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西陵长围防御体系上仅靠蜀军和西陵军以及军心不稳的江陵军是很难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的,姜维竭尽全力,也是捉襟见肘,难以周全。
现在好在陆抗罗宪及时地赶到,也算是解了姜维的燃眉之急,而司马伦的到来,更是锦上添花,让姜维在兵力的布置上面游刃有余。
而且司马伦所率的这支军队,便是当年由关陇入蜀的那支司马军,司马军虽然惨败于曹亮之手,但这些将士可都称得上是百战余生的猛士,能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生存下来的,都是真正的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司马伦降蜀之时,麾下共计有十万大军,气势煌煌,实力与蜀国不相上下,只不过在陇西之战中,损失惨重,不得以才放弃了关陇,撤到了汉中。
尽管如此,司马伦依然还是拥兵五万,再度与姜维北伐之时,也未曾有过多的损失,后来刘禅召他们进京,司马伦便随同姜维南下成都了,其麾下的人马皆由钟会统率,镇守阴平、武都。
这次刘禅对姜维收复荆州的计划很感兴趣,司马伦便提议向荆州增派援军,但刘禅却苦无余兵,毕竟成都的御林军是拱卫都城的,没有特别的原因,是绝不可以轻易调动的。
于是司马伦便建议从阴平那儿将自己麾下的人马调过两万来,这样便可以凑够援荆人马了。
当然司马伦也不敢轻易地将钟会那儿的人马给调空了,沓中本来是战略要地,扼守着阴平武都的咽喉要冲,如果沓中兵力太过空虚的话,就会给邓艾留下趁虚而入的机会,所以这两万人马是司马伦所能调动人马的上限。
当初降蜀之时,司马伦便和姜维有所约定,司马军的军事统帅之权永远掌握在司马伦的手中不予变更,所以这支军队也只有司马伦才有权调得过,别人那怕是大将军姜维甚至是后主刘禅也无法调动得了。
后主一听司马伦愿意调动司马军入荆州,不禁是大喜过望,立刻下旨让司马伦调兵出征,同时还加封宗预和廖化两位老将为左右车骑将军,随同司马伦一起出征。
宗预以前就曾多次出使吴国,对吴国的情况比较熟悉,而廖化本身就是荆州人,早年就在关羽的麾下任职,荆州失守之后,才到的蜀中,此番刘禅让宗预和廖化随同司马伦出征,便有用他们为向导之意,毕竟司马伦此前从来也没有到过荆州,而宗预和廖化对荆州是极为熟悉的。
除了做向导之外,宗预和廖化也算得上是蜀国成名已久的大将了,尤其是廖化,擅长做先锋,摧城拔寨,所向披靡,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依旧是老当益壮,勇猛无敌,刘禅特意地点他为先锋,就是为了帮司马伦开路的。
这次司马伦来援,给姜维带来的是更多的底气,在原来的军队占比之中,吴军占据了大头,蜀军只是占据着一小部分的比例,那怕步协明确地表示愿意听从姜维之命,但吴军那边人员庞杂,姜维在布防的时候,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如今罗宪回归,司马伦增援而来,让蜀军的人数激增,蜀吴两军的占比虽然还是吴军略多一些,但双方的差距也不太大了,这让姜维在调兵遣将方面,便游刃有余的多了。
再怎么说,也是自家的军队指挥起来得心应手,姜维不管安排谁来担当要职,也是一百个放心的,如果换作是吴军方面的将领,姜维就得斟酌一二了,可不可堪大用,还得以观后效。
毕竟在战场上打仗,往往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就如同当年诸葛亮重用马谡去守街亭一般,诸葛亮对马谡十分的信任,马谡也是信誓旦旦地立下了军令状,但结果却是大败而归街亭失守,将蜀军大好的北伐形势给毁于了一旦,最后虽然将马谡给斩首了以谢罪,但诸葛亮以后的历次北伐,再也没有达到过那样的高度了。
有着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所以姜维在排兵布阵的时候,态度是极为的慎重的,只有能让姜维信任的人,才会被姜维安排到重要的防御要塞上去。
但这次出征,姜维所带的大将并不多,像姜维以前所重用的傅佥、蒋舒、王舍、蒋斌这些将领,俱都在汉中担任要职,根本无睱分身跟姜维到荆州来,这也导致姜维在用人的时候,面临着一个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吴军那边的将领倒是比较多,但能得到姜维信任的却是廖廖无几,毕竟姜维对他们的能力水平确实不太了解,让他们去担负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倒是无碍,可是在关键的位置上,却马虎不得,一旦出现问题,就如同马谡丢了街亭一样,导致满盘皆输的局面,那可真就是悔之莫及了。
现在罗宪和司马伦的到来,终于能让姜维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以罗宪和司马伦的能力,确实也可以让姜维放下心来委以重任。
而且陆抗地到来,也给姜维吃了一颗定心丸,陆抗乃是吴国的名将,其资历水平,都堪称是顶尖的存在,而且姜维最为看重的,是陆抗的治军能力。
步协虽然指挥吴军撤离到了西陵,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步协的统率能力有限,有一半左右的吴军服调不服管,甚至是阳奉阴违,给姜维的布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陆抗到来之后,杀伐果断,毫不留情地便处斩了朱乔,做为吴国在荆州的最高长官,陆抗也确实有杀伐的权力,可以起到震慑全军的作用。
所以说,陆抗的到来,最大的作用就是他的威慑力,吴军诸将莫敢不从,整个军队的凝聚力是陡然地提升了起来。
拥有凝聚力的军队才能有战斗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陆抗依靠着他的铁血手段,将吴军松散的各部人马迅速地完成了整合,从而形成了战斗合力,让姜维的西陵之战变得更有把握。
现在好在陆抗罗宪及时地赶到,也算是解了姜维的燃眉之急,而司马伦的到来,更是锦上添花,让姜维在兵力的布置上面游刃有余。
而且司马伦所率的这支军队,便是当年由关陇入蜀的那支司马军,司马军虽然惨败于曹亮之手,但这些将士可都称得上是百战余生的猛士,能在血与火的战场上生存下来的,都是真正的精锐中的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司马伦降蜀之时,麾下共计有十万大军,气势煌煌,实力与蜀国不相上下,只不过在陇西之战中,损失惨重,不得以才放弃了关陇,撤到了汉中。
尽管如此,司马伦依然还是拥兵五万,再度与姜维北伐之时,也未曾有过多的损失,后来刘禅召他们进京,司马伦便随同姜维南下成都了,其麾下的人马皆由钟会统率,镇守阴平、武都。
这次刘禅对姜维收复荆州的计划很感兴趣,司马伦便提议向荆州增派援军,但刘禅却苦无余兵,毕竟成都的御林军是拱卫都城的,没有特别的原因,是绝不可以轻易调动的。
于是司马伦便建议从阴平那儿将自己麾下的人马调过两万来,这样便可以凑够援荆人马了。
当然司马伦也不敢轻易地将钟会那儿的人马给调空了,沓中本来是战略要地,扼守着阴平武都的咽喉要冲,如果沓中兵力太过空虚的话,就会给邓艾留下趁虚而入的机会,所以这两万人马是司马伦所能调动人马的上限。
当初降蜀之时,司马伦便和姜维有所约定,司马军的军事统帅之权永远掌握在司马伦的手中不予变更,所以这支军队也只有司马伦才有权调得过,别人那怕是大将军姜维甚至是后主刘禅也无法调动得了。
后主一听司马伦愿意调动司马军入荆州,不禁是大喜过望,立刻下旨让司马伦调兵出征,同时还加封宗预和廖化两位老将为左右车骑将军,随同司马伦一起出征。
宗预以前就曾多次出使吴国,对吴国的情况比较熟悉,而廖化本身就是荆州人,早年就在关羽的麾下任职,荆州失守之后,才到的蜀中,此番刘禅让宗预和廖化随同司马伦出征,便有用他们为向导之意,毕竟司马伦此前从来也没有到过荆州,而宗预和廖化对荆州是极为熟悉的。
除了做向导之外,宗预和廖化也算得上是蜀国成名已久的大将了,尤其是廖化,擅长做先锋,摧城拔寨,所向披靡,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依旧是老当益壮,勇猛无敌,刘禅特意地点他为先锋,就是为了帮司马伦开路的。
这次司马伦来援,给姜维带来的是更多的底气,在原来的军队占比之中,吴军占据了大头,蜀军只是占据着一小部分的比例,那怕步协明确地表示愿意听从姜维之命,但吴军那边人员庞杂,姜维在布防的时候,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如今罗宪回归,司马伦增援而来,让蜀军的人数激增,蜀吴两军的占比虽然还是吴军略多一些,但双方的差距也不太大了,这让姜维在调兵遣将方面,便游刃有余的多了。
再怎么说,也是自家的军队指挥起来得心应手,姜维不管安排谁来担当要职,也是一百个放心的,如果换作是吴军方面的将领,姜维就得斟酌一二了,可不可堪大用,还得以观后效。
毕竟在战场上打仗,往往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就如同当年诸葛亮重用马谡去守街亭一般,诸葛亮对马谡十分的信任,马谡也是信誓旦旦地立下了军令状,但结果却是大败而归街亭失守,将蜀军大好的北伐形势给毁于了一旦,最后虽然将马谡给斩首了以谢罪,但诸葛亮以后的历次北伐,再也没有达到过那样的高度了。
有着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所以姜维在排兵布阵的时候,态度是极为的慎重的,只有能让姜维信任的人,才会被姜维安排到重要的防御要塞上去。
但这次出征,姜维所带的大将并不多,像姜维以前所重用的傅佥、蒋舒、王舍、蒋斌这些将领,俱都在汉中担任要职,根本无睱分身跟姜维到荆州来,这也导致姜维在用人的时候,面临着一个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吴军那边的将领倒是比较多,但能得到姜维信任的却是廖廖无几,毕竟姜维对他们的能力水平确实不太了解,让他们去担负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倒是无碍,可是在关键的位置上,却马虎不得,一旦出现问题,就如同马谡丢了街亭一样,导致满盘皆输的局面,那可真就是悔之莫及了。
现在罗宪和司马伦的到来,终于能让姜维暗暗地松了一口气,以罗宪和司马伦的能力,确实也可以让姜维放下心来委以重任。
而且陆抗地到来,也给姜维吃了一颗定心丸,陆抗乃是吴国的名将,其资历水平,都堪称是顶尖的存在,而且姜维最为看重的,是陆抗的治军能力。
步协虽然指挥吴军撤离到了西陵,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但步协的统率能力有限,有一半左右的吴军服调不服管,甚至是阳奉阴违,给姜维的布防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陆抗到来之后,杀伐果断,毫不留情地便处斩了朱乔,做为吴国在荆州的最高长官,陆抗也确实有杀伐的权力,可以起到震慑全军的作用。
所以说,陆抗的到来,最大的作用就是他的威慑力,吴军诸将莫敢不从,整个军队的凝聚力是陡然地提升了起来。
拥有凝聚力的军队才能有战斗力,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陆抗依靠着他的铁血手段,将吴军松散的各部人马迅速地完成了整合,从而形成了战斗合力,让姜维的西陵之战变得更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