御部署,构筑起汉中的防御三角来。
还好魏军并没有对阳平关实行进行封锁似的包围,不过想想也不太现实,魏军只有三千人到达阳平关下,势单力薄的多,根本就没有力量对阳平关进行全面的封锁。
这样傅佥派出去的斥侯便可以活动自如,这些斥侯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毕竟他们对汉中一带的地形地势太熟悉了,那怕是夜间行动,也是如履平地,不受任何的影响。
天亮的时候,斥侯兵给傅佥带来了几个重要的消息,魏军一大半的主力都在向汉城方向集结,至于乐城那边,只有七八千人的军队在构筑壕垒。
至于阳平关附近五六十里的范围,并没有其他的魏军驻扎,最近的营地也在定军山,不过也是只有几千人而已。
至于更为详细的情报,还在侦察之中,毕竟只有短短的一夜,蜀军斥侯兵能掌握的情报也是极为有限的。
不过就从这些极为有限的情报之中,傅佥大致也勾勒出了一幅魏军的动向图。
从现在魏军的排兵布阵上面来看,他们对乐城是并不打算攻城了,而是要采用长期围困的办法,而对汉城则是集中了重兵,准备要强攻之。
这样的战术部署,倒也没有什么奇怪之处,魏军的兵力有限,如果同时对汉城乐城阳平关发起进攻的话,那肯定会显得兵力不足,所以集中兵力首先攻其一点,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至于先攻击哪一点,其实都有可能,关键就是看魏军领军的都督邓艾的喜好了,如果想要步步为营拿下汉中的话,首先会攻打乐城,次打汉城,最后攻打阳平关,对汉中的三个战略目标逐一取之。
如果想要直取蜀中的话,首先进攻阳平关是必须的,但就算是拿下了阳平关,魏军如果长驱直入攻到蜀中的话,依然还得考虑汉乐二城蜀军的事情,毕竟这两城之中,尚有两万蜀军,一旦魏军的战线拉长,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会很多,而漫长的补给线则是成为他们最为致命的弱点,一旦被切断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魏军最为稳妥的战略还是先拿下汉中,彻底地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向蜀中进军。
从这个战略角度出发的话,那么攻打汉城便是成为了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