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太守吾彦刚刚调任而来的,此前他一直在武昌担任军职,从军司马一直做到了奋武校尉,后来在西陵督步协的保举之下,担任了建平太守。
建平郡可谓是吴国的西大门,西邻蜀国的门户要隘永安,北接魏国的上庸郡,是一块理所当然的战略要地,只不过这里山川险峻,道阻难行,人口稀少,除了有些战略价值之外,民生经济方面几乎连江东富庶之地的一个县也比不了。
不过建平郡对吴国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边郡,当年夷陵之战时,这里便是风口浪尖,不过后来诸葛亮重修了吴蜀关系,双方剑拨弩张的状况也才得到了改善,建平郡这才恢复了平静。
但就算是双方结盟,彼此之间也不可能毫无防范之意,蜀国方面派重兵驻守永安,也就是有意图阻止吴国西进的意图,所以针尖对麦芒,吴国方面也在建平郡构筑要塞,和永安是遥遥相对。
至于来自上庸方面的威胁,吴国倒是浑然不在意的,毕竟吴国和魏国的边境线,绵延数千里,东线的淮南和中线的武昌,才是魏国进攻的重点区域,建平这一带高山峻岭,江流光汹涌,很难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用兵之地,所以吴魏之间那怕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战役,但从来建平郡这边也是相安无事的。
所以吾彦上任之后,反倒是逍遥无事,每日只是练练兵,在周围巡视巡视,悠闲的很。
但这天吾彦突然地接到边塞那边的急报,声称一支大约两三万打着晋军旗号的军队突然地从上庸南下,已经突破了边界线,正向建平杀来,意图不明。
晋军?吾彦首先是愣了一下,虽然身处边塞,吾彦还是可以看到来自建业的官方邸报的,上面寻常会载有一些重要的时事,当然传到建平的时候,也差不多是几个月前的旧闻了,比如司马昭在长安称帝,国号为晋,曹亮在洛阳称帝,承继魏统这些事,吾彦也不过是几天前才刚刚知晓。
原本以为这些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与他毫无干系,吾彦根本就无需理会,但没想到一支晋军突然地向建平杀来,司马昭所立的晋国不是在关中吗?上庸怎么也算是魏国的地盘,这支晋国的军队是如何能越过上庸直接进攻建平的,他们来此的目的何在?
吾彦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魏国和吴国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还从来没有一场战斗是发生在建平郡的,无论魏国攻吴还是吴国攻魏,这里从来也不是当权者考虑的战场,吾彦实在想不明白这支晋军为何会跨越千里,从关中一路杀到这里来的。
不过既然有敌袭,那吾彦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虽然此次进攻建平的晋军人数并不多,只有两三万,但对于只有两千多守军的建平郡来说,这也是十倍之敌啊,如果他们倾尽全力来进攻的话,仍然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吾彦一方面整军备战,加强建平郡的防御,另一方面,紧急地向西陵督步协上报。在战斗序列上面,建平郡是归于西陵督管辖,有如此重大的军情,吾彦也只能是禀报于步协,同时也是向步协请求援助。
建平郡和上庸郡之间边境地带,都是崇山峻岭,所以吴国方面只是在边境派驻了一些哨卡,并没有真正地派驻兵马,所以晋军一路南下,是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的,他们很快就推进到了建平城下。
吾彦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严阵以待,本以为晋军抵达建平城下之后,会发起攻,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只是在建平城下寻了一块空地扎下营来,然后派出使者前来谈判。
谈就谈呗,吾彦冷冷一笑,如果晋军方面以为自恃他们兵力强大就想要劝降的话,那他们可就真是打错了如意算盘。
不过结果却是吾彦万万都没想到的,晋军派使者前来,不是劝降而是投降的,是晋军向吴军进行投降。
一开始,吾彦还以为是晋军在故意使诈呢,以投降为名,想要赚取建平城的,这样的计策也太过拙劣了吧,想要忽悠吾彦,门都没有。
不过听了使者详述详情之后,吾彦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领军的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此刻长安那边已经发生了剧变,长安被魏军攻破,晋国皇帝司马昭也崩了,司马伷原本是驻守武关的,长安失守之后,他便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所以逼不得已,这才选择了南下投奔吴国,乞求吴国方面予以接纳。
吾彦听了,倒也觉得正常之至,毕竟晋国已经亡国了,司马伷为求保命,弃城而逃,算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仅仅也只是司马伷的一面之辞,长安那边究竟是什么情况,吾彦自然是不得而知的,建平这边交通闭塞,再加上两边属于敌对的状态,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员往来,就算是长安沦陷的消息传到建业和武昌去,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传到建平来,杜预在武关的时候尚且不知长安的消息,吾彦又如何能知晓司马伷所说的是不是真的,万一中了敌人的诡计,那就追悔莫及了。
所以吾彦虽然采信了司马伷的说法,但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没有让司马伷入城,而是派人飞报给了步协,由他来定夺。
步协先接到了吾彦的告急文书之后,便准备领兵前去救援了,但刚刚启程,就又接到了吾彦的禀报,称这支军队是晋国的残军,长安沦陷之后无处可逃,才向吴国前来投降的。
由于一直以来都是魏强吴弱,吴国降魏者甚多而魏国降吴者廖廖无几,步协一听,此次前来归降的居然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这可是大好事啊,如果他真心归降的话,那吴国不但可以多几万人马的助力而且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所以步协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他立刻赶往了建平,去处理这件事。
建平郡可谓是吴国的西大门,西邻蜀国的门户要隘永安,北接魏国的上庸郡,是一块理所当然的战略要地,只不过这里山川险峻,道阻难行,人口稀少,除了有些战略价值之外,民生经济方面几乎连江东富庶之地的一个县也比不了。
不过建平郡对吴国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边郡,当年夷陵之战时,这里便是风口浪尖,不过后来诸葛亮重修了吴蜀关系,双方剑拨弩张的状况也才得到了改善,建平郡这才恢复了平静。
但就算是双方结盟,彼此之间也不可能毫无防范之意,蜀国方面派重兵驻守永安,也就是有意图阻止吴国西进的意图,所以针尖对麦芒,吴国方面也在建平郡构筑要塞,和永安是遥遥相对。
至于来自上庸方面的威胁,吴国倒是浑然不在意的,毕竟吴国和魏国的边境线,绵延数千里,东线的淮南和中线的武昌,才是魏国进攻的重点区域,建平这一带高山峻岭,江流光汹涌,很难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用兵之地,所以吴魏之间那怕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战役,但从来建平郡这边也是相安无事的。
所以吾彦上任之后,反倒是逍遥无事,每日只是练练兵,在周围巡视巡视,悠闲的很。
但这天吾彦突然地接到边塞那边的急报,声称一支大约两三万打着晋军旗号的军队突然地从上庸南下,已经突破了边界线,正向建平杀来,意图不明。
晋军?吾彦首先是愣了一下,虽然身处边塞,吾彦还是可以看到来自建业的官方邸报的,上面寻常会载有一些重要的时事,当然传到建平的时候,也差不多是几个月前的旧闻了,比如司马昭在长安称帝,国号为晋,曹亮在洛阳称帝,承继魏统这些事,吾彦也不过是几天前才刚刚知晓。
原本以为这些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与他毫无干系,吾彦根本就无需理会,但没想到一支晋军突然地向建平杀来,司马昭所立的晋国不是在关中吗?上庸怎么也算是魏国的地盘,这支晋国的军队是如何能越过上庸直接进攻建平的,他们来此的目的何在?
吾彦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毕竟魏国和吴国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还从来没有一场战斗是发生在建平郡的,无论魏国攻吴还是吴国攻魏,这里从来也不是当权者考虑的战场,吾彦实在想不明白这支晋军为何会跨越千里,从关中一路杀到这里来的。
不过既然有敌袭,那吾彦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应对,虽然此次进攻建平的晋军人数并不多,只有两三万,但对于只有两千多守军的建平郡来说,这也是十倍之敌啊,如果他们倾尽全力来进攻的话,仍然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吾彦一方面整军备战,加强建平郡的防御,另一方面,紧急地向西陵督步协上报。在战斗序列上面,建平郡是归于西陵督管辖,有如此重大的军情,吾彦也只能是禀报于步协,同时也是向步协请求援助。
建平郡和上庸郡之间边境地带,都是崇山峻岭,所以吴国方面只是在边境派驻了一些哨卡,并没有真正地派驻兵马,所以晋军一路南下,是没有遭遇到任何阻力的,他们很快就推进到了建平城下。
吾彦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严阵以待,本以为晋军抵达建平城下之后,会发起攻,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只是在建平城下寻了一块空地扎下营来,然后派出使者前来谈判。
谈就谈呗,吾彦冷冷一笑,如果晋军方面以为自恃他们兵力强大就想要劝降的话,那他们可就真是打错了如意算盘。
不过结果却是吾彦万万都没想到的,晋军派使者前来,不是劝降而是投降的,是晋军向吴军进行投降。
一开始,吾彦还以为是晋军在故意使诈呢,以投降为名,想要赚取建平城的,这样的计策也太过拙劣了吧,想要忽悠吾彦,门都没有。
不过听了使者详述详情之后,吾彦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领军的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此刻长安那边已经发生了剧变,长安被魏军攻破,晋国皇帝司马昭也崩了,司马伷原本是驻守武关的,长安失守之后,他便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所以逼不得已,这才选择了南下投奔吴国,乞求吴国方面予以接纳。
吾彦听了,倒也觉得正常之至,毕竟晋国已经亡国了,司马伷为求保命,弃城而逃,算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仅仅也只是司马伷的一面之辞,长安那边究竟是什么情况,吾彦自然是不得而知的,建平这边交通闭塞,再加上两边属于敌对的状态,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员往来,就算是长安沦陷的消息传到建业和武昌去,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传到建平来,杜预在武关的时候尚且不知长安的消息,吾彦又如何能知晓司马伷所说的是不是真的,万一中了敌人的诡计,那就追悔莫及了。
所以吾彦虽然采信了司马伷的说法,但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没有让司马伷入城,而是派人飞报给了步协,由他来定夺。
步协先接到了吾彦的告急文书之后,便准备领兵前去救援了,但刚刚启程,就又接到了吾彦的禀报,称这支军队是晋国的残军,长安沦陷之后无处可逃,才向吴国前来投降的。
由于一直以来都是魏强吴弱,吴国降魏者甚多而魏国降吴者廖廖无几,步协一听,此次前来归降的居然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伷,这可是大好事啊,如果他真心归降的话,那吴国不但可以多几万人马的助力而且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所以步协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他立刻赶往了建平,去处理这件事。